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红花

时间:2025-08-19浏览:16

▲番红花语音讲解

【药名】  

番红花Fan honghua 《品汇精要》

  

【异名】  

洎夫蓝《饮膳正要》,番栀子蕊《回回药方》,撒馥兰《品汇精要》,撒法郎《纲目》,藏红花《纲目拾遗》,西红花《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释名】  

番红花原产西班牙等国,经印度转至西藏,运销内地,《纲目拾遗》、《植物名实图考》误为西藏所产,称为藏红花,习用至今。洎夫蓝、撒法郎、撒馥兰,系元、明时自阿拉伯语zefiranjafrana或英文 saffran之汉译名。当作,与音近。

  

【品种考证】  

番红花之名,始见于《品汇精要》。本品在元代以洎夫蓝之名收载在《饮膳正要》中。《纲目》列入隰草类。但李时珍限于当时条件,未能对番红花作比较深入的观察,仅云:番红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国,即彼地红蓝花也。元时以入食馔用……按张华《博物志》言,张骞得红蓝花种于西域,则此即一种,或方域地气稍有异耳。认为番红花与汉代传入的红蓝花此即一种,或方域地气稍有异耳。因而将番红花附图绘成了菊科红蓝花。但是《品汇精要》却已有莳种番红花的记载,并详细观察了番红花的生长情况,描述了根、茎、叶、花、实的形态(文繁从略,参见集解项),与今所用鸢尾科番红花完全一致。

 

 【来源】  

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花柱的上部及柱头。

  

【原植物】  

番红花Crocus sativus L.  

多年生草本。球茎扁圆球形,直径约3cm,外有黄褐色的膜质包被。叶基生,9~15片,条形,灰绿色,长15~20cm,宽2~3mm,边缘反卷;叶丛基部包有4~5片膜质的鞘状叶。花茎甚短,不伸出地面;花1~2朵,淡蓝色、红紫色或白色,有香味,直径2.5~3cm;花被裂片62轮排列,内外轮花被裂片皆为倒卵形,顶端钝,长4~5cm;雄蕊3,直立,长2.5cm,花药黄色,先端尖,略弯曲;花柱橙红色,长约4cm,上部3分枝,分枝弯曲而下垂,柱头略扁,先端楔形,有浅齿,较雄蕊长,子房狭纺锤形。蒴果椭圆形,长约3cm,宽约1.5cm,具3钝棱。种子多数,圆球形。花期10~11月。  

浙江、江西、江苏、北京、上海有少量栽培。原产欧洲南部至伊朗。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怕酷热,耐寒。幼苗能耐-10℃左右低温;开花气温14~20℃,土温14~15℃为宜;地上部分生长适宜温度为15℃。以向阳、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忌连作,忌雨涝积水。  

栽培技术 用球茎繁殖。栽种前选地,耕翻,耙碎,作1.3m宽的高畦,平整畦面。4~5月地上部分枯萎后挖出球茎,按大、中、小分级,25g以上为一级,8~25g为二级,8g以下为三级。贮藏过夏,9~10月栽种,8g以上按行株距15cm×15cm8g以下按行株距10cm×10cm开穴,种后覆土,盖草。现亦有用室内开花后露地繁殖的方法,可提高花柱、柱头的产量。  

田间管理 出苗后揭去盖草并松土除草。开花前后中耕除草结合施追肥,以腐熟饼肥为主,12月施土杂肥,翌年早春施人畜粪肥。遇春雨及时开沟排水。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①腐败病,可采用室内开花露地繁殖法,错开发病期;在栽种前用5%石灰液浸种20min;苗期可喷50%叶枯净1000倍液或75%白菌清500倍液防治。②腐烂病,可选排水良好的土地种植,栽种前每1hm²施1500kg石灰粉,翻入土内消毒;发病期用50%托布津1000倍液浇灌。③花叶病,可选无病植株的球茎种植。虫害有蛴螬、蝼蛄等,还有鼠及野兔为害。

  

【采收加工】  

10~11月下旬,晴天早晨日出时采花,再摘取柱头,随即晒干,或在55~60℃下烘干。

  

