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语音讲解
【药名】
菊花 Juhua 《本经》
【异名】
节华《本经》,日精、女节、女华、女茎、更生、周盈、傅延年、阴成《别录》,甘菊、真菊《抱朴子》,金精《玉函方》,金蕊《纲目》,馒头菊、簪头菊《医林纂要・药性》,甜菊花《随息居饮食谱》,药菊《河北药材》。
【释名】
《说文》:“菊,大菊蘧麦也。”《尔雅》:“大菊,蘧麦。”郭璞注:“即瞿麦。”非指今之菊花。“菊”,古作“蘜”。《说文》:“蘜,日精也,以秋华。”菊、蘜本一字二体。《纲目》云:“按陆佃《埤雅》云:菊本作蘜,从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蘜。节花之名,亦取其应节候也。”《别录》一名傅延年。《太平御览》引《本经》曰:“菊一名傅公,一名延年。”据汉代应劭《风俗通》记载,东汉时,相传郦县有甘谷,谷水甘美,因得大菊之滋液,服之多益。一时风尚,遍及朝中三公,太傅袁隗、胡广,皆其辈。“傅公”出典,殆以此。“延年”之名因其能益寿。《别录》夺一“公”字,遂误为“傅延年”。
【品种考证】
菊花,《本经》列入上品。《本草经集注》云:“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华正相似,唯以甘、苦别之尔。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取种之便得。又有白菊,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所述“味甘之菊”和“白菊”即今之药用菊花。《本草衍义》云:“菊花,近世有二十余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月令》所谓菊有黄花者也。又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菊。”《纲目》曰:“菊之品凡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 其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其叶有大、小、厚、薄、尖、秃之异,其花有千叶单叶、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间色深浅、大小之别,其味有甘、苦、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抵惟以单叶味甘者入药,《菊谱》所载甘菊,邓州黄、邓州白者是矣。甘菊始生于山野,今则人皆栽植之。其花细碎,品不甚高。蕊如蜂窠,中有细子,亦可捺种。”李时珍所言菊花由野生变家种,栽种过程中又培育出形态各异的品种等,其中有药用的,也有观赏的。
【来源】
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
【原植物】
菊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 Tzvel. [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 ]
多年生草本,高 60~150cm。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卵形至披针形,长 5~15cm,羽状浅裂或半裂,基部楔形,下面被白色短柔毛。头状花序直径 2.5~20cm,大小不一,单个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总苞片多层,外层绿色,条形,边缘膜质,外面被柔毛;舌状花白色、红色、紫色或黄色。瘦果不发育。花期 9~11 月。
为栽培种,培育的品种极多,头状花序多变化,形色各异。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用菊花以河南、安徽、浙江栽培最多。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阳光充足,忌遮荫。耐寒,稍耐旱,怕水涝,喜肥。最适生长温度 20℃左右,在 0~10℃以下能生长,花期能耐 -4℃,根可耐 -16~ -17℃的低温。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地势高燥,背风向阳,疏松肥沃,含丰富的腐殖质,排水良好,pH6~8 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栽培为宜。忌连作。可与早玉米、桑、蚕豆、烟草、油菜、大蒜、小麦间套作。粘重土、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
栽培技术 药用菊主要用扦插、分株繁殖。扦插繁殖、育苗移栽法: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截取母株的幼枝作插穗,随剪随插,插穗长 10~12cm,顶端留 2 片叶,除去下部 2~3 节的叶片,插入土中 5cm,顶端露出 3cm,按行距 24cm 开沟,沟深 14cm,每隔 15~20cm 扦插 1 株,覆土压实,浇水。扦插后要遮荫,经常浇水保湿,松土除草,每隔半月施稀人粪尿 1 次,约经 15~20d 生根,待生长健壮后即可移栽。亦可使用两次扦插法,使移栽推迟至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分株繁殖:11 月选优良植株,收花后割除残茎,培土越冬。4 月中、下旬至 5 月上旬,待新苗长至 15cm 高,选择阴天,挖掘母株,将健壮带有白根的幼苗,适当剪去枝叶,按行株距 40cm×40cm 开穴,每穴栽 1~2 株,剪去顶端,填土压实,浇水。