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卿

时间:2025-08-22浏览:20

徐长卿语音讲解




【药名】

徐长卿 Xuchangqing 《本经》

 

 

【异名】

鬼督邮、石下长卿《本经》,别仙踪《本草图经》,料刁竹《生草药性备要》,钓鱼竿、逍遥竹、一枝箭《简易草药》,英雄草、料吊《本草求原》,土细辛、九头狮子草《植物名实图考》,竹叶细辛《植物名汇》,铃柴胡《植物学大辞典》,生竹《岭南采药录》,一枝香、牙蛀消、线香草《中国药用植物志》,天竹、溪柳、蛇草《福建民间草药》,瑶山竹《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黑薇《东北药用植物志》,山刁竹、蛇利草、药王《南宁市药物志》,对叶莲《贵阳民间药草》,上天梯、老君须、香遥边、摇边竹、摇竹消、三百根《湖南药物志》,寮刁竹、千云竹(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痢止草《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传染病》,天竹香(浙江、福建),一线香、马尾瑶逍(江西),观音竹、刁竹根、天竹根(福建),寮竹细辛(四川)。

 

 

【释名】

《纲目》云:徐长卿,人名也,常以此药治邪病,人遂以名之。《吴普本草》云:石间生者为良。故名石下长卿。《纲目》鬼督邮条释名云:此草独茎而叶攒其端,无风自动,故曰鬼独摇草,后人讹为鬼督邮尔。因其专主鬼病,犹司鬼之督邮也。独摇音转为逍遥,合音为,倒呼则为料刁料吊寮刁,其茎刚直而节长似竹,故多以为名。且以形称之为一枝箭、一枝香、线香草。其叶对生,遂有对叶对月之称。根细而多,故有老君须、三百根之名。牙蛀消,谓其善治牙疾;痢止草,谓其可治痢疾。

 

 

【品种考证】

徐长卿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本草经集注》云:鬼督邮之名甚多,今俗用徐长卿者,其根正如细辛,小短,扁扁尔,气亦相似。《新修本草》云:此药叶似柳,两叶相当,有光润,所在川泽有之。根如细辛,微粗长而有臊气。《蜀本草》云:苗似小麦,两叶相对,三月苗青,七月、八月着子似萝藦子而小,九月苗黄,十月凋,生下湿川泽之间,今所在有之,八月采,日干。综上所述,可见古今所用徐长卿品种一致。

另《本经》有石上长卿一条,《本草经集注》云:此又名徐长卿,恐是误尔。《纲目》纠正曰:今考二条疗效相似。按《吴普本草》云:徐长卿,一名石下长卿。其为一物甚明,但石间生者为良。今据《纲目》所言,合并为一条。

 

 

【来源】

为萝藦科植物徐长卿的根及根茎,或带根全草。

 

 

【原植物】

徐长卿Cynanchum paniculatum (Bunge) Kitag. [Asclepias paniculata Bunge; Pycnostelma paniculatum K. Schum.] 又名:尖刀儿苗《救荒本草》,铜锣草、蜈蚣草《东北药用植物志》,小对叶草、对月莲(贵州),对节连(云南)。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达1m。根细呈须状,多至50余条,形如马尾,具特殊香气。茎细而刚直,不分枝,无毛或被微毛。叶对生,无柄;叶片披针形至线形,长4~13cm,宽3~15mm,先端渐尖,基部渐窄,两面无毛或上面具疏柔毛,叶缘稍反卷,有睫毛,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主脉突起。圆锥聚伞花序,生近顶端叶腋,长达7cm,有花10余朵;花萼5深裂,卵状披针形;花冠黄绿色,5深裂,广卵形,平展或向外反卷;副花冠5,黄色,肉质,肾形,基部与雄蕊合生;雄蕊5,相连成筒状,花药2室,花粉块每室1个,下垂,臂短、平伸;雌蕊1,子房上位,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花柱2,柱头五角形,先端略为突起。蓇葖果呈角状,单生,长约6cm,表面淡褐色。种子多数,卵形而扁,暗褐色,先端有一簇白色细长毛。花期5~7月,果期9~12月。