【药材及产销】  

番红花Stigma Croci  主产于西班牙,此外,欧洲、印度、伊朗等地亦产。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有引种栽培。销全国各地。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完整的柱头呈线形,先端较宽大,向下渐细呈尾状,先端边缘具不整齐的齿状,下端为残留的黄色花柱。长约2.5cm,直径约1.5mm。紫红色或暗红棕色,微有光泽。体轻,质松软,干燥后质脆易断。将柱头投入水中则膨胀,可见橙黄色成直线下降,并逐渐扩散,水被染成黄色,无沉淀,柱头呈喇叭状,有短缝。在短时间内用针拨之不破碎。气特异,微有刺激性,味微苦。

以身长,色紫红,滋润而有光泽,黄色花柱少,味辛凉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橙红色。①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条形,壁薄,微弯曲,有的细胞外壁凸出呈乳头状或短绒毛状;断面观类方形、类圆形或类长方形,有的可见乳头状突起。②草酸钙结晶多聚集于薄壁细胞中。呈细颗粒状、圆簇状、类方形或不规则块片,直径2~14μm,长约至21μm。③绒毛状细胞(柱头顶端)多断裂,直径26~56μm,长85~145μm,壁厚至5μm,表面有角质纹理。④螺纹及环纹导管直径约12μm。⑤花粉粒圆球形,直径71~200μm,外壁两层近等厚,表面有稀疏的细小刺状雕纹。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少许,置白瓷板上,滴加浓硫酸1滴,硫酸液显深蓝色,渐变为紫色,后缓缓变为棕红色。(检查番红花甙和甙元)  

(2) 吸收度 取本品,置硅胶干燥器中,减压干燥24h,研成细粉,精密称取30m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70ml,加热回流至提取液无色,放冷,提取液移置100ml容量瓶中(必要时滤过),用甲醇分次洗涤提取器,洗液并入同一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50ml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在432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不得低于0.50。且458nm处吸收度与432nm处吸收度的比值为0.85~0.90。  

(3) 薄层色谱 取本品10mg,置小试管中,用玻璃棒搅碎后,加水少许湿润,放置2~3min后,加甲醇1ml,于暗处静置20min,滤过。滤液作供试液,以番红花甙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用乙酸乙酯-异丙醇-水(652510)展开,喷以茴香醛试液,于105~110℃加热10min,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斑点。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①干燥失重:取本品2g,精密称定,在105℃干燥6h,减失重量不得超过12.0%。②总灰分:不得过7.5%

  

【化学成分】  

柱头含藏红花甙(crocin),藏红花酸(croce-tin),杧果甙-6-O-藏红花酰基1-O-β-D-葡萄糖甙酯(mangicrocin[2];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3];八氢番茄烃(phytoene),六氢番茄烃(phytofluene),β-胡萝卜素(β-carotene),玉米黄质(zeaxanthin[4];藏红花苦素(picrocrocin),藏红花醛(safranal[5]  

花被含山柰酚(kaempferol),紫云英甙(astragalin),槲皮素-3--香豆酰葡萄糖甙(helichrysoside),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6-乙酰吡喃葡萄糖甙〔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6-acetylglucopyranoside〕,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吡喃葡萄糖甙〔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山柰酚-3-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kaempferol-3-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二十九烷(nonacosane[6,7]

 

 【药理】  

1.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番红花热水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血凝作用。能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抑制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加速尿激酶及纤维蛋白溶酶的纤溶作用[1,2]。以合成基质分解法研究番红花提取物对纤维蛋白溶酶所致青绿色的发色性合成基质(PS-944)的分解呈浓度依赖性抑制,IC₅₀为24.5 mg/ml,抑制形式为非竞争性抑制。番红花提取物对尿激酶所致的荧光性合成基质(Glt-Gly-Arg-McA)的分解呈浓度依赖性抑制,IC₅₀为8.9 mg/ml,抑制形式为非竞争性抑制[3]。雄蕊水提取物在体内(800 mg/kg静注),体外(终浓度为87 mg/ml)亦能抑制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而雄蕊和花瓣的醇提取物无明显抑制作用[4]。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成分为腺苷[5]。球茎水提取物及其总皂甙则具有诱导大鼠血小板聚集的作用[4,6]。小鼠腹腔注射球茎总皂甙(40 mg/kg80 mg/kg30 min后有显著的止血作用,且有明显的量效关系,这可能是总皂甙止血作用机制之一[6]  

