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齿苋语音讲解
【药名】
马齿苋 Machixian 《本草经集注》
【异名】
马齿草《雷公炮炙论》,马苋《本草经集注》,马齿菜《救急方》,马齿龙芽《宝藏论》,五行草《本草图经》,五方草、长命菜、九头狮子草《纲目》,灰苋《洞天奥旨》,马踏菜《本草易读》,酱瓣草、安乐菜(柴裔《食鉴本草》),酸苋《医林纂要·药性》,豆板菜《草药新纂》,瓜子菜《岭南采药录》,长命苋、酱瓣豆草《中国药用植物志》,蛇草《南京民间草药》,酸味菜《贵州民间方药集》,猪母菜、狮子草《福建民间草药》,地马菜《江苏省植物药材志》,马蛇子菜、蚂蚁菜《东北药用植物志》,长寿菜《中国药用植物图鉴》,耐旱菜《中药志》。
【释名】
李时珍曰:“其叶比并如马齿,而性滑利似苋,故名。其性耐久难燥,故有长命之称。”苏颂曰:“一名五行草,以其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也。”又名五方草,五方亦五行之义。
【品种考证】
马齿苋始载于《本草经集注》,陶弘景于“苋实”项下云:“今马苋别一种,布地生,实至微细,俗呼为马齿苋。亦可食,小酸。”指出了马齿苋的特点是铺地而生,种子细小,味酸。《开宝本草》始将马齿苋单独列为一条。《本草图经》曰:“马齿苋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虽名苋类而苗叶与人苋辈都不相似。又名五行草,以其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也。”《纲目》谓:“马齿苋处处园野生之。柔茎布地,细叶对生。六七月开细花,结小尖实,实中细子如葶苈子状。人多采苗煮晒为蔬。”对照《本草图经》、《纲目》附图,上述形态特征与今所用马齿苋一致。
【来源】
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全草。
【原植物】
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
一年生草本,肥厚多汁,无毛,高 10~30cm。茎圆柱形,下部平卧,上部斜生或直立,多分枝,向阳面常带淡褐红色。叶互生或近对生;倒卵形、长圆形或匙形,长 1~3cm,宽 5~15mm,先端圆钝,有时微缺,基部狭窄成短柄,上面绿色,下面暗红色。花常 3~5 朵簇生于枝端;总苞片 4~5 枚,三角状卵形;萼片 2,对生,卵形,长宽约 4cm;花瓣 5,淡黄色,倒卵形,基部与萼片同生于子房上;雄蕊 8~12,花药黄色;雌蕊1,子房半下位,花柱 4~5 裂,线形,伸出雄蕊外。蒴果短圆锥形,长约 5mm,棕色,盖裂。种子黑色,直径约 1mm,表面具细点。花期 5~8 月,果期 7~10 月。(图1)
生于田野路边及庭园废墟等向阳处。分布于全国各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较强,能耐旱,在丘陵和平地一般土壤都可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季4 月播种,开1.3m 的畦,按行株距各约25cm 开穴,深约5cm,施人畜粪水,种子与火灰拌匀后,匀撒穴里。
田间管理 幼苗高 5~6cm 时匀苗、补苗,每窝留苗 3~4 株,并除草,追肥1 次;
苗高15cm 时,进行第2 次。7 月可再扯草、追肥 1 次,肥料都以人畜粪水
为主。
病虫害防治 主要有蜗牛为害,可在早晨撒鲜石灰防治。
【采收加工】
8~9 月割去全草,洗净泥土,拣去杂质,再用开水稍烫(煮)一下或蒸,上气后,取出晒或炕干;亦可鲜用。
【药材及产销】
马齿苋Herba Portulacae Oleraceae 全国各地均产,多为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全草多皱缩卷曲成团。茎圆柱形,长 10~25cm,直径 1~3mm,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有明显扭曲的纵沟纹。叶易破碎或脱落,完整叶片倒卵形,绿褐色,长 1~2.5cm,宽 0.5~1.5cm,先端钝平或微缺,全缘。花少见,黄色,生于枝端。蒴果圆锥形,长约 5mm,帽状盖裂,内含多数黑色细小种子。气微,味微酸而带粘性。
