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语音讲解
【药名】
白扁豆 Baibiandou 《纲目》
【异名】
藊豆《别录》,白藊豆《宝庆本草折衷》,南扁豆《滇南本草》,沿篱豆、蛾眉豆《纲目》,羊眼豆《药品化义》,凉衍豆《本草乘雅半偈》,白藊豆子《要药分剂》,膨皮豆《广州植物志》,茶豆《江苏植物志》,小刀豆、树豆《四川中药志》,藤豆《中国药用植物图鉴》,火镰扁豆、眉豆《中药志》。
【释名】
《纲目》云:“本作扁,荚形扁也。沿篱蔓延也。蛾眉,象豆脊白路之形也。”入药用色白者,故名白扁豆。豆粒形似羊眼,故有羊眼豆之名。又音转为凉衍豆。
【品种考证】
本品始载于《别录》,原名藊豆,列为中品。《本草经集注》曰:“人家种之于篱援(垣),其荚蒸食甚美。”《本草图经》云:“藊豆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人家多种于篱援(垣)间,蔓延而上,大叶细花,花有紫、白二色,荚生花下。其实亦有黑、白二种,白者温而黑者小冷,入药当用白者。”《纲目》记载:“扁豆二月下种,蔓生延缠。叶大如杯,团而有尖。其花状如小蛾,有翅尾形。其荚凡十余样,或长或团,或如龙爪、虎爪,或如猪耳、刀镰,种种不同,皆累累成枝……子有黑、白、赤、斑四色。一种荚硬不堪食。惟豆子粗圆而色白者可入药。”《植物名实图考》亦载:“白藊豆入药用,余皆供蔬。”《本草思辨录》云:“扁豆花白实白,实间藏芽处,别有一条,其形如眉,格外洁白,且白露后实更繁衍。盖得金气之最多者。”从以上历代本草文献所述植物生长与形态特点,以及种子色白者入药等,可证本品即现今所用之白扁豆。
【来源】
为豆科植物扁豆的白色成熟种子。
【原植物】
扁豆Dolichos lablab L. 之开白花者。
一年生缠绕草质藤本,长达6 m。茎常呈淡紫色或淡绿色,无毛或疏被柔毛。三出复叶;叶柄长4~14 cm;托叶披针形或三角状卵形,被白色柔毛;顶生小叶柄长1.5~3.5 cm,两侧小叶柄较短,长2~3 mm,均被白色柔毛;顶生小叶宽三角状卵形,长5~10 cm,宽约与长相等,先端尖,基部广楔形或截形,全缘,两面均被短柔毛,沿叶脉处较多,基出3主脉,侧脉羽状;侧生小叶斜卵形,两边不均等。总状花序腋生,长15~25 cm,直立,花序轴较粗壮;2~4花或多花丛生于花序轴的节上,小苞片舌状,2枚,早落;花萼宽钟状,先端5齿,上部2齿几乎完全合生,其余3齿近相等,边缘密被白色柔毛;花冠蝶形,白色或淡紫色,长约2 cm,旗瓣广椭圆形,先端向内微凹,翼瓣斜椭圆形,近基部处一侧有耳状突起,龙骨瓣舟状,弯曲几成直角;雄蕊10,1枚单生,其余9枚的花丝部分连合成管状,将雌蕊包被;子房线形,有绢毛,基部有腺体,花柱近先端有白色髯毛,柱头头状。荚果镰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扁平,长5~8 cm,宽1~3 cm,先端较宽,顶上具一向下弯曲的喙,边缘粗糙。种子2~5颗,扁椭圆形,白色、红褐色或近黑色,长8~13 mm,宽6~9 mm,厚4~7 mm,种脐与种脊长而隆起,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种阜。花期6~8月,果期9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寒霜,受霜害后,轻者影响生长,重者死亡。苗期需潮湿,应注意浇水。花期要求干旱,空气和土壤湿度大,容易落花。喜欢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种植。种子发芽率90%以上。温度在16~20℃,有足够的湿度,播种后10~14 d出苗。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播,由于种子顶土能力弱,故播种前应先浇水,待可耕时立即下种,穴播,每穴放种子2~3粒,覆土0.6~1 cm,略镇压。行株距(30~60)cm×45 cm。
