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根蒜语音讲解
【药名】
薤白Xiebai 《本草图经》
【异名】
薤根(《肘后方》),菖子(《纲目》),野蒜、小独蒜(《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薤白头(《药材学》)。
【释名】
《纲目》:“薤本文作鲢,韭类也,故字从韭,从觚(音概),谐声也。今人因其根白,呼为菖子,江南人讹为莜子,其叶类葱而根如蒜,收种宜火熏,故俗人称为火葱。罗愿云,物莫美于芝,故薤为菜芝。”亦似蒜,而称野蒜、小独蒜。菖是薤白的象形字,翁辉东《潮汕方言·释草木·酪扁》云:“薤之为物,豆白如葱,三片成束,古制字菖,肖其形也。”按菖从扁声,《广雅》:“扁,白也。”《疏证》云:“扁之言皎皎也。”《尔雅义疏》云:“薤,鸿荟,双声叠韵字也。”鸿荟合音为薤。
【品种考证】
薤,始载于《本经》,列于中品。《新修本草》云:“薤乃是韭类,叶不似葱……薤有赤白二种:白者补而美,赤者主金疮及风,苦而无味。”《蜀本草》载:“《图经》云:形似韭而光实。山薤一名茖。茎叶相似,体性亦同,叶皆冬枯,春秋分莳。”《本草图经》谓:“薤,生鲁山平泽,今处处有之。似韭而叶阔多白无实。人家种者有赤白二种,赤者疗疮生肌,白者冷补,皆春分莳之,至冬而叶枯。”《纲目》曰:“薤……叶状似韭。韭叶中实而扁,有剑脊。薤叶中空,似细葱叶而有棱,气亦如葱。二月开细花,紫白色。根如小蒜,一本数颗,相依而生。”根据以上所述,古代药用薤白至今有三种,生鲁山(今河南境内),叶似韭而阔多白者,与小根蒜 Allium macrostemon Bunge 相符,李时珍所说的“叶中空似细葱叶”者与藠头 Allium chinense G. Don 相吻合。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的鳞茎。
【原植物】
小根蒜 Allium macrostemon Bunge [A. macrostemon Bunge var. uratense (Franch.) Airy-Shaw] 又名:莱芝(《本草经集注》),祥谷菜(《铁岭县志》),小根菜(《中药大辞典》),子根蒜(《中药志》),团葱(《中国植物志》)。
多年生草本,高 30~60 cm。鳞茎近球形,直径 0.7~1.5 cm,旁侧常有 1~3 个小鳞茎附着,外有白色膜质鳞被,后变黑色。叶互生;叶苍绿色,半圆柱状狭线形,中空,长 20~40 cm,宽 2~4 mm,先端渐尖,基部稍软抱茎。花茎单一,直立,高 30~70 cm,伞形花序顶生,球状,下有膜质苞片,卵形,先端长尖;花梗长 1~2 cm,有的花序只有很少小花,而间以许多肉质小球芽,甚则全变为小株芽;花被片 6,粉红色或玫瑰红色;雄蕊 6,比花被长,花丝细长,下部略扩大;子房上位,球形。蒴果倒卵形,先端凹入。花期 5~6 月,果期 8~9 月
生于海拔 1500 m 以下的山坡、丘陵、山谷或草地。分布于除新疆、青海以外的全国各地。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1)小根蒜 鳞茎呈不规则卵圆形,长 0.5~2.0 cm,直径 0.7~1.8 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皱缩,半透明,有纵沟及皱纹或有类白色膜质鳞片包被,顶端有残存茎基或茎痕,基部有突起的鳞茎盘。质坚硬,角质样,不易破碎,断面黄白色。微有蒜气,味微辣。
(2)藠头 鳞茎长卵形,直径 1~1.5 cm。
(3)长梗薤白鳞茎卵球形,直径 1~2 cm。
(4)天蓝小根蒜 鳞茎近球形,直径 1~2 cm。
以个大、饱满、质坚、黄白色、半透明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小根蒜①鳞叶表皮细胞类长方形,长 60~260 μm,宽 20~60 μm,少数呈多角形,无细胞间隙。②偶见气孔散在,圆形,直径 10~16 μm,副卫细胞 5~6 个。③较老的鳞叶表皮细胞中可见草酸钙方晶,长 5~10 μm,多单个存在;少数具 2~4 个方晶。④导管主要为螺纹导管,直径 6~16 μm
【化学成分】
1. 小根蒜 鳞茎含薤白苷(macrostemonoside) A, D, E, F[1,2],异莜葜皂苷元-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smilagenin-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alactopyranoside),胡萝卜苷(daucosterol),腺苷(adenos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21-甲基二十三(烷)酸(21-methyl tricosano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3],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A1 及 B1[4]。