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莓

时间:2025-08-19浏览:17

▲茅莓语音讲解

【药名】

田藨 Haotianpao 《纲目》

  

【异名】

藨(《尔雅》),蛇泡竻、黑龙骨(《生草药性备要》),三月泡(《辰溪县志》),红梅消、红琐梅、过江龙、倒筑伞(《植物名实图考》),薅秧泡(《分类草药性》),牙鹰竻(《广州植物志》),倒生根、毛叶仙桥(《贵州民间方药集》),虎波草、布田菠草、播田草(《福建民间草药》),乳痈泡、鹰爪竻、种田蒲(《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天青地白草(《江苏植物药材志》),细蛇砧、小还魂(《南宁市药物志》),五月藨刺、龙船藨、红花野竻(《江西民间草药》),两头粘、五月红、陈刺波(《闽东本草》),草杨梅、仙人搭桥(《中国药用植物志》)。

  

【释名】

《说文》:“薅,拔去田草也。”藨,《尔雅》:“藨,藨。”郭璞注:“藨,即莓也。”本品花开之时多为除草季节,又属莓类植物,故名薅田藨。刺竻名“竻”,“泡”为“藨”之音转,故有诸“竻”、“泡”之名。因于农历三月开花,得名三月泡。琐,细小之意,本品花小,粉红色,似梅花,而以红琐梅、红梅消名之。称“波”、“菠”、“蒲”等,皆方言音近之名。其叶上面色绿,下被白色绒毛,以此得名天青地白草。

  

【品种考证】

薅田藨之名始见于明《纲目》,谓:“一种蔓小于蓬蘽,一枝三叶,叶面青,背淡白而微有毛,开小白花,四月实熟,其色红如樱桃者,俗名薅田藨,即《尔雅》所谓藨者也。”其后清《植物名实图考》谓:“红梅消,江西、湖南河淀多有之,细茎多刺,初生似蓼,稍引长蔓可五、六尺,一枝三叶,叶亦似薅田藨,初发面青,背白,渐长背即淡,三月间开小粉花,花色似红梅,不甚开放。下有绿蒂,就蒂结实如覆盆子,色鲜红,累累满枝,味甜可食。”并有附图。综上所述,与今用品种蔷薇科植物茅莓相符。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茅莓的地上部分。

 

原植物

茅莓Rubus parvifolius L. 又名:小叶悬钩子(《华北经济植物志要》),茅莓悬钩子(《东北木本植物图志》)。

小灌木,高约12 m。枝有短柔毛及倒生皮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3,有时5,先端小叶菱状圆形到宽倒卵形,侧生小叶较小,宽倒卵形至楔状圆形,长25 cm,宽1.55 cm,先端圆钝,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具齿,上面疏生柔毛,下面密生白色绒毛;叶柄长512 cm,顶生小叶柄长12 cm,与叶轴均被柔毛和稀疏小皮刺;托叶条形。伞房花序有花310朵;总花梗和花梗密生绒毛;花萼外面密被柔毛和疏密不等的针刺,在花果时均直立开展;花粉红色或紫红色,直径69 mm;雄蕊花丝白色,稍短于花瓣;子房具柔毛。聚合果球形,直径1.52 cm,红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海拔4002600 m的山坡杂木林下、向阳山谷、路旁或荒野。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气候,耐热,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种植。

栽培技术 用分株繁殖法。于冬季落叶后或早春萌芽前,在老树的株丛旁边挖取带有侧根的枝条,分成单株,剪去顶端部分枝条,用黄泥浆水浆根,按行株距40 cm×30 cm开穴定植,每穴栽12株,栽后覆土及压实,淋透水。

田间管理 栽后12年,每年中耕除草23次,追施人畜粪水1

 

 

【采收加工】

7~8月采收,割取全草,捆成小把,晒干。

 

 

【药材及产销】

薅田藨Herba Rubi Parvifolii 产于江苏、浙江、广西、福建、江西、四川、广东等地。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长短不一,枝和叶柄具小钩刺,枝细长,红棕色或黄绿色;质坚,断面黄白色,中央有白色髓。叶多皱缩破碎,上面黄绿色,下面灰白色,被柔毛。枝上部往往附着花序,花瓣多已掉落,花萼黄绿色,外卷,两面被长柔毛。气微弱,味微苦涩。

