丹参、白花丹参、云南鼠尾草及华鼠尾草的种子鉴别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25-05-16浏览次数:18

一、丹参

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根和根茎入药,药材名为丹参(dān shēn,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主治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等。主产于山东沂水、莒县、诸城,河南伊川、卢氏、嵩县,四川中江,江苏滨海等地。

  • 丹参种子形态

    小坚果三棱状长卵形,长 2.5~3.3mm,宽 1.3~2mm红棕色至茶褐色。解剖镜下观察,表面微有疣状凸起黄灰色蜡质斑,被水浸湿后膨胀,有 1 明显的黏液层顶端略尖,背面稍平,有纵线纹;腹面隆起成脊,圆钝,近基部两侧收缩稍凹陷。果脐位于腹面纵脊下方,近圆形,边缘隆起。种子扁椭圆形。种皮薄,膜质。具 1 薄层胚乳;胚直生,短小,位于种柄端,乳白色;子叶 2,肥厚。千粒重(小坚果)1.64g

丹参种子(小坚果)群体

丹参种子(小坚果)微形态及解剖

丹参种子(小坚果)萌发及幼苗形态

二、白花丹参

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根和根茎入药,药材名为白花丹参(bái huā dān shēn),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等。主产于山东莱芜、泰安、临沂等地。

  • 白花丹参种子形态

    小坚果三棱状卵形,长 2.33~2.50mm,宽 1.23~1.36mm棕褐色。表面具稀疏的疣状凸起,具数条纵线纹。解剖镜下观察,具细网纹,网眼多角形,网脊较狭。顶端钝圆,基部平截,腹面稍隆起。果脐位于基部凹陷处,圆形,白色。千粒重(小坚果)1.38g

白花丹参种子(小坚果)群体

白花丹参种子(小坚果)微形态

白花丹参种子(小坚果)萌发及幼苗形态

三、云南鼠尾草

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根入药,药材名为紫丹参 (zǐ dān shēn),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等。主产于云南东部、中部至西部,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

  • 云南鼠尾草种子形态

    小坚果三棱状长卵形,长 2.45~2.87mm,宽 1.44~1.74mm灰绿色至黑棕色。被水浸湿后膨胀,有 1明显的黏液层。解剖镜下观察,表面均具网纹,网眼呈不规则多边形。两端略尖,背面具数条不明显纵线纹,腹面具 1 隆起纵脊。果脐位于基部凹陷处,圆形,白色。切面可见果皮明显分为 3 层,几乎看不到胚乳。千粒重(小坚果)0.91g

云南鼠尾草种子(小坚果)群体

云南鼠尾草种子(小坚果)微形态及解剖

云南鼠尾草种子(小坚果)萌发及幼苗形态

四、华鼠尾草

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全草入药,药材名为石见穿 (shí jiàn chuān),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散结消肿之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便血、湿热黄疸、热毒血痢、淋痛、带下等。主产于河南桐柏、确山、光山、浉河、西峡,湖北随县、曾都、广水、枣阳等地。

  • 华鼠尾草种子形态

    小坚果包被于宿萼之内,三棱状卵形,长 1.4~1.9mm,宽 0.7~0.9mm黄褐色或灰褐色。解剖镜下观察,表面有分枝状纵线纹,清晰或不清晰。顶端钝圆;基部三棱状,渐尖,有 1 卵形果脐,黄色,凹陷。种皮菲薄,半透明。胚根圆锥形, 短小;子叶 2,椭圆形。千粒重(小坚果)0.30g

华鼠尾草种子(小坚果)群体

华鼠尾草种子(小坚果)微形态

华鼠尾草种子(小坚果)萌发及幼苗形态

五、对比鉴别

丹参、白花丹参、云南鼠尾草与华鼠尾草的种子(小坚果)前三者最易混淆,其中丹参与白花丹参的种子最难区分,前者顶端略尖,表面有明显的疣状凸起和蜡质斑,而后者顶端钝圆,几无蜡质斑,但背面的纵线纹是后者更多、更为明显,且种子较饱满厚实。云南鼠尾草的种子表面发绿且纵线纹和蜡质斑不明显;华鼠尾草的种子最小,黄褐色或灰褐色,背面有分枝状纵线纹。

种子(小坚果)群体对比

种子(小坚果)形态特征主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