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翘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20-11-09浏览次数:1983

【药名】

连翘 Lianqiao 《本经》


【异名】  

旱连子《药性论》,大翘子《新修本草》,空翘、空壳《中药志》,落翘《新华本草纲要》。


【释名】  

《尔雅》:连,异翘。《纲目》云:本名连,又名异翘,人因合称为连翘矣。对于翘的解释,《新修本草》谓其作房翘出众草。《本草衍义》对此持有异议,认为:其子,折之,其间片片相比如翘,应以此得名尔。郝懿行《尔雅义疏》释兰华名云:连、兰声近,华、草通名耳。依此,亦有兰华、连草诸名。旱连子者,《本草图经》云秋结实似莲,故名。


【品种考证】 

连翘一名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  新修本草》云: 此物有两种:大翘、小翘。大翘叶狭长如水苏,花黄可爱,生下湿地,著子似椿实之未开者, 作房,翘出众草其小翘生岗原之上,叶、花、实皆似大翘而小细,山南人并用之。今京下惟用大翘子。《本草图经》载:连翘,生泰山山谷,今近京及河中、江宁府、泽、润、淄、兖、鼎、岳、利州、南康军皆有之。大翘……叶青黄而狭长如榆叶、水苏辈,茎赤色,高三四尺许,花黄可爱,秋结实似莲作房,翘出众草,以此得名。以上所述,与藤黄科植物湖南连翘 Hypericum ascyron L.类同。而《本草图经》又谓:今南中医  家说云,连翘盖有两种,一种似椿实之未开者,壳小坚而外完,无附萼,剖之则中解, 气甚芬馥,其实才干,振之皆落,不著茎也。《本草衍义》载:连翘亦不至翘出众草,下湿地亦无,太山山谷间甚多。今止用其子,折之,其间片片相比如翘,应以此得名尔。  此两段论述及《植物名实图考》之附图,与今用的连翘吻合。

 

【来源】

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


【原植(动、矿)物】 

连翘 Forsythia suspensa (Thunb.) Vahl 又名:连、异翘《尔雅》,兰华、折根、轵、三廉《本经》,连草(《尔雅》郭璞注)   大翘《新修本草》,黄花杆、黄寿丹《中国植物志》,黄花树、黄链条花、黄花条、黄绶丹《新华本草纲要》。

落叶灌木。小枝土黄色或灰褐色,略呈四棱形,疏生皮孔,节间中空,节部具实心髓。叶通常为单叶,或3裂至3出复叶叶柄长0.8~1.5cm,无毛叶片卵形、 宽卵形或椭圆状卵形至椭圆形,长2~10cm,宽1.5~5cm,先端锐尖,基部圆形至楔形, 叶缘除基部外具锐锯齿或粗锯齿。花通常单生或2至数朵着生于叶腋,先于叶开放花梗长5~6mm;花萼绿色,裂片4,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边缘具睫毛花冠黄色,裂片4, 倒卵状椭圆形,长1.2~2cm,宽6~10mm;雄蕊2,着生在花冠管基部花柱细长,柱头  2裂。蒴果卵球形,2室,长1.2~2.5cm,宽0.6~1.2cm,先端喙状渐尖,表面疏生瘤点  果梗长0.7~1.5cm。花期3~4月,果期7~9月。

生于山坡灌丛、疏林及草丛中。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现有栽培。

 

【栽培(养殖)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潮湿气候。适应性强,耐寒、耐瘠薄。喜阳光充足。对土壤要求不严,腐殖土及砂质砾土中都能生长。