田间管理 出苗后不久即应培土。生长初期,应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潮湿。苗高50~60 cm,应设支架。花期不宜浇水,以免落花。应追肥,以磷、钾肥为主。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锈病,春天发生,防治可用可湿性硫黄粉500 g加100 kg水喷射。虫害有蚜虫、红蜘蛛,用2.5%敌杀死防治。豆荚螟可在初孵幼虫期喷洒触杀剂防治。
【采收加工】
秋季种子成熟时,摘取荚果,剥出种子,晒干,拣净杂质。
【药材及产销】
白扁豆 Semen Lablab Album 主产于安徽、陕西、湖南、河南、浙江、山西等地,各地均有销售。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种子扁椭圆形或扁卵形,长0.8~1.3 cm,宽6~9 mm,厚约7 mm。表面淡黄白色或淡黄色,平滑,稍有光泽,有的可见棕褐色斑点,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半月形种阜,长7~10 mm,剥去后可见凹陷的种脐,紧接种阜的一端有珠孔,另端有种脊。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子叶2片,肥厚,黄白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以粒大、饱满、色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种皮为1列栅状细胞,种脐部位为2列,长26~213 μm,宽5~26 μm,壁自内向外渐增厚,近外方有光辉带;支柱细胞1列,种脐部位3~5列,哑铃状,长12~109 μm,宽34~54 μm,缢缩部宽10~25 μm,其下为10数列薄壁细胞,多切向延长。最内1列种皮细胞小,类方形。子叶细胞内含淀粉粒。种脐部位栅状细胞的外侧有种阜,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内含淀粉粒,内侧有管胞岛,椭圆形细胞壁网状增厚,其二侧有星状组织,细胞星芒状,有大型的细胞间隙,有的胞腔含棕色物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 g,加70%乙醇10 ml回流提取,滤过,取滤液蒸干,滴加醋酐2~3滴和硫酸1~2滴,显黄色,变为红色、紫红色、污绿色。(检查甾类)
【化学成分】
种子含油0.62%,内有棕榈酸(palmitic acid)占8.33%,亚油酸(linoleic acid)占57.95%,反油酸(elaidic acid)占15.05%,油酸(oleic acid)占5.65%,硬脂酸(stearic acid)占11.26%,花生酸(arachidic acid)占0.58%,山嵛酸(behenic acid)占10.40%[1]。又含葫芦巴碱(trigonelline)[2],蛋氨酸(methionine),亮氨酸(leucine),苏氨酸(threonine)[3],维生素(vitamin)B₁及C,胡萝卜素(carotene),蔗糖(sucrose),葡萄糖(glucose),水苏糖(stachyose),麦芽糖(maltose),棉子糖(raffinose)[4],L-2-哌啶酸(L-pipecolic acid)[5]和具有毒性的植物凝集素(phytoagglutinin)[6]。另含甾体[7]。
【药理】
1. 抗菌、抗病毒作用 100%白扁豆煎剂用平板纸片法,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对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急性胃肠炎等有解毒作用[1]。白扁豆水提物对小鼠Columbia SK病毒有抑制作用[2]。
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0%白扁豆冷盐浸液0.3 ml,对活性E-玫瑰花结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即增强T淋巴细胞的活性,提高细胞的免疫功能[3]。
