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陆英 《本经》
【异名】
蒴鑋《别录》,接骨草《纲目》,排风藤、铁篱笆《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臭草《草木便方》,苛草《天宝本草》,英雄草《分类草药性》,走马箭《岭南采药录》,排风草《中国药用植物志》,八棱麻《贵州民间方药集》,大臭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七叶麻《江西民间草药》,马鞭三七、落得打、珍珠连《浙江民间草药》,秧心草《四川中药志》,乌鸡腿、小接骨丹、水马桑《陕西中草药》,走马风(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顺筋枝《青岛中草药手册》,七叶根、水椿皮、七爪阳姜、屎缸杖、掌落根、散血椒、梭草、七叶莲、七叶黄香《福建药物志》。
【释名】
品种考证关于《本经》所载陆英与《别录》所载蒴鑋的异同问题,历代本草学者争议颇多,陶弘景、马志认为两者性味不同,或认为生长环境也不同,应为两种。甄权、苏颂等人认为是同一物。《政和本草》引《新修本草》陆英条注云:此即蒴鑋是也,后人不识,浪出蒴鑋条。《纲目》载曰:陶苏本草、甄权药性论,皆言陆英即蒴鑋,必有所据。马志、寇宗虽破其说,而无的据,仍当是一物,分根茎花叶用,如苏颂所云也。本文将陆英与蒴鑋合并。并据《本草图经》所载生田野,今所在有之。春抽苗,茎有节,节间生枝,叶大似水芹及接骨的描述及所附蜀州陆英图考证,与今忍冬科陆英形态一致。
《植物名实图考》所附陆英图,亦为本种。国内外不少人将本种定为原产东南亚的Sambucus javanica Reinw.ex Bl. 的异名,然而S.javanica 的果实成熟时转为紫黑色或黑色,而本种果实是红色或橘红色的。在我国除云南、四川有少数记载果为黑色外,其余均为红色。因此据《中国植物志》七十二卷,选用S. chinensis Lindl. 为其学名比较确当。
【来源】
为忍冬科植物陆英的茎叶。
【原植物】
陆英Sambucus chinensis Lindl. [S. javanica auct. non Reinw. ex Bl.]
高大草本或半灌木,高达2m。茎有棱条,髓部白色。奇数羽状复叶对生;托叶小、线形或呈腺状突起;小叶5~9,最上1对小叶片基部相互合生,有时还和顶生小叶相连,小叶片披针形,长5~15cm,宽2~4cm,先端长而渐尖,基部钝圆,两侧常不对称,边缘具细锯齿,近基部或中部以下边缘常有1或数枚腺齿;小叶柄短。大型复伞房花序顶生;各级总梗和花梗无毛至多少有毛,具由不孕花变成的黄色杯状腺体;苞片和小苞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4~5mm;花小,萼筒杯状,长约1.5mm,萼齿三角形,长约0.5mm;花冠辐状,冠筒长约1mm,花冠裂片卵形,长约2mm,反曲;花药黄色或紫色;子房3室,花柱极短,柱头3裂。浆果红色,近球形,直径3~4mm;核2~3粒,卵形,长约2.5mm,表面有小疣状突起。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于林下、沟边或山坡草丛,也有栽种。分布于河北、陕西、甘肃、青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阴湿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房前、屋后、边地、山坡等处均可栽种。
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主要用分根繁殖。2月中旬将地下根茎挖起,选粗壮(径约5cm)带芽者,剪成10~20cm长根段备用。按沟距24~33cm,沟深10cm开成横沟,然后将根段横向按在沟内,上盖垃圾泥和焦泥灰,再覆土压实。
田间管理 苗出后追施猪粪或人粪肥1次,要适当除草和松土。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切段,鲜用或晒干。
【药材及产销】
陆英Caulis et Folium Sambuci Chinensis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茎具细纵棱,呈类圆柱形而粗壮,多分枝,直径约1cm。表面灰色至灰黑色。幼枝有毛。质脆易断,断面可见淡棕色或白色髓部。羽状复叶,小叶2~3对,互生或对生;小叶片纸质,易破碎,多皱缩,展平后呈狭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钝圆,两侧不等,边缘有细锯齿。鲜叶片揉之有臭气。气微,味微苦。以茎质嫩、叶多、色绿者为佳。
