薜荔

时间:2025-08-22浏览:19

▲薜荔语音讲解

【药名】
薜荔 Ficus pumila L.

  

【异名】
牡赞《说文》,木莲《本草拾遗》,木莲藤《日华子》,过水龙《解围元薮》,辟萼《质问本草》,石壁莲《植物名汇》,木瓜藤膨泡树壁石虎木壁莲《中国树木分类学》,爬墙虎风不动《中国药用植物志》,彭蜂藤《福建民间草药》,王不留行石莲常春藤《广西中药志》,石龙藤《中药志》,石壁藤补血王追骨风爬岩风《湖南药物志》,墙脚柱《闽东本草》,田螺掩大鼓藤《广东中药》,抬络藤老鸦馒头藤凉粉藤《天目山药用植物志》,石绷藤《江西民间草药验方》,薜荔络石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木隆谷邦邦老虎藤《上海常用中草药》,乒乓抛藤《福建中草药》,爬山虎巴山虎《广西本草选编》,乒抛藤泊壁藤墙壁藤有蜂藤小薜荔《福建药物志》,抱树莲(贵州)。

  

【释名】
《说文》:薜,牡赞也。植物不开花谓之牡。《说文》:赞,见也。未见开花而结果,故谓之牡赞。木与牡双声,莲与赞叠韵,且其果实与莲蓬相似,故称之木莲藤。又果实轻虚,如泡膨出,而以膨泡称之。彭蜂邦邦乒抛乒乒抛等皆为方言音近之称。为攀援常绿灌木,亦称其为常春藤爬墙虎诸名。其榕果中子可制凉粉,而有凉粉藤之名。

  

【品种考证】
薜荔始载于《本草拾遗》,在地锦条下,云:薜荔夤缘树木,三、五十年渐大,枝叶繁茂,叶圆,长二、三寸,厚若石韦,生子似莲房,中有细子,一年一熟,子亦入用,房破血;一名木莲,打破有白汁,停久如漆,采取无时也。《本草图经》云:薜荔、木莲、络石、石血极相类,但茎叶粗大如藤状。木莲更大如络石,其实若莲房。《纲目》云:木莲延树木垣墙而生,四时不凋,厚叶坚强,大于络石。不花而实,实大如杯,微似莲蓬而稍长,正如无花果之生者。六、七月,实内空而红,八月后则满腹细子,大如稗子,一子一须。其味微涩,其壳虚轻,乌鸟儿童皆食之。综上所述,其形态特征与今桑科植物相符。


【来源】
为桑科植物薜荔Ficus pumila L. 的茎、叶。

  

【原植物】
Ficus pumila L.
常绿攀援或匍匐灌木。叶二型;营养枝上生不定根,攀援于墙壁或树上,叶小而薄,叶片卵状心形,长约2.5 cm,膜质,基部稍不对称,先端渐尖,叶柄很短;繁殖枝上无不定根,叶较大,互生,叶柄长5~10 mm;托叶2,披针形,被黄色丝状毛;叶片厚纸质,卵状椭圆形,长5~10 cm,宽2~3.5 cm,先端急尖至钝形,基部圆形至浅心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被黄色柔毛;基出脉3条,侧脉4~5对,在表面下陷,背面突起,网脉蜂窝状。花序托单生于叶腋,梨形或倒卵形,长3~6 cm,宽3~5 cm,顶部截平,略具短钝头或为脐状突起,基部有时收缩成一短柄,幼时被黄色短柔毛,成熟时绿带浅黄色或微红,基生苞片宿存,密被长柔毛;雄花和瘿花同生于一花序托内壁口部,多数,排成数行,有梗,花被片2~3;雄蕊2,花丝短;瘿花具梗,花被片3,花柱侧生;雌花生于另一植株花序托内壁,花梗长,花被片4~5。瘦果近球形,有粘液。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于旷野树上或村边残墙破壁上或石灰岩山坡上。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取其带叶的茎枝,鲜用或晒干。

  

【药材及产销】
薜荔 Caulis Fici pumilae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节处具成簇状的攀援根及点状突起的根痕。叶互生,长0.6~2.5 cm,椭圆形,全缘,基部偏斜,上面光滑,深绿色,下面浅绿色,有显著突起的网状叶脉,形成许多小凹窝,被细毛。枝质脆或坚韧,断面可见髓部,呈圆点状,偏于一侧。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最外为木栓层。皮层的外侧有断续环列的石细胞。韧皮部较薄,外侧有非木化的纤维。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全由木化细胞所成,导管类圆形,大而稀少,散列,木射线不明显,在木质部内部尚有内侧形成层和内侧韧皮部。髓部薄壁细胞常破碎,亦可见纤维束散在。

  

