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苜蓿

时间:2025-08-19浏览:21

▲南苜蓿语音讲解

【药名】

苜蓿 Muxu 别录

  

【异名】

按稽(尔雅郭璞注),木粟尔雅翼,怀风,光风,连枝草西京杂记,光风草纲目

  

【释名】

苜蓿,古大宛语“buksuk”的音译。《纲目》云:“苜蓿,郭璞作按稽,谓其稽根自生,可饲牧牛马也;又罗愿(尔雅翼)作木粟,言其米可饮饭也。”是后世以其用途附会译音。《纲目》又曰:“葛洪(西京杂记)云:乐游苑多苜蓿。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怀风,又名光风。”

  

【品种考证】

苜蓿始载于《别录》,弘景曰:“长安中乃有苜蓿园。北人甚重之。江南不甚食之,以无味故也。外国复有苜蓿草,以疗目,非此类也。”宗爽曰:“陕西甚多,用饲牛马,嫩时人兼食之。有宿根,刘讫复生。”《纲目》载:“杂记言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然今处处田野有之,陕、陇人亦有种者,年年自生。刘苗作蔬,一年可三刈。二月生苗,一科数十茎,茎颇似灰蘸。一枝三叶,叶似决明叶,而小如指顶,绿色碧艳。入夏及秋,开细黄花。结小麦圆扁,旋转有刺,数英累累,老则黑色。内有米如糯米可为饭,又可酿酒。”《植物名实图考》也有记载:“西北种之畦中,宿根肥,绿叶早春,与麦齐浪,被陇如云……”除上述苜蓿花为黄花外,《群芳谱》还载一种紫花苜蓿:“苜蓿苗高尺余,细茎,分叉而生,叶似豌豆,每三叶生一处,梢间开紫花,结弯角,有子素米大,状如腰子……江南人不识也。”按上所述黄花者原植物应为南苜蓿,紫花者应为紫苜蓿。

 

【原植物】

为豆科植物南苜蓿的全草。

  

【来源】

1. 南苜蓿 Medicago hispida Gaertn. [ M. denticulata Willd. non L. ] 又名:黄花草子,磨盘草子(中药大辞典),首齐头,草头,金花菜(江苏)。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茎匍匐或稍直立,高约30 cm,基部多分枝。三出复叶;小叶柄长约5 mm,有柔毛;托叶卵形,长约7 mm,宽约3 mm,边缘有细裂锯齿。叶片阔倒卵形或倒心形,长11.5 cm,宽0.71 cm,先端钝圆或微凹,有细锯齿,基部楔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疏柔毛,两侧小叶略小。总状花序腋生,有花26朵;花萼钟状,深裂,萼齿披针形,有疏柔毛;蝶形花冠,黄色,旗瓣倒卵形,翼瓣椭圆形,龙骨瓣直立;雄蕊10,二体。荚果螺旋形,直径约0.6 cm,边缘具有钩的刺。种子37颗,肾形,黄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栽培或生于排水良好的土壤。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

2. 紫苜蓿Medicago sativa L.

多年生草本,高30100 cm。根粗而长。茎直立或有时斜升,多分枝,无毛或疏生柔毛。三出复叶;托叶狭披针形或锥形,长510 mm,全缘或稍有齿,下部与叶柄合生;小叶长圆状倒卵形,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730 mm,宽3.513 mm,先端钝或圆,具小刺尖,基部楔形,叶缘上部有锯齿,中下部全缘,上面无毛或近无毛,下面疏生柔毛。短总状花序腋生,具520多朵花,花通常较密集;苞片小,条状锥形;花萼筒状钟形,有毛,萼齿锥形或狭披针形;花紫色或蓝紫色。荚果螺旋形,通常卷曲12.5圈,密被毛,无刺。种子小,肾形,110颗。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于旷野和田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西北地区

  

【采收加工】

夏、秋间收割,鲜用或切段晒干备用。

  

【药材及产销】

1. 南苜蓿 Herba Medicaginis Hispidae 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自产自销。  