又含具有异臭气的挥发油,内有 19 种含硫化合物,主要有二甲基三硫化物(dimethyl trisulfide),甲基丙基三硫化物(methylpropyl trisulfide),甲基丙基二硫化物(methylpropyl disulfide),丙基异丙基二硫化物(propylisopropyl disulfide),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methylallyl trisulfide) 以及二甲基二硫化物(dimethyl disulfide),烯丙基异丙基硫醚[3-[(1-methyl ethyl) thiol]-1-propene],2,4-二甲基噻吩(2,4-dimethyl thiophene),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methylallyl disulfide),1,3-二噻烷(1,3-dithiane),2,2-双(甲硫基)丙烷(2,2-bis(methylthio) propane),正丙基烯丙基二硫化物(n-propylallyl disulfide),异丙基烯丙基二硫化物(isopropylallyl disulfide),正丙基甲基三硫化物(n-propyl-methyl trisulfide),4-甲基-1,2,3-三噻烷(4-methyl-1,2,3-trithiane),二甲基四硫化物(dimethyl tetrasulfide),二丙基三硫化物(dipropyl trisulfide),3,5-二甲基-1,2,4-三噻烷(3,5-dimethyl-1,2,4-trithiane),5-甲基-1,2,3,4-四噻烷(5-methyl-1,2,3,4-tetrathiane);还有 2 个酸:棕榈酸(palmitic acid),十八碳-9,12-二烯酸(octadeca-9,12-dienoic acid)[5]。
2. 藠头 鳞茎含 N-(对-反式-香豆酰基)酪胺(N-(p-trans-coumaroyl)tyramine),N-(对-顺式-香豆酰基)酪胺(N-(p-cis-coumaroyl)tyramine),二烯丙基二硫化物(diallyl disulfide),半月苔酸(lumularic 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 以及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榈酸,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十五(烷)酸(pentadecanoic acid),十六碳烯酸(hexadecenoic acid),十七(烷)酸(heptadecanoic acid),十七碳烯酸(heptadecenoic acid)[6]。又含 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N-trans-feruloyl tyramine)[7],藠头苷(chinencside) I[8],以及锌、铜、铁等微量元素[9]。
3. 长梗薤白 鳞茎含挥发油,内有二甲基三硫化物,甲基(1-丙烯基)-二硫化物(methyl(1-propenyl)-disulfide),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甲基丙基三硫化物,二丙基二硫化物(dipropyl disulfide),2,4-二甲基噻吩 以及 2-甲基-2-戊烯醛(2-methyl-2-pentenal),3,3-二甲基戊烷(3,3-dimethylpentane),甲基环己烷(methylcyclohexane),1,2-二甲硫基乙烷(1,2-dimethylthioethane),3-甲基己烷(3-methylhexane) 或正庚烷(n-heptane)[10]等。
【药理】
1. 抗动脉粥样硬化 长梗薤白提取物(含精油成分)对实验性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家兔具有降低血脂、抑制动脉脂质斑块形成的作用,每日喂饲提取物的剂量相当于新鲜生药 18 g,实验室为 16 星期,血脂水平给药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主动脉脂质斑块面积所占动脉总面积的百分比,给药组也非常显著地低于对照组。此外,整个实验过程中血清氧化脂含量给药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1]。长梗薤白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对血清总脂、β-脂蛋白和总胆固醇都有较明显降低作用。直接给予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对家兔可阻止血脂增高作用[12]。