栽培技术  采用种子、压条、扦插繁殖。种子繁殖:北方于3月底至4月上旬,南方于3月上、中旬播种。播前将种子在50℃的温水中浸泡10~12h,取出,晾干后播种。或在9~10月种子用湿沙进行层积处理,翌春取出播种,可以提高发芽率。 行距30cm左右,覆土1~2cm,再盖草保持土壤湿润。苗高15~20cm时间苗,按株距10cm定苗,并追施人畜粪水,当年秋季或第2年早春移栽。压条繁殖:在雨季到来之前,将母株上较长的当年生枝条向下压弯,埋入母株附近的土中3~4cm,然后灌水,经常保持湿润,第2年早春移栽。扦插繁殖:在秋季落叶后或早春发芽前选用1~2年生健壮枝条,剪取长20cm左右,只留上部2~3片叶,其余的叶摘掉。按行株距25cm×15cm,插入苗床中,使插条露出土面1~2个节,插后立即灌水,经常保持湿润,扦插成活后20~30d开始施肥,3~4次,当年即可移栽。移栽时按穴距2m×1.5m开穴,施少量腐殖熟堆肥或厩肥,栽时使根自然舒展,埋土压实。连翘的结果率很低,在移栽时必须使长花柱植株和短花柱植株相间栽培,才能提高结果率。

田间管理  生长期中必须进行合理修剪,去弱留强,才能多结果实。冬季修剪时,以疏剪为主,短截为辅。除每墩保持3~7条旺盛的主干外,其余瘦弱的、枯老的枝条可视情况剪除。修剪后应施用追肥或厩肥、堆肥加过磷酸钙等,在株旁开沟施入后覆土。6月间应清除从基部新发的多余徒长枝,并按具体情况进行中耕除草、摘心等工作。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立枯病虫害有地老虎等为害。


【采收加工】  

连翘定植3~4年后开花结实。药用分青翘、老翘两种。青翘在9月上旬,果皮呈青色尚未成熟时采下,置沸水中稍煮片刻或放蒸笼内蒸约0.5h, 取出晒干。 老翘在10月上旬果实熟透变黄,果壳裂开时采收,晒干,筛去种子及杂质。

 

【药材及产销】 

连翘 Fructus Forsythiae 主产于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等地,以山西、河南产量最大。老翘销全国或出口,青翘主销四川、浙江及上海、北京、天津等地。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果实长卵形至卵形,稍扁,长1~2.5cm,直径0.5~1.3cm。老翘多自先端开裂,略向外反曲或裂成两瓣,基部有果柄或其断痕,果瓣外表面黄棕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淡黄色瘤点,基部瘤点较少,中央有1条纵凹沟内表面淡黄棕色,平滑,略带光泽,中央有一条纵隔,种子多已脱落,果皮硬脆,断面平坦。青翘多不开裂,表面绿褐色,瘤点较少,基部多具果柄,内有种子多数,披针形, 微弯曲,长约0.7cm,宽约0.2cm,表面棕色,一侧有窄翅。气微香,味苦。青翘以色绿、不开裂者为佳老翘以色黄、瓣大、壳厚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皮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切向延长的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瘤点处可见薄壁组织隆起。中果皮由10~30列薄壁细胞组成,壁厚薄不一,具纹孔,罕含方晶外韧型维管束,大小不一,老翘木质部内侧常见石细胞群和纤维束,青翘中有时可见。内果皮为5~14列厚壁组织,纵横交错排列,大多为木化的纤维束并夹有石细胞群,壁厚薄不均。最内层为1列较小的切向延长的内表皮细胞。果皮粉末特征:淡黄棕色。内果皮纤维较多,多成束,有时上下层纵横交错短梭形或不规则形,边缘不平整或有凹凸,有的中部狭细,长80~224μm,直径24~32μm,壁厚8~18μm,木化,纹孔较少,孔沟细。石细胞极多,单个散在或成群类多角形、类长方形、类圆形或类方形,直径36~48μm,壁厚8~22μm,有的壁一边较薄, 纹孔疏密不一,孔沟隐约可见。果皮表皮细胞无色或微带黄色断面观呈类方形, 表面观呈类方形或类多角形,垂周壁增厚,稍弯曲,外平周壁表面微现不规则或网状角质纹理。中果皮细胞棕黄色,壁厚,部分连珠状,纹孔偶见。另有螺纹导管及管胞,直径约14μm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粉末1g,加70%乙醇10ml热浸,浸出液蒸干。 残渣以1ml冰醋酸溶解后,倾入小试管,沿管壁加入硫酸1ml,两液层间出现紫红色环。(检查三萜皂甙(2)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5ml,振摇5min,滤过,滤液置小试管中,加7%盐酸羟胺甲醇溶液3滴,2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3滴,于水浴中微热2min,放冷,加1%盐酸,使呈微酸性,再加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2滴,呈紫红色。(检查香豆精(3)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3g,加水20ml,煎煮30min,加6mol/L盐酸,调节pH2,即用乙醚20ml提取,回收乙醚后的残渣,再溶于乙醇0.5ml中,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齐墩果酸配制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1%CMC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2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于110℃10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灰黑色斑点。或碘熏后,呈相同的黄棕色斑点。品质标志  65%乙醇作溶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冷浸法测定,醇溶性浸出物青翘不得少于30.0%,老翘不得少于16.0%