化学成分 陆英全草含黄酮类、酚性成分、鞣质、糖类、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种子含氰甙类[1]。
【药理】
1. 镇痛作用 陆英煎剂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无耐受及成瘾等缺点。采用间隔给药测定小鼠死亡率的方法,推算陆英毒性成分体内半衰期t1/2为6.9h;用小鼠热板法测定不同时间的痛阈,推算陆英镇痛药效成分体内半衰期t1/2为3.9h[1]。
2. 毒性 陆英水煎浓缩液,小鼠灌胃给药,最大耐受量500g/kg,安全系数为成人临床用量的100倍(成人用药量以5g/kg计算)。小鼠灌胃给药LD50为820g/kg(目测法),腹腔注射LD50为119g/kg(目测法)。动物死亡前普遍都有烦躁不安,甚至抽痉,肌肉震颤等症状。病理切片检查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2]。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沥干水,切段,干燥。
饮片性状:为段片状。茎具棱线,表面青绿色,节部淡红色。完整小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表面绿色,下面灰绿色。气微,味微苦。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甘、微苦,性平。
1. 《本经》:味苦,寒。
2. 《别录》:味酸,温,有毒。
3. 《药性论》:味苦、辛,有小毒。
4. 《日华子》:味苦,凉,有毒。
5. 《长沙药解》:味酸,微凉。入足厥阴肝经。
6.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酸,平。
7. 《陕西中草药》:味涩、淡,性平。
8. 《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苦,平。
9. 《青岛中草药手册》:性凉,味苦、酸。
10.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淡、微苦,平。
11. 《浙江药用植物志》:苦,温。
【功能主治】
祛风,利湿,舒筋,活血。主治风湿痹痛,腰腿痛,水肿,黄疸,跌打损伤,产后恶露不行,风疹瘙痒,丹毒,疮肿。
1. 《本经》:主骨间诸痹,四肢拘挛疼酸,膝寒痛,阴痿,短气不足,脚肿。
2. 《别录》:主风瘙瘾疹,身痒湿痹,可作浴汤。
3. 《药性论》:能捋风毒,脚气上冲,心烦闷绝,主水气虚肿。风瘙皮肌恶痒,煎取汤入少酒,可俗(浴)之。
4. 《日华子》:治癞风痹,并煎汤浸,并叶用。
5. 《长沙药解》:行血通经,消瘀化凝。疗水肿,逐湿痹,破瘀血,洗隐疹风瘙,傅脚膝肿痛。
6. 《天宝本草》:洗痣、疮,去毒。
7.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发汗利尿。主治肾炎水肿,脚气水肿。
8. 《青岛中草药手册》:舒筋活络,祛风消肿。治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肾炎。
9. 《全国中草药汇编》:利尿消肿,活血止痛。主治肾炎水肿,腰膝酸痛;外用治跌打肿痛。
10. 《浙江药用植物志》: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烫伤,风湿痹痛,荨麻疹。
11. 《福建药物志》:利水消肿,除湿止痛。治肝炎,痢疾,扁桃体炎;外伤出血,乳腺炎,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60~12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
【附方】
1. 治风湿性关节炎顺筋枝茎枝15~30g。
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2. 治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蒴鑋叶火燎,厚安席上,及热眠上,冷复燎之。冬月取根,春取茎熬,卧之佳。其余薄熨不及蒴鑋蒸也。诸处风湿,亦用此法。(《千金要方》)
3. 治卒患肿满(曾有人忽脚趺肿,渐上至膝,足不得践地,诸疗不瘥)蒴鑋茎叶埋热灰中,令极热,以薄肿上,冷又易。一日夜消尽。(《外台》引《备急方》)