2. 抗血小板聚集 体外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表明,薤白注射液对 ADP 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 50% 聚集的浓度为 7.76 mg/ml[13]。薤白的 70% 乙醇提取物及其组分为 N-对-香豆酰酪胺和 N-反-阿魏酰酪胺对 2 μmol/L ADP 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有很强的抑制作用,N-反-阿魏酰酪胺在 1×10-4 mol/L 浓度时比阿司匹林强 4~5 倍[14]。长梗薤白用氯仿或二氯甲烷提取的精油,对 ADP 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富含血小板血浆 50% 聚集的浓度为 157.0 ± 16.5 μg/ml[15]。另外,薤白中所含的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二甲基三硫化物及其薤白苷 A, D, E, F 等成分有强烈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3. 对花生四烯酸代谢系列的干扰作用 薤白能明显干扰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其环氧化酶代谢途径,抑制血栓素 B2(TXB2)及 12(S)-羟基-十七碳三烯酸(HHT)的合成,与此同时脂质氧化酶途径的代谢产物 5-羟基花生四烯酸(HETE)合成有所增强。薤白对血小板合成 TXB2 的抑制作用的 IC50 为 0.146 mg/ml,抑制率达 80.3%,HHT 合成的抑制率达 78.6%,而 HETE 增加 20.2%[16]。薤白乙醇提取液 5 g(生药)/d 拌入饲料喂兔,给药 3 星期后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 PGE1 含量有明显升高,而 PGE1 可增加血小板内 cAMP 水平,抑制血小板合成 TXA2,抑制血小板聚集[17]。
4. 抗氧化作用 薤白原汁 2.4 g/kg 和 4.8 g/kg 薤白能显著提高由应激造成的氧化态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 T 淋巴细胞降压的作用,并能明显降低应激态大鼠过氧化脂质(LPO)的形成。对 Fenton 反应产生的羟自由基(·OH)有清除作用,而薤白的乙醇、乙酸乙酯、水提取物及挥发油则作用不显著[18]。
5. 抗菌作用 薤白水煎剂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9]。300% 水煎剂用试管稀释法,1:4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有抑制作用,1:16 倍对八叠球菌有抑制作用[20]。
6. 其他作用 薤白可延长正常小鼠和给予异丙肾上腺素的特异性心肌缺氧小鼠在缺氧环境下的存活时间,对去甲肾上腺素及氯化钾引起的大鼠离体主动脉条收缩也有对抗作用[21]。以血压、发病时间及寿命为指标,发现薤白对以 1% 盐水诱发中风或有中风倾向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有预防作用[22]。小鼠口服给予 50% 乙醇温浸物 1~3 g/kg 镇痛作用显著。同等用量可明显促进肠管炭末的输送。口服给药 3 g/kg 有弱的抗泻下作用,对于肠管,2×10-2g/ml (酒精内浓度)高浓度可见较弱的抗乙酰胆碱、抗血清及抗组胺作用[23]。
7. 毒性 薤白注射液小鼠腹腔注射的 LD50 为 70.12 ± 3.4 g/kg,中毒症状有活动减少,四肢乏力,软瘫,抽搐的躁动不安[24]。对于溃疡,3 g/kg 给大鼠灌服,可明显恶化溃疡的形成[25]。
【炮制】
《外台》:“一把切。”《圣惠方》:“净洗去土。”《奇效良方》:“去青细切。”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须根,置簸箕内,筛去皮膜;或取鲜薤白洗净,蒸至圆气透心为度,干燥,除去散碎外膜。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
贮于燥容器内,置于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性】
味辛、苦,性温。归肺、心、胃、大肠经。
1. 《本经》:“味辛。”
2. 《别录》:“苦,温,无毒。”
3. 《千金·食治》:“味苦辛,温,滑。”
4. 《本草图经》:“性冷。”
5. 《汤液本草》:“入手阳明经。”
6. 《本草元命苞》:“入太阴经,行阳明路(手太阴、手阳明)。”