2. 紫苜蓿 Herba Medicaginis Sativae 产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多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1) 南苜蓿 缠绕成团。茎多分枝,叶皱缩,多皱缩,完整小叶宽倒卵形,长 1 ~ 1.5 cm,宽 0.7 ~ 1 cm,两侧小叶较小;叶端钝圆或凹入,上部有锯齿,下部楔形;上面无毛,下面具疏柔毛,小叶柄长约 5 mm,有柔毛,托叶大,卵形,边缘具细锯齿。总状花序腋生:花 2 ~ 6朵,花萼卵形,萼齿较软,尖锐,花冠皱缩,棕黄色,略伸出萼外。荚果螺旋形,边缘具疏刺。种子 3 ~ 7颗,肾形,黄褐色。气微,味淡。

(2) 紫苜蓿 茎长 30 ~ 100 cm,有蔓生茎,多分枝,光滑。叶皱缩,多皱缩,完整小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 1 ~ 2.5 cm,宽约 0.5 cm,叶缘上部有锯齿,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小叶柄长约 1 mm;托叶披针形,长约 5 mm。总状花序腋生。花萼卵形,萼齿较软,稍有毛,花冠皱缩,长于花萼。荚果螺旋形, 2 ~ 3 圈不等,黑褐色,稍有毛。种子 1 ~ 10颗,肾形,小,黄褐色。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1. 南苜蓿种子含胡萝卜素 (carotene) [1]。本品还分得南苜蓿三萜皂苷 (hispidacin) [2],大豆皂苷 (soyasaponin) [3],植物甾醇 (phytosterol),植物甾醇酯 (phytosterol esters),游离脂肪酸 (free fatty acid) [4]

2. 紫苜蓿全草含皂苷 (saponin),芦荟醇 (lucernol),苜蓿二酚 (sativol),香豆雌酚 (coumestrol),刺芒柄花素 (formononetin),大豆素 (daidzein) 等异黄酮衍生物,小麦黄素 (tricin),瓜氨酸 (citrulline),刀豆酸 (canaline)。腐草含双香豆酚 (dicoumarol)。叶含 β-甲基-D-葡萄糖苷 (β-methyl-D-glucoside)4-O-甲基内消旋肌醇 (onomitol)1-半乳庚酮糖 (galactoheptulose)。花含花色苷,本种的蓝色和紫色主要含飞燕草素-3,5-二葡萄糖苷 (delphinidin-3,5-diglucoside),矮牵牛素 (petunidin) 和锦葵花素 (malvidin)。花中挥发油成分有:芳樟醇 (linalool),月桂烯 (myrcene) 及柠檬烯 (limonene)。种子含高水苏碱 (homostachydrine),水苏碱 (stachydrine) 及唾液酸 (sialic acid)。叶茎含果胶酸 (pectic acid) [5]

此外,本品还含 4 种苜蓿苷 (medicoside) [6]

  

【药理】

1.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本品地上部分制得的皂苷具有显著的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7],对于兔[1],大鼠[2]及猴 [3]的实验性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均有明显防治效果,还可使猴冠脉和主动脉病变明显消失[7]。对于高胆固醇饲料家兔血清脂质,喂饲苜蓿皂苷 1.2 g/只及 2.4 g/只可使血清总胆固醇 (TC) 明显降低,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无明显影响而 HDL-C/TC 明显增高,主动脉内膜粥样斑块面积明显缩小,主动脉壁中 TC 及胆固醇酯 (CE) 沉积明显减少 [5,6],但对三酰甘油 (TG) 及肝内 TC 无明显影响,2.4 g/只可显著抑制高脂血症家兔冠状动脉内膜下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反应,改善冠脉主干及大支的阻塞程度 [6]。另有实验表明苜蓿皂苷 1 g/kg 能使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清 TC 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均明显下降,也不影响 HDL-C 水平 [7]。苜蓿皂苷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防止内、外源性胆固醇在肠中的吸收,促进胆固醇降解脱胆酸排出[2,3,8,9],以及增强网状内皮系统 (RES) 功能从而加速 LDL 的非受体途径清除 [7] 等有关。本品所含皂苷用酸处理可使其预防高胆固醇血症的能力至少增加 5 倍,于大鼠及猴均可抑制其对肠内胆固醇吸收的能力 [10]。此外,用苜蓿蛋白饲料喂饲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蛋白饲料组,粪便中胆固醇的排出量也较高[11]。临床上服用本品种子 8 d,可使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 B 等显著降低,停止服用后所有的脂蛋白浓度均回升至药前水平[12],表明种子确有明显降脂效果。