【化学成分】
叶含脱肠草素(herniarin),香柑内酯(bergapten[1],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芸香甙(rut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蒲公英赛醇乙酸酯(taraxeryl acetate),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2]

  

【药性】
味酸,性凉。

1. 《纲目》:酸,平,无毒。

2. 《湖南药物志》:苦,寒。

3. 《广东中药》:味淡,微凉。

4. 《广西本草选编》:藤味微苦,性平;叶微酸涩,性凉。

5. 《福建药物志》:茎苦、涩,平;叶微酸,平。

6. 《浙江药用植物志》:苦,微寒。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解毒消肿。主治风湿痹痛,坐骨神经痛,泻痢,尿淋,水肿,疟疾,闭经,产后瘀血腹痛,咽喉肿痛,睾丸炎,漆疮,痈疮肿毒,跌打损伤。

1. 《本草拾遗》:主风血,暖腰脚,变白不衰。

2. 《本草图经》:叶治背痈,干末服之,下利即愈。

3. 《广西中药志》:藤治肠痔、痈疽及一切癣疥。

4. 《湖南药物志》:清热解毒,祛湿利尿。治丝虫病,跌打损伤,腰痛,热痢,水泻,热淋,肚胀气坠,病后虚弱,小儿瘦弱,子宫脱垂,呕吐。

5. 《广东中药》:利水去湿,散毒,滑肠通便。治痔疮,天泡疮,酒湿患疮。

6. 《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消肿止痛。

7. 《江西草药》:治血尿,砂淋,梦遗,早泄,咽喉肿痛等症。

8. 《上海常用中草药》:祛风湿,通经活络,清热消肿,利尿,止血。治风湿痛,手足关节不利。

9. 《广西本草选编》:主治乳糜尿,睾丸炎,白疱疮,漆疮。

10. 《福建药物志》:茎治坐骨神经痛,疟疾,劳倦乏力,子宫脱垂,闭经,产后瘀血痛,脱肛,扭伤,冻疮;叶消肿散结,治漆过敏,无名肿毒。

11. 《浙江药用植物志》:凉血消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 g(鲜品60~90 g);捣汁、浸酒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煎水熏洗。

  

【附方】

1. 治风湿关节痛
薜荔茎、南天竹根各30 g。水煎服。
小薜荔60 g,金樱子、南蛇藤、鸡血藤各9 g。水煎服。

2. 治坐骨神经痛
薜荔茎、柘树根各30 g,南蛇藤根9~15 g。水煎服。
小薜荔、糫木各60 g。水煎服。(1~2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3. 治手指挛曲
薜荔枝叶梗,每斤加川椒三两,侧柏叶四两。煎浓汁,久洗自然伸直。(《解围元薮》舒挛汤)

4. 治血淋痛涩
木莲藤叶一握,甘草(炙)一分。日煎服之。(《纲目》)

5. 治水肿
小薜荔、茵陈、白毛藤各31 g。水煎,酌加冰糖,分早、晚服。

6. 治疟疾
薜荔茎60 g,香附、叶下珠各30 g。水煎服。(4~5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7. 治先兆流产
薜荔鲜枝叶(不结果的幼枝)30 g,荷叶蒂7个,苎麻根3 g。水煎去滓,加鸡蛋3个,同煮服。或单用薜荔枝叶亦可。(《江西草药》)

8. 治呕吐
薜荔藤30 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9. 治麻疹不透
薜荔茎藤15~18 g。水煎,早、晚各服1次。忌食葱、蒜、韭菜。(《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10. 治病后虚弱
薜荔藤90 g。煮猪肉食。(《湖南药物志》)

11. 治婴儿湿疹
鲜薜荔叶60 g,黄连9 g。加米汤适量擂烂,以汁搽患处;或同时服汁二三匙,每日2次。(赣州《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12. 治发背诸疮痈初起
薜荔二两,金银花三两,生黄芪一两,生甘草二钱。水数碗,煎一碗,渣再煎一剂,(服)即消。(《洞天奥旨》花藤薜荔汤)

13. 治发背
薜荔叶。上一味,不拘多少,阴干,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五、七沸,温服。更用叶煎汤,洗疮甚妙。(《圣济总录》薜荔散方)

14. 治牙痛
薜荔藤60~90 g。水煎汁冲白蜜,日服3次。

15. 治目赤肿痛
薜荔叶。水煎,熏洗。

16. 治皮破出血
薜荔鲜叶,加白糖,捣敷患处。(14~16方出自《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17. 治跌打损伤
薜荔茎60 g,变叶榕根30 g,酌加酒水煎服;另取茎、叶1000 g,酌加酒水煎汤熏洗,或炒焦研末调酒敷伤部。(《福建药物志》)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Yarosh E A, et al. Khim Prir Soedin, 1973, (2): 269
[2] 姚天荣, . 药学学报, 1965, 12(9): 577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