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荽

时间:2025-08-19浏览:26

▲芫荽语音讲解

【药名】

胡荽Husui 《食疗本草》

 

 

【异名】

香菜《韵略》,香荽《本草拾遗》,胡菜《外台》,蒝荽《唐小说》,园荽《东轩笔录》,芫荽、胡䕑《日用本草》,莞荽《普济方》,莚荽菜、莚葛草、满天星《湖南药物志》。

 

 

【释名】

《纲目》:“其茎柔叶细而根多须,绥绥然也。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胡荽。今俗呼为蒝荽,蒝乃茎叶布散之貌。俗作芫花之芫,非矣。”按胡荽传自西域,实为伊朗语 koswi goswi 的音译。《本草拾遗》则云:“石勒讳胡,故并汾人呼胡荽为香荽。”本品之所以有香荽、香菜之名,亦因其有浓郁香气也。“芫”写作“园”、、“莞”者,皆音近借字。满天星者,当得之于花小色白,簇生如伞形也。

 

 

【品种考证】

胡荽入本草,始载于《食疗本草》。《纲目》:“胡荽,处处种之。八月下种,晦日尤良。初生柔茎,圆叶,叶有花歧,根软而白,冬春采之,香美可食,可以作裺,道家五荤之一。立夏后开细花成簇,如芹菜花,淡紫色。五月收子,子如大麻子,亦辛香。”以上所述,与伞形科植物芫荽 Coriandrum sativum L. 相符。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芫荽的带根全草。

 

 

【原植物】

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无毛,有强烈香气。根细长,有多数纤细的支根。茎直立,多分枝,有条纹。基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叶柄长2~8cm;羽片广卵形或扇形半裂,长1~2cm,宽1~1.5cm,边缘有钝锯齿、缺刻或深裂;上部茎生叶三回至多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狭线形,长5~15mm,宽0.5~1.5mm,先端钝,全缘。伞形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花序梗长2~8cm;无总苞;伞辐3~8;小总苞片2~5,线形,全缘;小伞形花序有花3~10,花白色或带淡紫色,萼齿通常大小不等,卵状三角形或长卵形;花瓣倒卵形,长1~1.2mm,宽约1mm,先端有内凹的小舌片;辐射瓣通常全缘,有3~5脉;花柱于果成熟时向外反曲。果实近球形,直径约1.5mm。背面主棱及相邻的次棱明显,胚乳腹面内凹,油管不明显,或有1个位于次棱下方。花果期4~11月。

 

 

【生境】

现我国各地多有栽培。原产地中海地区。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具有抗寒性强,生长期短,栽培容易等特性。从播种到收获,生育期60~90d,在我国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均可栽培。一般要求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疏松的石灰性砂质壤土上栽培。对磷肥的反应最为敏感,磷肥可提高种子精油的含量。在结实期间切忌天气干旱,要求土壤湿润,方能使种子充实饱满。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华北地区在7~8月播种,10月前收获,南方温暖地区于10~11月播种,翌年春季收获。撒播、条播均可,每1hm²播种量22.5~27kg。播前先将果实搓磨一下,以利种子接触土壤,吸收水分,促进发芽。播时不宜灌水,经4~5d后再灌水,约5~9d即可发芽。

田间管理 苗高5~8cm时,进行间苗,株距10~15cm,并追施肥料和灌水1~3次。

 

 

【采收加工】

全年均采收,洗净,晒干。

 

 

【药材及产销】

胡荽Herba Coriandri Sativi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多卷缩成团,茎、叶枯绿色,干燥茎直径约1mm,叶多脱落或破碎,完整的叶一至二回羽状分裂。根呈须状或长圆锥形,表面类白色。具浓烈的特殊香气,味淡微涩。

 

 

【化学成分】

全草含维生素C 98.1mg/100g[1],以及正癸醛(decanal),壬醛(nonanal)和芳樟醇(linalool[2]等。地上部分含4个异香豆精类物质:芫荽异香豆精(coriandrin),二氢芫荽异香豆精(dihydrocoriandrin),芫荽异香豆酮(coriandroneAB[3]。叶子含香柑内酯(bergapten),欧前胡内酯(imperatorin),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花椒毒酚(xanthotexol)和东莨菪素(scopoletin[4]。此外,尚含有槲皮素-3-葡萄糖醛酸甙(quercetin-3-glucuronide),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芸香甙(rutin[5],维生素C[6]和无机元素铝、钡、铜、铁、锂、锰、硅、钛等[7]

