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橼语音讲解
【药名】
香橼 xiangyuan《本草图经》
【品种考证】
香橼原名枸橼。《本草经集注》在果部豆蔻条下言及枸橼时称:“枸橼,温。”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载:“鉤缘子,形如瓜,皮似橙而金色,胡人重之,极芬香,肉甚厚白,如芦菔。”《本草拾遗》谓:“枸橼生岭南,大叶,甘橘属也。子大如盏。”《本草图经》在橘柚项下载:“枸橼,如小瓜状,皮若橙而光泽可爱,肉甚厚,切如萝匐,虽味短而香氛大胜柑橘之类。置衣笥中,则数日香不歇……今闽广、江西皆有,彼人但谓之香橼子。” 上述形态特征与今之枸橼相符。《纲目》将枸橼单独列为一条,又名香橼、佛手柑,按其描述实为佛手柑,并非枸橼。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枸橼的成熟果实。
【原植物】
枸橼Citrus medica L. 又名:鉤缘子《南方草木状》,香泡树、香橼柑《中药大辞典》。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枝有短硬棘刺,嫩枝光滑,带紫红色。叶互生;具短柄,无叶翼或略有痕迹,与叶片间无明显关节;叶片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8~15cm,宽3.5~6.5cm,先端钝或短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锯齿,具半透明的油腺点。总状花序,3~10朵花生于叶腋;两性花或因雌蕊退化成雄花,具短柄;花萼浅杯状,上端5浅裂;花瓣5,内面白色,外面淡紫色;雄蕊30~60;雌蕊1,子房10~13室,每室有胚珠多数,花柱肥大,宿存,柱头头状。柑果长圆形、卵形或近球形,长10~25cm,先端有乳头状突起,果皮粗糙或平滑,熟时柠檬黄色,芳香、瓤囊小;种子卵圆形,表面平滑。花期4月,果熟期10~11月。
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皆有栽培。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怕严霜,不耐严寒。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种子、扦插繁殖。种子繁殖:10月选成熟果实,切开取出种子,洗净,晾干,随即播种;或将种子用湿沙层积贮藏,春季播种。按行距30cm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播入,覆土,浇水。培育2~3年定植。扦插繁殖:选2~3年生枝条,除去棘刺,剪成18cm左右的小段,在春季高温高湿季节扦插。按行距30cm开条沟,株距12cm,斜插,将插穗露出地面1/3,覆土,压紧,浇水。培育1~2年定植。如在室内扦插,室温在25℃,并保持一定的湿度。移栽,春季按行株距3m×3m开穴,每穴栽苗1株,覆土压紧,浇水。
田间管理 每年中耕除草、施肥2~3次。5~9月施人畜粪为主,亦可追施稀液饼肥;冬季增施过磷酸钙,可行开沟环施;修剪要剪去徒长枝、过密枝。结果期要插设支柱。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煤烟病为害叶、枝梢、果实。虫害有吹棉介壳虫,可用天敌大红瓢虫防治;亦可喷松脂合剂,冬季稀释8~10倍,夏季稀释20倍液。此外,还有天牛、红蜘蛛、蚜虫。
【采收加工】
定植后4~5年结果,9~10月果实变黄成熟时采摘,用糠壳堆1星期,待皮变金黄色后,切成1cm厚,摊开曝晒;遇雨天可烘干。
【药材及产销】
枸橼 Fructus Citri Medicae 主产于云南玉溪、思茅、丽江,广西柳州,四川綦江等县。除供本地应用外,亦调往外地。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为圆形或长圆形片,直径3~10cm,厚约2~5mm。横切面边缘略呈波状,外果皮黄绿色或浅橙黄色,散有凹入的油点;中果皮厚1.5~3.5cm,黄白色,较粗糙,有不规则的网状突起(维管束)。瓤囊11~16瓣,有时可见棕红色皱缩的汁胞残留;种子1~2颗。中轴明显,宽至1.2cm。质柔韧。气清香,味微甜而苦辛。
以片色黄白、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皮横切面:表皮为1列细胞,外被角质层,有气孔。中果皮细胞类圆形,排列疏松,外侧有大型油室排成1~2列,油室长圆形,径向长450~1060μm,切向长130~650μm。维管束纵横散布。草酸钙方晶长至17μm。
粉末特征
浅绿色。① 表皮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气孔类圆形,直径约22μm,副卫细胞5~6~9,排成放射状。② 中果皮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壁不均匀增厚,壁厚6~18μm(不加热测量)。③ 瓤囊表皮细胞长方形,壁稍厚。④ 草酸钙方晶易见,长8~17μm。⑤ 螺纹或网纹导管直径8~20μm。⑥ 油室碎片可见。
【化学成分】
成熟果实含橙皮甙(hesperidin)[1],枸橼酸(cit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2],果胶,鞣质及维生素C等[3]。果实含油0.3%~0.7%,果皮含油6.5%~9%,油中含有乙酸牻牛儿醇酯(geranyl acetate),乙酸芳樟醇酯(linalyl acetate),右旋柠檬烯(limonene),柠檬醛(citral),水芹烯(phellandrene),柠檬油素(citropten)[3-5]等。幼果中含琥珀酸(succinic acid)[2]。种子含黄柏酮(obacunone),黄柏内酯(obaculactone)[6]。果实中还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和三萜苦味素:枸橼苦素(citrusin)[7]。
