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威灵仙Weilingxian (侯宁极)《药谱》
【异名】
能消《开宝本草》,铁脚威灵仙《宝庆本草折衷》,灵仙《药品化义》,黑脚威灵仙《生草药性备要》,黑骨头《贵州民间方药集》。
【品种考证】
威灵仙存在同名异物现象。威灵仙入药最早见于南北朝梁代姚僧垣的《集验方》,唐贞元年间(785-805 年)嵩阳子周君巢著有《威灵仙传》,载:“先时商州(今陕西商县)有人重病,足不履地者数十年,良医殚技莫能疗,所亲置之道旁以求救者。遇一新罗(今朝鲜)僧见之,告曰:此疾一药可活,但不知此土有否?因为之入山求索,果得,乃威灵仙也,使服之数日能步履,其后山人邓思齐知之,遂传其事。”据丹波恒雄考证,朝鲜历史上所用的威灵仙为毛茛科铁线莲属(Clematis)植物,可见,唐《威灵仙传》中所载亦为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宋《开宝本草》云:“出商州上洛山及华山,并平泽,不闻水声者良。生先于众草,茎方,数叶相对,花浅紫,根生稠密,岁久益繁。”据其形态特征及生境表述乃指产于陕西省铁线莲属中开浅紫色花的某些种类。元代《汤液本草》、明代《纲目》,均有用威灵仙以铁脚者为佳之记载,可见,元、明以来,入药以铁脚威灵仙为佳,应视为药用威灵仙的正品。从《植物名实图考》蔓草类所附威灵仙图更可以认其为威灵仙 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无疑。另外,宋代《本草图经》云:“(威灵仙)今陕西州军等及河东、河北、江湖州郡或有之。初生比众草最先,茎梗如钗股,四棱,叶似柳叶作层,每层六七叶如车轮,有六层至七层者,七月内生花,浅紫或碧白色,作穗似莆台子……”按其所述,再参考所附并州威灵仙、晋州威灵仙、宁化军威灵仙图之特征,均与玄参科草本威灵仙 Veronicastrum sibiricum (L.) Perell 相符,说明了宋代药用威灵仙中包括玄参科草本威灵仙,但现已不作威灵仙药用。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的根及根茎。
【原植物】
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 [C. chinensis Retz.;C.sinensis Lour.]又名:青风藤(陕西秦岭),白钱草(安徽),九里火、移星草(浙江)。
木质藤本,长 3~10m。干后全株变黑色。茎近无毛。叶对生;叶柄长 4.5~6.5cm;一回羽状复叶,小叶 5,有时 3 或 7;小叶片纸质,窄卵形、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 1.5~10cm,宽 1~7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宽楔形或浅心形,全缘,两面近无毛,或下面疏生短柔毛。圆锥状聚伞花序,多花,腋生或顶生;花两性,直径 1~2cm;萼片 4,长圆形或圆状倒卵形,长 0.5~1.5cm,宽 1.5~3mm,开展,白色,先端常凸尖,外面边缘密生绒毛,或中间有短柔毛;花瓣无;雄蕊多数,不等长,无毛;心皮多数,有柔毛。瘦果扁、卵形,长 3~7mm,疏生紧贴的柔毛,宿存花柱羽毛状,长达 2~5cm。花期 6~9 月,果期 8~11 月。
生于海拔 80~1 500m 的山坡、山谷灌木丛中、沟边路旁草丛中。分布于陕西南部、江苏南部、安徽淮河以南、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南部。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以含腐殖质的石灰质土壤最适宜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根芽繁殖。种子繁殖:种子生有长毛,易被风吹走,故在 9 月种子成熟期间应注意及时分批采种。4 月上、中旬育苗,先浇水,然后把种子撒播于苗床内,上覆薄土,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温度适宜,约 10d 左右出苗。苗高 3cm 时可间苗 1 次,并注意浇水,除草,播后 1~1.5 月,即可定植。穴栽行株距 36cm×30cm,栽后覆土,压紧,浇水。根芽繁殖:移栽后 2~3 年的植株就可用作根芽繁殖的材料。早春未出枝叶前把根挖出,用刀把芽分开,以行株距各 30cm 开穴栽植;也可用压条和扦插的方法繁殖。