 

 

【炮制】

《小儿药证直诀》:“细切。”《经验后方》:“治小儿疹豆欲令速出,宜用胡荽三二两,切,以酒二大盏煎令沸。”《必效方》:“以根绞汁。”《医宗金鉴》:“切碎。”现行,除去杂质,用清水洗净,切中段,干燥。

饮片性状: 为段状片,段长10~15mm,根、茎、叶、花、果混合。茎圆柱形,淡棕色,中空;叶片多皱缩破碎;复伞形花序;果实近球形。气特殊而强烈,味辛。

贮藏: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味辛,性温。归肺、脾、肝经。

1. 《食疗本草》:“平。”

2. 《本草拾遗》:“味辛,温。”

3. 《嘉本草》:“味辛、温(一云微寒)。微毒。”

4. 《品汇精要》:“气之厚者,阳也,香。”

5.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6. 《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经。”

7. 《本草汇言》:“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入手少阴,足太阴、厥阴经。”

8. 《本草再新》:“味苦,性凉。无毒。”

9. 《青藏高原药物图鉴》:“涩、辛,热。”

 

 

【功能主治】

发表透疹,消食开胃,止痛解毒。主治风寒感冒,麻疹、痘疹透发不畅,食积,脘腹胀痛,呕恶,头痛,牙痛,脱肛,丹毒,疮肿初起,蛇伤。

1. 《食疗本草》:“利五脏,补筋脉,主消谷能食。可和生菜食治肠风。热饼裹食甚良。”

2. 《嘉祐本草》:“消谷,治五脏,补不足,利大小肠,通小腹气,拔四肢热,止头痛,疗痧疹。豌豆疮不出,作酒喷之立出。通心窍。”

3. 《日用本草》:“消谷化气,通大小肠结气,治头疼,齿痛,解鱼、肉毒,消蛊毒。”

4. 《医林纂要·药性》:“外散阴气,辟邪气,发汗,托疹。”

5. 《本草再新》:“清热除烦。”

6. 《分类草药性》:“治小儿痘疹不出,辟四时不正之气,发表散寒,治鼻塞不通。”

7. 《黑龙江中药》:“治便秘,妇人乳汁稀少。”

8. 《湖南药物志》:“治肛门瘙痒,咳血。”

9. 《吉林中草药》:“治浮肿,小便不通。”

10. 《青藏高原药物图鉴》:“治胃溃疡,水肿。”

11. 《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治胃寒胀痛,风寒感冒。”

12. 《西双版纳傣药志》:“治疮疖初起,脓肿未溃。”

 

 

【应用与配伍】

用于风寒感冒,麻疹,痘疹透发不畅。胡荽辛香温散,既善发表散寒,又善解毒透疹。治风寒感冒,常配荆芥、葱白、生姜等同用。治麻疹、痘疹初起透发不畅,或因感受风寒,麻疹出而复隐,单用本品煎汤内服、外洗均宜,也可配浮萍、蝉衣、薄荷等,以增强解毒透疹之力。

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或呕恶。胡荽辛香行散,且兼降气,故善理气开胃而消食止痛止呕。治上述食积气滞诸证,轻者单用;重者常配陈皮、香附、焦三仙等,以增强药效。兼呕恶者,又常配半夏、生姜等。

此外,胡荽有升散止痛之功,可治头痛,牙痛,脱肛等;又有解毒行散之能,可治丹毒、疮肿、蛇伤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15~30g;或捣汁。外用:适量,煎汤洗;或捣敷;或绞汁服。

 

 

【使用注意】

疹出已透,或虽未透出而热毒壅滞,非风寒外束者禁服。

1. 《千金·食治》:“叶不可久食,令人多忘。华佗云:胡荽菜,患胡臭人,患口气臭,莈齿人,食之加剧。腹内患邪气者,弥不得食,食之发宿病。金疮尤忌。”

2. 《食疗本草》:“久冷人食之脚弱。又不得与斜蒿同食,食之令人汗臭难瘥。不得久食,此是薰菜,损人精神。”