7. 《本草汇言》:“可开可降,阳也。”
8. 《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9. 《医林纂要·药性》:“甘、辛、苦,温。”
【功能与主治】
理气宽胸,通阳散结。主治胸痹心痛彻背,胸脘痞闷,咳喘痰多,脘腹疼痛,泻痢后重,白带,疮疖痈肿。
1. 《本经》:“主金疮疮败,轻身不饥耐老。”
2. 《别录》:“除寒热,去水气,温中散结,利病人。诸疮,中风寒水肿,以涂之。”
3. 《千金·食治》:“心痛宜食之。能生肌肉,利产妇。骨鲠在咽不得下者,食之则去。”
4. 《食疗本草》:“通神,安魂魄,益气,续筋力。” “治妇人赤白带下。”
5. 《本草拾遗》:“调中,主久利不瘥,大腹内常恶者,但多煮食之。”
6. 《日华子》:“轻身耐寒,调中补不足,食之能止久痢冷泻,肥健人。”
7. 《本草衍义》:“《千金》治肺气喘急。”
8. 李东垣:“治泻痢下重,能泄下焦阳明气滞。”(引自《纲目》)
9. 《本草元命苞》:“泄痢气。”补三焦,除久痢,止霍乱。
10. 《纲目》:“治少阴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气散血,安胎。”温补,助阳道。
11. 《本草汇言》:“温阳暖胃,行清气,禁泄痢之药也。”
12. 《本经逢原》:“捣汁生饮,能吐胃中痰食虫积。”
13. 《药性集要》:“治肝中恶死,并服气痛。”
14. 《随息居饮食谱》:“散结定痛,宽胸,止带。”
15. 《福建药物志》:“治头痛,牙痛,扭伤肿痛。”
【应用与配伍】
用于胸痹。薤白辛开温通,苦泄痰浊,能散阴寒之痰浊凝滞,宣胸中阳气以宽胸。治疗寒痰湿浊凝滞胸中,阳气不得宣通所致胸闷作痛,或兼见短气喘咳者,常与化痰散结、利气宽胸的瓜蒌配伍应用,如《金匮要略》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兼见瘀血阻滞者,可酌配丹参、灵脂、川芎等活血祛瘀之品;如配伍桂枝、姜黄等,更能增强温通血脉、散寒止痛功效。现代临床对冠心病心绞痛,见有类似上述证候者亦多用之。
用于胃寒气滞,脘腹疼痛,痞满少食。薤白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之功效,配伍香附、川芎、白芷、干姜等品,治疗寒气腹痛效果更好,如《本草汇言》薤白汤。
用于泻痢腹痛,里急后重。薤白有行气导滞之功。配伍枳实、柴胡等味,可增强疗效,如《伤寒论》四逆散加薤白方。若有湿热者,可配黄柏、秦皮之类以清热燥湿。
此外,还可治疗痈肿疮疡。多作外用,以促其消散。
1. 《本草图经》:“断水下方,取薤白同黄柏煎服之。”
2. 《本草衍义》:“与蜜同捣涂汤火伤,其效甚速。”
3. 《本草元命苞》:“共黄柏合饵,解毒。”
4. 《得宜本草》:“得栝楼、半夏治胸痹刺痛。”
5. 《得配本草》:“配当归,治胎动冷痛;佐川柏,治赤痢不止。”
6. 南药《中草药学》:“心绞痛,配瓜蒌、丹参、桃仁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 g,鲜品 30~60 g;或入丸、散,亦可煮粥食。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涂。
【使用注意】
阴虚及发热者慎服。
1. 《本草经集注》:“不可生啖,荤辛为忌。”
2. 《千金·食治》:“黄帝云,薤不可共牛肉作羹,食之成瘕疾。”
3. 《食疗本草》:“发热病人不宜多食。”
4. 《本草汇言》:“阴虚发热病不宜食也。”
5. 《本草从新》:“滑利之品,无滞勿用。”
6. 《医林纂要·药性》:“多食昏气昏目,忌蜜。”
7. 《本草备要》:“多食动邪火。”
8. 《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发热。忌与韭同。”
【附方】
1. 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实(捣)一枚,薤白半升,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栝蒌薤白白酒汤)
2.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实(捣)一枚,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栝蒌薤白半夏汤)
3. 治天行干呕若哕,手足逆冷。薤白(切)一升,香豉一升,白米四合。上三味,以水一升,煮成一沸,滤去渣,下豉及米,煮为稀粥,进两碗食。(《外台》引《急救方》薤豉粥)
4. 治霍乱干呕不止。薤白(切)一握,生姜(切)半两,陈皮丝三钱。上水二大钟,煎七分,温服。(《古今医统》薤白汤)
5. 治老人脾胃虚冷,泄痢,水谷不分。薤白一握(切),粳米四合,葱白三茎(细切)。上相合,作羹,下五味椒、酱、姜,空心食。(《安老怀幼书》白粥方)
6. 治疱疹发热下痢,黄赤脓血。薤白半盏,豆豉一钱,山栀十枚。水煮,薤白烂后,量儿大小服之。(《医学入门》薤白汤)
