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白芥子 Baijiezi 《新修本草》
【异名】
辣菜子《中药志》。
【来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 Sinapis alba L. 的种子。
【原植物】
白芥 Sinapis alba L.
一年生或二年生粗壮草本,高40~120cm。茎直立,具纵棱物,上部多分枝,被散生白色硬毛。叶互生,质薄,具柄;茎基部叶片大头羽状裂或近全裂,宽椭圆形或卵圆形,长6~15cm,宽2~3cm,顶裂片大,有侧裂片1~3对,边缘具疏齿;茎生叶较小,具短柄,向上裂片数渐少。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萼片4,绿色,直立,披针形或长圆形,基部具爪;雄蕊6,4长2短,长雄蕊长8.5~9.5mm,短雄蕊长6~6.5mm;雌蕊1,子房长柱形,长9~10mm,密被白色长刺毛。长角果圆柱形长2~2.5cm,密被白色硬刺毛,果瓣在种子间缢缩成念珠状,角果先端具扁平剑形的喙。种子近球形,淡黄色。花期4~6月,果期5~7月。
【采收加工】
春播于7~8月采收,秋播于5月中、下旬采收,待果实大部分出现黄色时割下全株,后熟数日,选晴天晒干,脱出子粒,簸除杂质即可入药,每1hm2产7 500kg左右。
【药材及产销】
白芥子 Semen SinapisAlbae 主产于山西、山东、安徽、新疆、四川、云南等地。销华北、东北地区。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种子近球形,直径2~2.5mm。表面淡黄白色,光滑,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一端具一圆形淡褐色的种脐,浸水中膨胀,去种皮可见2片肥厚的子叶,油质,相互纵向摺叠,胚根包藏于其间。气微,味辛辣,粉碎湿润后,有特殊的辛烈臭气。以粒大、饱满、色黄白、纯净者为佳。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最外为1列切向延长的表皮粘液细胞,其外壁向外特化成粘液层;下皮1~2列细胞,壁薄;栅状细胞1列,其内壁和侧壁的1/2处增厚,外壁菲薄;色素细胞呈颓废状。内胚乳为1列类方形或长方形的细胞,内含糊粉粒,其下方为颓废细胞层。子叶发达,细胞内含糊粉粒和油滴。
【化学成分】
种子含芥子油甙 (glucosinolate)[1], 内有白芥子甙 (sinalbin)[2]。 还含脂肪油,芥子酶,芥子碱 (sinapine)[2,3] 和赖氨酸 (lysine), 精氨酸 (arginine), 组氨酸 (histidine) 等氨基酸[4]。又含4-羟基苯甲酰胆碱 (4-hydroxy benzoylcholine), 4-羟基苯甲胺 (4-hydroxy benzylamine)[5]。
【炮制】
1. 白芥子 《外台》:去土石。捣碎。《丹溪心法》:去壳。《炮制大法》:去梗取穗。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2. 炒白芥子 《圣惠方》:微炒。《本草图经》:炒熟,勿令焦,细研……《本草汇》:微焙。现行,取净白芥子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或棕黄色,有爆裂声,香辣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炒后药性缓和,擅长于温肺豁痰利气。
饮片性状:白芥子参见药材鉴别项。炒白芥子形如白芥子,表面深黄色或棕黄色,破裂,微有焦香气。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药性】
味辛,性温。归肺、胃经。
1.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2.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3. 姚可成《食物本草》:辛,热。
4. 《本草新编》:入肝、脾、肺、胃、心与包络之经。
5. 《本经逢原》:微毒。
6. 《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气分。
【功能主治】
化痰逐饮,散结消肿。主治咳喘痰多,胸满胁痛,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湿痰流注,阴疽肿毒。
1. 《别录》:主射工,及疰气发无常(一作恒)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醋和涂之,随手有验。(引自《新修本草》)
2. 《本草经集注》:御恶气,及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引自《纲目》)
3. 《开宝本草》:主射工及疰气上气,发汗,胸膈痰冷,面黄。
4. 《医学入门·本草》: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
5. 《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咳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6. 《本草新编》:能祛冷气,安五脏,逐膜膈之痰,消癖化疟,降食定喘,利窍明目,逐瘀止疼,俱能奏效。
7. 《医林纂要·药性》:补肝泻肺,功专行痰,去支饮,温中开胃,发汗祛寒,亦治风痹。
8. 《得配本草》:通经络,散水饮,除疟癖,治喘嗽。炒研,蒸饼丸,治腹中冷气。生研,水调贴足心,引毒归下,令痘疹不入目。
9. 沈文彬《药论》:皮里膜外之痰涎,非斯不达;肋下胸前之气滞,藉此而疏。
