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毛地笋

时间:2025-08-19浏览:19

▲硬毛地笋语音讲解

【药名】  

泽兰Zelan 《本经》

  

【异名】  

虎兰、龙枣《本经》,水香《吴普本草》,小泽兰《雷公炮炙论》,虎蒲《别录》,地瓜儿苗《救荒本草》,红梗草《滇南本草》,风药《纲目》,奶孩儿《纲目拾遗》,蛇王草、蛇王菊、捕斗蛇草《岭南采药录》,接古草《植物名汇》,地环秧、地溜秧《河北药材》,甘露秧《中药材手册》,草泽兰《陕西中药志》,方梗草(江苏),麻泽兰(贵州),矮地瓜儿苗(吉林),野麻花(内蒙古)。

  

【释名】  

本品与佩兰相似,《本草经集注》:“叶微香,可煎油,或生泽傍,故名泽兰。”《纲目》:“此草亦可为香泽,不独指其生泽旁也。”虎兰,《本草经考注》:“兰草柔弱芳香,泽兰方茎强直不甚香,故名虎兰。凡高大刚刺非常之物以虎名之,虎杖、虎蓟之类似也。”龙枣,《本草经考注》认为龙枣应是龙蘭,蘭字作枣,可能是蘭字损坏残缺后造成。该书据《太平御览》所载“重来为枣”(“来来者枣也”出《东方朔传》)以及“唐以上枣字作棗”的写法,从而推论蘭字 “一讹作柬,再讹作來,三讹作枣”。龙兰遂误为龙枣。《本草经考注》又云:“龙兰亦与虎兰同义。其似兰非兰,而其效尤多,故名龙兰。”《纲目》又云:“其根可食,故曰地笋。”地瓜儿等义同。

  

【品种考证】  

本品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吴普本草》云:“生下地水旁。叶如兰,二月生,香,赤节,四叶相值枝节间。”《本草经集注》曰:“今处处有,多生下湿地。叶微香,可煎油。或生泽旁,故名泽兰,亦名都梁香,可作浴汤。人家多种之而叶小异。今山中又有一种甚相似,茎方,叶小强,不甚香。既云泽兰,又生泽旁,故山中者为非,而药家乃采用之。”《新修本草》谓:“泽兰,茎方,节紫色,叶似兰草而不香。今京下用之者是。陶云都梁香,乃兰草尔,俗名兰香,煮以洗浴。亦生泽畔,人家种之。花白,紫萼,茎圆,殊非泽兰也。”《本草图经》载:“泽兰,今荆、徐、随、寿、蜀、梧州、河中府皆有之……二月生苗,高二三尺。茎干青紫色,作四棱。叶生相对如薄荷,微香,七月开花……亦似薄荷花。”综上所述,古代本草所载的泽兰,主要是茎方,节紫色,叶对生似薄荷的一种,与唇形科植物地笋 Lycopus lucidus Turcz. 及毛叶地笋 L. lucidus Turcz. var. hirtus Regel 相符;而另一种花白,紫萼,茎圆,亦名兰草、都梁香,作汤洗浴的泽兰,应为菊科 Eupatorium 属植物,现已不作泽兰入药。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毛叶地笋的地上部分。

  

【原植物】  

1. 地笋 Lycopus lucidus Turcz.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7 m。具多节的圆柱状地下横走根茎,其节上有鳞片和须根。茎直立,不分枝,四棱形,节上多呈紫红色,无毛或在节上有毛丛。叶交互对生,具极短柄或无柄;茎下部叶多脱落,上部叶椭圆形,狭长圆形或呈披针形,长5~10 cm,宽1.5~4 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呈楔形,边缘具不整齐的粗锐锯齿,表面暗绿色,无毛,略有光泽,下面具凹陷的腺点,无毛或脉上疏生白色柔毛。轮伞花序多花,腋生;小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刺尖,较花萼短或近等长,被柔毛;花萼钟形,长约4 mm,两面无毛,4~6裂,裂片狭三角形,先端芒刺状;花冠钟形白色,长4.5~5 mm,外面无毛,有黄色发亮的腺点,上、下唇近等长,上唇先端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近圆形,2侧裂片稍短小;前对能育雄蕊2,超出于花冠,药室略叉开,后对雄蕊退化,仅花丝残存或有时全部消失,有时4枚雄蕊全部退化,仅有花丝、花药的残痕;子房长圆形,4深裂,着生于花盘上,花柱伸出于花冠外,无毛,柱头2裂不均等,扁平。小坚果扁平,倒卵状三棱形,长1~1.5 mm,暗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于海拔2 100 m以下的沼泽地、山野低洼地、水边等潮湿处。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

