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2浏览:16

▲槐语音讲解

药名  

槐花huaihua 《日华子》

  

异名  

槐蕊《本草正》。

  

释名  

槐之言嵬也,槐树高大,故以高为名。未开之花为蕊,本品用其花蕾,故称槐蕊。

  

品种考证  

《本经》收载“槐实”,《嘉祐本草》据《日华子》资料另立“槐花”条。《淮南子》曰:“槐之生也,入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更旬而始规,二旬叶成。”《本草图经》云:“谨按《尔雅》,槐有数种,叶大而黑者名欀槐,昼合夜开者名守宫槐。叶细而青绿者但谓之槐,其功用不言有别。四月、五月开花,六月、七月结实。”所附“高邮军槐实”图,荚果有缢束,呈串珠状,叶与羽状复叶相似。又《纲目》云:“其花未开时,状如米粒,炒过煎水,染黄甚鲜。其实作荚连珠,中有黑子,以子连多者为好。”以上所述槐的特征及图形均与豆科植物槐一致。而所用槐花则以未开者佳。

  

来源  

为豆科植物槐的花及花蕾。

  

原植物  

Sophora japonica L.  又名:豆槐、白槐、细叶槐、金药树、护房树《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落叶乔木,高8~20 m。树皮灰棕色,具不规则纵裂,内皮鲜黄色,具臭味;嫩枝暗绿褐色,近光滑或有短细毛,皮孔明显。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25 cm,叶轴有毛,基部膨大;小叶7~15,柄长约2 mm,密生白色短柔毛;托叶镰刀状,早落;小叶片卵状长圆形,长2.5~7.5 cm,宽1.5~3 cm,先端渐尖具细突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上面绿色,微亮,背面伏生白色短毛。圆锥花序顶生,长15~30 cm;萼钟状,5浅裂;花冠蝶形,乳白色,旗瓣阔心形,有短爪,脉微紫,翼瓣和龙骨瓣均为长方形;雄蕊10,分离,不等长;子房筒状,有细长毛,花柱弯曲。荚果肉质,串珠状,长2.5~5 cm,黄绿色,无毛,不开裂,种子间极细缩。种子1~6颗,肾形,深棕色。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栽培于屋边、路边。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对气候适应性较强,在土层较深厚的地方均可栽培,以湿润、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但石灰性及轻度盐碱地也能正常生长。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3月上旬用80℃清水浸种5~6 h,捞出后掺入两倍的湿沙,拌匀平摊于室内,堆积厚度20~25 cm,上面用湿沙盖严,为避免种子裸露,可再覆盖1层塑料薄膜,保温保湿。每隔3~5 d翻倒1次,至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种子有25%~30%裂嘴后,即可播种。大田垄播,按50~65 cm行距作垄。播时在垄上开浅沟条播,每1 hm²需用种子150~250 kg。播后覆土2~3 cm,压实保墒。 分株繁殖:从老树脚下挖取分蘖苗进行移栽。栽前按1.5~2.5 m的行株距开穴,每穴栽苗1株,栽完填土踏实,浇水封垵。数年后即成材。  

田间管理 育苗期间,每年中耕除草和追肥2~3次。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腐烂病,发病时通常于幼苗绿色枝干上先出现溃疡病斑,然后逐渐扩大,严重时甚至全株死亡。防治应加强水肥管理,保护伤口,提高苗木的生长势,并于早春在树干上刷白涂剂(生石灰5份,硫黄粉1.5份,食盐2份,水36份);如苗木上已发生病斑,可用100%托布津1 000倍液喷洒。虫害有槐尺蠖,一年发生3代,防治不及时能吃光树叶。防治应于3月前在树冠下及周围松土中挖蛹,发现初龄幼虫时,应立即喷松毛虫杆菌500倍液或Bt乳剂500倍液。

  

采收加工  

夏季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和杂质。亦可在花开放时,在树下铺布、席等,将花打落,收集晒干。

  

药材及产销  

槐花Flos Sophorae 全国各地均产,以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为多,销全国。药材为开放的花朵习称“槐花”,花蕾习称“槐米”。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1) 槐花 多皱缩而卷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钟状,黄绿色,先端5浅裂;花瓣5,黄色或黄白色,1片较大,近圆形,先端微凹,其余4片长圆形;雄蕊10,其中9个基部联合,花丝细长;雌蕊圆柱形,弯曲。

