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语音讲解
【药名】
丝瓜络Sigualuo 《本草再新》
【异名】
天罗筋(《脉因证治》),丝瓜网(《医林纂要·药性》),丝瓜壳(《分类草药性》),瓜络、絮瓜(《广州植物志》),天罗线(《药材资料汇编》),丝瓜筋(《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丝瓜囊(《河北药材》),千层楼(《湖南药物志》),丝瓜布(《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丝瓜 Luffa cylindrica (L.) Roem. 或粤丝瓜 L. acutangula (L.) Roxb. 成熟果实的维管束。
【原植物】
参见“丝瓜”条。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果皮变黄,内部干枯时采摘,搓去外皮及果肉;或用水浸泡至果皮和果肉腐烂,取出洗净,除去种子,晒干。
【药材及产销】
丝瓜络 Retinervus Luffae Fructus 主产于江苏、浙江。销全国,并出口。全国大部分地区也产,多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全体由维管束纵横交错而成。多呈长圆筒状,略弯,两端稍细,长短不一,长可达70 cm,直径5~10 cm。表面黄白色,粗糙,有数条浅纵沟,有时可见残存的果皮和膜质状果肉。体轻,质韧,富弹性;横断面可见3个空腔,偶见残留黑色种子。气微,味淡。
以个大、完整、疏松清晰、质韧、色淡黄白色、无种子者为佳。
显微鉴别 维管束粉末特征:白色。经组织剥离后观察,①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壁木化,胞腔较小,两端斜尖,常断裂,直径约17~40 μm。②木薄壁细胞少,两端平直,壁较厚,有纹孔。③导管众多,均为螺纹,直径约34 μm左右。
【化学成分】
丝瓜络含水聚糖(xylan)、甘露聚糖(mannan)、半乳聚糖(galactan)等[1]。
【药理】
1. 镇痛和抗炎作用 丝瓜络水煎剂小鼠腹腔给药,扭体法(5 g/kg)及热板法和电刺激法(10 g/kg)有明显镇痛作用,纳洛酮不能对抗其镇痛作用,表明其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无关。大鼠腹腔注射给药10 g/kg,对角叉菜胶性足跖肿胀及棉球肉芽肿有明显抑制作用[1,2]。
2. 镇静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水煎剂10 g/kg、20 g/kg 对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有明显延长作用[1]。
3. 毒性 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改良寇氏法计算,LD50为137.40±16.71 g/kg[1]。
【炮制】
1. 丝瓜络《单雅内编》:“去子剪碎。”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种子,压扁,切成小段。
2. 炒丝瓜络 取净丝瓜络小块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
3. 丝瓜络炭《证治准绳》:“近蒂三寸,连子烧灰存性。”现行,取丝瓜络块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时,喷淋清水,取出,晾干。
饮片性状:丝瓜络为筋络(维管束)交织而成的网状小块,表面淡黄白色,体轻。质韧,有弹性。气微,味淡。炒丝瓜络形如丝瓜络块,表面褐黄色,微焦。丝瓜络炭形如丝瓜络块,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
【药性】
味甘,性凉。归肺、肝、胃经。
1. 《药性考》:“凉。”
2. 张秉成《本草便读》:“味甘,性寒。”
3. 《本草用法研究》:“无毒。入肺、胃、肝三经。”
4.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平。”
【功能与主治】
通经活络,解毒消肿。主治胸胁疼痛,风湿痹痛,经脉拘挛,乳汁不通,肺热咳嗽,痈肿疮疡,乳痈。
1. 《脉因证治》:“治疝。”
2. 《医林纂要·药性》:“凉血渗血,通经络,托痘毒。”
3. 《药性切用》:“热痹宜之。”
4. 《药性考》:“扶痘,疏风行痰,下乳,消痈肿毒,解毒杀虫,便血痔瘰。”
5. 《本草再新》:“和血脉,化痰顺气。”
6.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霍乱身黄之主药。”
7. 《分类草药性》:“治乳肿疼痛,火煅存性冲酒服。研末调香油涂汤火伤。”