田间管理 当苗高 30~45cm 时,要搭支架,架高 90~120cm,将藤引到架上,以利生长,在支架前追肥 1 次。
【采收加工】
秋季挖出,去净茎叶,洗净泥土,晒干,或切成段后晒干。
【药材及产销】
威灵仙 Radix Clematidis Chinensis 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销南方各地。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横长,呈圆柱状,长 1.5~10cm,直径 0.3~1.5cm,两侧及下方着生多数细根;表面淡棕黄色至棕褐色,皮部常脱裂而呈纤维状,节隆起,顶端常残留木质茎基;质较坚韧,断面纤维性。根长圆柱形,稍扭曲,长 7~20cm,直径 0.1~0.3c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细纵纹,有时皮部脱落而露出淡黄色木部;质硬脆,易折断,断面皮部较宽,与木部间常有裂隙。气微,味微苦。
以条均匀、质坚硬、断面色灰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 1 列,排列紧密,外壁增厚显深棕色。外皮层细胞排列紧密;皮层宽广,细胞有明显的纹孔,含淀粉粒、草酸钙砂晶,有的细胞含挥发油;内皮层明显,可见凯氏带。韧皮部狭窄。初生木质部二原型,全部木化,导管直径较大,木纤维与木薄壁细胞壁较厚。根茎部及较老根的韧皮部可见少数木化的纤维及石细胞。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水提取液(1∶10),置试管内用力振摇后产生持久性泡沫。分别取提取液 1ml 放入两支试管内,一管加 5% 氢氧化钠 2ml,另管加入 5% 盐酸 2ml,振摇后,两管持续存在的泡沫高度相等。(检查三萜类皂甙)
(2) 将本品甲醇提取液(1∶2)放入试管内,蒸去甲醇,加入醋酐 1ml,沿试管壁滴加浓硫酸,则两液交界处呈现红色环,最后变成蓝色。(检查三萜类)
(3) 取本品粗粉 10g,加入苯 200ml,放入锥形瓶内密闭,放置过夜,滤过。滤液回收苯至干,放冷,加入 1% 盐酸羟胺及 10% 氢氧化钾(1∶1)混合液 2ml,在室温放置 10min,加入 10% 盐酸至 pH3~4 后,再加 1% 三氯化铁试液 1~2ml,则产生红色沉淀。(内酯反应,检查白头翁素)
(4) 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 50g,加水浸泡 24h(30°C)后,用水蒸气蒸馏,收集馏出液,以氯仿萃取 3 次,氯仿与馏出液之比为 1∶10、1∶20、1∶20。萃取液在 45~50°C 减压回收氯仿至小体积,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头翁素对照品少许用氯仿溶解后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供试品与对照品溶液点样于同一硅胶 G 薄层板上。以苯 - 乙醚(4∶1)展开 19cm。喷 0.5%2,4 - 二硝基苯肼试液后,于 80°C 烘干 30min 显色。上述 5 种供试品溶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化学成分】