2. 毛叶地笋 Lycopus lucidus Turcz. var. hirtus Regel  

又名:硬毛地瓜儿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本变种与正种不同处在于:茎棱上被白色向上小硬毛,节上密集硬毛;叶披针形,暗绿色,两端渐尖,上面密被细刚毛状硬毛,下面主要在肋及脉上被刚毛状硬毛,边缘具锐齿,并有缘毛。

生于沼泽地、水边等潮湿处。亦见有栽培。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在67月高温多雨季节生长旺盛。耐寒,不怕水涝,喜肥,在土壤肥沃地区生长茂盛,以选向阳、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砂壤土栽培为宜;不宜在干燥、贫瘠和无灌溉条件下栽培。  

栽培技术 用根茎或种子繁殖。生产上以根茎繁殖为主。根茎繁殖:在采挖根茎时,选色白、粗壮、幼嫩的根茎,切成10~15 cm长小段,按行距30~45 cm,株距15~20 cm,立即栽种,每穴栽2~3段,覆土厚5 cm,稍镇压后浇水。冬种的于次年春出苗,春种10 d左右出苗。每1 hm²用种量750~900 kg。种子繁殖:种子采收后,于3~4月间条播,行距30 cm。播后覆土,稍加镇压。种子发芽率50%~60%。土壤温度在17~20℃左右,有足够的湿度,播种后,约10 d左右出苗。每1 hm²播种量3.75 kg。  

田间管理 幼苗期注意除草、松土。当苗高30 cm,封垄以后,可以不进行除草,但此时应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苗高10~15 cm及第1次收割以后,都应进行追肥,施用腐熟人畜粪水,或施用硫酸铵1hm²225~300 kg。种植2~3年后,植株丛生,应行翻栽。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锈病,可用敌锈钠200~300倍液,加少许合成洗衣粉,喷雾防治。虫害有尺蠖,67月发生,可用90%敌百虫800~1 000倍液喷雾。紫苏野螟,幼虫为害叶部,北京于7~9月间出现,防治方法:清园,处理残株,收获后翻耕土地,减少越冬虫源。

  

【采收加工】  

根茎繁殖当年,种子繁殖第2年的夏、秋季节,茎叶生长茂盛时采收。割取地上部切段,晒干。

  

【药材及产销】  

泽兰Herba Lycopi 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多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1) 地笋 茎呈方柱形,四面均有浅纵沟,长50~100 cm,直径2~5 mm,表面黄绿色或稍带紫色,节明显,节间长2~11 cm;质脆,易折断,髓部中空。叶对生,多皱缩,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形,边缘有锯齿,上表面黑绿色,下表面灰绿色,有棕色腺点。花簇生于叶腋成轮状,花冠多脱落,苞片及花萼宿存。气微,味淡。  

(2) 毛叶地笋 茎节及叶面上密被硬毛,余均与地笋相似。  

以质嫩、叶多、色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1) 地笋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较平直,有少数非腺毛,角质层隐现波状层纹。非腺毛1~5细胞,表面隐现疣状突起,长75~360 μm,叶脉上的毛长可达520 μm,基部细胞较宽,直径32~80 μm,并有少数腺毛,腺头1~2细胞,直径16~28 μm,柄单细胞。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腺鳞较多,头部直径55~80 μm6~8细胞,亦有少数单细胞头腺毛,叶脉上非腺毛较多,长80~520 μm,表面有疣状突起。气孔直轴式。

茎表面观:表皮细胞长方形,角质层有纹理;腺毛头部1~2细胞,柄单细胞;腺鳞头部直径56~60 μm6~8细胞。气孔稀少。偶见非腺毛。  

(2) 毛叶地笋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非腺毛较多,1~5细胞,长45~495 μm,基部直径32~50 μm,表面有明显的疣状突起,并有腺毛。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腺毛较多,主脉及侧脉上均有众多非腺毛,3~6细胞,长62~600 μm;腺鳞头部直径64~72 μm。气孔直轴式。

茎表面观:表皮细胞多角形或长方形,角质层隐现纹理。有腺毛及腺鳞。单细胞非腺毛长20~28 μm,茎的棱处有少数多细胞非腺毛,长可达750 μm,表面亦有疣状突起。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100 g,置挥发油测定器中进行蒸馏,所得粗挥发油用乙醚提取,无水硫酸钠脱水,回收乙醚得挥发油。取挥发油0.1 ml溶于石油醚1 ml中作供试品液。另以α-蒎烯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硅胶G-CMC薄板上,用己烷展开,置紫外光灯(365 nm)观察,供试品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显相同的色斑。