以株小、质嫩、整齐少碎、叶多、青绿色、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 1 列;皮层宽阔,外侧为 1~3 列厚角组织,皮层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直径 15~60μm,有时可见淀粉粒及细小的棱状结晶;维管束外韧型,8~20 个排列成环,束间形成层明显;髓部细胞中亦含草酸钙簇晶。
粉末特征 绿色,味酸。①叶上表皮细胞表面观,细胞壁较平直,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常波状弯曲;角质层纹理明显,气孔平轴式。叶肉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直径 7~37μm。②淀粉粒较少,单粒类圆形,直径 5~20μm,脐点点状或裂缝状,层纹不明显;复粒少见,由 2~3 分粒组成。③种皮细胞碎片深棕红色,表面观细胞呈多角星状,有多数小突起。④果皮石细胞大多成群,长梭形或长方形,壁较薄,亦有类圆形,壁较厚。尚可见有果皮薄壁性大形网孔细胞。另有茎表皮细
胞、导管、花粉粒、果皮表皮细胞等。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 2g,加 5% 盐酸乙醇溶液 15ml,加热回流 10min,趁热过滤。取滤液 2ml,加 3%碳酸钠溶液 1ml,置水浴中加热 3min 后,在冰水中冷却,加新配制的重氮化对硝基苯胺试液 2 滴,显红色。(检查香豆精)
(2)取本品粉末 10g,加蒸馏水 100ml,并用甲酸调pH至 3~4,冷浸 24h,时时振摇,滤过。滤液置蒸发皿中置水浴中浓缩至约 10ml,滤过,滤液备用。取滤液数滴置比色板上,加 1%铁氰化钾水溶液 1~2 滴,再加 1% 三氯化铁乙醇溶液 1~2 滴,溶液变绿并出现蓝色沉淀。(用去甲肾上腺素 0.2% 水溶液及多巴水溶液做对照,结果相同)
(3)薄层色谱 取上述滤液点样用。并以 0.2% 去甲肾上腺素水溶液及 0.1% 多巴甲酸水溶液对照。点样在硅胶G(青岛)板上,以正丁醇 - 冰乙酸 - 水(3∶1∶1)展开,展距 13cm。喷 0.2% 茚三酮乙醇溶液,喷后置红外灯下烘烤约 10min,显色,样品斑点显淡紫色。两种对照标准品初显紫红色,久置后现淡棕色。
【化学成分】
全草含大量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1]和多量钾盐(包括硝酸钾、氯化钾、硫酸钾和其他钾盐) [2]。还含多巴(dopa),多巴胺(dopamine) [1],甜菜素(betanidin),异甜菜素(isobetanidin),甜菜甙(betanin),异甜菜甙(isobetanin) [3],草酸(oxal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柠檬酸(citr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丙氨酸(alanine)以及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蔗糖(sucrose) [4]等。另据报道全草显生物碱,香豆精,黄酮,强心甙和蒽甙的反应 [5]。并含大量的聚 ω3 不饱和脂肪酸(ω3 -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6]。
【药理】