威灵仙根含原白头翁素(protoanemonin)[1] 及以常春藤皂甙元(hederagenin)、表常春藤皂甙元(epihederagenin)和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为甙元的皂甙:威灵仙 - 23 - O - 阿拉伯糖皂甙(CP₀)、威灵仙单糖皂甙(CP₁)、威灵仙二糖皂甙(CP₂)、威灵仙三糖皂甙(CP₃)、威灵仙三糖皂甙(CP₄)、威灵仙三糖皂甙(CP₅)、威灵仙三糖皂甙(CP₆)、威灵仙四糖皂甙(CP₇)、威灵仙四糖皂甙(CP₈)、威灵仙五糖皂甙(CP₉)、威灵仙五糖皂甙(CP₁₀)、威灵仙 - 23 - O - 葡萄糖皂甙(CP₂a)、威灵仙表二糖皂甙(CP₃a)、威灵仙四糖皂甙(CP₇a)、威灵仙四糖皂甙(CP₈a)、威灵仙五糖皂甙(CP₉a)、威灵仙五糖皂甙(CP₁₀a)、威灵仙二糖皂甙(CP₂b)、威灵仙二糖皂甙(CP₃b)等[2 - 6]。
【药理】
1. 镇痛作用 热板法实验表明,腹腔注射威灵仙煎剂 2.5g/kg,能提高小鼠痛阈[1]。
2. 利胆作用 100% 威灵仙煎剂和 200% 醇提取物 3~4ml/kg 灌胃,均能促进大鼠胆汁分泌。200% 醇提取物 0.5~1ml/kg 静脉注射能迅速促进麻醉犬胆汁分泌及松弛总胆管末端的括约肌,更有利于胆汁分泌[2]。
3. 对平滑肌作用 麻醉犬灌服威灵仙煎剂,可使食管蠕动节律增强,频率加快,幅度增大。对离体兔肠平滑肌,有对抗组胺的兴奋作用[3]。本品醇提取物能直接松弛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并可对抗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回肠收缩[2]。
4. 引产作用 稀醇提取物 15g(生药)/kg,肌内注射,连续 5d,对小鼠中期妊娠有引产作用,完全产出者占 80% 以上[4]。
5. 抗微生物作用 本品 100% 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抗菌有效成分可能是原白头翁素及其聚合物白头翁素。原白头翁素对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和真菌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链球菌的有效浓度为 1∶60 000;对大肠杆菌为 1∶83 000~1∶33 000;对白色念珠菌为 1∶10 000[5]。威灵仙水浸剂(1∶3)体外对奥杜盎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6]。此外,其根茎与须根煎剂均有抑制伯氏鼠疟原虫的作用[7]。
6. 其他作用 威灵仙对离体蟾蜍心脏有先抑制后兴奋作用,浸剂的药效比煎剂约大 3~5 倍。煎剂可使麻醉狗的血压下降,肾容积缩小,其煎剂药效比浸剂弱 1/2 倍。威灵仙浸剂与煎剂对小鼠、大鼠和豚鼠均有显著抗利尿作用,浸剂与煎剂的作用大致相似。50% 威灵仙煎剂 0.2ml 其效价相当于垂体后叶素 0.1u 的抗利尿效果,但作用时间较后者为长[8]。
7. 毒性 原白头翁素具刺激性,接触过久可使皮肤发泡,粘膜充血。原白头翁素易聚合成白头翁素,白头翁素为威灵仙有毒成分,服用过量可引起中毒[2]。
【炮制】
1. 威灵仙 《圣惠方》:“暖水浸过,……暴干捣细罗末”。《圣济总录》:“去苗土。”《品汇精要》:“去芦,水淘,细锉。”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
2. 酒威灵仙 《圣济总录》:“酒浸焙干。”《丹溪心法》:“酒炒”、“酒拌”。现行,取威灵仙片或段,加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每威灵仙 100kg,用黄酒 10kg。酒制能增强祛风通络作用。
饮片性状:威灵仙为细条形小段或不规则厚片,表面灰黄色,有空隙,中心木质部黄白色,略呈方形。周边棕褐色或棕黑色。气微,味微苦。酒威灵仙形如威灵仙,表面颜色加深,微有酒气。