 

 【化学成分】  

1. 地笋 全草含糖类:葡萄糖(glucose),半乳糖(galactose),泽兰糖(lycopose),水苏糖(stachyose),棉子糖(raffinose),蔗糖(sucrose[1,2],另含虫漆蜡酸(lacceroic acid),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3]  

2. 毛叶地笋 全草含挥发油和鞣质[4]

  

【药理】  

1. 对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地笋及毛叶地笋全草的水浸膏,2 g/kg腹腔注射均可使模拟航天飞行中失重引起血瘀的兔明显改善微循环障碍,4 g/kg口服,连续4 d,对兔异常的血液流变也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使血液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1]  

2. 对血液凝固作用的影响 泽兰煎剂胃饲大鼠,作体外血栓形成试验,发现对血栓形成时间、血栓长度、血栓湿重等指标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无统计学意义,对血栓干重则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泽兰对血栓形成有轻度抑制作用[2]  

3. 强心作用 地笋全草制剂有强心作用[3]

  

【炮制】  

《雷公炮炙论》:“细锉之,用绢袋盛,悬于屋南畔角上,令干用。”《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去根”。“拣净,洗,晒。”《奇效良方》:“去梗。”《济阴纲目》:“切,研。”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根,喷淋清水,微润,切段,干燥。  

饮片性状:泽兰为不规则的小段,茎、叶、花混合。表面黄绿色,茎为方形小段,节处无毛或有白色茸毛,质脆,断面黄白色,髓部中空。叶皱缩,破碎,上表面墨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无毛或有短毛,边缘有锯齿。无臭,味淡。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苦、辛,性微温。归肝、脾经。  

1. 《本经》:“味苦,微温。”  

2. 《吴普本草》:“神农、黄帝、岐伯、桐君:酸,无毒。李氏:温。”  

3. 《别录》:“甘,无毒。”  

4. 《药性论》:“味苦、辛。”  

5. 《滇南本草》:“行肝、脾二经。”  

6. 《品汇精要》:“味苦、甘,性微温、泄。气厚味薄,阳中之阴。臭微香。”  

7. 《纲目》:“气香而温,味辛而散,阴中之阳,足太阴、厥阴经药也。”  

8.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小肠经。”  

9. 《医林纂要·药性》:“苦、辛、甘,寒。”

  

【功能与主治】  

活血化瘀,行水消肿,解毒消痈。主治妇女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癥瘕,身面浮肿,跌打损伤,痈肿疮毒。  

1. 《本经》:“主乳妇内衄,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金疮,痈肿疮脓。”  

2. 《雷公炮炙论》:“能破血,通久积。”  

3. 《别录》:“()产后、金疮内塞。”  

4. 《药性论》:“主产后腹痛,频产血气衰冷成劳瘦羸;又治通身面目大肿,主妇人血沥腰痛。”  

5. 《日华子》:“通九窍,利关脉,养血气,破宿血,消癥瘕,产前产后百病,通小肠,长肉生肌,消扑损瘀血,治鼻洪吐血,头风目痛,妇人劳瘦,丈夫面黄。”  

6. 《医林纂要·药性》:“补肝泻脾,和气血,利筋脉。主治妇人血分,调经去瘀。”  

7. 《岭南采药录》:“治蛇伤,散毒疮。”


 

【应用与配伍】  

用于妇女经、产诸证。泽兰功能活血化瘀,行而不峻,为妇产科血脉不调,瘀血阻滞证之常用药。治经闭、痛经,常与当归、川芎、香附、延胡索等同用,以活血行气,调经止痛。若妇女阴虚血弱,月经微少,渐至不通及室女经闭成劳者,可配当归、芍药、炙甘草同用,以养血益阴而通经,使之“消中有补,不致损真”,如《鸡峰普济方》泽兰汤。若产后恶露不尽,少腹疼痛,与当归、赤芍、益母草、延胡索等同用,以活血止痛,祛瘀生新。  

用于浮肿、腹水。泽兰既能活血,又能行水,因而可治水湿泛溢而致浮肿和腹水,尤对血瘀气滞而见水肿者更为适宜。常与利水之品同用。如张文仲《备急方》治产后水肿方,即以本品与防己为末,醋汤调服,以增进活血行水之效。若水肿患者,用本品配以白术、茯苓等,用“防己为之使”,以健脾利水,其效更佳。  