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需中耕除草 3~4 次,每隔半月 1 次,后两次中耕除草结合培土。苗高 30~40cm 进行打顶,第 2 次在 6 月底,第 3 次不迟至 7 月。菊花喜肥,但应控制施氮肥,以免徒长,遭病虫为害。一般在幼苗成活后施稀人粪尿或尿素,开始分枝时施人畜粪及腐熟饼肥,9 月施浓粪肥,增加过磷酸钙,施肥应该集中在中期。生长前期少浇水,遇旱浇水,9 月孕蕾期注意防旱。雨季要排除积水,以防烂根。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叶枯病,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可用 1∶1∶100 波尔多液或 65% 可湿性代森锌 500 倍液喷雾。根腐病,6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发病,可用退菌特 50%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灌注。锈病可用敌锈钠 97% 可湿性粉剂 200 倍液喷射。另有白粉病、霜霉病、黄萎病等为害。虫害有棉蚜、大青叶跳蝉、菊天牛、瘿螨、斜纹夜蛾、地老虎等为害。
【采收加工】
11 月初开花时,待花瓣平展,由黄转白而心略带黄时,选晴天露水干后或午后分批采收,这时采的花水分少,易干燥,色泽好,品质好。采下鲜花,切忌堆放,需及时干燥或薄摊于通风处。加工方法因各地产的药材品种而不同:阴干,适用于小面积生产,待花大部开放,选晴天,割下花枝,捆成小把,悬吊通风处,经 30~40d,待花干燥后摘下,略晒;晒干,将鲜菊花薄铺蒸笼内,厚度不超过 3 朵花,待水沸后,将蒸笼置锅上蒸 3~4min,倒至晒具内晒干,不宜翻动;烘干,将鲜菊铺于烘筛上,厚度不超过 3cm,用 60℃炕干。
【药材及产销】
菊花 Flos Dendranthemae Morifolii 产于安徽亳县、涡阳及河南商丘者称 “亳菊”;产于安徽滁县者称 “滁菊”;产于安徽歙县,浙江德清者称 “贡菊”;产于浙江嘉兴、桐乡、吴兴多系茶菊,产于浙江海宁者多系黄菊,此二者,统称 “杭菊”。以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出口以杭菊为主。销全国,并出口。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1) 亳菊 头状花序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形,直径 1.5~3cm。总苞碟状,总苞片 3~4 层,卵形或椭圆形,草质,黄绿色或褐绿色,外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白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为舌状花所隐藏,黄色,先端 5 齿裂。瘦果不发育,无冠毛。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
(2) 滁菊 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 1.5~2.5cm。舌状花白色,不规则扭曲,内卷,边缘皱缩,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管状花大多隐藏。
(3) 贡菊 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 1.5~2.5cm。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斜升,上部反折,边缘稍内卷而皱缩,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少,外露。
(4) 杭菊 碟形或扁球形,直径 2.5~4cm,常数个相连成片。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平展或微折叠,彼此粘连,通常无腺点;管状花多数,外露。
以花朵完整不散瓣、色白(黄)、香气浓郁、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黄棕色,气清香。①花粉粒黄色,类圆形,直径 22~38μm,有 3 孔沟,表面有刺,刺长 3.4~7μm,每裂片 4~5 刺。②花冠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波状弯曲,表面有微细致密的角质纹理。③苞片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表面有稍粗的角质纹理。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 3~6 个。④花柱及柱头碎片的边缘细胞呈绒毛状突起。⑤T 形毛少见,大多碎断,顶端细胞长大,基部 2~5 细胞。⑥腺毛少见。头部鞋底形,4、6 或 8 个细胞,两两相对排列,长径 32~127μm,短径 22~74μm,外被角质层。此外,有药隔顶端附属物及基部细胞、花粉囊内壁细胞、分泌道、纤维、子房表皮细胞等。
商品规格 (1) 亳菊 一等,花大、瓣密、苞厚、不露心、花瓣长而宽、白色、近基部微带红色,无散朵及枝叶。二等,花朵中个、色微黄,无散杂及枝叶。三等,花朵小、色黄或暗,间有散朵,叶棒不超过 5%。
(2) 滁菊 一等,多为头花,朵大、色粉白、花心较大、黄色,不散瓣,无枝叶。二等,为二水花,色粉白,朵均匀,不散瓣,无枝叶。三等,为尾花,朵小、色次,间有散瓣、并条。