贮干燥容器内;酒威灵仙,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药性】
味辛、咸、微苦,性温,小毒。归膀胱、肝经。
1.《开宝本草》:“味苦,温,无毒。”
2.《医学启源》:“气温,味苦、甘。《主治秘要》云:味甘,纯阳。”
3. 李东垣:“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引自《纲目》)
4.《纲目》:“味微辛、咸,不苦。”
5.《本经逢原》:“苦、辛,温。小毒。”
6.《本草求真》:“专入膀胱,兼入肠、胃诸经。”
7.《本草再新》:“味辛,性温。无毒。入肺、肾二经。”
8.《本草求原》:“苦,温。入心、肝。”
9.《本草撮要》:“入足太阴、厥阴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脚气肿痛,疟疾,骨哽咽喉。并治痰饮积聚。
1.《新修本草》:“腰肾脚膝、积聚、肠内诸冷病,积年不差者,服之无不立效。”
2.《海上集验方》:“去众风,通十二经脉,疏宣五藏冷脓宿水变病,微利不泻人,服此四肢轻健,手足温暖,并得清凉。”
3.《开宝本草》:“主诸风,宣通五脏,去腹内冷滞,心膈痰水,久积瘕癖,痃癖气块,膀胱宿脓恶水,腰膝冷疼,及疗折伤。久服之,无温疫疟。”
4.《本草衍义》:“治肠风。”
5.《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太阳之风。”
6.李东垣:“推新旧积滞,消胸中痰唾,散皮肤、大肠风邪。”(引自《纲目》)
7.《生草药性备要》:“去风毒,除痰,通五脏膀胱,消水肿,治足肿腰膝冷痛,治折伤,诸般骨哽。”
8.《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通经药,有镇痛之效。治偏头痛,颜面神经麻痹,痛风等。”
【应用与配伍】
用于风湿痹痛,关节不利,四肢麻木。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蠲痹痛,为治疗痹证筋脉拘挛之要药。凡风邪偏胜,疼痛游走者,可配防风祛风除痹;湿邪偏胜,肢体重着,配苍术燥湿祛邪;湿热痹痛,得热痛甚,配防己、黄柏清热燥湿;寒邪偏胜,得温痛缓,配桂枝温经散寒;痛甚者,配乌头、附子等散寒镇痛。痛偏向上半身者,加羌活;痛在下半身者,加独活、牛膝。痹痛日久,肢体麻木者,配川芎、五灵脂等活血通脉;筋脉拘挛,骨节变形者,配木瓜、伸筋草、白花蛇等搜风活络;经气虚弱,配黄芪、白术、当归等补虚扶正;肝肾亏虚,腰膝酸痛痿软者,配桑寄生、狗脊、杜仲等补益肝肾,强壮筋骨。还可用于脚气肿痛,多配防己、木瓜、牛膝等以增强除痹止痛之功。
用于癥瘕积聚,腹中包块,噎膈,能疏通血滞痰阻,消散癖积,常配桃仁、当归、延胡索、乳香、没药等同用。
用于年老气虚不运,津枯便秘,有疏导积滞之功,常配黄芪、枳实、麻仁等同用,扶正导下。
此外,用于骨哽咽喉,可单味煎汤,或加食醋、砂糖冲和含咽,以消为度;内服还治跌打损伤;外用作发泡剂,捣敷于相应的部位或穴位,又治疟疾。
1.《药品化义》:“酒拌治两臀(臂)痛。因其力猛,亦能软骨,以此同芎、归、龟甲、血余,治临产交骨不开,验如影响。”
2.《得配本草》:“配鸡冠花,治肠风泻血;佐木瓜,治腰脚病;佐川乌、五灵脂,治手足麻;佐补气药,为宣通之助。”
3.《衷中参西录》:“灵仙与人参并用,治气虚小便不利甚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治骨哽咽喉可用到 30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或作发泡剂。
【使用注意】
气血亏虚及孕妇慎服。
1.《海上集验方》:“其性甚善,不触诸药,但恶茶及面汤。以甘草、栀子代饮可也。”
2.《本草衍义》:“根性快,多服疏人五藏气。”
3.《本草汇言》:“凡病血虚生风,或气虚生痰,脾虚不运,气留生湿、生痰、生饮者,咸宜禁。”
【附方】