7. 治蜈蚣咬伤。薤白捣汁饮之。(《肘后方》)
8. 治肺气喘急。用薤白研汁饮之。(《卫生易简方》)
9. 治软疖。薤白、淡豆豉各等分。上二味共春作饼衬之,留花口泄气。(《卫济宝书》)
10. 治疱疹。薤白和生盐捣烂敷。(《岭南采药录》)
11. 治咽喉肿痛。薤根,醋捣,敷肿处,冷即易之。(《圣惠方》)
12. 治扭伤肿痛。鲜薤白和红酒糟捣烂敷患处。
13. 治头痛、牙痛。鲜薤白、红糖各 15 g。捣烂敷足掌心。(12~13 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14. 治鼻渊。薤白、木瓜花各 9 g,猪鼻管 120 g。水煎服。(《陆川本草》)
【现代临床研究】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用薤白提取物胶丸(每丸 0.25 g)口服,每次 1~2 丸,每日 3 次,连服 4 星期为 1 疗程,共观察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 55 例,分别测定服药前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β-脂蛋白,部分患者测定过氧化脂质、血小板聚集率、6-酮-前列腺素 F1α(6-keto-PGF1α)、血栓素 B2(TXB2)。结果血清总胆固醇有 41 例降低,服药前 6.99 ± 0.7 mmol/L,服药后 6.06 ± 0.97 mmol/L,P < 0.001,有效率为 74%,三酰甘油降低 43 例,服药前 2.24 ± 1.02 mmol/L,服药后 1.40 ± 0.84 mmol/L,P < 0.001,有效率为 78%,个别患者下降幅度达 2.18 mmol/L,β-脂蛋白服药前后无明显改善。13 例患者测定血清过氧化脂质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平均值服药前为 5.55,服药后为 4.10,平均下降 1.45,P < 0.01,服药前后有明显差异,8 例患者测定 6-keto-PGF1α 和 TXB2,服药后 6-keto-PGF1α 均有所提高,服药前为 1269.16 ± 379.36,服药后为 3173.66 ± 388.32,平均增高达 1.5 倍;TXB2 服药后有所抑制,服药前为 233.8 ± 147.05,服药后为 167.2 ± 120.26,平均下降 66.6%[1]。另有报道,用长梗薤白提取物胶丸(每丸 0.25 g,相当于生药 6.1 g),每次口服 2 丸,每日 3 次,4 星期为 1 疗程,共观察原发性高脂血症 132 例,比较服药前后血浆总胆固醇、β-脂蛋白、血浆 6-keto-PGF1α 的变化,P 值均 < 0.001;血小板聚集率服药前后对比 P < 0.01,表明该药有降低血脂,提高 6-keto-PGF1α 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2]。以上两组报道表明薤白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安全有效的防治作用。
【药论】
1. 论薤白主治诸病皆因其辛散、温通之性。①张隐庵:“金疮疮败,则皮肤经脉虚寒,薤白辛温,从内达外,故能治之。”(《本草崇原》)。②张石顽:“薤白,《本经》治金疮疮败,亦取辛以泄气,温以长肉也。”(《本经逢原》)。③黄元御:“肺病则逆,浊气不降,故胸膈痹塞;肠病则陷,清气不升,故肛门重坠。薤白,辛温通畅,善散壅滞,故痹者下达而变冲和,重者上达而化轻清。其诸主治:断泄痢,除带下,安胎妊,散疮疡,疗金疮,下骨鲠,止气痛,消咽肿,缘其条达凝郁故也。”(《长沙药解》)。④黄宫绣:“薤味辛则散,散则能使在上寒滞立清;味苦则降,降则能使在下寒滞立下;气温则散,散则能使在中寒滞立除;体滑则通,通则能使久痢寒滞立解。是以下痢可除,瘀血可散,喘急可止,水肿可敷,胸痹刺痛可愈,胎产可治,汤火及中恶卒死可救,实通气、滑窍、助阳佳品也。”(《本草求真》)
2. 论薤白非冷补之品。李时珍:“薤味辛,气温,诸家言其温补,而苏颂《图经》独谓其冷补,按杜甫薤诗云: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衰年关膈冷,味暖并无忧,亦言其温补,与经文相合,则冷补之说,盖不然也。”(《纲目》)
3. 论赤、白薤白性用之异。①苏敬:“白者补而美,赤者主金疮及风,苦而无味。”(《新修本草》)。②孟诜:“白者最好,虽有辛,不葷五脏。”(《食疗本草》)。③苏颂:“赤者疗疮生肌,白者冷补。”(《本草图经》)
4. 论薤白与韭功能之异。黄宫绣:“(薤)功用有类于韭,但韭则止入血行气及补肾阳,此则专通寒滞及兼滑窍之为异耳。”(《本草求真》)
【集解】
1. 《别录》:“薤生鲁山平泽。”
2. 《本草图经》:“薤,今处处有之。似韭而叶阔,多白无实。人家种者有赤白二种。皆春分莳之,至冬而叶枯。《尔雅》云:薤(与薤同),鸿荟(乌外切,又云茖(力盈切)山薤。山薤茎叶,亦与家薤相类,而根长,叶差大,仅若鹿葱,体性亦与家薤同。然今少用。”山薤,茎叶与家薤相似,而根差长,叶差大,仅若鹿葱,体性亦与家薤同。”