以个大、紧缩、色黄绿、无梗叶者为佳。  

(2) 槐米 呈卵形或椭圆形,长2~6 mm,直径2~3 mm。花萼下部有数条纵纹。萼的上方为黄白色未开放的花瓣。花梗细小。体轻,气微,味微苦涩。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黄绿色。①花粉粒类球形或钝三角形,直径14~22 μm,具3个萌发孔。②非腺毛1~6细胞,长64~709 μm,直径7~23μm,壁厚9μm,具不规则角质螺纹,有的可见微小疣状突起。③萼片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可见非腺毛及毛脱落痕迹;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8个。此外,可见花冠表皮细胞、花粉囊内壁细胞及草酸钙方晶。

理化鉴别 取本品0.2 g,加乙醇5 ml,水浴温热5 min,滤过。取滤液2 ml,加镁粉少许,混匀,滴加盐酸数滴,即显樱红色。(检查黄酮)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于60℃干燥6 h,含芦丁(C₂₇H₃₀O₁₆)槐花不得少于8.0%,槐米不得少于20.0%

 

化学成分  

槐花与槐米所含成分基本相同,主含三萜皂甙:赤豆皂甙(azukisaponin)Ⅰ、Ⅱ、Ⅴ,大豆皂甙(soyasaponin)Ⅰ、Ⅲ,槐花皂甙(kaikasaponin)Ⅰ、Ⅱ、Ⅲ[1]。还含黄酮类:槲皮素(quercetin),芸香甙(rutin[2],异鼠李素(isorhamnetin[3],异鼠李素-3-芸香糖甙(isorhamnetin-3-rutinoside[2],山柰酚-3-芸香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2]。又含白桦脂醇(betulin),槐花二醇(sophoradiol[4]。花油中含月桂酸(lauric acid),十二碳烯酸(dodeceno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十四碳烯酸(tetradecenoic acid),十四碳二烯酸(tetradecadieno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十六碳烯酸(hexadeceno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十八碳二烯酸(octadecadienoic acid),十八碳三烯酸(octadecatrieno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等脂肪酸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5]。另含鞣质[6]

 

药理  

1. 抗菌作用 槐花水浸剂(15)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星状奴卡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  

2. 凝血、止血作用 槐米炭去鞣质和未去鞣质的提取液,分别对小鼠出血、凝血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190℃以前制成的槐米炭的凝血、止血作用随制炭温度增强而增强,以190~195℃制得的槐米炭凝血作用最强,生槐米水煎液凝血、止血作用不明显。实验表明制炭后止血、凝血作用与鞣质含量有关[2]  

3. 其他作用 槐花提取物对15-羟前列腺素脱氢酶的抑制活性34.4%,抑制率60.6%,有强的抑制活性。抑制15-羟前列腺素脱氢酶可延长前列腺素EPGE)的利尿作用[3]。槐花液在家兔肠腔内有刺激肠粘膜而产生渗出液[4]  

4. 毒性 采用人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方法测试了槐米水提取物的浓度为2.5 mg/ml5.0 mg/ml7.5 mg/ml时诱发的SCE频率为9.04±0.49~11.0±0.63,与空白对照组自发SCE频率相比,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提示槐米水提取物对人血淋巴细胞具有致突变作用,并能抑制人淋巴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增殖[5]  

芸香甙药理参见“槐角”条。

  

炮制  

1. 槐花 《品汇精要》:“去枝梗。”现行,取原药材,除去硬梗及杂质,筛去灰屑。  

2. 炒槐花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炒黄为末。”现行,取净槐花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微黄色,取出放凉。  

3. 槐花炭 《苏沈良方》:“炒黄黑色。”现行,取净槐花置锅内,用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内呈老黄色时,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凉透。槐花炭凉血止血,常用于便血、痔血等症。 4. 蜜槐花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槐花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蜜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槐花100 kg,用炼蜜25 kg。  

5. 醋槐花 取净槐花,用醋拌匀,稍润,再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变色时,取出放凉。每槐花100 kg,用米醋10 kg。  

槐花中的鞣质含量,槐花炭比生品增加4倍。  

饮片性状:槐花参见“药材鉴别”项。炒槐花形如槐花,表面微黄色,有香气。槐花炭形如槐花,表面焦褐色,里面老黄色,味涩。蜜槐花形如槐花,表面棕黄色,微有光泽,略带粘性,味微甜。醋槐花形如槐花,略具醋酸气。  

贮干燥容器内,蜜槐花、醋槐花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槐花炭散热防复燃。

  

药性  

味苦,性微寒。归肝、大肠经。  

1. 《日华子》:“味苦,平,无毒。”  

2. 张元素:“味厚气薄,纯阴也。”(引自《纲目》)  

3. 《滇南本草》:“味苦、涩,性寒。功多大肠经。”  

