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笋

发布者:邹立思发布时间:2019-04-21浏览次数:46


药名:地笋

异名:泽兰根《嘉祐本草》,地瓜儿、地瓜《救荒本草》,地蚕子、地笋子《草木便方》,地藕《分类草药性》,野三七、水三七、旱藕《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品种考证:地笋之名始载于《嘉祐本草》,云:地笋……即泽兰根也。清代《植物名实图考》芳草类载:地笋,生云南山阜,根有横纹如蚕,傍多细须,绿茎红节,长叶深齿。并有附图。观其图,对照上述文字描述,可确认为地瓜儿苗无疑。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地笋Lycopus lucidus Turcz.的根茎。

原植物:参见泽兰条。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药材及产销   地笋Rhizoma Lycopi Lucidi产于东北、陕西、河北、四川及云南。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性状鉴别  根茎形似地蚕,长4~8cm,直径约1cm。表面黄棕色,有7~12个环节。质脆,断面白色。气香,味甘。

药性:味甘、辛,性平。

1.《嘉祐本草》:温,无毒。

2.《救荒本草》:味甘。

3.《纲目》:甘、辛,温。

4.《四川常用中草药》: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益气利水。主治衄血,吐血,产后腹痛,黄疸,水肿,带下,气虚乏力。

1.《本草拾遗》:利九窍,通血脉,排脓,治血。

2.《日华子》:止鼻洪,吐血,产后心腹痛,产妇可作蔬菜食。

3.《嘉祐本草》:治一切血病,肥白人。

4.《草木便方》:调和五脏,安心神。治走注流风,酒浸除溪毒。

5.《分类草药性》:和气养血,补精固气。治女子虚弱面白。

6.《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虚弱,补中气,消水,疗白带。

7.《四川常用中草药》:调和气血,补精髓,除风,利水除湿。治头昏晕。

8.《沙漠地区药用植物》:治黄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9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浸酒涂。

 

药名:泽兰

异名:虎兰、龙枣《本经》,水香《吴普本草》,小泽兰《雷公炮炙论》,虎蒲《别录》,地瓜儿苗《救荒本草》,红梗草《滇南本草》,风药《纲目》,奶孩儿《纲目拾遗》,蛇王草、蛇王菊、捕斗蛇草《岭南采药录》,接古草《植物名汇》,地环秧、地溜秧《河北药材》,甘露秧《中药材手册》,草泽兰《陕西中药志》,方梗草(江苏),麻泽兰(贵州),矮地瓜儿苗(吉林),野麻花(内蒙古)

释名:本品与佩兰相似,《本草经集注》:叶微香,可煎油,或生泽傍,故名泽兰。《纲目》:此草亦可为香泽,不独指其生泽旁也。虎兰,《本草经考注》:兰草柔弱芳香,泽兰方茎强直不甚香,故名虎兰。凡高大刚刺非常之物以虎名之,虎杖、虎蓟之类似也。龙枣,《本草经考注》认为龙枣应是龙蔧。蔧字作枣,可能是蔧字损坏残缺后所造成。该书据《太平御览》所载重来为枣(来来者枣也。出《东方朔传》)以及唐以上枣字的写法,从而推论蔧字一讹作柬,再讹作来,三讹作枣。龙兰遂误为龙枣。《本草经考注》又云:龙兰亦与虎兰同义。其似兰非兰,而其效尤多,故名龙兰。《纲目》又云:其根可食,故曰地笋。地瓜儿等义同。

品种考证:本品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吴普本草》云:生下地水旁。叶如兰,二月生,香,赤节,四叶相值枝节间。《本草经集注》曰:今处处有,多生下湿地。叶微香,可煎油。或生泽旁,故名泽兰,亦名都梁香,可作浴汤。人家多种之而叶小异。今山中又有一种甚相似,茎方,叶小强,不甚香。既云泽兰,又生泽旁,故山中者为非,而药家乃采用之。《新修本草》谓:泽兰,茎方,节紫色,叶似兰草而不香。今京下用之者是。陶云都梁香,乃兰草尔,俗名兰香,煮以洗浴。亦生泽畔,人家种之。花白,紫萼,茎圆,殊非泽兰也。《本草图经》载:泽兰,今荆、徐、随、寿、蜀、梧州、河中府皆有之……二月生苗,高二三尺。茎干青紫色,作四棱。叶生相对如薄荷,微香,七月开花……亦似薄荷花。综上所述,古代本草所载的泽兰,主要是茎方,节紫色,叶对生似薄荷的一种,与唇形科植物地笋Lycopus lucidus Turcz.及毛叶地笋L.lucidus Turcz.var.hirtus Regel相符;而另一种花白,紫萼,茎圆,亦名兰草、都梁香,作汤洗浴的泽兰,应为菊科Eupatorium属植物,现已不作泽兰入药。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地笋及毛叶地笋的地上部分。