3. 《本草衍义》:“薤,叶如金灯叶,差狭而更光。故古人言薤露者,以其光滑难伫之义。”
4. 《纲目》:“薤,八月栽根,正月分莳,宜肥壤……五月叶青则掘之,否则肉不满也。其根煮食,芼酒,糟藏,醋浸皆宜。故《内则》云:切葱、薤实诸醯以柔之。白乐天诗云酥暖薤白酒,谓以酥炒薤白投酒中也。一种水晶葱,葱叶蒜根,与薤相似,不臭,亦其类也。按王祯《农书》云:野薤俗名天薤。生麦原中,叶似薤而小,味益辛,亦可供食,但不多有。即《尔雅》山薤是也。”
5. 《植物名实图考》:“山薤,《尔雅》:茖,山薤,《本草拾遗》有蓼荞,李时珍以为即山薤,今湖南山中亦有之。劲山何在,罗愿所云。《农书》亦云天薤不多有,盖自薤负霜,久非庾信之诗,虽有蓼荞,亦与苋葵、燕麦摇动春风耳。湘人呼曰野藠头,唯其有之,是以识之。《思州府志》:藠俗名藠头,小者名苦藠,大者名鹑鸪藠,山薤或即苦藠。《救荒本草》谓之紫韭,山西亦呼野韭。”
6. 《三农纪》:“《物理论》云:凡山生薤,土中有金。”“植艺:栽与葱同时,宜肥熟土作畦,每棵相离五七寸,以其草蜜或加灰粪,去草净,春中抽心苗,则根棵肥大。小满前掘出为束,悬通风所。”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彭军鹏, 等. 药学学报, 1992, 27(12):918
[2] 彭军鹏, 等. 药学学报, 1993, 28(7):526
[3] 吴雁, 等.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92, 9(1):69
[4] 孙绍美, 等. 中草药, 1991, 22(4):150
[5] 吴雁, 等.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93, 10(1):45
[6] Goda Y, et al. Chem Pharm Bull, 1987, 35(7):2668
[7] Okuyama T, et al. Planta Med, 1986, (3):171
[8] Matsuura H, et al. Chem Pharm Bull, 1989, 37(5):1390
[9] 余文三, 等. 营养学报, 1990, 12(1):114
[10] 江凌涛, 等.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84, 10(5):477
药理
[1] 赵静波, 等. 中华医学杂志, 1986, 66(3):145
[2] Bordia A, et al. Atherosclerosis, 1977, 26:379
[3] 贝伟剑, 等. 中国医药学报, 1989, 4(5):341
[4] Okuyama T, et al. Planta Med, 1986, (3):171
[5] 江凌涛, 等.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84, 10(6):609
[6] 吴雁, 等.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93, 10(1):45
[7] 彭军鹏, 等. 药学学报, 1993, 28(7):526
[8] 谷月卿, 等. 药学学报, 1988, 23(1):8
[9] 陈滴, 等.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89, 15(1):91
[10] 李向红, 等. 中药材, 1994, 17(11):34
[11]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 第 1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3:921
[12]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 中草药学(下册). 第 1 版.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0:1280
[13] Veno M, et al. C A, 1991, 114:370t
[14] 吉崎文彦, 等.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90, 12(6):368
现代临床研究
[1] 谭可安, 等.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89, 15(2):211
[2] 侯愚, 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 8(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