4. 《纲目》:“味苦,气凉,阳明、厥阴血分药也。”  

5. 《药品化义》:“属阴,能沉。入肺、大肠二经。”  

6. 《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7. 《本草求原》:“苦、咸,寒。”  

8. 沈文彬《药论》:“入肝胆。”

  

功能与主治  

凉血止血,清肝明目。主治肠风便血,痔疮下血,血痢,尿血,血淋,崩漏,吐血、衄血,肝热头痛,目赤肿痛,痈肿疮疡。  

1. 《日华子》:“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藏虫及热,治皮肤风,并肠风泻血,赤白痢。”  

2. 《珍珠囊》:“凉大肠之热。”  

3. 《宝庆本草折衷》:“炒末水调下,治中河豚毒。”  

4. 《纲目》:“炒香频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疗吐血、衄血,崩中漏下。”  

5. 《本草正》:“清心、肺、肝、大肠之火,除五内烦热,心腹热疼,杀疳虫。治痈疽疮毒,阴疮湿痒,痔漏,解杨梅恶疮,下疳伏毒。”  

6. 《医林纂要·药性》:“泄肺逆,泻心火,清肝火,坚肾水。”  

7. 《本草求真》:“治大、小便血,舌衄。”  

8. 《本草用法研究》:“凉血清肝,除下焦湿热之邪,祛风疗痔。”

  

应用与配伍  

用于血热出血证。槐花苦寒而入肝、大肠经,善凉血止血,凡血热所致的各种出血证,均可使用,尤常用于下部出血。如《经验方》以槐花配荆芥研末服,治肠风便血;如大肠热盛,出血鲜红,可配山栀、黄芩等以加强清肠止血作用。痔疮出血,大便燥结,可与地榆、黄芩、枳壳、麻仁等同用。下痢脓血,可与白头翁汤配合应用。崩中漏下,配黄芩、棕榈炭;血淋、血尿,配小蓟、白茅根。至于上部出血之吐血,可配侧柏叶或黄连;与乌贼骨同研吹鼻可治鼻衄;与荆芥研末内服外用治齿衄;单用研末掺患部,又可治舌衄。  

用于肝热目赤头痛。槐花常与夏枯草、山栀、黄芩、菊花等同用,以清肝明目。现代有用槐花每日10~15 g,煎汤代茶饮,用治高血压和预防脑溢血有一定效果。  

用于痈肿疮疡疔毒。槐花内服、外用均有解毒之功,常与清热解毒之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同用。《濒湖集简方》有单用槐花,水酒煎服,治疗杨梅疮毒的记载。现代还有单用本品内服,治疗银屑病,如与祛风养血之白蒺藜、防风、生地、赤芍等同用,其效尤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 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撒。

止血宜炒用,清热降火宜生用。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服。  

1. 《本草衍义》:“不可过剂。”  

2. 《本草经疏》:“胃虚寒者勿服。”  

3. 《本经逢原》:“虚寒无实火禁用。”  

4. 《本草用法研究》:“腹泻者,肠胃虚弱而消化不良者,脉搏沉细者均忌。”

 

附方  

1. 治大肠下血 槐花、荆芥穗等分。为末,酒服一钱匕。(《经验方》)  

2. 治肠风脏毒 槐花(炒)、柏叶(烂杵,焙)、荆芥穗、枳壳(去穰,细切,麸炒黄)等分。为细末,用清米饮调下二钱,空心食前。(《本事方》槐花散)  

3. 治暴热下血 生猪脏一条,洗净,控干,以炒槐花末填满扎定,米醋炒,锅内煮烂,擂,丸弹子大,日干。每服一丸,空心,当归煎酒化下。(《永类钤方》)  

4. 治赤白痢疾 槐花(微炒)三钱,白芍药(炒)二钱,枳壳(麸炒)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5. 治诸痔出血 槐花二两,地榆、苍术各一两五钱,甘草一两。俱微炒,研为细末,每早、晚各食前服二钱。气痔(因劳损中气而出血者)人参汤调服;酒痔(因酒积毒过多而出血者)陈皮、干葛汤调服;虫痔(因痒而内有虫动出血者)乌梅汤调服;脉痔(因劳动有伤,痔窍血出远射如线者)阿胶汤调服。(《本草汇言》引《杜氏家抄方》)  

6. 治脱肛 槐花、槐角等分炒香黄,为细末,用羊血蘸药,炙热食之,以酒送下。或云以猪膘去皮,蘸药炙服。(《百一选方》)  