10. 《东北药用植物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应用与配伍】
用于寒湿痰饮停滞肺胃胸胁诸证。寒痰壅肺,咳喘痰多清稀,常以白芥子与苏子、莱菔子同用以降气化痰,如《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若痰饮停聚胸膈,胸满胁痛,咳逆喘促,可与甘遂、大戟配用,以豁痰逐饮,如《三因方》控涎丹;若咳引胁痛,气短不能平卧者,也可配伍椒目、葶苈子、茯苓等。痰热结胸,见心下痞满胀痛,咳痰黄稠,口干舌红等,可与枳实、瓜蒌、黄芩等同用,以清肺化痰,利气宽胸。以白芥子制剂外贴穴位,冬病夏治,对喘息型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疗效。
用于痰滞经络所致肩臂肢体关节疼痛。白芥子善于温通经络,疏散凝聚之痰,常配肉桂、没药、木香等,有消肿散结之效,如《妇人良方》白芥子散。治痰湿流注所致的阴疽肿毒,可与鹿角胶、肉桂、麻黄等同用,以加强温通作用,如《外科全生集》阳和汤。藉其通络消肿之功,也可用于跌打瘀肿,可与红花、鸡血藤等同用,以加强化瘀消肿之力。
此外,白芥子尚可治疗胃寒之翻胃吐食或呕吐清涎,有温中散寒作用。
1. 《本草经解》:同白术、枣肉丸,治胸膈痰饮。
2. 沈文彬《药论》:喘哮与苏子相须,咳嗽与桔梗并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治喘咳宜敷贴背部肺俞、心俞、膈俞等穴位。
【使用注意】
肺虚久咳,阴虚火旺者禁服。白芥子油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能引起充血、灼痛,甚至发泡,皮肤过敏或溃破者忌外用。内服过量可催吐,引起胃肠炎。
1. 《本草经疏》:肺经有热,与夫阴虚火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
2. 《分部本草妙用》:多食昏目,动火,泄气,伤精。老人、虚人量用之。
3. 《得配本草》:肺气虚、胃中热者禁用。
4. 《本草求真》:久服耗损真气,令人眩晕损目。
5. 《萃金裘本草述录》:痔疮便血亦忌。
【附方】
1. 治老人痰气喘咳,胸满懒食 白芥子、紫苏子、萝卜子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首,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
(《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2. 治痰涎伏在心鬲上下,忽患胸背、手脚、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或令人头痛不可举,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睡涎,手脚重,腿冷痹,气脉不通等: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上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晒干,食后,临卧,淡姜汤或热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痰猛气实,加数丸不妨,其效如神。(《三因方》控涎丹)
3. 治胸胁痰饮 白芥子五钱,白术一两。为末,枣肉和捣为丸,梧子大,每清晨白汤下百丸。(《本草汇言》引《摘玄方》)
4. 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经络,或似瘫痪 白芥子、木鳖子各三两(麸炒),没药(另研)、桂心、木香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妇人良方》白芥子散)
5. 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 外用白芥子为末,醋调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清晨参枣汤下。(《方脉正宗》)
6. 治淋巴结核 白芥子、葱头各3g,捣烂,敷患处,隔日1次,每次4~5h。〔《中级医刊》1959,(8)∶566〕
7. 治脚气肿痛 白芥子、白芷等分,为末,姜汁和,涂之。(《本草述钩元》)
8. 治疟疾 白芥子一两,炒为末,米饭为丸,一日尽服,久疟顿止。(《药性通考》)
9. 治翻胃,吐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 白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普济方》)
10. 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音不语 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熟,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普济方》芥子酒熨方)
11. 治痘疹入目,风眼疫眼,及蔲热之眼目 白芥子(如食料者)一两,大蒜(杵烂)一钱,醋一钱。上三味,如麦饼,贴足心,钱大。(《眼科锦囊》)
12. 治肿毒初起 白芥子末,醋调涂之。(《濒湖集简方》)
13. 治小儿乳癖 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本草权度》)
14. 治牙痛 白芥子(舶上莎罗)、芸薹子各一两。捣细罗为散,每用一字,如患左边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边疼,即吹左鼻中。仍先净洗鼻中,吹药即验。(《圣惠方》白芥子吹鼻散)