3. 毒性白扁豆中含对人的红细胞非特异性植物凝集素(phytoagglutinin)[2,3]。不溶于水的凝集素,有抗胰蛋白酶活性,可抑制实验动物生长,故属毒性成分[4]。另含一种酶,有非竞争性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加热亦降低其活性,于10 mg/kg浓度时,由于抑制了凝血酶(thrombin),可使枸橼酸血浆的凝固时间由20 s延长至60 s[5]。用白扁豆提取的凝集素可区分人和羊、牛的红细胞,因为此凝集素仅凝集人的红细胞,法医可用此探测人血[6]。
【炮制】
1. 白扁豆《品汇精要》:“去荚锉碎。”《医宗粹言》:“捣碎。”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 炒白扁豆《博济方》:“慢火炒。”现行,取净白扁豆,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略具焦斑时,取出放凉。用时捣碎。炒白扁豆具健脾化湿功能,常用于脾虚泄泻、白带过多。
3. 光白扁豆《女科百问》:“汤浸去皮。”现行,取净白扁豆,置沸水锅内,至种皮微微鼓起又松软时,迅速捞起,倒入冷水中,搓去种皮,干燥。
4. 土白扁豆取伏龙肝细粉置锅内炒热,加入净白扁豆,炒至表面挂有土色,取出,筛去辅料,放凉。每白扁豆100 kg,用伏龙肝25 kg。
5. 麸炒白扁豆取麸皮撒在捣锅中,加热至冒烟时,投入净白扁豆,迅速翻炒,直至表面现黄褐色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白扁豆100 kg,用麸皮10 kg。
饮片性状:白扁豆参见“药材鉴别”项。炒白扁豆形如白扁豆,表面微黄色,略带焦斑,有香气。光白扁豆为白扁豆的二片子叶,淡黄白色,角质。土白扁豆形如白扁豆,表面挂土色。麸炒白扁豆形如白扁豆,表面黄褐色,气清香。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性】
味甘、淡,性平。归脾、胃经。
1. 《别录》:“味甘,微温。”
2. 《食疗本草》:“微寒。”
3. 《日华子》:“平,无毒。”
4. 《品汇精要》:“气之厚者,阳也。”
5. 《纲目》:“入太阴气分。”
6. 《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经气分。”
7. 《药品化义》:“属阳,味甘,性温,能升能降,性气与味俱清和,入脾、胃、肺三经。”
8. 《医林纂要·药性》:“甘、咸,温。”
【功能主治】
健脾,化湿,消暑。主治脾虚生湿,食少便溏,白带过多,暑湿吐泻,烦渴胸闷。
1. 《别录》:“主和中,下气。”
2. 《药性论》:“主解一切草木毒,生嚼及煎汤服,取效。”
3. 《食疗本草》:“疗霍乱吐痢不止,末,和醋服之。”“主呕逆,久食头不白。”
4. 《日华子》:“补五脏。”
5. 《本草图经》:“主行风气,女子带下,兼杀一切草木及酒毒,亦解河豚毒。”
6. 《宝庆本草折衷》:“《续说》云:张松谓白扁豆又治脾胃虚弱,心忪满闷,身热烦渴,伤暑伏热,口苦舌干,倦不思食。”
7. 《滇南本草》:“治脾胃虚弱,反胃冷吐,久泻不止,食积痞块,小儿疳积,解酒毒,调五脏。”
8. 《纲目》:“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
9. 《随息居饮食谱》:“安胎。”
【应用与配伍】
用于脾胃虚弱,湿自内生,而致泄泻、水肿及妇女带下。白扁豆能健脾除湿,味薄气轻,多作佐使之品。治脾虚腹泻,或食少便溏,可助茯苓、白术、山药等共奏补脾止泻之功,如《局方》参苓白术散中用之。若脾虚水肿,可单用本品炒黄,磨粉调服。治妇女带下清稀,可与莲须配用。若胃阴不足,食少口渴,《临证指南》多用生扁豆配麦冬、石斛之类养胃益阴。
用于感受暑湿,脾胃不和。若伤暑身热无汗,恶心呕吐,腹痛泄泻,白扁豆常佐香薷、厚朴,以祛暑化湿,如《局方》香薷散;更加藿香、制半夏、茯苓之类则加强健脾祛湿,和胃泄浊之功,如《局方》六和汤。治外感暑邪发热,或伤暑后微热,眩晕,可与金银花、荷叶、西瓜翠衣等配用,以清热透表,解暑化湿。用治暑热津伤口渴及心脾积热之消渴,可与天花粉同用,如《仁存堂经验方》之金豆丸。