1. 对子宫的作用 鲜马齿苋汁或马齿苋提取物对豚鼠、大鼠和家兔离体子宫及兔、犬的在体子宫均有明显收缩作用 [1,2]。马齿苋注射液 2ml (相当 5~10g 鲜马齿苋)收缩子宫的作用比 0.2mg 的麦角新碱强,4~6ml 与 10 单位垂体后叶素作用强度相仿 [1]。马齿苋注射液(水煎醇沉过滤液)可使豚鼠离体子宫强直性收缩 [3]。马齿苋的水煎醇沉提取液收缩子宫的作用最强,酸性醇提取液无明显作用,而碱水提取醇沉液对小鼠子宫有抑制作用 [2]。马齿苋中兴奋子宫的成分为无机钾盐,主要是氯化钾,主要存在于茎中;抑制子宫的成分为有机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叶中 [4]。
2. 对心血管和呼吸的影响 马齿苋注射液静脉注射可使兔血压一时性下降,对麻醉犬的心跳、血压及呼吸无明显影响 [1]。马齿苋鲜汁或沸水提取物对心脏和气管有异丙肾上腺素样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速,离体气管条弛缓,这些作用均可被普萘洛尔完全阻断 [5]。另有报道,马齿苋有中枢及末梢性血管收缩作用 [6],水煎剂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 [7]。
3. 对骨骼肌的作用 马齿苋的甲醇、乙醚和水提取物及可透析成分对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产生由开始时颤搐张力增加随后长时间持续松弛的双相反应;并可显著降低K+和咖啡因所致挛缩的颤搐/强直比例,减轻烟碱所致腹直肌挛缩 [8]。硝苯呋海因(dantrolene,为肌肉松弛剂)不减弱上述提取物所致颤搐张力的增加,但高浓度时可部分减弱上述提取物所致的腹直肌收缩,甲氧基维拉帕米(methoxyverapamil)可消除此收缩作用。此外,可透析成分能使小鸡肌肉松弛。上述提取物引起肌肉松弛的作用,可能与细胞外液的Ca2+相关 [9]。
4. 对小肠的作用 马齿苋鲜汁及沸水提取物对豚鼠离体回肠有剂量依赖性乙酰胆碱样作用,使收缩张力、振幅和频率均增加,其收缩张力和蠕动的增加可被阿托品部分阻断 [5]。但也有报道,本品煎剂对豚鼠离体小肠有抑制作用 [7]。
5. 抗菌作用 马齿苋提取物在体外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等均有显著抗菌作用 [3,10]。痢疾杆菌对马齿苋可产生抗药性 [11]。此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结核杆菌无效,用于治疗小鼠的大肠杆菌感染无效 [12]。马齿苋浸剂在试管内对奥杜盎小芽胞癣菌及腹股沟表皮癣菌等有较弱的抗真菌作用 [13]。
6. 其他作用 马齿苋水溶和脂溶性提取物能延长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和家兔的生命,但不影响血糖的水平,可能与改善动物的脂质代谢有关 [14]。本品所含ω3 - 聚不饱和脂肪酸有降胆固醇作用 [15]。本品含丰富的维生素A样物质,能促进上皮细胞功能的正常化及溃疡的愈合。此外本品对家兔有利尿作用 [6]。
【炮制】
《本草图经》:“入药则去茎节。”《圣惠方》:“烧作灰细研。”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段,干燥;或将鲜品洗净,开水烫或略蒸,晒干,切段。
饮片性状:为不规则短段,茎、叶或茎、叶、花、果混合,茎圆柱形,表面黄褐色,叶片倒卵形,绿褐色,多卷曲,花小,淡黄色,蒴果圆锥形。气微,味微酸。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酸,性寒。归大肠、肝经。
1. 《本草经集注》:“小酸。”
2. 《新修本草》:“味辛,寒,无毒。”
3. 《蜀本草》:“酸,寒。”
4. 《本草衍义》:“性寒滑。”
5. 《日用本草》:“味酸、甘,寒。”
6. 《滇南本草》:“味酸、咸,性微温。入胃。”
7. 《品汇精要》:“气薄味厚,阴也。臭腥。”
8. 《本草经疏》:“味辛苦,气寒。”
9. 《生草药性备要》:“味甘,性寒。”