  

【化学成分】

果实含赤霉素A32gibberellin A32)及其他赤霉素[1]

此外,该植物还含有:果糖(fructose)、葡萄糖(glucose)、蔗糖(sucrose)、维生素(vitaminCL-去氢抗坏血酸(L-dehydroascorbic acid)、鞣质(tannin[2]β-胡萝卜素(β-carotene)和α-生育酚(α-tocopherol[3]

  

 

【药理】

1. 止血作用 茅莓水提醇沉法所得提取物(以下简称水提取物)10 g/kg20 g/kg40 g/kg分别给小鼠灌胃,连续3 d,可使出血时间缩短25%37%,凝血时间也明显缩短,有加速止血的作用[1]

2. 抗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试验表明,水提物2 g/kg灌胃,连续3 d,可使其血栓形成明显抑制,并明显缩短其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提示茅莓能提高体内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1]

3. 抗心肌缺血 茅莓水提物6 g(生药)/kg给大鼠灌胃,连续3 d,最后1次给药后1 h处死动物,摘取心脏,作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结果表明茅莓能明显增加冠脉流量。按上述给药也可明显对抗垂体后叶素诱发的大鼠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此外,小鼠常压和低压缺氧耐力试验表明,茅莓水提物灌胃可使动物耐缺氧能力明显增强[1]

4. 毒性 以茅莓水提取物给小鼠灌胃,剂量达80 g/kg,除稍有厌食、偶见稀便外,无其他明显中毒症状。故其最大耐受量(小鼠口服)大于80 g/kg,该剂量已相当于人用量133[1]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饮片性状:为不规则的小段,茎、叶或花混合。茎圆柱形,表面红棕色或暗绿色,散生短刺;切断面黄白色,中部有髓。叶多卷缩,破碎,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灰白色,密被绒毛。小花淡黄色。气微,味微苦涩。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苦、涩,性凉。

1. 《生草药性备要》:味涩,酸。

2. 《本草求原》:酸,涩,平。

3. 《岭南采药录》:味苦,微寒。

4. 《广西中草药》:味淡涩,性凉。

5. 《宁夏中草药手册》:甘、苦,凉。

6. 《云南中草药》:“苦、涩,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止血,杀虫疗疮。主治感冒发热,咳嗽痰血,痢疾,跌打损伤,产后腹痛,疥疮,水肿,外伤出血。

1. 《生草药性备要》:除螆疥,杀虫,出汗斑,洗疳痔;浸酒治瘰疬;十蒸九晒治吐血,止牙痛。

2. 《本草求原》:止刀伤血。

3. 《宁夏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消肿。

4. 《山西中草药》:止痢,止血。

5. 《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活络止痛。主治感冒发热,咳嗽,痢疾,跌打损伤,尿道炎,结膜炎,产后血瘀,湿疹,疮疖,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 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或研末撒。

  

【附方】

1. 治痢疾 茅莓茎叶30 g。水煎,去渣,酌加糖调服。(《福建中草药》)

2. 治皮炎,湿疹 (薅田藨)茎叶适量,煎汤熏洗。(《宁夏中草药手册》)

3. 治汗斑及白泡疮 蛇泡竻茎叶烧灰,和茶油涂。(《岭南采药录》)

4. 治外伤出血 茅莓叶适量。晒干研末,撒敷伤口,外加包扎。(《江西草药》)

5. 治呃逆 鲜茅莓叶60 g,枇杷叶、半夏各9 g,陈皮6 g,竹茹12 g。煎服。(《安徽中草药》)

6. 治感冒发热 茅莓叶1530 g。水煎服。(景德镇《草药手册》)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Murakami Y. C A, 1986, 104:203931t

[2] Sakamura F. C A, 1982, 97:195819g

[3] Nishizawa M, et al. C A, 1987, 106:154893n

药理

[1] 朱志华, . 中国中药杂志, 1990, 15(7):427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