此外,白扁豆尚可用于药物、食物及乙醇等中毒引起的吐泻腹痛,单用或配伍应用。
1. 《本草蒙筌》:“加十味香薷饮内,治暑殊功;佐参苓白术散中,止泻立效。”
2. 《本草新编》:“味轻气薄,单用无功,必须同补气之药共用为佳。”
3. 《本经逢原》:“得木瓜,治伤暑霍乱。”
4. 《得配本草》:“配花粉,治消渴饮水;配龙芽,疗肠风下血;配香薷,治寒热吐泻;合绿豆,解热毒痢。恐气滞,同陈皮炒;治吐泻,醋制;止湿火吐血,炒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 g;或生品捣研水绞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健脾止泻宜炒用;消暑养胃解毒宜生用。
【使用注意】
不宜多食,以免壅气伤脾。
1. 《本草经集注》:“患寒热病者不可食。”
2. 《食疗本草》:“患冷气人勿食。”
3. 柴裔《食鉴本草》:“多食壅气。”
4. 《随息居饮食谱》:“患疟者忌之。”
【附方】
1. 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而呕吐泄泻者白扁豆一斤半(姜汁浸,去皮,微炒),人参(去芦)、白茯苓、白术、甘草(炒)、山药各二斤,莲子肉(去皮)、桔梗(炒令深黄色)、薏苡仁、缩砂仁各一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局方》参苓白术散)
2. 治妇人赤白带下白扁豆炒黄为末,米饮调下。(《妇人良方》)
3. 治慢性肾炎,贫血扁豆30 g,红枣20粒。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4. 治霍乱扁豆一升,香薷一升。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服。单用亦得。(《千金要方》)
5. 治伏暑引饮,口燥咽干,或吐或泻用白扁豆(微炒)、厚朴(去皮,姜汁炙)各二钱,香薷(去土)二钱。水一盏,入酒少许,煎七分,沉冷。不拘时服。一方加黄连姜汁炒黄色,如有抽搦,加羌活。(《卫生易简方》)
6. 治心脾肠热,口舌干燥生疮扁豆(炒)、蒺藜子(炒)各二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日三服,不拘时。(《圣济总录》扁豆汤)
7. 治一切药毒白扁豆(生)晒干为细末,新汲水调下二三钱匕。(《百一选方》)
8. 治中砒霜毒①白扁豆生研,水绞汁饮。(《永类钤方》)②白扁豆不以多少为细末,入青黛等分细研,再入甘草末少许,巴豆一枚,去壳不去油,别研为细末,取一半入药内。以砂糖一大块水化开,添成一大盏饮之。毒随利去后,却服五苓散之类。(《百一选方》)
9. 治疖肿鲜扁豆适量。加冬蜜少许,同捣烂敷患处。(《福建药物志》)
10. 治恶疮连痂痒痛捣扁豆封,痂落即差。(《肘后方》)
【制剂】
婴儿素白扁豆(炒)400 g,山药120 g,鸡内金(炒)120 g,白术(炒)120 g,川贝母8 g,木香(炒)120 g,牛黄0.25 g,碳酸氢钠120 g。以上八味,除牛黄、碳酸氢钠外,余药制成细粉。将牛黄研细,与碳酸氢钠及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分装,每包重0.5 g。本品为淡黄色的粉末;气香,味咸,微苦。显微特征:栅状细胞无色,长约110 μm,表面观呈多角形;草酸钙针晶束较大,长约100 μm;无色半透明不规则块状物,有不规则纹理;草酸钙针晶长约20 μm,于薄壁细胞中散在;淀粉粒呈卵圆形,脐点明显,呈点状、短棒状或马蹄形,位于较小端,层纹细密;木纤维长梭形,直径16~24 μm,壁较厚,纹孔口呈横裂孔或“X”状。理化特征:取本品加氯仿研磨,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60%醋酸溶解,加新制品1%糠醛溶液1 ml与50%硫酸溶液5 ml,即显橙红色,在70 ℃水浴中保温10 min,逐渐变成紫褐色;取本品加水搅拌滤过,滤液加硫酸镁5滴,经煮沸后,产生白色沉淀。功能健脾,消食,止泻。用于消化不良,乳食不进,腹痛腹泻。口服,不满周岁,每次0.25 g;1~3岁,每次0.5~1 g,每日2次。(《宁夏回族自治区药品标准》1986年;《河南省药品标准》1984年)