1. 治丈夫、妇人中风不语,手足不随,口眼㖞斜,筋骨节风,胎风,头风,暗风,心风…… 伤寒头痛,鼻流清涕…… 头旋目眩,白癜风。极治大风皮肤风痒大毒,又热毒风疮。深治劳疾连腰,骨节风,绕腕风,言语涩滞,痰积;宣通五脏腹内宿滞,心头痰水,膀胱宿脓,口中涎水,好吃茶滓;手足顽痹,冷热气壅,腰膝疼痛,久立不得;浮气瘴气,憎寒壮热,头痛尤甚,攻耳成脓而聋,又冲眼赤;大小肠秘,服此立通,饮食即佳;黄疸、黑疸,面无颜色;瘰疬遍项;产后秘涩;暨腰痛曾经损坠;心痛注气膈气;冷气攻冲肾脏风壅,腹肚胀满,头面浮肿;注毒脾肺气,痰热咳嗽气急,坐卧不安;疥癣等疮;妇人月水不来,动经多日,血气冲心;阴汗盗汗;鵶臭秽甚,气息不堪,勤服威灵仙,更用热汤尽日频洗…… 痔疾秘涩,气痢绞结,并皆治之 威灵仙一味,洗焙为末,以好酒和令微湿,入在竹筒内,牢塞口,九蒸九暴,如干,添酒重洒之,以白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汤酒下。(《海上集验方》)
2. 治肾藏风壅积,腰膝沉重 威灵仙末蜜和丸,桐子大。初服温酒下八十丸,平明微利恶物如青浓(脓)胶,即是风毒积滞也。如未利,夜再服一百丸。取下后,吃粥药补一月,仍常服温补药。(姚僧垣《集验方》)
3. 治一切风痹瘫痪,筋骨疼痛,并大麻恶风 甘草、威灵仙各一斤(切片),水二担。将药煎五六滚,入大缸内,用板凳坐其中,周围用席围定熏之。待水温方浸洗,令浑身汗透淋漓。大忌风寒。(《仙拈集》二妙汤洗法)
4. 治手足麻痹,时发疼痛,或打扑伤损,痛不可忍,或瘫痪等 威灵仙(炒)五两,生川乌、五灵脂各四两。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用盐汤下。忌茶。(《普济方》)
5. 治疝气,腰疼风冷,手足顽麻 威灵仙四两,当归、肉桂各二两。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煎茴香汤下。若妇人用红花煎酒下。(《卫生易简方》)
6. 治脚气久不瘥 威灵仙(洗净,阴干)半斤,牛膝(净去根,酒浸三日)半斤。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木瓜酒下。(《普济方》仙灵丸)
7. 治停痰宿饮,喘咳呕逆,全不入食 威灵仙(焙)、半夏(姜汁浸,焙)。为末,用皂角水熬膏,丸绿豆大。每服七至十丸,姜汤下,一日三服,一月为验。忌茶、面。(《纲目》)
8. 治痞积 威灵仙、楮桃儿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重,用温酒调下。(《普济方》化铁丸)
9. 治男妇气痛,不拘远近 威灵仙五两,生韭根二钱半,乌药五分,好酒一盏,鸡子一个。灰火煨一宿,五更视鸡子壳软为度。去渣温服,以干物压之,侧睡向块边;渣再煎,次日服。觉块刺痛,是其验也。(《纲目》引《摘玄方》)
10. 治肠风病甚不瘥 威灵仙(去土),鸡冠花各二两。上二味锉劈,以米醋二升煮干,更炒过,捣为末,以生鸡子清和作小饼子,炙干,再为细末。每服二钱匕,空心,陈米饮调下,午复更一服。(《圣济总录》灵仙散)
11. 治五痔肿痛,下血不止,或营卫滞涩,身体疼痛,大便风闭不通 威灵仙十两,木香一两。上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荆芥汤下,不拘时。(《普济方》能消丸)
12. 治痘疮黑陷 铁脚威灵仙一钱(炒为末),脑子一分。温水调服。取下疮痂为效。(《纲目》引《儒门事亲》)
13. 治破伤风及金刃伤打扑损 威灵仙末半两,独头蒜一枚,香油一钱。同捣烂,热酒调服,汗出即效。(《卫生易简方》)
14. 治疟疾 威灵仙,以酒一钟,水一钟,煎至一钟,临发温服。(《本草原始》)
15. 治诸骨哽咽 威灵仙一两二钱,砂仁一两,砂糖一盏,水二钟,煎一钟。温服。(《纲目》)
16. 治牙痛 威灵仙、毛茛各等量。取鲜药洗净,捣烂取汁,1 000ml 药液加 75% 乙醇 10ml,用以防腐。用棉签沾药水搽痛牙处。注意不可多搽,以免起泡。(《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 五官科》)