【化学成分】  

果实含木脂体类化合物:连翘甙(forsythinphillyrin)[1],连翘甙元(phillygenin),右旋松脂酚(pinoresin-ol)[23],右旋松脂醇葡萄糖甙(pinoresinol-β-D-glucoside)[34];黄酮类化合物:芸香甙(rutin)[24];苯乙烷类衍生物:连翘脂甙(forsythoside)ACDE[5],连翘种甙(suspensaside)[  6],毛柳甙(salidroside)[5];乙基环己醇类衍生物:眀木甙(cornoside)[5],连翘环己醇(rengyol),异连翘环己醇(isorengyol),连翘环己醇氧化物(rengyoxide),连翘环己醇酮(rengyolone),连翘环己醇甙(rengyoside)ABC[5];三萜类化合物: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2],熊果酸(ursolic acid)[3]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 异降香萜烯醇乙酸酯(isobauerenyl acetate)20(S)-达玛-24--3β20-二醇-3-乙酸酯〔20(S)-dammar-24-ene-3β20-diol-3-acetate[7]等。


【药理】  

1. 抗微生物作用 连翘是一种广谱而有效的抗微生物药物,体外试验对许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对其最敏感的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卡他球菌、 绿脓杆菌、猪霍乱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中度敏感的细菌有绿色链球菌、肺炎杆菌、大肠杆菌、肠炎杆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志贺痢疾杆菌、斯密兹痢疾杆菌、霍乱弧菌、鼠疫杆菌、人型结核杆菌较低敏感度的细菌有普通变形杆菌[1~6]。连翘对某些真菌亦有抑制作用,它们是许兰黄癣菌、堇色毛癣菌、须癣毛菌、同心性毛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犬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紧密着色芽生菌和星形奴卡菌[7~9]连翘的抗微生物主要成分为连翘脂甙[1011]和连翘酚(即连翘甙),后者在试管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5120,对志贺痢疾杆菌为1/1280,对白喉杆菌及副伤寒()杆菌为1/640[1]。实验表明连翘所含的苯丙甙类(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s)有很强的抗菌活性,4种苯丙烷类糖甙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浓度为:连翘种甙,4.1mmol/L(2.6mg/ml);连翘脂甙A3.2mmol/L(2.0mg/ml);而下列成分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浓度皆大于10mg/ml:连翘甙元,右旋松脂醇,连翘甙,右旋松脂醇葡萄糖甙。连翘属不同种植物的果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W/V%) 不尽相同:连翘果实6,金钟花 F.viridissima 果实14,朝鲜连翘 F.koreana 果实[1213]。连翘脂甙B为抗真菌活性成分[14]。连翘与金银花同为银翘散中抗菌的主要成分,且抑菌作用相似,但金银花对沙门菌属,特别是伤寒杆菌的抑菌作用似超过连翘,而后者对痢疾杆菌的抑制作用则较好[1516],两者合用无协同作用[15]。连翘与黄连、黄芩组成的复方,体外抑菌作用比单用连翘更强[17]。实验和临床都证明,连翘有抗结核杆菌作用[1819],对小鼠实验性结核病有一定疗效,对豚鼠则无效[5]。连翘有抗钩端螺旋体的作用,其强度不及黄连、荔枝草或金银花、 黄芩,而与黄柏、蚤休相似[610]。无论在鸡胚内还是鸡胚外试验,连翘种子挥发油都显示了明显的抗流感病毒活性[2021],皮下注射连翘种子挥发油, 对流感病毒感染的小白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2]。连翘对单纯疱疹病毒[23]和脊髓灰质炎病毒没有抑制作用[24]。此外,连翘对阴道滴虫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5]

