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语音讲解
【药名】
百合 Baihe 《本经》
【异名】
蜺《南都赋》,重迈、中庭《吴普本草》,重箱、摩罗、强瞿《别录》,百合蒜《玉篇》,蒜脑薯《纲目》。
【释名】
鳞茎由鳞瓣数十片相合而成,故名百合。
【品种考证】
百合始载于《本经》。《本草经集注》云:“根如胡蒜,数十片相累。”《新修本草》云:“此药有二种,一种细叶,花红白色;一种叶大,茎长,根粗,花白,宜入药用。”《本草图经》云:“百合,生荆州川谷,今近道处处有之。春生苗,高数尺,干粗如箭,四面有叶如鸡距,又似柳叶,青色,叶近茎微紫,茎端碧白,四五月开红白花,如石榴嘴而大,根如胡蒜重叠,生二三十瓣。二月、八月采根,暴干。人亦蒸食之,甚益气。又有一种,花黄有黑斑,细叶,叶间有黑子,不堪入药。”《纲目》云:“叶短而阔,微似竹叶,白花四垂者,百合也。叶长而狭,尖如柳叶,红花,不四垂者,山丹也。茎叶似山丹而高,红花带黄而四垂,上有黑斑点,其子先结在枝叶间者,卷丹也。”综上所述,可见古代药用的百合来源于百合属多种植物,与今之商品来源一致。《新修本草》所述一种叶大、花白者,即为百合;一种细叶、花红者,即为山丹。《本草图经》所述花黄有黑斑、叶间有黑子者,为卷丹。李时珍的记载也与以上两书一致。唯《本草图经》说卷丹不堪入药,与今药用情况不符,现在江苏、浙江、广东连县等地栽培供药用和食用的百合,就是卷丹,在江苏宜兴已有上百年的栽培历史。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百合的鳞茎。
【原植物】
百合Lilium brownii F. E. Brown ex Miellez var. viridulum Baker [L. brownii F. E. Brown ex Miellez var. colchesteri (Van Houtt.) Wilson ex Elwes] 又名:夜合花《本草崇原》,白花百合《经验广集》。
多年生草本,高70~150 cm。茎上有紫色条纹,无毛;鳞茎球形,直径约5 cm,鳞茎瓣广展,无节,白色。叶散生,具短柄;上部叶常小于中部叶,叶片倒披针形至倒卵形,长7~10 cm,宽2~3 cm,先端急尖,基部斜窄,全缘,无毛,有3~5条脉。花1~4朵,喇叭形,有香味;花被片6,倒卵形,长15~20 cm,宽3~4.5 cm,多为白色,背面带紫褐色,无斑点,先端弯而不卷,蜜腺两边具小乳头状突起;雄蕊6,前弯,花丝长9.5~11 cm,具柔毛,花药椭圆形,丁字着生,花粉粒褐红色;子房长柱形,长约3.5 cm,花柱长11 cm,无毛,柱头3裂。蒴果长圆形,长约5 cm,宽约3 cm,有棱。种子多数。花、果期6~9月。
生于海拔900 m以下的山坡草丛、石缝中或村舍附近。也有栽培。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稍带冷凉而干燥的气候,耐荫性较强。耐寒,生长发育温度以15~25 ℃为宜。能耐干旱。最忌酷热和雨水过多。为长日照植物,生长前期和中期喜光照。宜选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栽培,低湿地不宜种植。忌连作,与豆类和禾本科作物轮作较好。
栽培技术 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均可。目前生产上主要用鳞片、小鳞茎和珠芽繁殖。
鳞片繁殖:秋季采挖鳞茎,剥取里层鳞片,选肥大者在1∶500的苯菌灵或克菌丹水溶液中浸30 min,取出,阴干,基部向下插入苗床内,第2年9月挖出,按行株距15 cm×6 cm移栽,经2~3年培育可收获。亦可采用育苗箱育种。
小鳞茎繁殖:采收时,将小鳞茎按行株距15 cm×6 cm播种,经2年培育可收获。
珠芽繁殖:夏季采收珠芽,用湿沙混合贮藏于阴凉通风处,当年8~9月播于苗床上,第2年秋季地上部枯萎后,挖取鳞茎,按行株距20 cm×10 cm播种,到第3年秋采收,较小者再培育1年。
田间管理 苗出齐后和5月间,各中耕除草1次,同时追肥、培土,用人畜粪水、油饼、草木灰、过磷酸钙等混合施用。亦可用0.2 %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追肥。5月下旬要去顶,并打珠芽,6~7月孕蕾期间,应及时摘除花茎。夏季高温多雨季节,要注意排水。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病毒病,选择无病鳞茎繁殖,并消灭传染病害的蚜虫。立枯病,要避免连作,注意排水,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撒石灰消毒。虫害有蚜虫,可用50 %马拉硫磷1000倍液喷射防治。
【采收加工】
于移栽第2年,9~10月茎叶枯萎后采挖,去掉茎杆、须根,将小鳞茎选留做种,将大鳞茎洗净,从基部横切一刀,使鳞片分开,然后于开水中烫5~10 min,当鳞片边缘变软,背面有微裂时,迅速捞起,放清水冲洗去粘液,薄摊晒干或炕干。
【药材及产销】