10. 《得配本草》:“入手太阳、阳明经。”
11. 本草再新》:“入肝、脾经。”
12. 《青岛中草药手册》:“入心、大肠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除湿通淋。主治热毒泻痢,热淋,尿闭,赤白带下,崩漏,痔血,疮疡痈疖,丹毒,瘰疬,湿癣,白秃。
1. 《新修本草》:“主诸肿瘘疣目,捣揩之;饮汁主反胃,诸淋,金疮血流,破血癖瘕,小儿尤良;用汁洗紧唇、面疮,马汁射工毒,涂之瘥。”
1. 《食疗本草》:“湿癣白秃,以马齿苋膏和灰涂效。治疳痢及一切风,敷杖疮。”“延年益寿,明目。”
2. 《本草拾遗》:“止消渴。”
3. 《蜀本草》:“主尸脚(人脚无冬夏常拆裂),阴肿。”
4. 《开宝本草》:“主目盲白翳,利大小便,去寒热,杀诸虫,止渴,破结痈疮,服之长年不白。和梳垢封丁肿;又烧为灰,和多年醋滓,先灸丁肿,以封之,即根出;生捣绞汁服,当利下恶物,去白虫;煎为膏涂白秃。又主三十六肿(种)风结疮。”
5. 《日用本草》:“凉肝退翳,去寒热。”
6. 《滇南本草》:“益气,清暑热,宽中下气,润肠,消积滞,杀虫。疗(痔)疮红肿疼痛。”
7. 《纲目》:“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
8. 《本草经疏》:“凉血益血。”
9. 《生草药性备要》:“治红痢症,清热毒,洗痔疮疳疔。”
10. 《本经逢原》:“治血瘤。”
11. 《本草从新》:“散血解毒,祛风杀虫。治诸淋疳痢,小儿丹毒。”
12. 《本草求原》:“散血消肿,利二肠,解毒。治破伤风属半表半里者,杀虫。治血瘤诸淋疳,赤白带下,血癖,小儿丹毒,滑产,治足趾甲疽肿烂。”
【应用与配伍】
用于热毒泻痢及下痢脓血,里急后重。马齿苋性寒滑利而入血分,善清肠道热毒,且能凉血止血,常与黄芩、黄连、车前子等同用;如纯下血痢,可配白头翁、黄连、秦皮等同用;治泻痢,亦可稍煮后加大蒜拌食。
用于赤白带下。马齿苋有清利下焦湿热之功,可与樗根皮、乌贼骨等同用,亦可捣汁与鸡子白同煎服。
用于血热所致崩漏,尿血,便血,痔疮出血等下部出血之证。马齿苋不仅清热泻火,且善凉血止血,可单味重用,亦可与凉血止血之茜草、小蓟、地榆、槐角等配伍应用。
用于热毒疮疡,痈疖,丹毒。马齿苋为清热解毒常用药物,临床多单用,如与其他清热解毒之蒲公英、大青叶、金银花、白花蛇舌草等并用,可增加疗效。
1. 《得配本草》:“得五加皮、苍术,治筋骨痛;汁和鸡子白煎服,治赤白带下。和石灰三分之二捣敷疔疮。”
2. 《本草求原》:“同蜜敷恶疮烂脚妙。”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 30~60g;或绞汁。外用:适量,捣敷;烧灰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及孕妇慎服。
1.《品汇精要》:“多食肥肠,令人不思食。”
2.《本草经疏》:“凡脾胃虚寒,肠滑作泄者勿用;煎饵方中不得与鳖甲同入。”
3.《医林纂要·药性》:“滑胎。”
4.《得配本草》:“脾胃不实、血虚气浮者禁用。”
【附方】
1.治血痢 马齿菜二大握(切),粳米三合。上以水和马齿苋煮粥,不着盐醋,空腹淡食。(《圣惠方》马齿粥)
2.治久痢不止,或赤或白 马齿苋(细切)一握,生姜(细切)二两。上二味和匀,用湿纸裹煨熟。不拘多少,细嚼,米饮调下。(《圣济总录》)
3.治产后血痢,小便不通,脐腹痛 生马齿菜,捣,取汁三大合,煎一沸,下蜜一合调,顿服。(《经效产宝》)
4.治赤白带下,不问老稚孕妇 马齿苋捣绞汁三大合,和鸡子白一枚,先温令热,乃下苋汁。微温取顿服之。(《海上集验方》)
5.治一切久恶疮 马齿苋一两(末),白矾一两(末),皂荚一两(末)。上件药,用好酥一升,慢火煎为膏。贴之。(《圣惠方》)
6.治急性扁桃体炎 马齿苋干根烧灰存性,每 3g 加冰片 3g,共研末。吹喉,每日 3 次。(《福建药物志》)
7.治甲疽 墙上马齿苋一两(阴干)、木香、丹砂(研末)、盐(研末)各一分。上四味,除丹砂、盐外,锉碎拌令匀,于熨斗内,炭火烧过,取出细研,即入丹砂、盐末,再研匀。取敷疮上,日三两度。(《圣济总录》马齿散敷方)