2. 抑制磷酸二酯酶、脂氧酶作用 连翘的苯丙烷类糖甙有抑制脂氧酶活性的作用[26]。木酯素类有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的作用,而甙元部分比甙的作用强[27]不同成分对cAMP的磷酸二酯酶的抑制作用是不同的。连翘种甙的IC5018.3×10-5mol/L;连翘脂甙AIC5011.0×10-5mol/L[28]

3. 镇吐作用 连翘能抑制洋地黄对鸽静脉注射的催吐作用,减少呕吐次数,但不改变呕吐的潜伏期,其镇吐效果与注射氯丙嗪2h后的作用相仿。它又能抑制犬皮下注射阿朴吗啡所引起的呕吐,故推测其镇吐作用原理可能是抑制延脑的催吐化学感受区[29]

4. 抗肝损伤作用 连翘对用四氯化碳造成肝损伤的大鼠有明显减轻肝脏变性及坏死的作用,使大多数动物的肝糖原及核糖核酸含量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这表明其有抗肝损伤作用,临床观察连翘对急性肝炎有较好的效果[3031]。连翘的这种作用可能与其含有齐墩果酸和熊果酸有关,该成分尚有降低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引起的大鼠糖尿病模型和尿糖的作用[32]

5. 抗炎作用 连翘有抗醋酸致小鼠血管通透性亢进的作用,但其有效成分尚不明[34]

6. 其他作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内弹性蛋白酶抑制剂缺乏或活力降低,弹性蛋白酶过多可能是肺气肿的主要机制。实验表明,连翘有显著抑制弹性蛋白酶活力的作用,且有剂量依赖关系[33]。连翘水提液静脉注射对自发高血压大鼠有明显降压作用,连翘甙和连翘甙元亦有降压作用[28]


【炮制】  

1. 连翘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去隔。《疮疡全书》:去枝梗、心。《卫生宝鉴》:以手搓细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果柄,抢水洗净,晒干。筛去脱落的心及灰屑。

2. 朱连翘 取净连翘用水喷湿,置容器内搅拌均匀,将朱砂粉撒匀稍拌,取出晾干。每连翘100kg,用朱砂粉2kg

3. 连翘炭 取净连翘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7~8成黑色。取出凉透。

饮片性状:翘参见药材鉴别项。朱连翘表面挂有微量的细朱砂粉。连翘炭表面黑色。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连翘炭及时散热,防复燃。

 

【药性】 

味苦,性微寒。归肺、心、胆经。

1. 《本经》:味苦,平。

2. 《别录》:无毒。

3.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性凉味苦,气味俱薄,轻清(而浮)升,阳也。

4. 《汤液本草》:苦,微寒,气味俱轻,阴之阳也,无毒,手足少阳经、 阳明经药。

5. 《品汇精要》:入手少阴经。

6. 《纲目》:微苦,辛。乃少阴心经、厥阴包络气分主药也。

7.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胆、胃、三焦、大肠六经。

8. 《药品化义》:入肺经。

9. 《本草崇原》:味苦性寒。

10. 《增订治疔汇要》:入肾经。

11. 《衷中参西录》:味淡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风热感冒,温病,热淋尿闭,痈疽,肿毒,瘰疬,瘿瘤,喉痹。