百合 Bulbus Lilii Viriduli 产于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等地。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百合 鳞叶呈长椭圆形,顶端尖,基部较宽,微波状,向内卷曲,长1.5~3 cm,宽0.5~1 cm,厚约4 mm,有脉纹3~5条,有的不明显。表面白色或淡黄色,光滑半透明,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样,无臭,味微苦。
以鳞叶均匀、肉厚、质硬、筋少、色白、味微苦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 百合 灰白色。①未糊化淀粉粒呈卵形或长圆形,两端圆或稍平截,直径5~50 μm,长至80 μm;脐点人字状、三叉状或马蹄状,层纹明显。②表皮细胞壁薄,微波状;气孔类圆形者,直径51~61 μm,扁圆形者直径56~67 μm,长圆形者直径40~48 μm,长45~61 μm,副卫细胞3~5个。③螺纹导管直径约至25 μm。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0.5 g,加60 %乙醇5~10 ml,温浸并不断振摇30 min,滤过,滤液浓缩至1 ml,作为供试液。另用果糖和蔗糖对照。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乙酸–水(12∶3∶3∶2)展开,用α-萘酚硫酸液显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
【化学成分】
百合鳞茎含岷江百合甙(regaloside) A、D,3,6′-O-二阿魏酰蔗糖(3,6′-O-diferuloylsucrose),1-O-阿魏酰甘油(1-O-feruloylglycerol),1-O-对-香豆酰甘油(1-O-p-coumaroylglycerol),26-O-β-D-吡喃葡萄糖基-奴阿皂甙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26-O-β-D-glucopyranosylnuatigenin-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26-O-β-D-吡喃葡萄糖基-奴阿皂甙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甙{26-O-β-D-glucopyranosyl-nuatigenin-3-O-α-L-rhamn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百合皂甙(brownioside),去酰百合皂甙(deacylbrownioside),27-O-(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基)--异呐索皂甙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甙{27-O-(3-hydroxy-3-methylglutaroyl)isonarthogenin-3-O-α-L-rhamn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澳洲茄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甙{solasodine-3-O-α-L-rhamnopyranosyl-(1→2)-O-〔β-D-gluc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及β₁-澳洲茄边碱(β₁-solamargine) 等[1]。卷丹茎、叶含百合甙(lilioside) C[2]。
【药理】
1.镇咳、平喘、祛痰作用 小鼠灌服百合水提取物20 g/kg,可显著延长二氧化硫引咳潜伏期,减少开始2 min内的咳嗽次数[1]。百合煎剂对氨水引起的小鼠咳嗽有止咳作用,可使小鼠肺灌流的流量增加[2]。小鼠灌服20 g/kg百合水提取液,显著增加气管酚红排出量,表明可通过增加气管分泌而起祛痰作用[1]。百合还可对抗组胺引起的蟾蜍哮喘[2]。
2.抗应激性损伤作用 百合水提取液10 g/kg给小鼠灌服,连续2次,显著增加小鼠负荷(5 %体重)游泳时间;对抗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缺氧作用,显著延长耐缺氧时间。10 g/kg灌服,可显著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百合水提取液10 g/kg灌服,每日2次,连续5~6 d,显著延长烟熏法所致“肺气虚”模型小鼠的游泳时间、肾上腺皮质激素所致“阴虚”模型小鼠的负荷(5 %体重)游泳时间和甲状腺素所致“甲亢阴虚”小鼠的耐缺氧时间[1]。从药效上看,卷丹强于百合或相等,川百合较差。但对抗异丙肾上腺素的作用,以川百合最好,有显著性差异[1]。以均匀设计方法发现卷丹在小鼠耐缺氧试验中,给药剂量30~35 g/kg,给药后45 min,药效最好[3]。