17. 治急性乳腺炎 威灵仙适量。研末,以米醋拌和成糊状,30min 后贴敷于患处,随干随换,一般 1~3d 即愈。〔《浙江中医杂志》1984,(1)∶39〕
18. 治膈噎,大便燥结,饮食良久复出,及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其功甚捷 新取威灵仙四两(捣汁,四、五月开花者),生姜四两(捣汁),真麻油二两,白砂蜜四两(煎沸,掠去上沫)。上四味,同入银石器内搅匀,慢火煎,候如饧。时时以筯挑食之。一料未愈,再服一料决效。(《医学正传》润肠膏)
19. 治年高之人,津液枯燥,无以润养,肠间干涩,气血俱衰,艰于运化,其脉躁大 黄芪一两(蜜炙,切),威灵仙半两(去土,洗),枳壳一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生姜汤下二十丸。又将紫苏子、麻仁研水取汁煮粥食甚佳。(《鸡峰普济方》威灵仙丸)
20. 治尿路结石 威灵仙 60~90g,金钱草 50~60g。每日 1 剂,煎服。〔《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5)∶30〕
21. 治癜风、囊风、紫云风、头风、历节风、破伤风、皮肤风痒,及疥癣、瘰疬肿毒 威灵仙酒拌,九蒸九晒,为末。每服二钱,酒下,或米糊为丸服。唯忌茶面。(《外科大成》威灵仙散)
【制剂】
1. 风湿骨痛药酒 威灵仙 500g,防己 500g,羌活 500g,槲寄生 500g,北独活 500g,穿山龙 500g,茜草 500g,麻黄 100g,马钱子(制)100g,白糖 1kg,50 度白酒 25kg。冷浸法:除白酒,白糖外,以上 9 味酌予碎断,装入布袋,置缸或其他适宜容器中,加白酒,密闭浸泡,夏季 30d,其他季节 40d(室温保持 15°C 以上),每日搅拌 1 次,取出布袋,压榨,榨出液澄清后,取上清液与浸液合并,加白糖,搅拌溶解。密闭,静置 15d 以上,滤过,灌封。预热冷浸法:除白酒、白糖外,以上九味酌予碎断,装入布袋,置回流器中,加入白酒,加热回流浸取 12h,趁热全部倾入缸中,密闭浸泡 15d,每日搅拌 1 次。取出布袋,压榨,榨出液澄清后,取上清液与浸液合并,加入白糖,搅拌溶解,密闭,静置 15d,滤过,灌封。本品为橙黄色的澄明液体;气芳香,味辛,微甘,苦。功能散风,祛湿。用于腰腿疼痛,肢体麻木,手足拘挛,关节疼痛。口服,每次 10~15ml,每日 2~3 次,温服。孕妇忌服。(《吉林省药品标准》1986 年)
2. 威灵仙跌打片 威灵仙 300g,川乌(制)240g,五灵脂(醋炒)240g。取五灵脂粉碎成细粉,过筛;威灵仙加水煎煮 2 次,每次 2h,滤过,合并滤液,静置,取上清液浓缩成稠膏;川乌用 70% 乙醇回流器提取 2 次,每次 3h,合并提取液,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将上述粉末与膏混匀,加适量辅料,制颗粒,干燥,压制成 1 000 片,包糖衣。片心棕褐色;味苦。功能散风祛湿,活血止痛。用于手足麻痹,时发疼痛,跌打损伤,痛不可忍或瘫痪等症。口服,每次 1~2 片,每日 2 次。(《安徽省药品标准》1987 年;《湖北省药品标准》1980 年)
3. 活络消痛片 威灵仙 100g,刺五加浸膏 100g,当归 150g,制川乌 40g,制草乌 40g,竹节香附 20g,丹参 150g,乳香(制)15g,没药(制)15g,麻黄 30g。取当归 120g,丹参 120g,威灵仙及麻黄,加水煎煮 2 次,每次 4h,合并煎液,滤过,浓缩至相对密度为 1.28~1.30(80°C)的清膏;另取制川乌,制草乌,乳香,没药,竹节香附及剩余的当归,丹参共粉碎成细粉,与上述清膏、刺五加浸膏和辅料适量,混匀,制粒,干燥,压制成 1 000 片,每片重 0.35g,包糖衣。片心呈棕褐色,气香味苦。本品的乙醚液,加氨试液,强力振摇,滤过,滤液置蒸发皿中,挥去乙醚,残渣加磷酸数滴,微热,呈紫堇色;本品的乙醇液加 3% 碳酸钠溶液与新制的重氮对硝基苯胺试液 1~2 滴,即呈红色。