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苜蓿皂苷 1 g/kg 灌服,可显著增强大鼠 RES 对血中炭粒的吞噬清除,使吞噬系数 α 明显增高,t1/2 时间明显缩短[7]。从本品根中提得的苜蓿多糖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效果,体外试验于 31~500 μg/ml 浓度可显著增强植物血凝素 (PHA)、刀豆球蛋白 A (ConA)、脂多糖 (LPS) 及美洲商陆 (PWM) 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125 mg/kg 250 mg/kg 腹腔注射 5 d,可使小鼠脾脏指数明显增大,使脾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可部分或完全拮抗环磷酰胺所致脾淋巴细胞数显著减少;上述剂量也能使小鼠淋巴细胞对 ConA 的反应分别提高 60% 156%,对 PWM 诱导的 IgM 抗体生成分别提高 51% 78%,并完全拮抗环磷酰胺对 LPS 刺激所致抗体生成的抑制 [13]。本品皂苷所含苜蓿酸钠盐及其钙盐可抑制淋巴细胞的分裂指数、存活率、生长率及生存时间[14]

3. 其他作用 曾报道从本品中提得的小麦黄素有轻度的雌激素样作用及抗氧化作用,可防止肾上腺素的氧化。分得的槲皮素也有抗氧化活性 [15,16]。从本品中分得的 4 个苜蓿苷每日 10 mg/kg 灌服,可增强大鼠体力,延长游泳时间 [17]。小麦黄素还能抑制体内尿酸生成,于 2 × 10-5 浓度可显著抑制体内尿酸生成,4 mg 小麦黄素注入在位兔小肠腔可使其蠕动收缩减慢。此外,本品全草的提取物可抑制结核杆菌生长,对小鼠脊髓灰白质炎有效 [16]。从本品根中分得一种化合物对 10 种酵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3 ~ 15 μg/ml,最低杀菌浓度为 6 ~ 24 μg/ml [18,19]。本品种子和地上部分对胰蛋白酶有较强抑制作用[20]

4. 毒性 苜蓿皂苷 2.4 g/只喂饲家兔 3.5 月未见对体重增长,肝、肾、造血功能等有明显毒性,小鼠灌服的 LD50  26.6 ± 3.6 g/kg,相当于生药 90.3 ± 12.4 g/kg,胃内过度膨胀使膈肌上抬可能是死因之一 [6]

  

【药性】

味苦,涩,微甘,性平。  

1. 《别录》:味苦,平,无毒。”  

2. 《千金·食治》:味苦,平,涩。”  

3. 《日华子》:凉。”  

4. 《本草衍义》:微甘,淡。”  

5. 《宝庆本草折衷》:味苦,微甘,淡,平,凉。”  

6. 《本草省常》:性微寒。”  

7. 《青岛中草药手册》:性温,平,味微苦。”  

8. 《河北中草药》:“苦涩而降。”

  

【功能与主治】

清热凉血,利湿退黄,通淋排石。主治热病烦满,黄疸,肠炎,痢疾,浮肿,尿路结石,痔疮出血。  

1. 《别录》:主安中,利人,可久食。”  

2. 《食疗本草》:利五脏,轻身,洗去脾胃间邪气,诸恶热毒。”  

3. 《日华子》:去腹藏邪气,脾胃间热气,通小肠。”  

4. 《本草衍义》:利大小肠。”  

5. 《本草药性大全》:祛诸恶,解热毒,退酒疸,利通小肠,安中益气。”  

6. 《现代实用中药》:治尿酸性膀胱结石。”  