3.镇静催眠作用 小鼠灌服百合水提取液20 g/kg,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并使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睡眠率显著提高[1]。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小鼠灌服百合水提取液10 g/kg,每日2次,连续10 d,显著抑制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迟发型超敏反应[1]。百合多糖250 μg/ml与小鼠脾淋巴细胞共同培养,可显著促进DNA和RNA的合成,同时淋巴细胞存活率也增多。以³H-TdR掺入为指标,发现百合多糖对致有丝分裂原美州商陆有丝分裂原、脂多糖的有丝分裂反应有显著促进增强作用[4]。
【炮制】
1.百合 《金匮要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外台》:“切。”《圣惠方》:“捣罗为末。”《伤寒总病论》:“去心;如入汤用,则水浸一宿,拍碎,去白沫。”《品汇精要》:“蒸熟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走油瓣。
2.蜜百合 《金匮要略》:“炙。”《圣惠方》:“新百合四两,蜜半盏,和蒸令软。”《仁术便览》:“蜜拌蒸软切,有炒黄色者。”现行,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百合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百合100 kg,用蜜5 kg。
饮片性状:百合参见“药材鉴别”项。蜜百合形如百合,表面老黄色,滋润,略有光泽,味微甜。
贮干燥容器内,蜜百合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甘、微苦,微寒。归心、肺经。
1.《本经》:“味甘,平。”
2.《别录》:“无毒。”
3.《药性论》:“有小毒。”
4.《日华子》:“红百合:凉,无毒。”
5.《救荒本草》:“甘辛,平。”
6.《品汇精要》:“味甘,性平缓。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腥。”
7.《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大、小肠四经。”
8.《本草经疏》:“味甘,微寒。”
9.《本草正》:“味甘淡,气平。”
10.《本草汇言》:“入手足太阴、手足厥阴、手足阳明经。”
11.《药品化义》:“入肺、心、胆三经。”
12.《医林纂要·药性》:“甘、苦、涩,平。”
【功能主治】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主治阴虚久咳,痰中带血,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或情志不遂所致的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痈肿,湿疮。
1.《本经》:“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
2.《别录》:“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止涕泪。”
3.《药性论》:“主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心下急、满、痛,治脚气,热咳逆。”
4.《食疗本草》:“主心急黄。”
5.《日华子》:“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治癫邪啼泣、狂叫,惊悸,杀蛊毒气,乳痈、发背及诸疮肿,并治产后血狂运。”
6.《本草衍义》:“治伤寒坏后百合病。”
7.《本草蒙筌》:“除时疫咳逆。”
8.《医学入门·本草》:“治肺痿,肺痈。”
9.《本草原始》:“温肺止嗽。”
10.《本草汇言》:“养肺气,润脾燥。治肺热咳嗽,骨蒸寒热,脾火燥结,大肠干涩。”
11.《纲目拾遗》:“清痰火,补虚损。”
12.《萃金裘本草述录》:“治消渴。”
13.《上海常用中草药》:“治干咳久咳,热病后虚热,烦躁不安。”
【应用与配伍】
用于阴虚肺燥咳嗽。百合味甘微寒质润,能润肺止咳,治肺虚燥咳,可单味应用,或与款冬花同使,共奏润肺化痰止咳之效,如《济生续方》百花膏。如燥咳已久,咽痛失音,可与沙参、川贝母、梨皮等相伍。治肺痨久嗽咯血,症见潮热盗汗,颧红心烦者,可配生地、玄参、川贝母、麦门冬等药以清热养阴,润肺止咳,如《慎斋遗书》百合固金汤。若阴虚久咳致肺气浮散,气短微喘者,则与养阴敛肺之麦门冬、诃子、五味子同用。
用于心神不安。热病后期,余热未清,阴虚阳扰,神志恍惚,坐卧不宁,莫名所苦者,百合与清热养阴之知母、生地等相伍,如《金匮要略》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心阴亏损,心肾不交而致的心烦失眠,健忘多梦,可用百合蜜拌蒸食,或与黄连、阿胶等配伍。