2. 对子宫的作用 煎剂对小鼠、豚鼠、兔、犬及猫的离体、在体子宫均有兴奋作用。可引起子宫节律性收缩,提高子宫的紧张性与兴奋性,大剂量时可出现痉挛性收缩,已孕子宫更为敏感[7]。各种提取物作用强度依次为:煎剂>乙醇提取物>挥发成分>乙醚提取物。在体子宫实验及子宫瘘管实验中,1次用药,药效持续4 h之久。乙醇提取物小剂量应用于未孕家兔子宫时,多呈抑制作用[8,9]。雄蕊与花冠的醇浸出物对豚鼠及初孕家兔的离体子宫亦有兴奋作用[10]。番红花兴奋子宫的作用可被乙磺酸麦角毒碱部分地阻断,阿托品对其无影响。其作用可能部分通过肾上腺素系统,部分直接作用于子宫肌细胞[8]  

3.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煎剂0.24 g/kg静脉注射,可使麻醉猫、狗血压维持较长时间下降,并有兴奋呼吸作用。降压时狗肾容积缩小,显示肾血管收缩,对蟾蜍血管亦呈收缩作用。对蟾蜍离体心脏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7]。水浸剂能使蟾蜍、大鼠离体心脏,猫急性在位心脏迅速完全停跳于舒张期。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与其中含多量的钾盐有关[11,12]。亦有报道,花被、雄蕊和花粉对离体冠状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作用[13]  

4. 对实验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作用 番红花注射液0.5 ml/kg1 ml/kg1 ml相当于1 g生药)静脉注射,连续6星期,对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引起的家兔原位性肾小球肾炎,具有与苄基咪唑(TXA₂合成酶抑制剂)相似的治疗作用。能使尿蛋白量明显减少,病理组织损害显著减轻,肾小球中免疫复合物溶解和吸收加快。其机制可能是:①抑制TXA₂合成(降低TXB/6-keto-PGF1α的比值),减轻肾小球滤过膜的损害。②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炎症反应。③使肾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肾血流量,促进免疫复合物吸收和炎症损害的修复[14~16]  

5. 抗肿瘤作用 番红花提取物200 mg/kg灌胃,对小鼠移植性S₁₈₀肉瘤、埃氏腹水癌(EAC)和道氏淋巴瘤腹水型(DLA)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带瘤小鼠寿命延长率分别为111.0%83.5%112.5%。体外试验,提取物对P₃₈₁₃、S₁₈₀、EACDLA肿瘤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其机制是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17]100 mg/kg口服,连续30 d,能明显抑制小鼠皮下注射20-甲基胆蒽(MCA)诱发的软组织肉瘤,番红花组发生率为10%,而对照组为100%。提取物皮下应用亦能抑制二甲苯蒽(DMBA/巴豆油诱发的小鼠皮肤肿瘤,减少乳头状瘤的形成[18]。番红花提取物能明显延长顺铂处理的小鼠寿命,柱头提取物能部分预防顺铂引起小鼠体重和血象的降低[19]  

6. 对学习记忆的影响 乙醇提取物(CSE)对乙醇诱发的学习和记忆障碍有改善作用,能改善30%乙醇处理小鼠记忆获得障碍和40%乙醇处理小鼠记忆再现缺失。CSE 125 mg/kg250 mg/kg口服对电刺激大鼠海马齿状回引起的长期强化(LTP)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拮抗30%乙醇(口服、静注)对LTP的阻断作用[20]  

7. 其他作用 煎剂可使小白鼠、豚鼠、家兔及狗的离体肠管兴奋性增强,产生节律性收缩,但时间不长[7]。番红花能延长小鼠动情周期。以含番红花0.23%~2%的食物饲喂正常小鼠3星期,阴道全角化细胞持续时间从正常的1~2 d延长至3~4 d,停药后作用迅速消失[21]。番红花花瓣多糖有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花瓣多糖15 mg/kg45 mg/kg135 mg/kg腹腔注射,均有刺激绵羊红细胞致敏的小鼠空斑形成细胞(PFC)的作用,有明显的量效关系。250 mg/kg在致敏前给药,能显著对抗可的松抑制PFC的作用[22]。藏红花酸有降血脂作用,肌内注射,能抑制饲喂高胆固醇饲料引起的家兔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升高[23,24],其机理可能是增加脂肪代谢能力[23]。藏红花酸钠盐及藏红花甙均有利胆作用,静脉注射能增加兔胆汁分泌,使血中胆红素有明显减少[23]。动物试验证明,杧果甙-6-O-藏红花酰基-1-O-β-葡萄糖甙酯具适应原活性,口服后产生抗应激、抗疲劳等作用[25]  