(3) 贡菊 一等,花头圆形。花瓣密、白色。花蒂绿色,花蕊小,淡黄色,均匀,不散朵。二等,朵欠均匀,不散瓣。三等,花头小,朵不均匀,间有散瓣。
(4) 杭菊一等,蒸花呈压缩状,朵大肥厚,玉白色。花心较大、黄色。无霜打花、生花及枝叶。二等,花朵厚、较小、心黄色。三等,花朵小、间有不严重的霜打花。
【化学成分】
花含挥发油,成分主要为龙脑(borneol),樟脑(camphor),菊油环酮(chrysanthenone),还含木犀草素 -7 - 葡萄糖甙(luteolin -7 - glucoside),大波斯菊甙(cosmosiin)即芹菜素 -7 - O - 葡萄糖甙(apigenin -7 - O - glucoside)[1],刺槐甙(acacetin -7 - rhamnoglucoside),芹菜素(apigenin),芹菜素 -7 - O - 鼠李葡萄糖甙(apigenin -7 - O - rhamnoglucoside),刺槐素 -7 - O - 葡萄糖甙(acacetin -7 - O - glucoside),槲皮素 -3 - O - 半乳糖甙(quercetin 3 - O - galactoside),槲皮甙(quercitrin),异鼠李素 -3 - O - 半乳糖甙(isorhamnetin -3 - O - galactoside),木犀草素 -7 - O - 鼠李葡萄糖甙(luteolin -7 - O - rhamnoglucoside)[2],木犀草素(luteolin),β - 榄香烯(β - elemene),百里香酚(thymol),二十一烷(heneicosane),二十三烷(tricosane),二十六烷(hexacosane)[3],以及糖类和氨基酸[4]。
【药理】
1. 抗菌作用 菊花水煎液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抑菌作用[1]。菊花水浸液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样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有抑菌作用[2]。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菊花水煎醇沉制剂对离体兔心有显著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于恒压灌流液中注入 1g 生药时,可使 2min 内冠脉流量增加约 62%,并使心率平均减慢 20% 左右。较大剂量对在位犬心,亦可致冠脉流量平均增加 40% 左右,心肌耗氧量平均增加 27%。对电刺激兔中枢神经引起的缺血性心电图 ST 段压低有减轻作用,心率无变化或减慢,与离体兔心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对实验性冠状动脉硬化兔的离体心脏,也能增加冠脉流量和提高心肌耗氧量。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制剂扩张冠脉的作用,与心肌收缩时代谢产物的舒血管作用以及 β - 肾上腺素能受体无关[3]。杭白菊酚性部分可以增加豚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提高小鼠对减压缺氧的耐受能力[4]。
3. 其他作用菊花水煎剂给大鼠灌服 3 星期后,抑制其肝微粒体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 还原酶的活力,并能激活肝微粒体胆固醇 7α - 羟化酶[5]。菊花粉配成 10% 水溶液给兔灌服 20ml/kg,有缩短凝血时间的效果,焙成炭药的作用较生药有所增强[6]。菊花制剂还能抑制皮内注射组胺所致的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其 10mg 的效力和芦丁 2.5mg 相当[7]。菊花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均能抑制 HIV 逆转录酶和 HIV 复制[8]。
【炮制】
1. 菊花 《圣济总录》:“择去梗”,“摘去萼。”《卫济宝书》:“去梗叶。”《普济方》:“去根枝净。”《医学纲目》:“去土。”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的梗叶,筛去灰屑。
2. 炒菊花 《普济方》:“微炒。”现行,选择完整菊花,用文火炒至花瓣边缘呈微黑色,取出放凉。
3. 菊花炭 《外科大成》:“烧炭存性。”《本草害利》:“或炒黑,或煨炭。”现行,取净菊花置锅内,用中火炒至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透。
饮片性状:菊花参见“性状鉴别” 项。炒菊花形如菊花,花瓣边缘呈微黑色;菊花炭形如菊花,有的花朵散离,花瓣呈焦褐色。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菊花炭及时散热,宜防复燃。
【药性】
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
1. 《本经》:“味苦,平。”
2. 《别录》:“甘,无毒。”
3. 《天宝单方图》:“白菊:味辛,平。”
4. 《汤液本草》:“苦而甘寒。”
5. 《心印绀珠经》:“味苦甘平,性微寒,无毒,可升可降,阴中之阳也。”
6.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肝、肾四经。”
7. 《本草经疏》:“苦入心、小肠,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肺与大肠。”
8. 《本草新编》:“味甘微苦,性微寒。”