15. 治肉刺 白芥子捣如粉,以醋调敷之,密封,经宿揭去,自然落下。(《圣济总录》)
【制剂】
白芥子注射液 白芥子100g。①白芥子粉碎,水蒸气蒸馏,收集馏液2000ml,重蒸馏,收集第2次馏液1000ml。②白芥子粉碎,加水80℃浸0.5h,加热煎煮0.5h,滤过,滤液浓缩至小体积,加3倍量乙醇,静置,滤过,回收乙醇,加0.5%活性炭,加热煮沸15min,滤过,加注射用水至1000ml。以上两法药液各自精滤,灌封,每支2ml,100℃30min灭菌。功能利气豁痰,散寒止喘。用于慢性哮喘型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穴位注射,每次1.0~2.0ml,每穴0.1~0.5ml,每日1次。(吉林省通化市卫生局《中草药针剂手册》1972年)
【现代临床研究】
治疗慢性气管炎 用10%或20%的白芥子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次2~3穴,每穴注射0.5~1ml,每日1次,7~10d为1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4d,再行第2个疗程。取穴:喘息型以膻中、定喘、肺俞、天突为主;单纯型以天突、中腑、肺俞为主,交替应用。经306例观察1~2疗程,其中单纯型70例,总有效率为75.7%;喘息型79例和157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4.9%和75.8%。
本药对症状和体征都有一定疗效,其中以平喘和祛痰作用较好,但无明显消炎作用[1,2]。另有用药膏穴位贴治法,将炙白芥子、元胡各7g,甘遂、细辛各4g,共研末,用鲜生姜60g,绞汁调药成膏状,贴肺俞、心俞、膈俞穴,每次4~6h,于夏季三伏天初伏开始,每隔10d1次,连贴3次。共观察1074例,其中喘息型气管炎785例,支气管哮喘289例。结果有效率前者为79.9%,显效率46.6%;后者有效率为83.7%,显效率为47.8%。经1、2、3年疗效比较,以连续贴治3年者最好,两组类型P值均小于0.005。喘息型气管炎缓解期贴治较发作期好(P<0.025),对支气管哮喘病人则无此显著差异。两组疗效均以寒型较好,热型次之,夹杂型较差[3]。
【药论】
1. 论白芥子治胁下及皮里膜外之痰 ①朱丹溪:痰在胁下及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古方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义也。(引自《纲目》) ②汪绂:(白芥子)辛能行,而生春月湿地,性尤专行湿痰。色青专肝木,行于两胁,肝气不能行水则成支饮。子专入肝经,故行胁下支饮,炒研用,非胁痰不必用。(《医林纂要·药性》)
2. 论白芥子亦能消肺胃他处之痰 ①张景岳:白芥子,消痰癖疟痞,除胀满极速,因其味厚气轻,故开导虽速,而不甚耗气,既能除胁肋皮膜之痰,则他近处者不言可知。(《本草正》) ②陈士铎:或疑白芥子止能消膜膈之痰而不能消胃肺之痰,似乎消肺之痰必须贝母,消胃之痰必须半夏也,而谁知不然。夫膜膈之痰,经胃肺而言之也,胃肺中之膜膈,尤善藏痰者也,白芥子消膜膈之痰,是有痰之处,无不尽消,泥肺胃浅近之间,岂有反不能消之理?(《本草新编》)
3. 论白芥子治痰机制及对热痰的应用 ①贾所学:白芥子味辣,横行甚捷,体细,通行甚锐,专开结痰,痰属热者能解,属寒者能散。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达;在四肢两胁,非此不通。若结胸证,痰涎邪热固结胸中及咳嗽失音,以此同苏子、枳实、瓜蒌、杏仁、芩连为解热下痰汤,诚利气宽胸神剂。(《药品化义》)②黄宫绣:(白芥子)盖辛能入肺,温能散表。痰在胁下皮里膜外,得此辛温以为搜剔,则内外宣通而无阻隔窠囊留滞之患矣。是以咳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痈毒肿痛,因于痰气阻塞,法当用温用散者,无不藉此以为宣通。(《本草求真》) ③王剑宾:白芥子性味辛温,《别录》主发汗,以辛温能散湿而利气,因湿阻气滞而无汗者,故散湿利气可以发汗也。胸膈间有痰而为寒湿所阻,不能运化则气逆,故曰上气。以辛温散其寒湿,则痰化而气行,故能治胸膈痰冷上气也。湿阻而化热则面目黄赤,故散湿利气可以治面目黄赤。白芥子有散湿利气之效,治寒湿阻滞之气病,有豁痰开胃、温中止痛、散湿消肿之效。若病不在气者,不可用以主治也。(《国药诠证》)
4. 论白芥子能降能散 苏廷琬:(白芥子)其性降收,其用温散,故每于凝结之患而得开发,于逆上之穷而得降折,不止以利气豁痰竟其功也。(《药义明辨》)
5. 论白芥子与苏子、莱菔子功能之不同 李时珍:盖白芥子主痰,下气宽中;紫苏子主气,定喘止嗽;萝卜子主食,开痞降气。(《纲目》)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Jens K N, et al. C A, 1979, 91:87848h
[2] 刈米达夫.最新生药学(日),1953:205
[3] Regenbrecht J, et al. Phytochemistry, 1985, 24(3):407
[4] Appelqvist L A, et al. C A, 1978, 88:73221z
[5] Clausen S, et al. Phytochemistry, 1982, 21:917
现代临床研究
[1] 青岛医药科技简报,1971,(3):10
[2] 辽宁.锦医通讯1972,(2):53
[3] 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组.新医药学杂志,1978,(5):28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