4. 治肾炎水肿陆英全草30~60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5. 治打扑伤损及闪肭骨节用接骨草叶捣烂罨患处。(《卫生易简方》)
6. 治骨折筋伤顺筋枝15g,当归、白芍、川芎各9g,乳香1.5g。研末,炼蜜为丸,黄酒送服,每次6g;或用叶及嫩枝一把加山枝子15g,酒适量,捣烂外敷。
7. 治产后恶露不行顺筋枝茎或根30g。水煎服。(6~7方出自《青岛中草药手册》)
8. 治慢性支气管炎鲜陆英茎、叶120g。水煎3次,浓缩,为1d量,分3次服,10d为1疗程。(《全国中草药汇编》)
9. 治风瘾疹,百计不差蒴鑋茎叶五斤。细锉,以水五斗,煮至三斗。去滓,看冷热,洗浴。(《圣惠方》)
10. 治小儿五色丹捣蒴鑋叶敷之。(《千金要方》)
11. 治疥癞,牛皮癣疮用陆英叶阴干为末,小油调涂。(《卫生易简方》)
12. 治红肿痈毒(蒴鑋)鲜根或叶切碎捣烂,稍加鸡蛋白捣和,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13. 治痈肿恶肉不尽者蒴鑋灰、石灰。上二味各淋取汁,合煎如膏。膏成敷之。食恶肉,亦去黑子。此药过十日后不中用。(《千金要方》)
【制剂】
1. 陆英冲剂 陆英1000g。取陆英切碎,水煮2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5~1.40(60~65℃)的清膏,或以水提醇沉法得清膏。取清膏1份,蔗糖粉3份,糊精1份,混匀,制粒干燥,过筛,分装,每袋20g,或水提醇沉的清膏制粒每袋12g,即得。本品为棕黄色或棕褐色的颗粒;味甜、微苦。水分不得超过5%。功能疏肝健脾,活血化瘀,镇痛,利尿消肿。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对急慢性骨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骨与关节手术后均有镇痛效果;对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所引起的疼痛也有一定疗效。开水冲服,每次1袋,每日3次,7d为1疗程,连服2~4疗程或遵医嘱,小儿酌减,孕妇禁服。〔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册)1990年;《江苏省药品标准》1985年〕
2. 陆英片 陆英4kg。取陆英切段,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状,加辅料适量,混匀,制粒,压制成1000片。每片相当于原药材4g。本品为棕褐色药片;味咸、微苦。功能疏肝健脾,活血化瘀,利尿消肿。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口服,每次8片,每日3次,7d为1疗程,连服2~4疗程。孕妇禁服。〔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册)1990年〕
3. 陆英注射液 陆英2000g(干品),苯甲醇20ml,吐温-80 20ml,共制成1000ml。取陆英洗净,切碎,加蒸馏水过药面,煎煮2次,第1次煮沸1h,第2次30min,合并2次煎液,过滤,滤液浓缩至500ml左右。加95%乙醇使含醇量达60%左右,静置12h,加95%乙醇,使含醇量达80%左右,冷藏放置12h,过滤,回收乙醇,并蒸发至无醇味。加注射用水适量,加0.3%活性炭,煮沸15min,放冷过滤,滤液调pH至7.0,加苯甲醇及吐温-80混匀,加注射用水至全量,精滤,灌封,灭菌。每支2ml。本品为棕黄色澄明溶液。
功能清热解毒,消炎。用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菌痢,多发性疖肿等。肌内注射,每日2次,每次4ml。〔《中草药通讯》1978,(8)∶23〕