9. 《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肿。主治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发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1. 《本经》:“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2. 《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3. 《本草经集注》:“白菊:主风眩,能令头不白。”
4. 《药性论》:“治热头风眩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5. 《日华子》:“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
6. 《本草衍义》:“专治头目风热。”
7. 《珍珠囊》:“养目血。”
8. 《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引自《汤液本草》)
9. 《本草衍义补遗》:“能补阴。”
10. 王好古:“主肝气不足。”(引自《纲目》)
11. 《本草汇言》:“祛风清热,养肝明目。”
12. 《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13. 《随息居饮食谱》:“清利头目,养血熄风,消疔肿。”
14. 张秉成《本草便读》:“平肝疏肺,清上焦之邪热…… 益阴滋肾。”
【应用与配伍】
用于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症见发热、头痛、咳嗽等。菊花轻清凉散,善解上焦头目风热,临床常与桑叶、薄荷等配伍,共奏疏风解表之功,如《温病条辨》桑菊饮。治风火上攻,或风阳偏盛之偏正头痛、头风等证,可与祛风清热降火药配伍,如《简便单方》以之配川芎、石膏;《奇效良方》菊花散以本品与蔓荆子、羌活、石膏等配伍;又如菊花与僵蚕加入川芎茶调散内,名曰菊花茶调散,能增强清热消风之功,而治头目风热诸证。
用于肝阳上亢,肝风上扰之头目胀痛,眩晕等证。菊花功擅平肝熄风,每与钩藤、石决明、白蒺藜、夏枯草等同用,如《本事方》之钩藤散,治肝厥头痛,方中即佐甘菊花。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而致眩晕目花,头重足软,或目睛枯涩疼痛,可用本品加入六味地黄丸中,以滋养肝肾,平肝明目,方如《医级》之杞菊地黄丸。近代常用治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者。若血虚不能养肝而见头眩目花者,可于四物汤中配之,以养血平肝定眩。此外,菊花还善治目赤肿痛,为眼科常用之品,凡时行热毒、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扰所致者,多与木贼草、白蒺藜、密蒙花等同用,以清肝明目。
用于疔疮痈肿等热毒外证,菊花清热解毒,消肿,多与紫花地丁、蒲公英等相伍,亦可单用鲜品捣汁冲服或外敷。
1. 《本草经集注》:“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2. 《本草拾遗》:“和巨胜、茯苓蜜丸,主风眩,变白不老,益颜色。”
3. 《药鉴》:“变老人皓首成黑,同地黄酿酒;解醉汉昏迷易醒,共干葛煎汤。”
4. 《药品化义》:“凡病热退,其气尚温,以此同桑皮理头痛,除余邪;佐黄芪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参疗肠红,止下血;领石斛、扁豆,明目聪耳,调达四肢。”
5. 《得宜本草》:“得枸杞便能下行悦肾。”
6. 《得配本草》:“配石膏、川芎,治风热头痛;配杞子蜜丸,治阴虚目疾。”“青葙叶为之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泡茶。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使用注意】
气虚胃寒,食减泄泻者慎用。
1. 《本草汇言》:“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
2. 《本草用法研究》:“阳虚者慎用。脉搏不速、舌苔淡白者;消化不良而腹泻者;患关节炎而恶寒者均忌用。”
【附方】
1. 治太阴温病,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 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每日三服。(《温病条辨》桑菊饮)
2. 治偏正头痛 甘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三钱,茶清调下。(《卫生易简方》)
3. 治风头旋 甘菊花(开者)。上件药,九月九日取暴干者作末,以糯米饭中蒸熟。每一斗米,用五两菊花末,溶拌如常醖法,多用细曲为良。候酒熟,即压去滓,每暖一小盏服。(《圣惠方》菊花醖酒方)
4. 治热毒风上攻,目赤头旋,眼花面肿 菊花(焙)、排风子(焙)、甘草(炮)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夜卧时温水调下三钱匕。(《圣济总录》菊花散)
5. 治目赤肿痛 茶菊 15g,白蒺藜 15g,木贼 15g,蝉蜕 6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 年)
6. 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怕日羞明,头晕盗汗,潮热足软 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炼蜜为丸。(《医级》杞菊地黄丸)