1. 《本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蛊毒。

2. 《别录》:去白虫。

3. 《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

4. 《日华子》: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

5. 《医学启源》:泻心经客热,一也去上焦诸热,二也为疮疡须用,三也。

6. 李杲: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引自《纲目》)

7. 王好古:治耳聋浑浑蔰蔰。(引自《纲目》)

8. 《本草衍义补遗》:泻心火,降脾肾湿热。

9. 《医学入门·本草》:散火解郁。

10. 《医林纂要·药性》:活血止痛生肌。

11. 《山西中草药》:治湿疹。

12. 《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急性肾炎,肾结核,斑疹,丹毒,痈疖肿毒。

 

【应用与配伍】 

用于外感热病,身热烦渴,斑疹,热淋。连翘清降之中兼能升浮宣散,故能表里及气血俱清。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常与金银花、薄荷等清热透表药同用,如《温病条辨》银翘散若表未解而里热已盛者,可加用生石膏、知母以清解里热,如《衷中参西录》寒解汤。热邪入里,初涉营分而致心烦谵语,或斑疹隐隐,用此除心中客热,可与犀角、生地、金银花等配伍,以清营透热,如《温病条辨》清营汤。治血热斑疹,又能凉血化斑,可与紫草、丹皮、赤芍等清热凉血药同用。对于上中二焦郁热,症见身热烦渴、咽痛口疮、便秘溲赤者,可与栀子、大黄等配伍以凉膈泄热,如《局方》凉膈散。本品不仅善清心火,又能利尿,用治心火下移所致的热淋、小便涩痛,与白茅根、栀子等配伍,能加强清热利尿之功。

用于热毒而致的疮毒痈肿,瘰疬,喉痹及瘿瘤。连翘清热解毒兼能散结,为治外疡内痈的要药,有疮家圣药之誉。治痈肿初起,红肿未溃者,常与蒲公英、皂角刺、穿山甲等解毒消肿药同用,如《外科真诠》加减消毒饮若疮疡溃烂,红肿脓出不愈者,可与金银花、天花粉、牡丹皮等配伍,以解毒排脓,如《疡医大全》连翘解毒汤治乳痈肿痛,可与瓜蒌、青皮、橘叶等配合以行滞散结消痈,如《证治准绳》连翘饮对于疮疡久溃不敛者,又当与黄芪、当归等补气血药同用,如《证治准绳》连翘黄芪汤。若治肠痈腹痛,宜配合红藤、败酱草、大黄等活血消痈之品。治痰火凝结之瘰疬,多与夏枯草、牡蛎、玄参等解毒软坚散结药配伍治瘿瘤则常与散结消瘿之夏枯草、海藻、黄药子等同用。本品解毒之功,亦用治喉痹,可与解毒利咽之山豆根、板蓝根、马勃等同用。此外,尚可治丹毒、牛皮癣等。

1. 《汤液本草》:与鼠粘子同用,治疮疡别有神效。

2. 《医学入门·本草》:治血证实者,与黄连同为中焦佐使。

3. 《本草汇言》:连翘从荆芥而治风热,从芩、连而治火热,从大黄而治燥热, 从苍、柏而治湿热,从归、地而治血热,从贝、半而治痰热,从山栀而治郁热,从甘、麦而治烦热,从金银花、紫花地丁而治疔肿疮毒之热。

4. 《得宜本草》:得瞿麦、大黄、甘草治项边马刀得脂麻治瘰疬结核。

5. 《得配本草》:配木通,泻心火同鼠粘,疗痘毒。

6. 《用药心得十讲》:连翘与莲子同用,可入心经与金银花同用, 清热解毒散风热与赤小豆同用,可清利湿热;与荆芥、薄荷同用,可辛凉解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者,慎服。