8. 《本草用法研究》:“清热化痰通络。”
9. 《现代实用中药》:“为清凉性活血、通经、解毒药,能通乳汁,发痘疮,及痈疽不敛等症。又为止痛、止血药,用于肠出血、赤痢、妇人子宫出血、鼻炎水肿、痔疮流血等。”
10. 《山东中药》:“治小便不利,关节肿痛。”
11.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利尿消肿。主治筋骨酸痛,胸胁痛,闭经,乳汁不通,乳腺炎,水肿。”
12. 《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用于胸痹,坐骨神经痛,中风后半身不遂,跌扑损伤。”
【应用与配伍】
用于胸胁疼痛,风湿痹痛,经脉拘挛,乳汁不通等症。丝瓜络长于通经络,能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因其药力缓和,临床多配伍其他药物同用。如用治胸胁疼痛,属气滞络阻者,常配郁金、桔梗、枳壳等宽胸理气药同用。用于风湿痹痛,经脉拘挛,常与桑枝、秦艽、海风藤等配伍以祛风通络。用治妇女乳胀乳痛,乳汁不畅,则可配伍穿山甲、路路通、王不留行等通乳药同用。本品甘凉清热化痰顺气,故亦常用治痰热咳嗽,可与瓜蒌、桑白皮、贝母等清热化痰之品同用。
用于痈肿疮疡,乳痈。丝瓜络可解毒消肿,常配连翘、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之品同用。
此外,丝瓜络炒炭用可止血,用治便血、崩漏等出血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 g;或焙研生末,每次1.5~3 g。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调敷。
【附方】
1. 治胸胁疼痛 炒丝瓜络、赤芍、白芍、延胡索各9 g,青皮6 g。煎服。(《安徽中草药》)
2. 治胸痹及心气痛 丝瓜络15 g,橘络3 g,丹参10 g,薤白12 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3. 治咳嗽多痰,胸胁痛 老丝瓜络烧存性,研细。白糖拌服,每次2 g,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4. 治风湿性关节痛 丝瓜络15 g,忍冬藤24 g,威灵仙12 g,鸡血藤15 g。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5. 治手臂痛 丝瓜络10 cm,秦艽6 g,羌活3 g,红花4.5 g。水煎服。(中医研究院《常见病验方选编》)
6. 治中风后半身不遂 丝瓜络、怀牛膝各10 g,桑枝、黄芪各30 g。水煎服。
7. 治乳少不通 丝瓜络30 g,无花果60 g。炖猪蹄或猪肉服。(6~7方出自《四川中药志》1979年)
8. 治小肠气痛,绕脐冲心 丝瓜络,烧存性研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本草用法研究》)
9. 治急性乳腺炎,疮痈肿毒 丝瓜络、丹皮各9 g,金银花、蒲公英各15 g,炒枳壳12 g。煎服。(《安徽中草药》)
10. 治湿疹 丝瓜络60 g。水煎,熏洗患处。(《山东中草药手册》)
11. 治痔漏,脱肛 丝瓜络,烧存性。同多年石灰、雄黄各五钱为末,以猪胆汁、鸡子清及香油和调,贴之收上乃止。(《本草用法研究》)
12. 治水肿,腹水 丝瓜络60 g。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13. 治经事不行 丝瓜络(煅,研),每三钱,酒下。(《虺后方》)
14. 治阴疮及女阴瘙痒 丝瓜络30 g,蒜瓣60 g。煎水1000 ml,坐浴,每日2~3次,每次20~30 min。(《疮疡外用本草》)
【现代临床研究】
治疗急性乳腺炎取干丝瓜络1节,长约15 cm,分成3等分,剪断,烘干,放入碗内点燃烧成灰,然后将60度粮食白酒30~50 ml倒入碗内,稍凉后,即用纱布过滤,将滤液1次顿服;如不会喝酒,可将滤液分3~4次服完;再将滤渣用纱布包好,放在红肿部位,胶布固定,绷带扎好,每24 h更换1次。共治疗30例患者,其中经治疗1次痊愈者21例,2次痊愈者3例,3次痊愈者3例,总有效率为90%。病后24~48 h内立即接受此疗法效果显著,超过48 h以上的疗效不理想。治疗中未见明显反应[1]。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Wehmer C.Die Pflanzenstoffe Ⅱ.1931:1196
[2] 康白.等.中草药,1993,24(5):248
[3] 康白.等.中医药研究,1992,(5):45
现代临床研究
[1] 陈寿芳.等.湖南医药杂志,198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