用于痈肿疮毒。泽兰能活血而消痈肿。痈肿初起,可单味或与银花、连翘、当归等同煎服,并可用鲜泽兰捣烂外敷。  

1. 《本草经集注》:“防己为之使。”  

2. 《本草经疏》:“泽兰,得炒黑豆、炮干姜、当归、芎䓖、干地黄、牛膝、益母草、赤芍药、蒲黄、五灵脂,治产后恶露不尽,少腹作痛,俗名儿枕痛;寒月加桂;多水及内热虚劳人,去桂,加童便;去五灵脂,加人参、鳖甲、香附、麦冬,治产后诸虚百病;肺热者,去人参。”  

3. 《本经逢原》:“为产科之要药,更以芎、归、童便佐之,功效胜于益母。”  

4. 《得宜本草》:“功专破血消瘕。得当归,能通经;得防己,治产后水肿。”  

5. 《本草求真》:“入补气补血之味同投,则消中有补,不致损真,诚佳品也。”  

6. 《质问本草》:“得白芨,攻消痈肿;佐当归,立通经闭。瘀血噎胀,非此莫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 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  

无血瘀或血虚者慎服。  

1. 《本草从新》:“性虽和缓,终是破血之品,无瘀者勿轻用,古方泽兰丸甚多,近今禀赋渐薄,不可常用。”  

2. 《得配本草》:“血虚枯秘者禁用。”  

3. 《本草汇纂》:“无瘀者勿用。”

  

【附方】  

1. 治经候微少,渐渐不通,手足骨肉烦痛,日就羸瘦,渐生潮热,其脉微数  

泽兰叶三两,当归、白芍药各一两,甘草半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以时。(《鸡峰普济方》泽兰汤)  

2. 治经闭腹痛  

泽兰、铁刺菱各9 g,马鞭草、益母草各15 g,土牛膝3 g。同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3. 治产后恶露不尽,腹痛往来,兼胸闷少气  

泽兰(熬)、生干地黄、当归各三分,芍药、生姜各十分,甘草六分,大枣十四个。上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妇人良方》引温隐居泽兰汤)  

4. 治妊娠堕胎,胞衣不出  

泽兰叶(切碎),滑石末各半两,生麻油少许。上三味,以水三盏,先煎泽兰至一盏半,去滓,入滑石末并油,更煎三沸,顿服之,未下更服。(《圣济总录》)  

5. 治产后气血暴虚,未得安静,血随气上,迷乱心神,故眼前生花;极甚者,令人闷绝不知人,口噤,神昏,气冷者  

泽兰叶、人参各一分,荆芥穗一两,川芎半两。上为末。温酒、热汤各半盏,调一钱,急灌之,下咽即开眼,气定,省人事。(《产育宝庆集》清魂散)  

6. 治产后血虚,风肿,水肿  

泽兰叶、防己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能饮者,醋汤调亦可。(《妇人良方》引张氏方)  

7. 治水肿  

地瓜儿苗、积雪草各30 g,一点红25 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8. 治产后阴翻(产后阴户燥热,遂成翻花)  

泽兰四两。煎汤熏洗二三次,再入枯矾煎洗之。  

9. 治疮肿初起及损伤瘀肿  

泽兰,捣,封之良。(8~9方出自《濒湖集简方》)  

10. 治一切乳痈初起  

泽兰一两,青皮三钱,白及五钱,橘叶三十片。上水煎半盏,加酒半盅,冲服立消。(《仙拈集》泽兰煎)  

11. 治痈疽发背  

泽兰全草60~120 g,煎服;另取叶一握,调冬蜜捣烂敷贴,日换两次。  

12. 治蛇咬伤  

泽兰全草60~120 g,加水适量煎服;另取叶一握捣烂,敷贴伤口。(11~12方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现代临床研究】  

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治疗方法:以平衡盐液扩容为基础,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普遍使用20%红花、泽兰注射液20~30 ml,加25%50%葡萄糖注射液等量,静脉注射,每日1~2次。发热期体温超过39℃,中毒症状明显者,每日加用静脉滴注氢化考地松100~300 mg,热退1~2 d后即停用。除有2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继发纤溶阶段曾用氨基己酸外,其他病例未使用止血剂。本组40例,按1975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疾病诊断、临床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分析,轻型18例,中型与重型各9例,危重型4例。结果出血现象7 d内停止者39例,占97.5%;血小板计数12 d内恢复正常36例,占90%DIC阳性9例中8例均在3 d内转阴。40例中痊愈39例,占97.5%,死亡1例,占2.5%[1]。另有报道,用泽兰和红花分别配制成20%的泽兰注射液和20%的红花注射液,预防流行性出血热DIC发生。在一般治疗的同时,给予20%泽兰和红花注射液各30 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20 ml中,静脉推注,每日1次,共观察66例;另有50例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潘生丁口服,每次0.1 g,每日4次;还设66例仅作一般治疗为对照组。结果:经两次化验表明(治疗第3日和第7日各做DIC诊断指标1次),对照组出现DIC阳性者8例(12.1%),潘生丁组3例(6%),红花泽兰组无一例DIC阳性者。经统计学处理,红花泽兰组DIC发生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红花泽兰组DIC发生率虽较潘生丁组低,但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2]