【药论】
1. 论白扁豆补脾养肺①李中梓:“按扁豆性味,皆与脾家相得,宜独入之。然此剂最为泥膈,惟入健脾药中,则能补脾,若单食多食,极能壅气伤脾。《本草》称其下气,恐非。”(《雷公炮制药性解》) ②贾所学:“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气清香而不窜,性温和而色微黄,与脾性最合。主治霍乱呕吐,肠鸣泄泻,炎天暑气,酒毒伤胃,为和中益气佳品。又取其色白,气味清和,用清肺气,故云清以养肺,肺清则(气)顺。下行通利大肠,能化清降浊,善疗肠红久泻,清气下陷者,此腑虚补脏之法也。”(《药品化义》) ③王逊:“凡健脾开胃之药,非香燥即辛温,独扁豆冲和而能清热健脾,与石斛相类,更多消暑之功。”(《药性纂要》) ④黄宫绣:“扁豆如何补脾?盖缘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脾得香而能舒,扁豆禀气芬芳,故能于脾而克舒也;脾苦湿而喜燥,扁豆得性之温,故能于脾而克燥也。脾土既实,则水道自通,三焦不混,而太阴暑湿之邪,自尔克消,安能复藏于脾而有渴、泻之病乎。但多食壅滞,不可不知。”(《本草求真》)
2. 论白扁豆治中焦暑湿之病①姚能:“扁豆,专清暑,故和中止霍乱;极补脾,故治痢而蠲脓血,消水湿,治热泄。”(《药性辨疑》) ②李时珍:“硬壳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其软壳及黑鹊色者,其性微凉,但可供食,亦调脾胃。”(《纲目》)
3. 论白扁豆安胎、种子陈士铎:“或谓白扁豆非固胎之药,前人安胎药中往往用之,何故?盖胎之不安者,由于气之不安,白扁豆最善和中,故用之以和胎气耳,胎固和而安,即谓之能安胎也亦可。单用此味以安骤动之胎,吾从未见能安者矣。”又“功用不独安胎,尤善种子,凡妇人之不受孕者,半由于任督之伤也。白扁豆善理任督,又入脾胃二经,同人参、白术用之,引入任督之路,使三经彼此调和,而子宫胞络,自易容物。”(《本草新编》)
4. 论寒热病用白扁豆之宜忌缪希雍:“弘景云,扁豆患寒热者不可食。盖指伤寒寒热,外邪方炽,不可用此补益之物耳,如脾胃虚及伤食劳倦发寒热者,不忌。”(《本草经疏》)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Kashmiri M, et al. C A, 1990, 112: 234162n
[2] Kaushik P, et al. C A, 1991, 114: 139760p
[3] Laurena Antonio C, et al. C A, 1991, 115: 70130j
[4] Ayako Matsushita. C A, 1968, 68: 66373j
[5] Fumito Inulai, et al. C A, 1967, 66: 83078t
[6] Jaffe, Werner G. C A, 1969, 71: 28825n
[7] Kaushik P, et al. C A, 1991, 115: 78713x
药理
[1]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 中草药学. 第1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6: 470
[2] Chou S C, et al. Med Pharmal Exp, 1967, 16(5): 407
[3] 马振亚, 等. 陕西新医药, 1979, 8(5): 54
[4] Jaffe Werner G. C A, 1969, 71: 28825n
[5] Banerji A P, et al. C A, 1969, 70: 103213w
[6] Mackerle S. C A, 1969, 70: 95015r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