功能通经活络,舒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经络闭塞,筋骨疼痛,四肢麻木。口服,每次 4 片,每日 3 次。心脏病、胃溃疡及孕妇忌服。〔卫生部《药品标准· 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册)1990 年〕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脊柱肥大症 用威灵仙注射液注射于肥大椎体左右两侧之华佗夹脊穴,一般取 2~4 个穴,得气后注药,每穴注射 1~2ml,每日或隔日 1 次,10 次为 1 疗程。治疗颈、胸、腰椎等椎体肥大 100 例,有效率为 87%。另设生地注射液组 83 例,有效率为 83%。P>0.05,二组疗效无显著差异。有效治疗次数最短 5 次,最长 40 次,平均治 1.5 个疗程 [1]。
2. 治疗足跟疼症 威灵仙 5~10g,捣烂,用陈醋调呈膏状备用。先将患足浸泡热水中 5~10min,擦干后将药膏敷于足跟,外用纱布绷带包扎。晚间休息时可将患足放在热水袋上热敷。每日换药 1 次。共治 89 例,痊愈 76 例,平均治疗 6.5 次;好转 11 例,平均治疗 3 次;无效 2 例,平均治疗 5 次 [2]。
3. 治疗胆石症 威灵仙 60g,每日分 2 次煎服,共治 120 例。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大便能找到结石,且 1 年以上无复发者共 60 例;临床症状消失,但 B 超检查胆囊内仍有较大结石者共 44 例;临床症状无好转或中转手术者共 16 例。总有效率为 87%。治疗结果表明,对于结石直径在 15mm 以上者仅可使临床症状缓解或为中转手术创造条件,而对结石直径小于 15mm,特别是肝胆管泥沙样结石疗效显著。在 120 例中,肝胆管泥砂样结石 26 例,临床治愈 23 例,好转 3 例。从动物实验和临床疗效看,威灵仙治疗胆石症的作用可能是促进肝内胆汁分泌,同时也能使俄狄括约肌张力明显松弛,从而为排石创造良好条件 [3]。
4. 中期妊娠引产 取威灵仙鲜根,洗净后用碘酊和 75% 乙醇消毒,然后沿孕妇子宫壁徐徐送入宫腔,直至有阻力为止。通过 149 例各种月份的孕妇的临床使用,引产有效率为 95.6%,其中不全产 14.6%。多数在上药后 24~48h 内流产。但有高烧、寒颤等副反应 [4]。
【药论】
1. 论威灵仙主风湿痰饮之疾
① 朱丹溪:“威灵仙属木,治痛风之要药也,在上下者皆宜服之,尤效。其性好走,亦可横行。”(引自《纲目》)
② 倪朱谟:“威灵仙主风湿痰饮之疾。治中风不语,手足顽痹,口眼㖞斜及筋骨痛风,腰膝冷疼,胻踝酸痛,疠风酷毒,皮肤风痒,肾脏风壅,头风眩晕,脑漏流涕,伤寒瘴气,憎寒壮热,黄疸黑疸,冷热气胀,胃痛膈气,膀胱宿脓、宿垢、恶水,气利,脚气,痔疾,瘰疬,疥癣,妇人月闭,气血冲心,产后恶露不行,及大人暗风痫风,癫狂心风,小儿胎风脐风等证,并皆治之。大抵此剂宣行五脏,通利经络,其性好走,亦可横行直往。追逐风湿邪气,荡除痰涎冷积,神功特奏。”(《本草汇言》)
③ 贾所学:“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致成痛风走注,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风胜者患在上,湿胜者患在下,二者郁遏之久化为血热,血热为本而痰则为标矣。以此疏通经络,则血滞痰阻无不立豁。若中风手足不遂,以此佐他药宣行气道。”(《药品化义》)
2. 论威灵仙治痘毒上壅
张石顽:“威灵仙性善下走;痘疹毒壅于上,不能下达,腰下胫膝起灌迟者,用为下引立效。”(《本经逢源》)
3. 论威灵仙久服损气。
① 李时珍:“威灵仙气温,味微辛、咸。辛泄气,咸泄水,故风湿痰饮之病,气壮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损真气,气弱者亦不可服之。”(《纲目》)