  

【药论】  

1. 论泽兰理气散血行水作用  

① 李中梓:“泽兰,芳香悦脾,可以快气;疏利悦肝,可以行血,流行营卫,畅达肤窍,遂为女科上剂。”(《本草通玄》)  

② 张石顽:“泽兰,专治产后血败流于腰股,拘挛疼痛,破宿血,消癥瘕,除水肿,身面四肢浮肿。《本经》主金疮痈肿疮脓,皆取散血之功,为产科之要药。”(《本经逢原》)  

③ 黄宫绣:“泽兰,虽书载有和血舒脾、长养肌肉之妙,然究皆属入脾行水,入肝治血之味,是以九窍能通,关节能利,宿食能破,月经能调,癥瘕能消,水肿能散,产后血淋腰痛能止,吐血、衄血、目痛、风瘫、痈毒、扑损能治。观此,则书所云舒脾和血,不过因其水消血除之意,岂真舒脾和血之味也乎?”(《本草求真》)  

④ 张山雷:“其治金疮痈肿疮脓者,专入血分而行瘀排脓消肿也。惟《本经》所谓乳妇内衄,颇不可解,盖即后世新产通瘀之意。《别录》内塞,当亦以瘀露不通言之。甄权谓治产后腹痛,固苦温行瘀之功,又谓治频产血气衰冷,成劳瘦羸,妇人沥血腰痛,则以温和能利血脉言之。然通利之品,能走未必能守,此当以意逆之,而可知其非虚证久服之药矣。”(《本草正义》)  

2. 论泽兰功用与兰草(佩兰)之异同  

① 李时珍:“兰草走气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杀虫辟恶,而为消渴良药;泽兰走血分,故能治水肿,涂痈毒,破瘀血,消癥瘕,而为妇人要药。虽是一类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茯苓、芍药,补泻皆不同也。”(《纲目》)  

② 张山雷:“泽兰,产下湿大泽之旁,本与兰草相似,故主治亦颇相近。《本经》大腹水肿,身面四肢浮肿,骨节中水,皆苦温胜湿之功效,亦即兰草利水道之意。”(《本草正义》)

  

【集解】

1.《别录》:泽兰,生汝南诸大泽旁,三月三日采,阴干。

2.《本草图经》:泽兰,荆、胡、岭南人家多种之。寿州出者无花子,此与兰草大抵相类。但兰草生水旁,叶光润,根小紫,五六月盛;泽兰生水泽及下湿地,叶尖、微有毛、不光润,方茎紫节,七八月初采、微辛,此为异耳。

3.《纲目拾遗》:兰草有数种。泽兰,今人呼为奶孩儿者是也,此草方茎紫花,枝根皆香,人家多植之,妇女暑月以插发,入药走血分。省头草,叶细碎如瓦松,开黄花,气微香,生江塘沙岸,暑月土人采之,入市货卖,妇人亦市以插发,云可除脂垢,未见有入药用者。又有香草,叶如薄荷而小,香气亦与薄荷迥别,五月、六月间,人家买以煎黄鱼,云可杀腥代葱,此即所谓罗勒者是也。又有孩儿菊,叶如山马兰而长,近皆以此作泽兰用,入药云可治血。此四种皆香草,惟奶孩儿草香尤峻烈。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Susumu M. CA, 1951, 45: 3465g  

[2] Kiyoshi N. CA, 1955, 49: 16086c  

[3] 冯菊仙, . 中草药, 1989, 20(3): 45  

[4] 徐国钧. 药材学. 1.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 544  

药理

[1] 刘新民, . 中草药, 1991, 22(11): 501  

[2] 李承珠, .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2, 2(2): 111  

[3]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上册), 1.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7: 1460  

现代临床研究

[1] 李绍球. 中医药学报, 1988, (5): 35  

[2] 湖南省溆浦县人民医院, . 中医杂志, 1981, (1): 17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