生于阳坡草丛中。分布于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及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徐长卿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南北各地均可栽培。土壤以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较好。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分株繁殖。种子繁殖:春季4月中旬播种,条播,行距30~35cm,播后覆土、浇水,5月上旬出苗,苗出齐后进行间苗1次,株距10~14cm。分株繁殖:宜在早春老株尚未萌芽前或晚秋枯苗后进行,行株距为40cm×10cm,开沟栽种,覆土压实后浇水。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注意除草、浇水。苗高3~6cm时,追肥1次,以后再追肥3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以后每年中耕除草3次,每次中耕后,都要追肥1次。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根腐病,要注意排水、松土预防;虫害有蚜虫、椿象,可用化学制剂加水喷杀。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根茎及根,洗净晒干;全草晒至半干,扎把阴干。

 

 

【药材及产销】

徐长卿 Radix seu Herba Cynanchi Paniculati

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除宁夏、新疆、青海、西藏不产,全国各地多自产自销。吉林、甘肃、山东、福建、浙江、江西、广西等地用根及根茎,其他各地多用带根的全草。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不规则柱状,有盘节,长0.5~3.5cm,直径2~4mm;有的顶端附圆柱形残茎,长1~2cm,断面中空。根簇生于根茎节处,圆柱形,细长而弯曲,长10~16cm,直径1~1.5mm;表面淡黄棕色至淡棕色,具微细纵皱纹,并有纤细须根;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类白色或黄白色,形成层环淡棕色,木部细小。气香,味微辛、凉。全草带有根部,茎单一或少有分枝,长20~60cm,直径1~2mm;表面淡黄绿色,基部略带淡紫色,具细纵纹,或被毛;质稍脆,折断面纤维性。叶对生,叶片扭曲,易破碎,完整者长披针形,表面淡黄绿色,具短柄或几无柄。

以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外侧壁增厚。皮层宽阔,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或草酸钙簇晶。内皮层凯氏点明显。维管束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细胞均木化。

茎横切面:表皮外被角质层。皮层最外1列外皮层细胞壁切向增厚。中柱鞘纤维断续成环。维管束双韧型。髓部有大空腔。

叶横切面:栅栏细胞1列。中脉维管束双韧型。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粉末0.5g,置试管中,加水2ml,管口盖一块用水湿润的滤纸,滤纸上加氯亚胺基-26-二氯醌1份与四硼酸钠32份的混合试剂少量,混匀,将试管加热至微沸,滤纸显蓝色。

(2)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10ml,密塞,振摇10min,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丙酮1ml使溶解,供点样。另以丹皮酚丙酮溶液(2mg/ml)为对照品溶液。分别点样于硅胶G薄层板上,用环己烷-醋酸乙酯(3∶1)展开。以盐酸酸性5%的三氯化铁乙醇溶液喷雾,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蓝褐色斑点。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丹皮酚(C₉H₁₀O₃) 不得少于1.3%

 

 

【化学成分】

全草含牡丹酚(paeonol) [12],异牡丹酚(isopaeonol),赤藓醇(erythritol),三十烷(triacontane),十六烯(hexadecene),硬脂酸癸酯(decylstearate) [2]。另含甾体化合物:β-谷甾醇(β-sitosterol) [2],直立白薇甙(cynatratoside) B,徐长卿甙(cynapanoside) ABC14β-二羟基-5-孕甾烯-20-(3β14β -dihydroxypregn-5-en-20-one) [3]。根含新徐长卿甙(neocynapanoside) A [4]

 

 

【药理】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1) 镇痛作用 徐长卿5g/kg10g/kg给小鼠腹腔注射,10min出现镇痛作用,1h后仍未消失 [1]。牡丹酚也可使小鼠痛阈提高。但有人证明,除去牡丹酚的徐长卿药液也能延长疼痛反应时间,提高痛阈和镇痛率 [2]。异牡丹酚亦具有明显的镇痛效应,其作用强度与牡丹酚相仿,大剂量异牡丹酚的作用强于牡丹酚,小剂量的作用较牡丹酚持久。此外,异牡丹酚的剂量-效应关系较明显,可能是其生物利用度较好之故 [3]