1. 《本草蒙筌》:虚者勿投。

2. 《本草经疏》:痈疽已溃勿服,火热由于虚者勿服,脾胃薄弱易于作泄者勿服。


【附方】

1. 治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 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温病条辨》银翘散)

2. 治上中二焦邪郁生热, 胸膈热聚, 症见身热口渴, 面赤唇焦, 胸膈烦热, 口舌生疮, 或咽痛吐衄, 便秘溲赤, 或大便不畅, 舌红苔黄, 脉滑数 川大黄、 朴硝、 甘草()各二十两, 山栀子仁、 薄荷(去梗)、 黄芩各十两, 连翘二斤半。 上药为粗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 入竹叶七片, 蜜少许, 煎至七分, 去滓, 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 更随岁数加减服之。 得利下, 住服。 (《局方》凉膈)   

3. 治疮疡疖肿,一切恶疮,疼痛,烦渴,大便溏泄,虚热不宁 连翘、山栀子、 甘草、防风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外科精义》连翘散)

4. 治乳腺炎 连翘15g,蒲公英30g,王不留行9g,野菊花15g。水煎服。

5. 治肠痈 连翘15g,黄芩、栀子各12g,金银花18g。水煎服。(4~5方出自《青岛中草药手册》)

6. 治瘰疬结核不消 连翘、鬼箭羽、瞿麦、甘草()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临卧米泔水调下。(《杨氏家藏方》连翘散)

7. 治舌破生疮 连翘五钱,黄柏三钱,甘草二钱。水煎含漱。(《玉樵医令》)

8. 治口臭 连翘为末糊丸,食蒜韭之后,茶吞二三钱,口中浊气化为清气。(《赤水玄珠》内府治口臭方)

9. 治过敏性紫癜 连翘12g,红枣30g。水煎服。(《宁夏中草药手册》)

10. 治耳病,忽然昏闭不闻 连翘一两,苍耳子二两。水煎浓汁徐徐服。( 《玉樵医令》)

11. 治便秘 将干燥连翘去梗洗净曝干,装罐备用。每次用15~30g, 沏水或煎沸当茶饮。持续服1~2星期,亦可便下停服。〔《山东中医杂志》1985(5)∶44


【制剂】

 1. 清肺散 连翘200g,黄芩150g,麦冬100g,川贝50g。以上四味,粉碎,过100目筛,混匀,重过筛,分装,即得。本品为黄棕色的粉末,味苦。功能清肺止咳。

用于肺壅咳嗽,急性气管炎。1~3岁,每次1.5~2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吉林医院制剂规范》1984)

2. 连翘四味散 连翘25g,麦冬15g,拳参15g,关木通15g。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本品为黄白色粉末味微苦。功能清热利湿,止泻止痢。用于肠炎,痢疾。口服,每次5g,每4h1次,水煎服。小儿酌减。(《辽宁省药品标准》1987)

3. 复方连翘注射液  连翘400g,黄芩300g,大青叶300g。以上三味,沸水浸泡后水煎煮两次,煎液浓缩成稠膏,用5%明胶溶液及80%含醇的乙醇交替沉淀,并重复1次, 澄明液再与752型阳离子树脂交换除钾,与0.1%~0.2%活性炭共煮脱色精滤加注射用水至1000ml,调pH6.5~7.2,加入1%丙二醇,精滤,灌封,灭菌,即得。每支2ml用于治疗牛皮癣。肌注,每次2ml,每日两次连续15d以上。〔《中草药》198213(10)∶封底〕