此外,百合如与乌药同用,可治阴虚气滞之胃脘痛;单用百合煨汤、煮粥常食,可治产妇或病后气阴不足之便秘、溲热。现代有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1.《本草新编》:“倘用之安心益志,补中益气,当与参、术同施。”
2.《得配本草》:“得川贝母,降肺气;配款冬花,治痰血。”
3.《本草求原》:“同绿豆敷痘后遗毒,能移能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 g;或入丸、散;亦可蒸食、煮粥。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
风寒咳嗽及中寒便溏者禁服。
1.《雷公炮制药性解》:“虽能补益,亦伤肺气,不宜多服。”
2.《本草经疏》:“中寒者勿服。”
3.《本经逢原》:“性专降泄,中气虚寒,二便滑泄者忌之。”
4.《本草求真》:“初嗽不宜遽用。”
【附方】
1.治肺脏壅热烦闷 新百合四两,用蜜半盏,拌和百合,蒸令软,时时含如枣大,咽津。(《圣惠方》)
2.治咳嗽不已,或痰中有血 款冬花、百合(焙,蒸)等分。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食后临卧细嚼,姜汤咽下,噙化尤佳。(《济生续方》百花膏)
3.治支气管扩张、咯血 百合60 g,白及120 g,蛤粉60 g,百部30 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 g,每次1丸,日3次。(《新疆中草药手册》)
4.治背心前胸肺募间热,咳嗽咽痛,咯血,恶寒,手大拇指循白肉际间上肩背至胸前如火烙 熟地、生地、归身各三钱,白芍、甘草各一钱,桔梗、玄参各八分,贝母、麦冬、百合各钱半。如咳嗽,初一二服,加五味子二十粒。(《慎斋遗书》百合固金汤)
5.治妊娠心胸气壅喘促咳嗽 百合半两,桑根白皮一两(锉),栝楼根一两(锉),甜葶苈半两(隔纸炒微黄),甘草半两(炒微赤,锉)。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葱白五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百合散)
6.治失音不语 百合、百药煎、杏仁(去皮、尖)、诃子、薏苡仁各等分。上为末,鸡子清和丸弹子大。临卧噙化一丸。(《古今医统》百合丸)
7.治肺痈 白花百合,或煮或蒸,频食,拌蜜蒸更好。(《经验广集》百合煎)
8.治百合病发汗后者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渣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百合知母汤)
9.治百合病吐之后者 百合七枚(擘),鸡子黄一枚。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百合鸡子黄汤)
10.治百合病下之后者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渣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滑石代赭汤)
11.治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金匮要略》百合地黄汤)
12.治百合病变发热者 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金匮要略》百合滑石散)
13.治神经衰弱,心烦失眠 百合15 g,酸枣仁15 g,远志9 g。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14.治心口痛,服诸热药不效者 百合一两,乌药三钱,水二杯,煎七分服。(《时方歌括》)
15.治伤寒后脾胃有余热,气满不能食 百合一分,人参一分半,豉(熬)、粳米(淘)各半合,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薤白(切)五茎,生姜(切)半两。上七味,锉如麻豆,以水五盏,煎至二盏半,去滓,食后分温三服。(《圣济总录》百合饮)
16.治疮肿不穿 野百合同盐捣泥敷之良。(《包会应验方》)
17.治颅颏疮(一名独骨疮) 百合、黄柏各一两,白及一分,蓖麻子仁五十粒(研)。为散,用朴硝水和作饼贴之,日三五上。(《圣济总录》百合散)
18.治天疱湿疮 生百合捣涂,一二日即安。(《濒湖集简方》)
19.治耳聋、耳痛 干百合为末,温水服二钱,日二服。(《千金要方》)
【制剂】
1.百合膏(又名:百花膏) 百合500 g,款冬花500 g。取二味药,加水煎煮3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清膏,加入炼蜜1000 g,混匀,浓缩成膏,即得。本品为褐黄色稠厚的半流体,味甜,微苦。功能止咳定喘,润肺生津。用于咳嗽喘急,痰中带血,津少咽干,虚烦潮热。口服,每次15 g,每日2~3次。(《湖北省药品标准》1980年)