7. 治小便尿血 槐花(炒)、郁金(煨)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淡豉汤下。(《箧中秘宝方》)  

8. 治血淋 槐花烧过,去火毒,杵为末。每服一钱,水酒送下。(《滇南本草》)  

9. 治血崩 陈槐花一两,百草霜半两。为末,每服三四钱,温酒调下;若昏愦不省人事,则烧红秤锤淬酒下。(《良朋汇集》槐花散)  

10. 治白带不止 槐花(炒)、牡蛎(煅)等分。为末,每酒服三钱,取效。(《摘玄方》)  

11. 治吐血不止 槐花不拘多少。火烧存性,研细,入麝香少许。每服三钱匕,温糯米饮调下。(《圣济总录》槐香散)  

12. 治热吐 皂角(去皮,烧烟绝)、白矾(熬沸定)、槐花(炒黄黑色)、甘草(炙)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苏沈良方》槐花散)  

13. 治舌出血不止,名曰舌衄 槐花晒干研末,敷舌上,或火炒,出火毒,为末敷。(《奇效良方》槐花散)  

14. 治牙宣出血或痛 槐花、荆芥穗各等分。为末,擦牙,仍煎点服。(《直指方》荆槐散)  

15. 治衄血 乌贼骨、槐花等末入鼻,一方,槐花半生半炒,末入鼻。(《直指方》)  

16. 治中风失音 槐花一味炒香熟,三更后床上仰卧,随意服。(《世医得效方》独行散)  

17. 治疮疡 槐花三合,金银花五钱。酒二碗煎服之,取汗。(《医学启蒙》槐花金银花酒)  

18. 治疔疮肿毒,一切痈疽发背,不问已成未成,但焮痛者 槐花(微炒)、核桃仁二两,无灰酒一钟。煎千余沸,热服。(《纲目》引《医方摘要》)  

19. 治吹奶 槐花三分,蛤粉三分,麝香一分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钱。(《圣惠方》)  

20. 治乳岩,硬如石者 槐花炒黄为末,黄酒冲服三钱,即消。(《串雅内编》)  

21. 治鹅掌风 槐枝花熬煎汤,以手熏之,及热后将瓦松擦之,过一会以水洗之,又熏又擦,每日三五次,不过三二日全愈,神效。瓦松无有,用瓦草亦效。(《洞天奥旨》槐花汤)  

22. 解河豚毒 槐花、脑子。上为细末,水调灌之。(《百一选方》)

  

制剂  

1. 复方槐芹片(脉康片) 槐米浸膏135 g,旱芹子浸膏75 g,安妥明钙90 g。取槐米加水煎煮2次,每次6 h,合并药液,低温浓缩成稠膏状,70~80℃烘干研细,过60~80目筛,每1 g浸膏粉相当于原药材10 g;取旱芹子,粉碎,用5倍量乙醇回流提取2次,提取液滤过,合并滤液,低温浓缩成稠膏状,药渣再用水煎煮1次,煎液低温浓缩成稠膏状,与醇水稠浸膏合并,每1 g稠浸膏相当于原药材20 g;槐米浸膏粉与旱芹子稠浸膏与安妥明钙混合,加辅料适量,制粒,压制成1 000片,片重0.3 g(每片含槐米浸膏0.135 g、旱芹子浸膏0.075 g,安妥明钙0.09 g)。本品除去糖衣,片心呈棕褐色。功能降低三酰甘油(甘油三酯)、胆固醇。用于血脂过高症。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江苏省药品标准》1977年)  

2. 复方芦丁片 芦丁2 080 g,抗坏血酸5 000 g,淀粉3 000 g,糊精1 000 g60%乙醇2 800 g,硬脂酸镁110 g。取槐花米粗粉(10~20目),加6倍量水煮沸,在搅拌下缓缓加入石灰乳至pH8.0~9.0,在保持此pH条件下微沸20~30 min,趁热滤过;药渣同法再加4倍量水煎1次,趁热抽滤,合并提取液在60~70℃下,用浓盐酸调pH5.0,搅匀,静置24 h,抽滤,得沉淀物,水洗至洗涤液显中性,60℃干燥,得芦丁;将芦丁、维生素C、淀粉先干混合,再粉碎过80目筛,加入糊精,混匀,加入60%乙醇(先用0.1%EDTA处理)制软材,20目尼龙筛制粒,60℃以下干燥,整粒,压制成10万片,片重0.111 g(每片含芦丁20 mg,维生素C 50 mg)。本品为淡黄绿色压制片,味微苦酸。取本品研细,加乙醇提取,滤过,取滤液加镁粉、盐酸,即显樱红色;取本品照分光光度法,在500 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计算本品中芦丁含量,应为标示量的90%~110%;功能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用于高血压病及毛细血管出血性疾患的辅助治疗。口服,每次1~2片,每日3次。(顾学裘《药物制剂注解》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  