8. 毒性 番红花药粉小白鼠口服的LD₅₀为20.7 g/kg。死亡前动物委靡不振、活动呆滞、行动困难等[20]。煎剂小白鼠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至最大致死量为1.2~2.2 g/kg[7]。小鼠饲料中混入2%番红花药粉饲喂1个月以上,开始出现体重减轻等毒性现象,剂量再增加则出现死亡。长期给药小鼠眼部有黄色分泌物[26]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  

饮片性状:番红花为多数柱头集合成松散线状,柱头三分枝,长约30 mm,暗红色。上部较宽而略扁平,先端边缘显不整齐的齿状,内侧有一短裂隙,下端有时残留一小段黄色花柱。体轻,质松软,滋润而有光泽,或无光泽及油润感。气香特异,微有刺激性,味微苦。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于阴凉干燥处,避光保存。

  

【药性】  

味甘,性平。归心、肝经。  

1. 《饮膳正要》:“味甘、平,无毒。”  

2. 《品汇精要》:“味甘、微酸,性平、温。气厚味薄,阳中之阴。臭香。”  

3. 《本草用法研究》:“味辛、苦,性凉润。”  

4. 南药《中草药学》:“入心、肝经。”  

5. 《青岛中草药手册》:“性温,味辛。”  

6. 《浙江药用植物志》:“甘,寒。”

  

【功能与主治】  

活血祛瘀,散郁开结,凉血解毒。主治痛经,经闭,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净,腹中包块疼痛,跌扑损伤,忧郁痞闷,惊悸,温病发斑,麻疹。  

1. 《饮膳正要》:“主心忧郁积,气闷不散。久食令人心喜。”  

2. 《品汇精要》:“主散郁调血,宽胸膈,开胃进饮食,久服滋下元,悦颜色,及治伤寒发狂。”  

3. 《纲目》:“活血。又治惊悸。”  

4. 《本草用法研究》:“养血功多,去瘀力少。”  

5. 南药《中草药学》:“治血滞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行,跌打损伤,瘀血作痛。”  

6. 《青岛中草药手册》:“治腹中包块疼痛。”  

7. 《浙江药用植物志》:“活血祛瘀,凉血解毒。主治癥瘕,创伤疼痛,血热斑疹。”

  

【应用与配伍】  

用于血瘀诸证。番红花有活血祛瘀功效,临床常用于血瘀所致的痛经,经闭,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净,腰腹疼痛,腹中包块疼痛,跌扑损伤肿痛,可单味煎服,亦常与其他活血药配用以增强药力。如治痛经,经闭,配益母草、丹参等同用。治产后恶露不尽,配当归、赤芍等同用;本品活血之中又有散郁开结功能,可用于各种痞结之证。由忧思郁结所致胸膈满闷,惊恐恍惚,单用本品冲汤服有效,或配郁金同用。  

用于温病热入营血,发斑,发疹。番红花能凉血解毒,可单用,或配清热解毒之品,如大青叶、板蓝根等同用。治麻疹热盛血郁,疹透不快或疹出过密,疹色晦暗不鲜者,常与紫草、赤芍配伍同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 g;冲泡或浸酒炖。

  

【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  

《浙江药用植物志》:“月经过多及孕妇忌用。”

  

【附方】  

1. 治经闭,经痛,产后腰痛 番红花2 g,丹参15 g,益母草30 g,香附12 g。水煎服。  

2. 治产后瘀血 丹皮、当归各6 g,大黄4.5 g,番红花2 g,干荷叶6 g。研末。调服,每日3次,每次6 g,开水送下。  

3. 治月经不调 番红花3 g,黑豆150 g,红糖90 g。水煎服。(1~3方出自《青岛中草药手册》)  

4. 治腰背、胸膈、头项作疼 (撒馥兰)碾烂,合羊心、牛心或鹿心,用火炙令红色,涂于心上。食之。(《品汇精要》)  

5. 治跌打损伤 番红花3 g。煎汁,加白酒少许。外洗患处。(《青岛中草药手册》)  