原植物:1.地笋 Lycopus lucidus Turcz.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 7m。具多节的圆柱状地下横走根茎,其节上有鳞片和须根。茎直立,不分枝,四棱形,节上多呈紫红色,无毛或在节上有毛丛。叶交互对生,具极短柄或无柄;茎下部叶多脱落,上部叶椭圆形,狭长圆形或呈披针形,长5~10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呈楔形,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锐锯齿,表面暗绿色,无毛,略有光泽,下面具凹陷的腺点,无毛或脉上疏生白色柔毛。轮伞花序多花,腋生;小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刺尖,较花萼短或近等长,被柔毛;花萼钟形,长约4mm,两面无毛,4~6裂,裂片狭三角形,先端芒刺状;花冠钟形白色,长4.5~5mm,外面无毛,有黄色发亮的腺点,上、下唇近等长,上唇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近圆形,2侧裂片稍短小;前对能育雄蕊2,超出于花冠,药室略叉开,后对雄蕊退化,仅花丝残存或有时全部消失,有时4枚雄蕊全部退化,仅有花丝、花药的残痕;子房长圆形,4深裂,着生于花盘上,花柱伸出于花冠外,无毛,柱头2裂不均等,扁平。小坚果扁平,倒卵状三棱形,长1~1.5mm,暗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生于海拔2100m以下的沼泽地、山野低洼地、水边等潮湿处。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

2.毛叶地笋 Lycopus lucidus Turcz.var.hirtus Regel又名:硬毛地瓜儿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本变种与正种不同处在于:茎棱上被白色向上小硬毛,节上密集硬毛;叶披针形,暗绿色,两端渐尖,上面密被细刚毛状硬毛,下面主要在肋及脉上被刚毛状硬毛,边缘具锐齿,并有缘毛。生于沼泽地、水边等潮湿处亦见有栽培。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在67月高温多雨季节生长旺盛。耐寒,不怕水涝,喜肥,在土壤肥沃地区生长茂盛,以选向阳、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砂壤土栽培为宜;不宜在干燥、贫瘠和无灌溉条件下栽培。

栽培技术  用根茎或种子繁殖。生产上以根茎繁殖为主。根茎繁殖:在采挖根茎时,选色白、粗壮、幼嫩的根茎,切成10~15cm长小段,按行距30~45cm,株距15~20cm,立即栽种,每穴栽2~3段,覆土厚5cm,稍镇压后浇水。冬种的于次年春出苗,春种10d左右出苗。每1hm 2用种量750~900kg种子繁殖:种子采收后,于3~4月间条播,行距30cm。播后覆土,稍加镇压。种子发芽率50%~60%。土壤温度在17~20℃左右,有足够的湿度,播种后,约10d左右出苗。每1hm 2播种量3.75kg

田间管理  幼苗期注意除草、松土。当苗高30cm,封垄以后,可以不进行除草,但此时应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苗高10~15cm及第1次收割以后,都应进行追肥,施用腐熟人畜粪水,或施用硫酸铵每1hm2  225~300kg。种植2~3年后,植株丛生,应行翻栽。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锈病,可用敌锈钠200~300倍液,加少许合成洗衣粉,喷雾防治。虫害有尺蠖,67月发生,可用90%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雾。紫苏野螟,幼虫为害叶部,北京于7~9月间出现,防治方法:清园,处理残株,收获后翻耕土地,减少越冬虫源。

采收加工:根茎繁殖当年,种子繁殖第2年的夏、秋季节,茎叶生长茂盛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切段,晒干。

药材及产销  泽兰Herba Lycopi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多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性状鉴别  (1)地笋茎呈方柱形,四面均有浅纵沟,长50~100cm,直径2~5mm,表面黄绿色或稍带紫色,节明显,节间长2~11cm;质脆,易折断,髓部中空。叶对生,多皱缩,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形,边缘有锯齿,上表面黑绿色,下表面灰绿色,有棕色腺点。花簇生于叶腋成轮状,花冠多脱落,苞片及花萼宿存。气微,味淡。(2)毛叶地笋茎节及叶面上密被硬毛,余均与地笋相似。以质嫩、叶多、色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地笋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较平直,有少数非腺毛,角质层隐现波状层纹。非腺毛1~5细胞,表面隐现疣状突起,长75~360μm,叶脉上的毛长可达520μm,基部细胞较宽,直径32~80μm,并有少数腺毛,腺头1~2细胞,直径16~28μm,柄单细胞。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腺鳞较多,头部直径55~80μm6~8细胞,亦有少数单细胞头腺毛,叶脉上非腺毛较多,长80~520μm,表面有疣状突起。气孔直轴式。

茎表面观表皮细胞长方形,角质层有纹理;腺毛头部1~2细胞,柄单细胞;腺鳞头部直径56~60μm6~8细胞。气孔稀少。偶见非腺毛。

毛叶地笋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非腺毛较多,1~5细胞,长45~495μm,基部直径32~50μm,表面有明显的疣状突起,并有腺毛。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腺毛较多,主脉及侧脉上均有众多非腺毛,3~6细胞,长62~600μm;腺鳞头部直径64~72μm。气孔直轴式。