(2) 镇静作用 牡丹酚可使动物自发活动明显减少,并随剂量增加而作用增强;能明显抑制咖啡因所致兴奋,又能延长睡眠时间和巴比妥对动物的麻醉周期,并具有抗惊厥作用[4]。光电管法和抖笼法试验证明,去牡丹酚徐长卿注射液5g/kg小鼠腹腔注射亦能显著减少自发活动,但不能延长巴比妥类催眠药的睡眠时间[1]

(3) 解热作用 用牡丹酚口服,对伤寒菌苗静注引起的小鼠发热有明显解热作用,给药30min达高峰,持续3h [5]。对小鼠三联疫苗所致发热,也有解热作用[6]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 降压作用 合成牡丹酚溶于丙二醇中给麻醉犬40mg/kg静注,出现短暂降压作用;剂量加到80~120mg/kg时,降压达41%~61%,维持10~20min。牡丹酚给肾型高血压犬口服,降低幅度超过2.7kPa,持续9~14d,降压期间伴心率减慢,心电图正常。肾型高血压大鼠用牡丹酚花生油溶液0.7g/kg灌胃20d,血压下降2~2.7kPa [7]。去牡丹酚的徐长卿制剂,似可降低犬、兔和大鼠的血压,减慢心率,故认为徐长卿的降压作用除所含牡丹酚外,可能还有其他降压成分[18]

(2) 抗心肌缺血 兔腹腔注射徐长卿3g/kg,连续7d,不能消除该兔静滴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急性缺血性心电图T波抬高的变化 [1]。但其煎剂10~15g/kg小鼠腹腔注射,可使其心肌对⁸⁶Rb的摄取明显增加,因而认为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从而缓解心肌缺血 [18]

(3) 抗心律失常 牡丹酚于100μg/ml浓度即可显著抑制培养乳鼠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并随浓度增大而增强。50~400μg/ml能显著抑制乳鼠心肌细胞快相(5min)及慢相(120min)⁴⁵Ca²⁺摄取,400μg/ml牡丹酚的作用强度与10μmol/ml的维拉帕米相似。50μg/ml100μg/ml牡丹酚对钙反常(CaP)心肌细胞⁴⁵Ca²⁺的摄取也显著抑制,250μg/ml则可使CaP细胞内过氧化脂质含量降至正常水平。此外,牡丹酚还能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幅度、时程及Vₘₐₓ显著抑制 [910]

3. 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 对喂饲胆固醇的高脂血症兔每日给徐长卿3g/kg,在第5星期和第9星期的血清总胆固醇和β-脂蛋白均明显降低,嗜碱性粒细胞升高,同时可见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小动脉脂质沉积较轻 [1]。牡丹酚100mg/kg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6星期,可显著抑制家兔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但对血脂影响不明显 [11]。用结晶紫染色法及³H-TdR掺入法研究表明,牡丹酚(10~160μg/ml)能显著抑制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和细胞增殖以及拮抗超氧阴离子(O₂⁻·)自由基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12]

4. 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 牡丹酚于50μg/ml100μg/ml200μg/ml浓度,能显著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并抑制此时大鼠血小板5-羟色胺(5-HT)的释放。牡丹酚还能抑制内毒素、胶原、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大鼠或人血小板聚集,牡丹酚能使兔血小板内cAMP含量升高,可能是其抗血小板聚集的机制之一。此外,牡丹酚还可显著延长内毒素所致纤维蛋白凝固时间 [1113]

5. 抗炎和抗变态反应作用 牡丹酚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牡丹酚100~200mg/kg腹腔注射,可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郭肿胀;0.5g/kg1.0g/kg灌服对内毒素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也有显著抑制效果。牡丹酚0.15g/kg腹腔注射于大鼠,连续5d,对角叉菜胶、甲醛、蛋清、组胺、5-HT及缓激肽等所致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牡丹酚抑制炎性组织中PGE₂的生物合成,抑制角叉菜胶胸膜炎多形核白细胞的移行,对大鼠肾上腺维生素C的含量无明显影响,也不能抑制由单侧切除大鼠肾上腺所致对侧肾上腺代偿性增生 [14]。牡丹酚0.15g/kg于豚鼠腹腔注射,连续5d,能显著抑制豚鼠Forssman皮肤血管炎反应、大鼠反向皮肤过敏反应、大鼠主动和被动Arthus型足跖肿胀;牡丹酚对绵羊红细胞、牛血清清蛋白诱导的小鼠迟发型足跖肿胀、对二硝基氟苯引起的小鼠接触性皮炎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验表明,牡丹酚并不显著影响特异性抗体的形成,但可选择性地抑制补体经典途径的溶血活性,还可调节细胞免疫功能 [15]