【现代临床研究】  

治疗急性肺脓疡  将连翘制成1ml1g的注射液, 用气管内滴入合并肌内注射法治疗。气管内滴入一般1次用6~10ml,急性期每日1次,症状好转后隔日1次,脓肿趋向萎缩或闭合时1星期2次。共治疗25例,结果:痊愈14例,占56%;好转10例,占40%;死亡1例,占4%,有效率为96%。其中13例空洞闭合,3例缩小,2例未闭,7例无空洞,病灶炎症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消散。伴有发热的20例中,除1例反复发热,1例低热外,其余18例的退热时间平均为12.38d,住院日数平均为50.13d。平均滴入总剂量239.96ml,平均滴入次数为26.8次。药物对气管刺激引起咳嗽,故初期可用较小剂量,用3~4ml( 但往往疗效不明显),待习惯后逐渐增加,用6~10ml。如仍用刺激咳嗽,可手术前给予镇静剂[1]


【药论】

1.论连翘清热解郁散结之功  李东垣:连翘,十二经疮药中不可无,此乃结者散之之义。(引自《纲目》)  缪希雍:(连翘)主寒热、鼠瘘、瘰疬、瘿瘤、结热者,以上来诸症,皆以足少阳胆经气郁有热而成。此药正清胆经之热,其轻扬芬芳之气,又足以解足少阳之郁气,清其热,散气郁,靡不瘳矣。痈肿恶疮,无非营气壅遏,卫气郁滞而成,清凉以除瘀热,芬芳轻扬以散郁结,则营卫通和而疮肿消矣。( 《本草经疏》)  倪朱谟:连翘,散风清热,解疮毒之药也,主瘰疬结核,诸疮痈肿, 热毒炽盛,未溃可散,已溃解毒。眼证肿赤涩痛,耳证昏塞暴聋,头证头风眩痛,喉证胀闭不通,或腮肿齿痛,或舌破生疮,或痘鴛癍疹,隐现出没,以上诸证,皆心肝胆肾四经之病,此药清标芳馥,善解风火痰气郁结所因,其轻扬之性,上行最专,苦寒之气,下行更力,所以耳目口鼻,咽喉齿舌之间,颈腋背膂,胸腹肢胁足膝之处,靡不奏功。(《本草汇言》)  贾所学:(连翘)总治三焦诸经之火。心肺居上,脾居中州,肝胆居下,一切血结气聚无不调达而通畅也。(《药品化义》)  徐大椿:连翘气芳烈而性清凉,故凡在气分之郁热皆能已之,又味兼苦辛,故又能治肝家留滞之邪毒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张山雷:连翘,能散结而泄化络脉之热,《本经》治瘘疬、痈肿疮疡、瘿瘤结热、蛊毒,固以诸痛痒疮,皆属于热,而疏通之质,非特清热,亦以散其结滞也。又心与小肠为表里,故清心之品,皆通小肠,又能泄膀胱,利小水,导下焦之湿热。(《本草正义》)

2.论连翘解表发汗  张锡纯:(连翘)能透肌解表,清热逐风,又为治风热要药。 且性能托毒外出,又为发表疹瘾要药。为其性凉而升浮,故又善治头目之疾,凡头疼、目疼、齿疼、鼻渊,或流浊涕成脑漏证,皆能主之。按连翘诸家皆未言其发汗,而以治外感风热,用至一两,必能出汗,且其发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绵长。( 《衷中参西录》)

3.论连翘止呕  香月牛山():治吐乳,不问攻补之药中必加连翘一味。 阅古今诸本草,无治吐乳之言,然贯通诸说,则有此理。夫连翘,少阳、阳明、少阴之药,如吐病皆属炎上热火,故用之以泻心火,解肝胆郁热,除脾胃湿热,清利胸膈滞气,则吐乳自止。不啻治小儿吐乳,治大人呕吐及胎前恶阻,应手而有效。(《药笼本草》)

4.论连翘能理肝气  张锡纯:连翘善理肝气,既能舒肝气之郁,又能平肝气之盛。曾治一媪,年过七旬,其手连臂肿疼数年不愈,其脉弦而有力,遂于清热消肿药中,每剂加连翘四钱,旬日肿消疼愈。其家人谓媪从前最易愤怒,自服此药后不但病愈,而愤怒全无,何药若是之灵妙也!由是观之,连翘可为理肝气要药矣。(《衷中参西录》)