7. 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 甘菊花四两,巴戟(去心)一两,苁蓉(酒浸、去皮、切、焙)二两,枸杞子三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局方》菊睛丸)
8. 治斑疮入目,内生翳障 白菊花、绿豆皮、谷精草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干柿一个,米泔一盏,同煎,候水干吃柿,不拘时候,吃三五七次,七日得效,远者半月。(《证治准绳》通神散)
9. 治妇人血风眩晕头痛 菊花、当归、旋覆花、荆芥穗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用葱白、茶末煎汤,食前温服。(《冯氏锦囊》四神散)
10. 治高血压 白菊花 15g,红枣 3 粒。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11. 治腰痛 菊花二升,芫花二升,羊踯躅二升。上三味,以醋拌令湿润,分为两剂,内布囊中蒸之,如饮一斗米许顷,适寒温,隔衣熨之,冷即易熨,痛处定即差。(《外台》)
12. 治肿毒疔疮即时消散 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三碗煎一碗,冲热黄酒服。(《仙拈集》二妙汤)
13. 治阴疮痒 菊花、榴根皮,上煎汤蒸洗。(《䱐普济方》)
14. 治疔肿 菊花连茎捣汁,和酒热服,取汁,以渣敷即效。(《溪单方选》)
15. 治寻常疣 菊花 30g,30 度白酒 100ml(若白酒度数太高,可用开水冲淡至 30 度为宜)。将菊花放入白酒中浸 3d 后弃渣,浸出液可加适量开水,白糖炖服,每日 1 次,3d 为 1 疗程,停药观察 3d,若不见效,再服第 2 疗程,可连服 5 个疗程。〔《福建中医药》1985,(1)∶63〕
【制剂】
真菊延龄膏菊花 500g,炼蜜 450g,单糖浆 250g。取菊花加水煎煮 2 次,滤过,合并滤液,静置 12h,滤过,滤液浓缩至 75g,加入温热的炼蜜及单糖浆,充分搅拌均匀,并加热至沸腾 10min,趁热滤过,稍凉,分装。本品为红棕色稠厚的半流体;味甜,微苦。功能疏风清热,舒肝明目,利血脉,补肝气。用于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高血压等症。口服,每次 12~15g,每日 3 次。(《黑龙江药品标准》1986 年)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症 用银花、菊花各 24~30g(头晕明显者加桑叶 12g,动脉硬化、血脂高者加山楂 12~24g),混匀,分 4 次用沸滚开水冲泡 10~15min 后当茶饮,冲泡 2 次即可弃掉另换,不可煎熬。治 200 例,效果良好。其中系统观察 46 例,服 3~7d 后头痛眩晕、失眠等症开始减轻,随即血压降至正常者 35 例,其余病例服药 10~30d 后,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1]。
2. 治疗冠心病 以白菊花 300g,加温水浸泡过夜,次日煎 2 次,每次 30min,待沉淀后除去沉渣,再浓缩至 500ml。每日 2 次,每次 25ml,2 个月为 1 疗程。观察 61 例,对心绞痛症状的总有效率为 80%,其中显效率 43.3%;心电图表现总有效率为 49.5%,其中显效 18.8%,三分之二的病人于 20d 内心绞痛缓解或消失。30 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9 例血压降低。对于胸闷、心悸、气急及头晕、头痛、四肢发麻等症状,亦有明显疗效。服药期间除 1 例有上腹痛,1 例有轻度腹泻外,均无其他副反应[2]。
【药论】
1. 论菊花性味归经与功用主治的关系
① 缪希雍:“菊花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入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解。’”(《本草经疏》)
② 陈士铎:“甘菊花,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于缓始能取效也。”(《本草新编》)
③ 徐大椿:“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唯菊花不甚燥烈,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④ 黄宫绣:“(甘菊)其味辛,故能祛风而明目。其味甘,故能保肺以滋水,其味苦,故能解热以除燥。凡风热内炽而致眼目失养、翳膜遮睛与头眩运、恶风湿痹等症,服此甘和轻剂以平木制火、养肺滋肾,俾木平则风熄,火降则热除,而病无不愈矣。”(《本草求真》)
⑤ 张秉成:“甘菊之用,可一言蔽之,曰疏风而已。然虽系疏风之品,而性甘寒,与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补肝肾药中可相需而用也。”(《本草便读》)
⑥ 汪绂:“(菊花)得金气为多,而清虚芳洁。盖入肺而行肝气,降逆气,因得以下生肾水,上清头目,去过敛之邪,补清润之正也。主明目,目虽肝窍,睛属肾水,水清则明,肝热则昏,行肝之郁,清水之源,是以明目。清气得以上升,而浊热下降,则头目眩晕可降,此以滋肝木之阴,以泻肺金之涩也。”(《医林纂要・药性》)