6. 抗菌作用 平板打洞法证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徐长卿呈中度敏感,对大肠杆菌、宋内痢疾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不敏感,徐长卿对甲型链球菌也有抑制作用 [16]。试管稀释法证明,徐长卿全植物煎剂1∶4对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1∶2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17]。牡丹酚在体外,1∶15 000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1∶2 00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18]

7. 对平滑肌的作用 徐长卿注射液可使豚鼠离体回肠张力下降,并可对抗氯化钡(BaCl₂)引起的回肠强力收缩。但对乙酰胆碱、组胺、BaCl₂引起豚鼠离体回肠的强烈收缩,则均有显著对抗作用 [17]300mg/kg600mg/kg的异牡丹酚、牡丹酚对小鼠胃肠蠕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600mg/kg HMA的抑制作用最强 [3]

8. 其他作用 牡丹酚对苯并(a)芘在大鼠肝微粒体代谢有抑制作用 [19]。牡丹酚对实验动物子宫收缩有一定抑制作用[20] 和具有抗早孕的作用,其抗早孕率为88.76% [21]

 

9. 体内过程 牡丹酚经家兔口服,取尿液薄层色谱分离,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其代谢产物,证明其口服被吸收。用¹⁴C标记牡丹酚,实验证明大鼠灌胃16.6mg/kg20min后血中浓度达到最高水平,然后急速下降,给药3h后以肝脏分布最高,依次为肾、脾和肺。给药24h内尿和粪中排出率分别为89%5%,从尿中检出牡丹酚及其代谢产物二羟基苯乙酮、25-二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3种物质分别占11.4%21.0%67.6%。证明牡丹酚口服迅速吸收、代谢和排泄 [4]

10. 毒性 牡丹酚小鼠静注、腹腔注射、口服给药后观察48h,其LD₅₀分别为196mg/kg781mg/kg3 430mg/kg [5]。小鼠单次腹腔注射观察72hLD₅₀为:牡丹酚磺酸钠6.9g/kg,牡丹酚油剂为735mg/kg;牡丹酚磺酸钠30mg/kg60mg/kg100mg/kg200mg/kg(相当临床剂量15~100倍)静注,对麻醉犬的血压、呼吸频率、心率及心电图均无明显影响 [6]。妊娠小鼠腹腔注射牡丹酚,对其心、肝、肾和生殖系统毒性较小[21]。大鼠腹腔注射牡丹酚磺酸钠250mg/kg500mg/kg750mg/kg,每日1次,连续30d,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锌浊度、肌酐、尿素氮均无影响,各脏器病理检查,除大剂量组个别大鼠胃粘膜有水肿(未见溃疡)外,余无异常改变 [20]。剂量为200mg/kg400mg/kg时对胎存、胎仔数和骨骼发育无明显影响;牡丹酚磺酸钠60mg/kg200mg/kg家兔静注,连续30d,解剖除大剂量组胃粘膜增生、假膜水肿外,各脏器未见异常病理改变。牡丹酚07g/kg口服可使眼分泌物稍增加,眼粘膜充血 [22]

 

【炮制】

《雷公炮炙论》:凡采得粗杵,拌少蜜令遍,用瓷器盛,蒸三伏时,日干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切段,阴干或低温干燥。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味辛,性温。归肝、胃经。

1. 《本经》:味辛,温。

2. 《别录》:无毒。

3. 《品汇精要》:性温散,气之厚者,阳也。

4. 《生草药性备要》:味淡。

5. 《药性考》:有毒。

6. 《贵阳民间药草》:辛,香,温。

7. 《湖南药物志》:甘、微苦。

8. 《青岛中草药手册》:入肝、脾、肺、胃经。

9. 《内蒙古中草药》:有小毒。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行气活血,去痛止痒,解毒消肿。主治风湿痹痛,腰痛,脘腹疼痛,牙痛,跌扑伤痛,小便不利,泄泻,痢疾,湿疹,荨麻疹,毒蛇咬伤。