【集解】

 1.《别录》:连翘,生泰山山谷,八月采,阴干。

2.《本草经集注》:处处有,今用茎,连花实也。

3.《救荒本草》:连翘,今密县梁家冲山谷中有之。科苗高三四尺,茎秆赤色。叶如榆叶大,面光,色青黄,边微细,锯齿,又似金银花叶微尖梢。开花黄色可爱,结房状似山栀子,蒴微扁而无棱瓣。蒴中有子,如雀舌样,极小,其子折之,则片片相比如翘,以此得名。采嫩叶*(熟,换水浸去苦味,少年儿童洗净,油盐调食。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西部三省, . 生药学杂志(), 1977, 31(2):131

[2] 西部三省, . 药学杂志(), 1977, 97(10):1134

[3] 千叶真理子, . 生药学杂志(), 1978, 32(3):194

[4] 匡海学, . 中药通报, 1988, 13(7):416

[5] Endo K, et al. Tetrahedron, 1989, 45(12):3673

[6] Kitagawa S, et al. Phytochemistry, 1984, 23(8):1635

[7] 胡旺云, . 中草药, 1991, 22(4):147

 药理

[1] 俞崇灵. 药学学报, 1960, 8(6):241

[2] 刘国声. 中华新医学报, 1950, (1):95, 285

[3] 郭钧, . 中国防痨杂志, 1964, 5(3):481, 488

[4] 成都中医学院钩体病防治组. 成都中医学院科研资料汇编, 1972, (3):116

[5] 零陵地区卫生防疫站, . 湖南医药杂志, 1974, (4):50, (5):40

[6] 重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微生物学报, 1960, (1):52

[7] 陈炳铜. 广东中医, 1962, (11):13

[8] 曹仁烈, .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 5(4):286

[9] Lee H K, et al. C A, 1966, 65:11009d, 14354s

[10] Hiroshi Hikino.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91, 13(4):220

[11] 眏野宏. 现代东洋医学(), 1982, 3(2):41

[12] 北川静香, . 药学杂志(), 1987, 107(4):274

[13] Nishibe-S, et al. Chem Pharm Bull, 1982, 30(12):4548

[14] 远藤胜也.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2, 4(5):302

[15] 李希贤, . 中华医学杂志, 1955, (10):952

[16] 李超荆, . 中华妇产科杂志, 1959, (4):307

[17] 传染病教研组, . 河南医学院学报, 1958, (3):62

[18] 王善源. 科学通报, 1958, (12):379

[19] 于成甫, . 辽宁医学杂志, 1960, (6):6

[20] 刘国声, . 微生物学报, 1960, 8(2):164

[21] 马振亚, . 陕西新医药, 1980, 9(11):51

[22] 马振亚. 陕西新医药, 1982, 11(4):58

[23] 陈祖基, . 中医杂志, 1980, (2):73

[24] 向近敏, . 微生物学报, 1964, 10(1):68

[25] 周邦靖, . 浙江中医杂志, 1980, (11):567

[26] 木村善行, . 日本生药学会第32回年会讲演要旨集. 冈山, 1985:42

[27] 二介堂保, . 日本药学会第99年会讲演要旨集. 1979:166

[28] Nishibe S, et al. J Pharmacobio-Dyn, 1987, 10:S-48

[29] 周济桂, . 天津医学杂志, 1960, 2(2):131

[30] 山西医学院肝病研究组. 新医药学杂志, 1973, (9):21

[31] 刘正光, .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88, 19(1):18

[32] 胡润生. 中成药研究, 1982, (1):46

[33] 李长城, . 中国中药杂志, 1990, 15(9):559

[34] 严春海, .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85, 创刊号:62

 现代临床研究

[1] 赵遷, . 广东中医, 1961, (4):135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