【药理】
橙皮甙的药理见“枳实”条。
【炮制】
1. 香橼 取原个药材,洗净,润透,去瓤,切厚片,干燥;或取原厚片,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润透,切丝,晒干。
2. 炒香橼 取净香橼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焦,取出放凉。
3. 麸炒香橼 取麸皮撒入热锅内,用中火加热,候冒烟时,加入净香橼片或丝,拌炒至淡黄色,取出,筛去焦麸皮及瓤核,放凉。
饮片性状:香橼为片状或丝状,横切片如车轮状,表面白色或黄白色,周边黑绿色或黄色。气香,味酸而苦。炒香橼形如香橼,表面黄色,质焦脆,气香。麸炒香橼形如香橼,表面淡黄,质脆,略具麸香气。
贮干燥容器内,炒香橼、麸炒香橼,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味辛、苦、酸,性温。归肝、肺、脾经。
1. 《本草经集注》:“温。”
2. 《新修本草》:“性冷。”
3. 《本草拾遗》:“味辛、酸,性温。”
4. 《饮膳正要》:“味酸、甘,平,无毒。”
5. 《本草通玄》:“苦、酸、辛。”
6. 《冯氏锦囊·药性》:“苦,温,无毒。入肺、脾二经。”
7. 《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8. 《本草求原》:“辛、苦、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
理气降逆,宽胸化痰。主治胸腹满闷,胁肋胀痛,咳嗽痰多。
1. 《本草拾遗》:“去气,除心头痰水。”
2. 《饮膳正要》:“下气,开胸膈。”
3. 《滇南本草图说》:“(治)痰气咳嗽。煎汤,治下气痛。”
4. 《本草通玄》:“理上焦之气,止呕逆,进食,健脾。”
5. 《医林纂要·药性》:“治胃脘痛,宽中顺气,开郁。”
6. 《本草再新》:“平肝舒郁,理肺气,通经利水,治腰脚气。”
7. 《本草求原》:“除鼓胀,久哮。”
8. 《本草省常》:“下气,消食,化痰,解酒。散愤满之气,除恶浊之气。”
9. 《随息居饮食谱》:“下气,醒胃豁痰,辟恶解酲,消食止痛。”
【应用与配伍】
用于胸腹满闷,胁肋胀痛。香橼可与香附、郁金、瓜蒌等配伍,以行气开郁。脘痛腹胀,嗳气呕吐,可与木香、苏梗、砂仁等合用,以行气止痛,和中降逆;若兼见口苦吐酸者,可佐黄连苦降泄热。
用于咳嗽痰多,胸闷气喘。香橼皮苦温燥湿化痰,如痰湿壅滞胸膈不利之证,配半夏、茯苓、生姜等,可奏化痰止咳利膈宽胸之效。《冯氏锦囊·药性》:“脾虚者,须与参、术并行,乃有相成之益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虚人慎服。
1. 《本草通玄》:“香圆性虽中和,单用、多用亦损正气。”
2. 《本草求原》:“痢久气虚勿服。”
3. 张秉成《本草便读》:“香圆皮,虽无橘皮之温,而究属香燥之品,阴虚血燥之人仍当禁用耳。”
【附方】
1. 治气逆不进饮食或呕哕 陈极香橼两个,真川贝三两(去心),当归一两五钱(炒黑),白通草(烘燥)一两,陈西瓜皮一两,甜桔梗三钱。共研细末,用白檀香劈碎煎浓汁泛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开水送下。(《梅氏验方新编》香橼丸)
2. 治鼓胀 陈香橼一枚(连瓤),大核桃肉二枚(连皮),缩砂仁二钱(去膜)。各煅存性为散,砂糖拌调。空心顿服。(《本经逢原》)
3. 治咳嗽 香橼(去核),薄切作细片,以时酒同入砂瓶内,煮令熟烂,自昏至五更为度,用蜜拌匀。当睡中唤起,用匙挑服。(《养疴漫笔》)
4. 治三日疟 陈香橼一枚,去顶皮,入研细明雄黄,同内火中煅之,取出研极细。每服七分,干咽下,不用水。(《华佗神医秘传》)
5. 治头风 香橼不拘新旧一枚(切开),鸭蛋一枚(煮熟,切两半),塞入香橼内。每边包在太阳穴上,得热即愈。(《串雅外编》
【药论】
论香橼与佛手功用主治之异同赵其光:“香橼、佛手是两种,俱辛苦甘,温,无毒。佛手形如指掌,专破滞气,治下痢后重,功专于下。香橼无指,甘香尤胜,兼破痰水,治咳嗽气壅,除鼓胀。”(《本草求原》)
【集解】
《齐民要术》:“悲渊《广州记》曰:枸橼树似橘,实如柚大而倍长,味奇酢,皮以蜜煮为糁。”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Albach R F,et al. Phytochemistry,1969,8(1):127
[2] Sekhara Uarma T N. et al. Current Sci,1956,25:395
[3]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一分册).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395
[4] Wehmer. Die Pflanzenstoffe,1929,1:65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土产废品局. 中国经济植物志(下册). 第1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1368
[6] David L Dreyer. Phytochemistry,1966,5:367
[7] 何海音,等. 中草药,1986,17(12):530
[8] Fishman G M,et al. C A,1988,109:208316j
[9] Kudritskaya S E,et al. C A,1983,99:3019t
[10] 何朝青. 中草药,1981,12(8):345
[11] Kekelidze N A,et al. C A,1983,98:86311k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