1. 《本经》:主鬼物百精,蛊毒疫疾,邪恶气,温疟,久服强悍轻身。

2. 《别录》:益气延年。

3. 《本草经集注》:宜腰脚。

4. 《生草药性备要》:浸酒要药,能除风湿最效。

5. 《药性考》:(除)关格之症,辟瘟宜服。

6. 《本草求原》:治跌打散瘀。

7. 《岭南采药录》:治小儿患腹胀,青筋交加出现于腹皮。又治颠狗咬伤。

8. 《南京民间药草》:苗浸酒漱口,可治牙痛。

9. 《广西中药志》:驱寒,散瘀,止痛,解蛇毒。治腹痛,霍乱,跌打,蛇伤。

10. 《福建民间草药》:益气,逐风,强腰膝,解蛇毒。

11. 《贵阳民间药草》:补气补血,行血活血,为治月经不调要药。

12.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强壮镇静药,治晕车晕船。

13. 《广东中药》:主治疳积。

14. 《湖南药物志》:发表,解毒止痛,开胃。

15. 《吉林中草药》:利尿,强壮,镇静止痛,驱寒散瘀,解蛇毒,通络和血。治脚气,水肿,腹水,胀满,寒性腹痛。

16. 《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治神经性皮炎,湿疹。

 

 

【应用与配伍】

用于风湿痹痛,脘腹疼痛,痛经,跌打伤痛及牙痛等症。徐长卿辛散温通,能祛邪而行气血,故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筋脉拘挛,常与威灵仙、木瓜等同用,以蠲痹舒筋止痛;若肝肾素虚,寒湿痹阻,腰膝酸软疼痛,可与杜仲、续断、独活等同用,以补肝肾,强腰膝而止痛。治气滞寒凝,脘腹疼痛,常与高良姜、香附同用,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治气滞血瘀,经来腹痛,常与川芎、当归、香附等同用,以行气活血,调经止痛。治跌打伤痛,可与当归、乳香、没药同用,以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亦可煎汤熏洗,或用鲜品捣烂,敷于患处。治龋齿牙痛,除内服外,尤可煎水含嗽。近年来,本品亦常用以缓解癌肿及手术后疼痛,多制成注射剂使用。

用于小便不利,泄泻,痢疾。徐长卿能除湿利水,治小便不利,可与赤苓、车前子等同用;若湿热下注,小便淋沥,可与茅根、木通、冬葵子等同用,以清热利尿通淋。现有用本品治痢疾,泄泻,常单味煎服,亦取其除湿、行气止痛之功;若湿热盛者,可配黄连、木香、黄芩等,以清湿热,而行气滞。

用于湿疹,风痒,顽癣。徐长卿能祛风止痒,善治风淫湿侵所致的瘙痒性皮肤病,可单味内服,或煎汤外洗,亦可配伍利湿祛风之品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等同用。

用于毒蛇咬伤,可配合半边莲、七叶一枝花,以解毒消肿。

此外,徐长卿尚可治疟疾,疟发前数小时煎服有效,又有镇静醒神和胃作用,可用治晕车、晕船之头晕、恶心之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不宜久煎;研末,1~3g,或入丸剂,或浸酒。

 

 

【使用注意】

体弱者慎服。

《广西本草选编》:孕妇慎服。

 

 

【附方】

1. 治风湿痛 (徐长卿)24~30g,猪赤肉120g,老酒60g。酌加水煎成半碗,饭前服,日2次。(《福建民间草药》)

2. 治慢性腰痛 徐长卿、虎杖各9g,红四块瓦5g。研末。每次0.6~1g,每日2~3次,温开水吞服。(《湖北中草药志》)

3. 治寒气腹痛 徐长卿9g,小茴香6g。煎服。

4. 治外伤肿痛 鲜徐长卿根、生栀子等量,同捣烂外敷;另用徐长卿9g,煎水,服时兑黄酒适量。(3~4方出自《安徽中草药》)