⑦ 张山雷:“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唯菊花之清苦降泄,能收摄虚阳而纳归于下,故为目科要药。又治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则血热而络脉不洁,渐以积秽成腐。菊花苦辛宣络,能理血中热毒,则污浊去而痹着之死肌可愈。’”(《本草正义》)
2. 论菊花补阴
① 李时珍:“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纲目》)
② 苏廷琬:“(菊花)盖由其秉金精而兼水化,金水相涵为益阴之上品,不独平肝,而且能益肝之不足也。”(《药义明辨》)
③ 赵其光:“(菊花)能涵肺肾之阴以平肝火而生肝血。”(《本草求原》)
3. 论菊花治疔
① 缪希雍:“(菊花)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尤为要药,疔者风火之毒也。”(《本草经疏》)
② 张山雷:“仲醇谓(菊花)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尤为要药。按疔是火毒,非大剂清解不可,外敷诸药如忍冬藤、马齿苋、蒲公英、草河车、芙蓉叶、青菊叶等,不过清热退肿,皆非专主之任,缪所称之血疔,盖即红丝疔,有一痕红晕,自疮口上窜,直过肘膝者。治皆以内服清解为主。但知外治,断不可恃。’”(《本草正义》)
4. 论黄、白菊花功用之异
① 贾所学:“是以肺气虚,须用白甘菊。如黄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气散,主清肺火。凡头风眩晕,鼻塞热壅,肌肤湿痹,四肢游风,肩背疼痛,皆由肺气热,以此清顺肺金,且清金则肝木有制。又治暴赤眼肿,目肿泪出。是以清肺热须用黄甘菊。”(《药品化义》)
② 清代太医院:“世人每用白菊花,岂黄者无用乎?曰:菊花虽有黄白,其性相同,黄者取中州之气,能入脾经,清胃火,其功比白者更有功也,世人独取白菊者,乃不能深知药性之人也。”(《药性通考》)
5. 论菊花泻阳明胃火之作用
陈士铎:“甘菊花,凡有胃火俱可清之,而尤相宜者痿病也。痿病责在阳明,然而治阳明者,多用白虎汤,而石膏过于寒凉,恐伤胃气,而痿病又多是阳明之虚热,白虎汤又泻实火之汤也,尤为不宜,不若用甘菊花一二两,煎汤以代茶饮,既遇阳明之火,而又补阳明之气,久服而痿病自痊,甘菊花退阳明之火病,其在斯乎。”“甘菊不单明目,可以尤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盖阳明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膏过于太峻,未免太寒以损胃气,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剂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之气也。”(《本草新编》)
【集解】
1. 《别录》:“菊花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
2. 《本草图经》:“今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初春布地生细苗,夏茂,秋花,冬实。然菊之种类颇多,有紫茎而气香,叶厚至柔嫩可食者,其花微小,味甚甘,此为真;有青茎而大,叶细作蒿艾气,味苦者,华亦大,名苦薏,非真也。南阳菊亦有两种:白菊叶大似艾叶,茎青根细,花白蕊黄;其黄菊叶似茼蒿,花蕊都黄。然今服饵家多用白者。南京又有一种开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谓之珠子菊,云入药亦佳。”
3. 《日用本草》:“花大而香者,为甘菊;花小而黄者,为黄菊;花小而气恶者,为野菊。”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江苏新医学院 . 中药大辞典 (下册)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009
[2] Kaneta M,et al. C A,1978,88∶186096f
[3] Takahashi M,et al. C A,1979,91∶137156d
[4] 邢振荣 . 中草药,1992,23(3)∶129
药理
[1] 重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中医中药研究组 . 微生物学报,1960,8(1)∶52
[2] 曹仁烈,等 . 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4)∶286
[3] 浙江医科大学生理教研组 . 新医药学杂志,1979,(2)∶124
[4] 杨学运,等 .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89,18(6)∶282
[5] 王树立,等 . 生物化学杂志,1987,3(4)∶319
[6]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药理组 . 药学通报,1965,11(12)∶562
[7] 方柱伸,等 . 医学中央杂志,1965,(206)∶640
[8] Hu C Q.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16(6)∶365
现代临床研究
[1] 黑龙江省双城县人民医院. 新医药学杂志,1972,(2)∶32
[2] 浙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冠心组,等 . 医药研究资料. 浙江医科大学,1975,(1)∶32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