4. 陆英酒 取陆英叶,洗净,切碎,加水过药面煮2次,合并药液,滤过,浓缩至适量,加乙醇使含醇量为45%,药液浓度为1∶1或2∶1,放置24h,滤过即得。功能消肿、止痛。治疗骨折。外用。骨折整复后以小夹板或石膏固定,然后将本品滴入纱布中,以纱布湿润为度,成人每次约50ml,每日2~3次。一般用至骨折端出现中等量骨痂为止。开放性骨折整复后、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也可按上法用药。〔《新医药学杂志》1978,(3)∶17〕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 用陆英冲剂(江西国药厂生产,每包相当于陆英干全草30g),成人每次1包,每日3次,用温开水冲服,6岁以下儿童药量减半。7d为1疗程,可连续服用。治疗304例(除2例外)服药期限为1~4疗程。结果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全项恢复正常)263例,占86.5%;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肝脾大小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或有所缩小,肝脏无叩击痛或压痛,肝功能明显好转)22例,占7.2%;好转(症状、体征改善,肝功能好转)13例,占4.3%;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肝功能未见好转)6例,占2.0%;总有效率98%。平均治愈日数17.4d。对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对成人与小儿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未见对心、肾等脏器有损害。通过随访(3个月至1年)其疗效稳定[1]。
2. 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菌痢、多发性疖肿 用陆英注射液(每1ml相当于陆英地上部分2g),每次4ml,每日2次,肌内注射。治疗急性化脓性扁体炎20例,全部有效;治疗菌痢57例,总有效率为93%;治疗多发性疖肿4例,全部治愈[2]。
3. 治疗多种疼痛 八棱麻全草粉末装入胶囊,每粒0.3g。痛时服2粒。用于各种手术后切口痛,牙痛,腹痛等100例,92例用药后15~30min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有效率达92%[3]。
【集解】
1. 《别录》:陆英生熊耳川谷及冤句,立秋采。
2. 《新修本草》:此即蒴鑋也。后人不识,浪出蒴鑋条。此叶似芹及接骨花,三物亦同一类。故芹名水英,此名陆英,接骨树名木英,此三英也,花叶并相似。
3. 《开宝本草》:苏恭以陆英、蒴鑋为一物。今详陆英味苦寒无毒,蒴鑋味酸温有毒,既此不同,难谓一种,盖其类尔。
4. 《本草图经》:陆英生熊耳川谷及冤句。蒴鑋不载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所在有之。春抽苗,茎有节,节间生枝,叶大似水芹及接骨。春夏采叶,秋冬采根、茎。或云即陆英也。《本经》别立一条,陶隐居亦以为一物,苏恭云《药对》及古方无蒴鑋,惟言陆英。明非别物。今注以性味不同,疑非一种,谓其类耳。亦不能细别。再详陆英条不言所用,蒴鑋条云用叶根茎盖一物,而所用别物,性味不同何以明之。苏恭云此叶似芹及接骨花,亦类。故芹名水英,此名陆英,接骨名木英,此三英,花叶并相似。但《尔雅》云:华蘷也,华、蘷,荣也。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为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然此物既有英名,当是其花耳。故《本经》云:陆英立秋采,立秋正是其花时也。又葛氏方,有用蒴鑋者,有用蒴鑋根者,有用叶者。三用各别,正与《经》载三时所采者相会。谓陆英为花无疑也。
5. 《本草衍义》:蒴鑋与陆英性味及出产皆不同,治疗又别,自是二物,断无疑矣。
6. 《植物名实图考》:陆英,《本经》下品。《别录》谓之蒴鑋,以为即《尔雅》:芨,堇草。与郭《注》鸟头苗异。详考各说,盖即今之接骨草。俚医以为治跌伤要药,谓之排风草。固始谓之珊瑚花,象其实;亦曰珍珠花,象其花也。俗名甚夥,不可殚举。《唐本草·注》及《图经》皆以陆英为蒴鑋;而《本草衍义》所述形状尤详,今从之。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一分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397
药理
[1] 李耐三,等.中草药,1986,17(2)∶24
[2] 上海第一医学院宜春基地,等.中草药通讯,1978,(7)∶22
现代临床研究
[1] 江西省宜春地区陆英临床研究协作组.中草药通讯,1978,(7)∶25
[2] 湖北省药品检验所.中草药通讯,1978,(8)∶23
[3] 湖北省卫生局.中西医结合资料选编,1970∶108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