3. 《本草拾遗》:“根发痼疾。”

4. 《纲目》:“凡服一切补药及药中有白术、牡丹者,不可食此。伏石钟乳。”

5. 《本草经疏》:“气虚人不宜食,疹痘出不快非风寒外侵及秽恶之气触犯者不宜用。”

6. 《医林纂要·药性》:“多食昏目、耗气。”

 

 

【附方】

1. 治风寒感冒,头痛鼻塞 苏叶6g,生姜6g,芫荽9g。水煎服。(《甘肃中草药手册》)

2. 治小儿疹痘,欲令速出 胡荽三两,细切。以酒两大盏,煎令沸,沃胡荽,便以物合定,不令气出,候冷去滓,微微从项以下,喷背膂及两脚胸腹令遍,勿喷于面。(《圣惠方》胡荽酒)

3. 治热毒气盛,生疱疮如豌豆 胡荽一握(细切),生地黄三两(细切)。上药相和,捣绞取汁,空心顿服。(《圣惠方》)

4. 治孩子赤丹不止 胡荽汁敷之。(《兵部手集方》)

5. 治咳血 胡荽、海藻等量洗净泥沙,加适量油盐煮3~4h,每日吃3次,每次1碗。(《湖南药物志》)

6. 治消化不良,腹胀 鲜芫荽全草30g。水煎服。

7. 治虚寒胃痛 鲜芫荽15~24g。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8. 治胃寒胀痛 芫荽15g,胡椒15g,艾叶6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9. 治妊娠恶阻 鲜芫荽1把,加苏叶、藿香各3g,陈皮、砂仁各6g。煎沸后倾入大壶内,将壶口对准患者鼻孔,令其吸气。《中医杂志》1964(1)24

10. 治小肠积热,小便不通 葵根一大握,胡荽二两,滑石一两(为末)。上三味,将二味细锉,以水二升,入滑石末,温分三服。亦治血淋。(《圣济总录》葵根饮)

11. 治浮肿 胡荽适量,放鲫鱼腹中,用香油煎食。(《吉林中草药》)

12. 治肛门脱出 胡荽(切)一升,炒,以烟熏肛。(《子母秘录》)

13. 治肛门瘙痒 胡荽研末,加熟蛋黄,共捣烂,调麻油塞入肛门,连用3次。(《湖南药物志》)

14. 治中蛊毒 胡荽根捣汁半盏,不计时候服之,其蛊立下,和酒服之更妙。(《圣惠方》)

15. 治众蛇毒 合口椒、胡荽苗等分。捣敷之。(《千金要方》)

 

 

【药论】

1. 论胡荽辛温香散,用当辨证

李时珍:“胡荽,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气,故痘疮出不爽快者,能发之。诸疮皆属心火,营血内摄于脾,心脾之气得芳香则运行,得臭恶则壅滞故尔。按杨士瀛《直指方》云,痘疹不快,宜用胡荽酒喷之,以辟恶气。”“若儿虚弱及天气阴寒,用此最妙;如儿壮实及春夏晴暖阳气发越之时,加以酒曲助虐,以火益火,胃中热炽,毒血聚蓄,则变成黑陷,不可不慎。”(《纲目》)

2. 论胡荽补肝泄肺升散

汪绂:“芫荽,补肝,泻肺,升散,无所不达,发表如葱,但专行气分。”(《医林纂要·药性》)

 

 

【集解】

《纲目》:“按贾思勰《齐民要术》云:六七月布种者,可竟冬食。春月挼子沃水生芽种者,小小供食而已。王祯《农书》云:胡荽于蔬菜中,子、叶皆可用,生熟俱可食,甚有益于世者。宜肥地种之。”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Naik K G, et al. C A, 1952, 46:3178i

[2] Lesnov P P, et al. C A, 1971, 74:79475t

[3] Baba K, et al. Phytochemistry, 1991, 30(12):4143

[4] Nassar M I, et al. C A, 1995, 122:183184t

[5] Kunzemann J, et al. C A, 1977, 87:166146y

[6] Uzcategui A, et al. C A, 1987, 106:154902q

[7] Juan Manuel Lopez de Azcona, et al. C A, 1947, 41:5649c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