5. 治血虚经闭 对叶莲6~9g,煨甜酒内服或炖肉吃;或研末吞服3g

6. 治月经过多 对叶莲6g,马蹄草6g,月月红6g,朱砂莲6g,海螵蛸3g。共为末,每用酒吞服3g

7. 治肺热,盗汗,咳嗽 对叶莲6g,鹿含草6g。研成细末,混合成散剂,兑汽水或蒸肉,一次服用,连用3剂。(5~7方出自《贵阳民间药草》)

8. 治精神分裂症(啼哭、悲伤、恍惚) 徐长卿15g。泡水当茶饮。(《吉林中草药》)

9. 治小儿高热抽搐 徐长卿根9g,钩藤4g。煎服。

10. 治肾盂肾炎 徐长卿、旱莲草、萹蓄各15g,石菖蒲、海金砂各9g。煎服。(9~10方出自《安徽中草药》)

11. 治皮肤瘙痒 徐长卿适量。煎水洗。(《吉林中草药》)

12. 治腿肚生疮 (徐长卿)全草捣烂敷。(《湖南药物志》)

13. 治带状疱疹,接触性皮炎,顽固性荨麻疹,风湿性皮炎 徐长卿6~12g,水煎服,并煎汤洗患处。(《湖北中草药志》)

14. 治结膜炎 鲜徐长卿适量,切碎,调入鸡蛋内,以麻油煎熟食之。(《安徽中草药》)

15. 治支气管哮喘 徐长卿9g。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16. 治痢疾,肠炎 痢止草3~6g。水煎服,每日1剂。(《全国中草药展览会资料选编·传染病》)

17. 治蛇伤,虫 (徐长卿)15g,酌加水煎成半碗温服;渣捣烂敷伤口周围。(《福建民间草药》)

 

 

【制剂】

1. 丹皮酚注射液 丹皮酚5g,亚硫酸氢钠1g,吐温-80 30g,乙醇30ml,注射用水适量。取丹皮酚加入溶有吐温-80及亚硫酸氢钠的温热150℃左右的水溶液中,溶解,加入乙醇及注射用水至1 000ml,搅匀,滤过,灌封,100℃30min灭菌,即得。本品为无色或微黄色的澄明液体。pH应为3.5~5.5。每支2ml,含丹皮酚10mg。用无水乙醇制成每1ml中含丹皮酚5μg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在274±1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C₉H₁₀O₅的吸收系数(E₁% ₁cm)908计算,注射液中含丹皮酚(C₉H₁₀O₅)应为标示量的95.0%~105.0%。功能祛风,镇痛。用于肌肉痛,关节痛,风湿痛,神经痛,腹痛,也可用于瘙痒症。肌内注射,每次10~20mg,每日1~2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现代应用药学》1988(5)∶19

2. 丹皮酚软膏取丹皮酚50g,丁香油7ml,混匀,制成软膏。每管10g。本品为白色或微黄色亲水性软膏。功能燥湿止痒。用于湿疹,皮肤瘙痒,过敏性皮炎,虫咬皮炎等症。外用适量,擦患处。(《安徽省药品标准》1987年)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神经衰弱 用徐长卿全草分别制成散剂、丸剂(蜜丸)和胶囊。散剂每次10~15g,每日2次;丸剂(每丸含生药5g),每次2丸,每日2次;胶囊,每个0.5g,每服10个,每日2次,约20d1疗程。头痛、失眠、健忘、易疲乏、焦虑,上述五项具备任何三项者诊为神经衰弱。共治疗300例,经2~3个疗程治疗后,头痛(274例)有效率为94.1%,失眠(290例)有效率为95.5%,焦虑(251例)有效率为95.21%,健忘(243例)有效率为93%,心悸(232例)有效率为95.2% [1]

2. 治疗腱鞘囊肿 徐长卿全草(干品)200g,浸入50%乙醇500ml10d后即可使用。局部常规消毒,用不锈钢针穿刺囊肿如梅花样,力求把囊肿刺透,接着将徐长卿酊剂棉球湿敷,加盖敷料并用胶布固定,干燥后再加入药液,经常使棉球保持湿度,隔日针刺囊肿1次,依上法湿敷药棉,7d之内囊肿即可完全消失,皮肤不留任何痕迹。共治疗35例,均全部治愈,7个月后追访仅发现1例复发 [2]