3. 化痔片 槐米、茜草、枳壳、三棱各250 g,三七20 g。取三七、茜草42 g,分别粉碎成细粉。将槐米、枳壳、三棱和茜草208 g加水煎煮2次,合并2次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成稠膏(60℃测相对密度1.35~1.38)。将茜草粉兑入稠膏中搅拌后干燥,粉碎,过筛,与三七粉混匀制成颗粒,加入适量硬脂酸镁,混匀,压片,包糖衣(每片重0.26 g)。除去糖衣呈棕褐色,味苦涩。本品研细,加乙醇提取,滤过,取滤液于试管中,加镁粉、盐酸,水浴上加热,呈红色;取滤液,加水、乙醚振摇放置,醚层呈黄色,分取醚层加氢氧化钠试液,振摇,下层应显红色。功能凉血止血,行气散瘀。用于内痔,混合痔,内外痔血栓。口服,每次6片,每日3次。孕妇忌服。(《辽宁省药品标准》1987年)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银屑病 取槐花炒黄研成细粉或蜜丸,每次3 g,每日2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临床观察53例,痊愈6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19例,无效6例。此药对有胃肠道疾病的人有一定副反应,服药时加用维生素B₁、B₆可以缓解。也有部分患者开始有腹泻,几天后自行消失,因此服药宜从小剂量开始,2~3 d后加至全量[1]  

2. 治疗颈淋巴结核 取槐米2份,糯米1份,炒黄研末,每天早晨空腹服2匙(约10 g)。服药期间禁止服糖。临床治疗30多例,均获治愈[2]  

3. 治疗急性乳腺炎 每日用槐米30 g,蚤休、生甘草各15 g。烘干研末,分早晚2次,以水、酒送服;配合局部热敷。治疗32例,均获愈。治愈时间最短2 d,最长7 d。一般服药2 d肿痛消失,体温正常,4 d而愈[3]

  

药论  

1. 论槐花清肠止血之功  

①倪朱谟:“槐花,苦寒下降,凉大肠、清血热之药也。张元素方,治肠风泻血,湿热便红,气痔、酒痔、脉痔,总因湿热下干大肠血分,必须用之。如濒湖方,称治赤白疾痢,往往用此取效,亦其意耳。”(《本草汇言》)  

②贾所学:“槐花味苦,苦能直下,且味厚能沉,主清肠红下血,痔疮肿痛,脏毒淋沥,此凉血之功能独在大肠也,大肠与肺为表里,能疏皮肤风热,是泄肺金之气也。”(《药品化义》)  

③沈文彬:“治便红,除血痢,咸藉清肠之力;疗五痔,明眼目,皆资涤热之功。”(《药论》)

2. 论槐花与槐角功用之异同  

①陈士铎:“夫槐米即花未开之蕊也,其气味与槐子正同,但子味太重,槐米轻清,入汤剂似胜于槐实,若用入丸药之中,槐蕊不若槐实也。”(《本草新编》)  

②苏廷琬:“槐花,凉血较胜于实,下焦尤有专功,而疏风则稍逊矣。”(《药义明辨》)  

③周志林:“槐花与实,性味虽同,主治略异,花色黄质轻,能入手足阳明血分,凉而带散,故治肠风痔漏而外,又能治痈疽毒疮,皮肤风湿等证;槐角则所结之子也,色紫质重,但入肝与大肠,下降之力为多,故治肠风痔漏之外,兼治崩带下血,由于下焦血分有热者,皆可用之。”(《本草用法研究》)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北川勋,等.药学杂志()1988108(6)538  

[2] 木村雅行,等.药学杂志()1984104(4)340  

[3] Ishida Hitoshi, et alChem Pharm Bull198937(6)1616  

[4] 刈米达夫,等.药学杂志()1956761210  

[5] Mitsuhashi Tatsuo, et alCA197379134385u  

[6]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434  

药理  

[1] 曹仁烈,等.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4)286  

[2] 徐志.广西中医药,199013(11)44  

[3] 山内盛,等.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46(6)352  

[4] 黄绍德.中南医学杂志,19522(1)885  

[5] 董伟华,等.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126(4)330  

现代临床研究  

[1] 四川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牛皮癣防治小组.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1972(3)207  

[2] 江苏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197075  

[3] 李兆鼎.陕西中医,1985(4)174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