8.治耳有恶疮 马齿苋一两(干者),黄柏半两(锉)。上件药捣罗为末。每取少许,绵裹纳耳中。(《圣惠方》)
9.治阑尾炎 生马齿苋一握,洗净捣绞汁 30ml,加冷开水 100ml,白糖适量。每日服 3 次,每次 100ml。〔《福建中医药》1961,6(3)∶113〕
10.治肛门肿痛 马齿苋叶、三叶酸草等分。煎汤熏洗,一日二次有效。(《濒湖集简方》)
11.治瘰疬 马齿苋阴干,烧灰,腊月猪膏和之。以暖泔清洗疮,拭干敷之,日三。(《救急方》)
12.治小便尿血,便血 鲜马齿苋绞汁,藕汁等量。每次半杯(约 60g),以米汤和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13.治痔漏 马齿苋入花椒同煎。洗三五次即效。(《种杏仙方》)
14.治脚气头面浮肿,心腹胀满,小便涩少 用马齿苋和少粳米浆汁煮食之。
15.治风热湿疮痒痛 马齿苋四两,烂研,入青黛一两,再研。均涂疮上,干再涂。(14~15方出自《卫生易简方》)
16.治寒湿痛痹 用马齿苋捣绒,热敷患处,再捣汁烹酒服之,立效。(《何氏济生论》)
17.治黄疸 鲜马齿苋绞汁。每次约 30g,开水冲服,每日 2 次。(《食物中药与便方》)
18.治小儿白秃 马齿苋煎膏涂之,或烧灰猪脂和涂。(《圣惠方》)
19.治眼有白翳息肉 取马齿苋一大握洗,和朴硝少许,以绢裹安眼上,数易之。(《普济方》)
20.治热病头痛不可忍 生马齿苋一握(切),川朴硝一两。上件药,相和细研,入清麻油,调令如膏。涂于头上,立瘥。
21.治热毒发豌豆疮,瘥后,满面瘢痕 马齿苋(自然汁)五合,蛤粉二两(细研)。上件药,相和令匀。每日涂于疮瘢上。(20~21方出自《圣惠方》)
22.治百日咳 马齿苋 30g,百部 10g。水煎,加白糖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23.治肺结核 鲜马齿苋 45g,鬼针草、葫芦茶各 15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24.治产后血气暴虚,汗出 马齿苋,研,取汁三大合(如无,用干者亦得),煮一沸,投蜜一匙,令匀。顿服。(《经效产宝》)
25.治腋气不敢近 马齿苋一升,蜜二两。上件药,同捣为一团,以纸裹上,又以泥泥之,可厚半寸已来,曝干。取少许夹腋下,频换之瘥。(《圣惠方》)
【制剂】
1.马齿苋片 马齿苋 1000g。拣净杂质,洗净,加水煎煮 2 次每次 2h,合并煎液,静置,滤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1.33 (80~85℃)的清膏,按干浸膏加淀粉1∶1制成软材,干燥后粉碎成细粉,过筛,以 85% 乙醇为湿润剂,制颗粒,低温干燥,加 2% 滑石粉,压片,即得。每片 0.3g,相当于原药材 10.4g。本品为棕褐色片。功能抗菌消炎。用于肠道感染、肠炎、菌痢。口服,每次 4 片,每日 4 次。〔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五册)1992年〕
2.止痢冲剂 马齿苋 2500g,白头翁 500g,小蓟 1500g,蔗糖粉 1500g。上药加适量水煎煮 2 次,每次煮沸 1h,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加 1~2 倍量乙醇,静置过夜,滤过,回收乙醇,再浓缩至稠膏状,加入蔗糖粉混匀,制成软材,制粒,干燥,整粒,分装,即得。每包 10g。功能消炎、止痢。用于赤白痢疾。冲服,每次 1 包,每日 3 次。(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药政局《医院制剂》1983年)