7. 《内蒙古中草药》:开胃,利尿排石,治尿路结石,浮肿。”  

8. 《广西本草选编》:清热凉血,利尿通淋。主治黄疸,小便不通,痔疮出血。”  

9. 青岛中草药手册》:“健胃,利尿。主治痢疾,肠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 ~ 30 g;或捣汁,鲜品 90 ~ 150 g;或研末,3 ~ 9 g

  

【使用注意】

1. 《食疗本草》:少食好,多食当冷气入筋中,即瘦人。”  

2. 柴可成《食物本草》:“苜蓿不可同蜜食,令人不利。”

  

【附方】

1. 治热病烦满,目黄赤,小便黄,酒疸 苜蓿捣汁,服一升,令人吐利即愈。(《新修本草》) 2. 治各种黄疸 苜蓿、茵陈、车前草、菖蒲各 15 g,大枣 10 个。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3. 治黄疸,膀胱结石,小便不通,痔疮出血 苜蓿全草 15 ~ 30 g,水煎服;或用鲜全草 60 ~ 90 g,捣烂取汁服。(《广西本草选编》)  

4. 治肠炎 苜蓿 15 ~ 30 g,水煎服。或鲜草 60 ~ 90 g,捣汁服。(《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  

5. 治细菌性痢疾 苜蓿 30 g,水煎,加蜂蜜 30 g,分 2 次冲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6. 治浮肿 苜蓿叶 15 g(研末),豆腐 1 块,猪油 90 g。炖熟,1 次服下,连续服用。(《吉林中草药》)  

7. 治尿路结石 苜蓿、金钱草、穿山甲、木通、五灵脂各 9 g。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集解】

1. 《史记·大宛列传》:(大宛)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有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  

2. 《救荒本草》:“苜蓿出陕西,今处处有之。苗高尺余,细茎,分叉而生。叶似锦鸡儿叶,微长;又似豌豆叶,颇小。每三叶攒生一处,梢间开紫花。结弯角儿,中有子,如黍米大,腰子样。苗叶嫩时,采取糠食,江南人不甚食,多食利大小肠。”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Tai T K, et al. C A, 1962, 56: 1524h  

[2] Mahato S B, Phytochemistry, 1991, 30(10): 3389  

[3] Kitagawa I. C A, 1985, 102: 75306n  

[4] Khan A S. C A, 1990, 113: 168282u  

[5]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上册). 1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7: 1305  

[6] Khushbaktova Z A. C A, 1987, 106: 43944k  

药理

[1] Cookson F B, et al. J Atheroscler Res, 1967, 7: 69  

[2] Malinow M R, et al. Am J Clin Nutr, 1977, 30: 2061  

[3] Malinow M R, et al. Steroids, 1977, 29: 105  

[4] Malinow M R, et al. Atherosclerosis, 1978, 30: 27  

[5] 李子行, . 南京医学院学报, 1987, 7(3): 174  

[6] 从学滋, .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88, 4(5): 293  

[7] 刘凯, . 徐州医学院学报, 1995, 15(2): 118  

[8] Malinow M R, et al. Experientia, 1980, 36: 562  

[9] Horlick L, et al. Lancet, 1975, Ⅱ(7930): 361  

[10] Malinow M R, et al. C A, 1979, 90: 92411u  

[11] Sautier C, et al. C A, 1987, 106: 66228u  

[12] Molgaard J, et al. Atherosclerosis, 1987, 65: 173  

[13] 赵武述, . 中国药理学报, 1993, 14(3): 273  

[14] Slotwińska M. C A, 1987, 107: 213108f  

[15] Araujo J M A, et al. C A, 1986, 105: 23238j  

[16]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上册). 1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7: 1305  

[17] Khushbaktova Z A, et al. C A, 1987, 106: 43944k  

[18] Polacheck I,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1986, 30: 290  

[19] Levy M, et al. J Agric Food Chem, 1986, 34: 960  

[20] Pyćok B Φ, и др. Растит Ресурс, 1975, 11(2):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