茎表面观表皮细胞多角形或长方形,角质层隐现纹理。有腺毛及腺鳞。单细胞非腺毛长20~28μm,茎的棱处有少数多细胞非腺毛,长可达750μm,表面亦有疣状突起。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100g,置挥发油测定器中进行蒸馏,所得粗挥发油用乙醚提取,无水硫酸钠脱水,回收乙醚得挥发油。取挥发油0.1ml溶于石油醚1ml中作供试品液。另以α-蒎烯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硅胶G-CMC薄板上,用己烷展开,置紫外光灯(365nm)观察,供试品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显相同的色斑。

炮制:《雷公炮炙论》:细锉之,用绢袋盛,悬于屋南畔角上,令干用。《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去根。拣净,洗,晒。《奇效良方》:去梗。《济阴纲目》:切,研。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根,喷淋清水,微润,切段,干燥。

饮片性状:泽兰为不规则的小段,茎、叶、花混合。表面黄绿色,茎为方形小段,节处无毛或有白色茸毛,质脆,断面黄白色,髓部中空。叶皱缩,破碎,上表面墨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无毛或有短毛,边缘有锯齿。无臭,味淡。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味苦、辛,性微温。归肝、脾经。

1.《本经》:味苦,微温。

2.《吴普本草》:神农、黄帝、岐伯、桐君:酸,无毒。李氏:温。

3.《别录》:甘,无毒。

4.《药性论》:味苦、辛。

5.《滇南本草》:行肝、脾二经。

6.《品汇精要》:味苦、甘,性微温、泄。气厚味薄,阳中之阴。臭微香。

7.《纲目》:气香而温,味辛而散,阴中之阳,足太阴、厥阴经药也。

8.《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小肠经。

9.《医林纂要·药性》:苦、辛、甘,寒。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水消肿,解毒消痈。主治妇女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

,癓瘕,身面浮肿,跌打损伤,痈肿疮毒。

1.《本经》: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疮,痈肿疮脓。

2.《雷公炮炙论》:能破血,通久积。

3.《别录》:()产后、金疮内塞。

4.《药性论》:主产后腹痛,频产血气衰冷成劳瘦羸;又治通身面目大肿,主妇人血沥腰痛。

5.《日华子》:通九窍,利关脉,养血气,破宿血,消瘕,产前产后百病,通小肠,长肉生肌,消扑损瘀血,治鼻洪吐血,头风目痛,妇人劳瘦,丈夫面黄。

6.《医林纂要·药性》:补肝泻脾,和气血,利筋脉。主治妇人血分,调经去瘀。

7.《岭南采药录》:治蛇伤,散毒疮。

应用与配伍  用于妇女经、产诸证。泽兰功能活血化瘀,行而不峻,为妇产科血脉不调,瘀血阻滞证之常用药。治经闭、痛经,常与当归、川芎、香附、延胡索等同用,以活血行气,调经止痛。若妇女阴虚血弱,月经微少,渐至不通及室女经闭成劳者,可配当归、芍药、炙甘草同用,以养血益阴而通经,使之消中有补,不致损真,如《鸡峰普济方》泽兰汤。若产后恶露不尽,少腹疼痛,与当归、赤芍、益母草、延胡索等同用,以活血止痛,祛瘀生新。用于浮肿、腹水。泽兰既能活血,又能行水,因而可治水湿泛溢而致浮肿和腹水,尤对血瘀气滞而见水肿者更为适宜。常与利水之品同用。如张文仲《备急方》治产后水肿方,即以本品与防己为末,醋汤调服,以增进活血行水之效。若水肿患者,用本品配以白术、茯苓等,用防己为之使,以健脾利水,其效更佳。用于痈肿疮毒。泽兰能活血而消痈肿。痈肿初起,可单味或与银花、连翘、当归等同煎服,并可用鲜泽兰捣烂外敷。

1.《本草经集注》:防己为之使。

2.《本草经疏》:泽兰,得炒黑豆、炮干姜、当归、芎、干地黄、牛膝、益母草、赤芍药、蒲黄、五灵脂,治产后恶露不尽,少腹作痛,俗名儿枕痛;寒月加桂;多水及内热虚劳人,去桂,加童便;去五灵脂,加人参、鳖甲、香附、麦冬,治产后诸虚百病;肺热者,去人参。

3.《本经逢原》:为产科之要药,更以芎、归、童便佐之,功效胜于益母。

4.《得宜本草》:功专破血消瘕。得当归,能通经;得防己,治产后水肿。

5.《本草求真》:入补气补血之味同投,则消中有补,不致损真,诚佳品也。

6.《质问本草》:得白芨,攻消痈肿;佐当归,立通经闭。瘀血噎胀,非此莫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无血瘀或血虚者慎服。

1.《本草从新》:性虽和缓,终是破血之品,无瘀者勿轻用,古方泽兰丸甚多,近今禀赋渐薄,不可常用。

2.《得配本草》:血虚枯秘者禁用。

3.《本草汇纂》:无瘀者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