3.痢疾丸 马齿苋 260g,三棵针 173g。上二味,马齿苋 43.5g、三棵针173g粉碎成细粉,马齿苋 216.5g 加水煎煮 2 次,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1.35 的稠膏。取上述稠膏与药粉泛丸,干燥,包胶衣,闯亮,即得。每 100 粒重 12g。本品为黄褐色浓缩丸,味苦。功能清利湿热。用于大肠湿热引起的赤白痢疾,腹痛下坠。口服,每次 6g,每日 3 次。(《北京市药品标准》1983年)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急、慢性细菌性痢疾 用马齿苋、铁苋菜制备的马铁针剂(每 1ml 含生药各 1g ),成人每日肌注 2~3 次,每次 2ml,儿童酌减,3d 为 1 疗程,失水严重者根据病情适当补液。共治疗 188 例,结果显效 165 例(占 87.8% ),有效 19 例(占 10.1% ),无效 4 例(占 2.1% ),有效率 97.4% ,平均治愈时间 2.36d。与止痢西药相比,本品疗效为优 [1]。另有报道用马齿苋煎剂观察 403 例,其治愈率为 83.62%,其中对急性细菌性痢疾的 331 例疗效尤为满意,治愈率达89.12% [2]
2. 治疗慢性结肠炎 用马齿苋 50g,白头翁 50g,黄柏 50g,水煎成 100ml,加 2% 普鲁卡因 20ml,备用。每晚睡前保留灌肠 1 次,给药后,嘱病人保持左侧卧位至少 30min,15d 为 1 疗程。共治疗 60 例,结果近期治愈 46 例(占 76.7% ),好转 12 例(占 20% ),无效 2 例(占 3.3% ),总有效率达 96.7%。治愈病例中绝大多数在灌肠30次内痊愈 [3]。
3. 治疗带状疱疹 用马齿苋 60g,大青叶 15g,蒲公英 15g,水煎服,每日 1 剂。共观察 144 例。在 1~10d 内皮损大部分结痂脱落,疼痛消失者 125 例,平均治愈日为 5.3d;10d 以上痊愈者 19 例。本方在缩短疗程、减轻疼痛方面疗效较佳 [4]。
4. 治疗白癜风 用马齿苋 20g (鲜品加倍),红糖 10g,醋 70ml,混合后煮沸,过滤,置有色瓶内备用;或鲜马齿苋洗净,切碎,捣烂,用纱布,拧出汁液,瓶装备用(每 100ml 加硼酸 2g,使pH保持在 5.1,可久贮使用)。任选一种,以棉签蘸涂患部,每日 1~2 次(最好在晚上睡前涂 1 次)。同时配合日光浴,患部晒太阳,从每日 10min 开始,逐日增加至每日 1~2h 不再增加。共观察 125 例,结果痊愈 57 例,有效 57 例,无效 11 例,总有效率为 91.2%,治愈率 45.6% [5]。
5. 治疗荨麻疹 取马齿苋鲜全草 200~300g,加水约 1500ml,煎沸浓缩至 1000ml 左右,取 100ml 内服(小儿酌减),余下药液再加水适量煎沸后捞弃药草,待汤液稍温,即可用之频频擦洗患处,每日 2 次。共治疗 56 例,1~2d 痊愈者 16 例,3~4d 痊愈者 22 例,5~6d 痊愈者 3 例,获显效者 7 例,好转 5 例,无效 3 例 [6]。
6. 治疗百日咳 取马齿苋 20~30g,水煎 2 次,浓缩为 100~150ml,每日分 2 次口服,5d 为 1 疗程。共治疗 50 例,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消失,两肺呼吸音正常,血白细胞恢复正常为治愈,结果服 1 个疗程治愈 34 例(占 68%),服 2 个疗程治愈 14 例(占 28% ),另 2 例因并有较重的肺炎、脑炎,单用此法无效,改用其他疗法而治愈。总有效率为 96% [7]。
【药论】
1. 论马齿苋寒凉解热之功 ①缪希雍:“《经》云:荣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原病式》云:诸痛痒疮,皆属心火。辛寒能凉血散热,故主结、痈疮、疔肿、白秃及三十六种风结疮,捣傅则肿散、疔根拔;绞汁服则恶物当下,内外施之皆得也。辛寒通利,故寒热去,大小便利也。苦能杀虫,寒能除热,故主杀诸虫,去寸白,止渴。辛寒能散肺家之热,故主目盲,白翳也。”(《本草经疏》)②张山雷:“马齿苋,最善解痈肿热毒,亦可作敷药。《蜀本草》称其酸寒,寇宗睪谓其寒滑,陈藏器谓治诸肿,破痃癖,止消渴,皆寒凉解热之正治。”(《本草正义》)