3. 治疗慢性胃窦炎 用徐长卿注射液(每2ml含相当生药4g)穴位注射,每次4ml,每穴2ml,选取与疾病所在部位相对应的经络穴位,按左足三里、右胆囊穴,右足三里、左胆囊穴,两组交替使用,每星期注射3次,10次为1疗程,1疗程后休息1星期,观察3个疗程。共治40例,单纯型慢性胃窦炎21例,其中显效6例,好转12例,无效3例;伴有型慢性胃窦炎19例,显效13例,好转6例。两型总有效率为92.5% [3]

4. 治疗银屑病 徐长卿根制成注射液(每1ml含生药结晶40mg),每次4ml肌注,每日2次,皮损轻者20d1疗程,重者40d1疗程,一般不超过2个疗程。共治150例,治愈73例,显效27例,好转28例,无效22例。治愈率为48.7%,总有效率为85.7% [4]

5. 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成人每次用徐长卿注射液2支(每支2ml含生药4g),儿童酌减,每星期注射3次,10次为1疗程,一侧患者,注射同侧肩髎穴;双侧患者注射两侧肩髎穴。治疗期间,除部分病例同时用3%过氧化氢溶液滴洗耳腔外,停用其他药物。2月后复查1次,68例经1疗程治疗后,耳腔内干燥无脓者29例(占42.7%),基本干燥或有不同程度好转者33例(占48.5%),无效者6例(占8.8%)。除1例患者注射穴位局部出现脱皮外,无其他不良反应 [5]

 

 

【集解】

1. 《别录》:徐长卿,生泰山山谷及陇西,三月采。

2. 《本草图经》:今淄、齐、淮、泗间亦有之。三月生青苗,叶似小桑,两两相当,而有光润。七八月著子,似萝藦而小。九月苗黄,十月而枯。根黄色,似细辛而粗长,有臊气。三月、四月采。一名别仙踪。

3. 《纲目》:鬼督邮、及己之乱杜衡,其功不同,苗亦不同也。徐长卿之乱鬼督邮,其苗不同,其功同也。杜衡之乱细辛,则根苗功用皆仿佛,乃弥近而大乱也。不可不审。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林玉璇,等.药学学报,196310(9)∶576

[2] 楼凤昌,等.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920(3)∶167

[3] Sugama Ket alChem Pharm Bull198634(11)∶4500

[4] Sugama Ket alPhytochemistry198827(2)∶3984

药理

[1] 河北新医大学.新医药研究,1975(1)∶36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699

[3] 孙奋治,等.中国中药杂志,199318(6)∶362

[4] 江熟平,等.中国中药杂志,199419(5)∶311

[5] 原田政敏,等.药学杂志(日),196989∶1205

[6] 王爱宝,等.中草药,198314(10)∶458

[7]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理室降压药组.药学学报,1960(8)∶250

[8] 河北新医大学药物治疗学教研组,等.新药学杂志,1973(10)∶390

[9] 唐景荣,等.中国中药杂志,1991(9)∶557

[10] 唐景荣,等.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15(2)∶108

[11] 石琳,等.中国药理学报,19889(6)∶555

[12] 范盘生,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17(3)∶13

[13] 郑俐俐,译.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4(3)∶53

[14] 巫冠中,等.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920(3)∶147

[15] 巫冠中,等.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1(2)∶103

[16] 《浙南本草新编》编写组.浙南本草新编,1975∶269

[17] 王浴生,等.中药药理与应用.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904

[18] 太田达男,等.医学中央杂志(日),1963184∶125

[19] 侯福生,等.中草药,198516(3)∶121

[20] 原田政敏,等.药学杂志(日),197292∶750

[21] 吴波,等.辽宁中医杂志,1980(4)∶43

[22] 李群爱.中草药,198819(6)∶276

现代临床研究

[1] 毕谦,等.中医杂志,1983(10)∶38

[2] 黄辉然.广西中医药,19876(10)∶255

[3] 徐明光,等.中医杂志,1980(5)∶50

[4] 周立新.江苏中医杂志,1985(5)∶7

[5] 马瑞寅,等.上海医学,1978(9)∶80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