6. 治吐血,不论虚实,何经所吐之血 藏红花一朵,无灰酒一盏。将花入酒,炖出汁服之。(《纲目拾遗》引王士瑶方)  

7. 治各种痞结 (藏红花)每服一朵,冲汤下。忌食油荤、盐,宜食淡粥。(《纲目拾遗》)  

8. 治伤寒发狂,惊悸恍惚 用撒法郎二分。水一盏,浸一宿。服之。(《纲目》引《医林集要》)  

9. 治中耳炎 鲜番红花汁、鲜薄荷汁适量,加入白矾末少许,搅匀。滴耳中。(《青岛中草药手册》)

  

【药论】  

论番红花与川红花在功用上的异同张山雷:“西藏红花,降逆顺气,开结消瘀,仍与川红花相近,而力量雄峻过之。今人仅以为活血行滞之用,殊未足尽其功用。按濒湖《纲目》已有番红花,称其主心气忧郁,结闷不散,能活血,治惊悸,则散结行血,功力亦同。又引《医林集要》治伤寒发狂,惊悸恍惚,亦仍是消痰泄滞之意。但加以清热通导一层,功力亦尚相近,惟称其味甘平,则与藏红花之腻涩浓厚者不类。”

  

【集解】

1.《品汇精要》:“谨案:撒馥兰,三月莳种于阴处。其根如蒜,硬而有须,抽一茎,高六七寸,上著五六叶,亦如蒜叶,细长,绿色。五月茎端开花五六朵,如红蓝花,初黄渐红。六月结子,大如黍。花能疗疾,彼土人最珍重,今亦入贡,合香多用之。出忽拉散并怯里慢、黟城撒马儿罕。”

2.《纲目拾遗》:“出西藏,形如菊。干之可以治诸痞。试验之法:将一朵入滚水内,色如血,又入色亦然,可冲四次者真。《纲目》有番红花,又大蓟曰野红花,皆有此别。”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Nakazato K. CA, 1986, 105: 75885n  

[2] Ghosal S, et al. CA, 1989, 111: 130707g  

[3] Loukis A, et al. CA, 1984, 100: 188770m  

[4] Hanspeter P, et al. Phytochemistry, 1982, 21(5): 1039  

[5] Solinas M, et al. CA, 1988, 110: 37870z  

[6] 朱纯清. 中草药, 1990, 21(10): 439  

[7] 朱纯清, . 中药材, 1985, 4: 17  

药理

[1] 西尾孝, . 生药学杂志(), 1987, 41(4): 271  

[2] 加藤笃, .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8, 10(1): 42  

[3] 西尾孝, . 生药学杂志(), 1993, 47(3): 321  

[4] 易杨华, . 中药通报, 1987, 12(1): 40  

[5] 冈野周充, .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90, 12(1): 54  

[6] 张汉明, . 中成药, 1990, 12(5): 27  

[7] 张世锡. 中华医学杂志, 1955, 41(5): 443  

[8] 张培蜪, . 兰州医学院学报, 1962, (1): 35  

[9] 张培蜪, . 药学学报, 1964, 11(2): 94  

[10] 朱传义, . 中药通报, 1981, 6(5): 37  

[11]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5周年医学科学论文资料选编(药学专辑). 1962: 6  

[12] 中国药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摘录. 1962: 310  

[13] 宋纯清, . 中药材, 1985, (4): 17  

[14] 黄小平, . 中华肾脏病杂志, 1986, 2(6): 282  

[15] 许光辉, . 中华肾脏病杂志, 1989, 5(5): 279  

[16] 刘兴荣, .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1992, 30(1): 85  

[17] Nair S C, et al. Cancer Lett, 1991, 57(2): 109  

[18] Salomi M J, et al. Nutr Cancer, 1991, 16(1): 67  

[19] Nair S C, et al. J Ethnopharmacol, 1991, 31(1): 75  

[20] Sugiura M, et al.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96, 18(3): 45  

[21] 梁重栋, . 兰州医学院学报, 1962, (1): 49  

[22] 黄虹, . 上海免疫学杂志, 1982, 2(6): 7  

[23]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编.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 1.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 260  

[24] 陈铎泽. 中成药研究, 1985, (10): 47  

[25] Ghosal S, et al. CA, 1989, 111: 130707g  

[26] 王继光, . 兰州医学院学报, 1962, (1): 53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