2. 论马齿苋利湿止带 张山雷:“苏颂谓治女人赤白带下,则此病多由湿热凝滞,寒滑以利导之,而湿热可泄,又兼能入血破瘀,故亦治赤带。”(《本草正义》)
3. 论马齿苋治淋 ①倪朱谟:“马齿苋味本甘酸,而性颇滑利,故去风凉血,解毒,利窍通淋。”(《本草汇言》) ②汪绂:“马齿苋治淋,酸收心火之散,即去小肠之热。”(《医林纂要·药性》)
【集解】
1. 《蜀本草》:“注云:此有二种:叶大者不堪用;叶小者节叶间、有水银,每十斤有八两至十两已来。马苋,至难燥,当以槐木捶碎之,向日东作架晒之,三两日即干,如隔年矣。其茎无效,不入药用,大抵此草能肥肠,令人不思食。”
2. 《野菜谱》:“救饥:入夏采,沸汤瀹过,曝干。冬月旋食亦可。楚俗,元旦食之。”
3. 《纲目》:“马齿苋……方士采取,伏砒结汞,煮丹砂,伏硫黄,死雄制雌,别有法度。一种水马齿,生水中,形状相类,亦可汋食。见王西楼《野菜谱》。”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Feng P C, et al. Nature,1961,191∶1108
[2] 安田政一,等.药学杂志(日),1964,64(3)∶177
[3] Mario P, et al. Phytochemistry,1964,3∶547
[4] Bharucha F R, et al. C A,1957,51∶13084a
[5] StefanovZ H, et al. C A,1966,65∶17557f
[6] Koch H P. C A,1989,110∶63559z
药理
[1] 吉林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妇产科.中草药通讯,1972,(1)∶32
[2] 樊瑞霞.中药通报,1983,8(3)∶25
[3] 第二临床学院妇产科,等.吉林医科大学学报,1975,(2)∶44
[4] 李守柔,等.中草药通讯,1979,(6)∶249
[5] SunbhanichM,et al.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9,11(1)∶57
[6]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77
[7] 曲淑岩.吉林中医药,1985,(3)∶28
[8] Okwuasaba F,et al.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8,10(5)∶297
[9] Okwuasaba F,et al.C A,1988,108∶31746a
[10] 王岳,等.植物学报,1953,2(2)∶312
[11] 朱宏富.微生物学报,1960,8(1)∶48
[1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89
[13] 曹仁烈,等.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4)∶286
[14] Stefanov Z,、et al.C A,1966,65∶17557f
[15] Koch H P.C A,1989,110∶63559z
现代临床研究
[1] 江苏省建湖县芦沟公社合作医疗管委会.中草药通讯,1972,(3)∶27
[2] 吕明,等.福建中医药,1959,(6)∶223
[3] 魏庆玲,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3)∶178
[4] 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1977,(4)∶233
[5] 李志如,等.广西中草药,1978,(4)∶38
[6] 林伙水.福建中医药,1988,(5)∶39
[7] 樊英诚,等.黑龙江中医药,198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