2.百合固金丸 百合100 g,地黄200 g,熟地黄300 g,麦冬150 g,玄参80 g,川贝母100 g,当归100 g,白芍100 g,桔梗80 g,甘草100 g。以上10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粉末100 g加炼蜜70~90 g制成大蜜丸;每丸重9 g。本品为黑褐色,味微甜。显微特征:联结乳管直径14~25 μm,含淡黄色颗粒状物;石细胞类方形或长方形,壁较厚,纹孔细密;石细胞黄棕色或无色,类长方形,类圆形或不规则;草酸钙簇晶,常排列成行。纤维束周围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功能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肾阴虚,燥咳少痰,痰中带血,咽干喉痛。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
【现代临床研究】
外用止血取百合粉15 g,加入蒸馏水配成15 %混悬液,再加温约至60 ℃,并搅动使成糊状,俟冷,放入2~4 ℃冰箱内冻结;冻结成海绵状后再放入石灰桶内,或用纱布包好挂起,使之慢慢解冻,继将海绵体中之水分挤去,再剪成所需之大小与形状,装在瓶内高压消毒。临床以百合海绵填塞治疗鼻衄及用于鼻息肉切除、中下鼻甲部分截除等手术后止血,据100余例观察,止血效果良好。百合海绵在鼻腔中3 min即开始溶化,14 min完全消失,能被组织吸收而无不良过敏反应[1]。
【药论】
1.论百合为甘寒滑利、去邪安正之品
①缪希雍:“百合,主邪气腹胀。所谓邪气者,即邪热也,邪热在腹,故腹胀,清其邪热则胀消矣;解利心家之邪热,则心痛自瘳;肾主二便,肾与大肠二经有热邪则不通利,清二经之邪热,则大小便自利;甘能补中,热清则气生,故补中益气;清热利小便,故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乳难,足阳明热也;喉痹者,手少阳三焦、手少阴心家热也;涕泪,肺肝热也。清阳明三焦心部之热,则上来诸病自除。”(《本草经疏》)
②刘若金:“百合之功,在益气而兼之利气,在养正而更能去邪,故李氏谓其为渗利和中之美药也。如伤寒百合病,《要略》言其行住坐卧,皆不能定,如有神灵,此可想见其邪正相干,乱于胸中之故,而此味用之以为主治者,其义可思也。”(《本草述》)
③张石顽:“百合,能补土清金,止嗽,利小便。仲景百合病,兼地黄用之,取其能消瘀血也。《本经》主邪气腹胀心痛,亦是散积蓄之邪。其曰利大小便者,性专降泄耳。其曰补中益气者,邪热去而脾胃安矣。”(《本经逢原》)
④张山雷:“百合,乃甘寒滑利之品,《本经》虽曰甘平,然古今主治,皆以清热泄降为义,其性可见。《本经》主邪气,《别录》主寒热,皆以蕴结之热邪言之。主腹胀心痛,利大小便,除浮肿胪胀,痞满疼痛,乳难,喉痹,皆滑润开结,通利泄导之功用。《本经》又以为补中益气,《日华》又有安心益志等说,皆谓邪热去而正气自旺,非径以甘寒之品为补益也。仲景《金匮》以主伤寒后之百合病,《外台秘要》中更多此法,则百合病者,本为伤寒病后余热未清之证,所以神志恍惚,莫名苦,故谓之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百合能清泄肺胃之热,而通调水道,导泄郁热,是以治之。然则凡蜽胀浮肿等证,必系热阻气郁,百合方为正治,而寒湿交滞,脾肾阳衰者皆当忌之。甄权谓其除心下急满,治脚气,亦必以有热者为宜。甄权又主热咳,洁古为止嗽,又必以肺热炽甚,气火灼金之证,乃为合法;而风寒外束,肺气不宣之咳,为禁品。古方以百合、款冬花同熬成膏,名曰百花膏,治久咳痰血之病,亦以阴虚火旺,上烁燥金,故以百合之清润降火,合之款冬之微温开泄者,宣散气火,滋益肺虚,是为正治。而世俗或以百合通治外感之嗽者,又未免寒降遏抑,反令肺气窒塞,外邪无从宣泄矣。”(《本草正义》)
2.论百合之敛肺气
①王逊:“百合气清,味淡质重,故主收主降而能敛肺气以止虚咳。”(《药性纂要》)
②吴仪洛:“朱二允曰,久嗽之人,肺气必虚,虚则宜敛。百合之甘敛,甚于五味之酸收也。”(《本草从新》)
③汪绂:“百合,以敛为用,内不足而虚热、虚嗽、虚肿者宜之,与姜之用正相反也。”(《医林纂要·药性》)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Mimaki Y, et al. Chem Pharm Bull, 1990, 38(11): 3055
[2] Kaneda M, et al. Phytochemistry, 1982, 21(4): 891
药理
[1] 李卫民, 等. 中药材, 1990, 13(6): 31
[2]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上册). 第1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 856
[3] 俞腾飞, 等. 中国中药杂志, 1991, 16(3): 168
[4] 赵武述, 等.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1991, 11(6): 381
现代临床研究
[1] 袁雄湘.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54, (1): 20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