② 肖京:“威灵仙性疏利,方家盛称其善疗诸风,蠲痿宣毒,功能不可尽阐,愚亦以为大谬也。若病非实症从外得者,不可轻饵也。故《本草纲目》有云,此物能疏人真气,稍涉虚者宜禁之,意可知矣。大凡一药具补泻两性,只宜于实,不宜于虚,只宜暂用,不宜久服。人知其泻之有功,而不知其补之无能。殊昧扶羸之理,益彰通治之害。”(《轩岐救正论》)
【集解】
1.《本草图经》:“唐贞元中,嵩阳子脚君巢作《威灵仙传》,云:先时商州有人重病,足不履地者数十年,良医殚技;莫能疗,所亲置之道傍,以求救者,遇一新罗僧见之,告曰:此疾一药可活,但不知此土有否。因为之入山求索,果得,乃威灵仙也。使服之,数日能步履,其后山人邓思齐知之,遂传其事。崔元亮《海上方》著其法云:采得阴干月余,捣筛,温清酒和二钱匕,空腹服之。如人本性杀药,可加及六钱匕,利过两行则减之,病除乃停服。”
2.《南部新书):“山人邓思齐献威灵仙草。出商州,能愈众疾。禁中试有效,特令编付史馆。”
附注作威灵仙药用的同属植物尚有:①铁线莲 Clematis florida Thunb.分布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在浙江作“威灵仙”用,称“铜威仙”。②毛蕊铁线莲 C. lasiandra Maxim. 又名:丝瓜花。分布陕西、甘肃、安徽、江西、浙江、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③山木通C. finetiana Levl. et Vant. 又名:铁皮威灵似。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云南。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中草药学(中册).第 1 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237
[2] Kizu Haruhisa,et al.Chem Pharm Bull,1979,27:2388
[3] Kizu Haruhisa,et al.Chem Pharm Bull,1980,28:2827
[4] Kizu Haruhisa,et al.Chem Pharm Bull,1980,28:3555
[5] Kizu Haruhisa,et al.Chem Pharm Bull,1982,30:859
[6] Kizu Haruhisa,et al.Chem Pharm Bull,1982,30:3340
药理
[1] 沈阳医学院科研资料汇编,1958,(2):11
[2] 耿宝琴,等.中药通报,1985,10(9):37
[3]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第 1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614
[4] 周世清,等.计划生育资料选编.四川省东北片计划生育技术协作组编,1979:59
[5] Baer H,et al.J Biol Chem,1946,(162):65
[6] 曹仁烈,等.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4):286
[7] 曾国琦,等.福建医药杂志,1988,10(5):35
[8] 皮西萍,等.青岛医学院学报,1957,(1):9
现代临床研究
[1] 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中医科.医学情报交流,1975,2(1):60
[2] 朱云海.中医杂志,1990,31(7):25
[3] 陆焕清,等.河南中医,1987,7(6):22
[4] 周世清,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3):6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