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土木香 Tumuxiang 《本草图经》
【异名】
青木香《本草衍义》,祁木香《河北药材》,藏木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品种考证】
土木香之名,原出于《本草图经》,但《蜀本草》尝言孟昶苑中曾种“木香”,云:“花黄,苗高三四尺,叶长八九寸,皱软而有毛。”《本草图经》认为“恐亦是土木香种也。”《本草衍义》云:“尝自岷州出塞,得生青木香,持归西洛,叶如牛蒡,但狭长,茎高三四尺,花黄,一如金钱,其根则青木香也。生嚼之极辛香,尤行气。”岷州即今甘肃,现时甘肃称青木香者,即为菊科土木香 Inula helenium L. 之根,《本草衍义》所称塞外所得青木香应与此种为同一类型。
【来源】
为菊科植物土木香的根。
【原植物】
土木香 Inula helenium L.
多年生草本,高 60~150cm,可达 250cm。根茎块状,有分枝。茎直立,粗壮,径达 1cm,不分枝或上部有分枝,被开展的长毛。茎基部叶较疏,基部渐狭成具翅且长达 20cm 的柄,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 10~40cm,宽 10~25cm,先端尖,边缘有不规则的齿或重齿,上面被基部疣状的糙毛,下面被黄绿色密茸毛,叶脉在下面稍隆起,网脉明显;中部叶卵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较小,基部心形,半抱茎;上部叶披针形,小。头状花序少数,径 6~8cm,排列成伞房状或总状花序;花序梗从极短到长达 12cm,为多数苞叶围裹;总苞 5~6 层,外层革质,宽卵圆形,先端钝,常反折,被茸毛,宽 6~9mm,内层长圆形,先端扩大成卵圆三角形,干膜质,背面具疏毛,有缘毛,较外层长达 3 倍,最内层线形,先端稍扩大或狭尖;舌状花黄色,舌片线形,长 2~3cm,宽 2~2.5mm;管状花长约 9~10mm,有披针形裂片;冠毛污白色,长 8~10mm,有极多数具细齿的毛。瘦果四或五面形,长 3~4mm,无毛。花期 6~9 月。
生河边、田边等潮湿处。分布于东北、华北及西北;在河北、山西、浙江、河南、湖北、四川等地有栽培。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适宜于砂质壤土。
栽培技术 霜降至冬间将土深耕 20~24cm。翌年春季施足基肥,再耕 1 次,作成宽约 1m 之畦。清明后 5~10d,按行、株距各 45cm,挖深约 10~14cm、宽约 14cm 交错的穴,然后将带芽的种茎斜放穴内,覆土 3~4cm。
田间管理 每隔 5~7d 浇水 1 次,约 20d 后,芽即出土,此时仍须经常浇水。6 月上旬在植株周围约 10cm 挖沟施肥,耙平后浇水,8 月中旬再施 1 次。中耕除草时不宜深锄。发现花茎宜立即摘除。
【采收加工】
霜降后叶枯时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截段,较粗的纵切成瓣,晒干。
【药材及产销】
土木香 Radix Inulae Helenii 主产于河北;新疆、甘肃、陕西、四川、河南、浙江等地亦产。多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稍弯曲或扭曲,长 10~20cm,直径 0.5~2cm。表面深棕色,具纵皱纹及不明显的横向皮孔,头部稍膨大,先端具稍凹陷的茎痕及棕色叶柄残基。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不平坦,稍呈角质样,乳白色至浅黄棕色,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略显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苦而灼辣。
以根粗壮、质坚实、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层细胞 5~6 列。韧皮部宽广。形成层成环,不甚明显。木质部导管多单列排列较不规则。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均有油室散在,直径 50~200μm。韧皮部薄壁细胞及木质部的射线细胞中均含菊糖。
理化鉴别 (1) 异羟肟酸铁反应 取少量土木香挥发油于试管中,加入异羟肟酸铁试剂 2~3 滴,呈橙红色反应。(检查内酯)
(2) 薄层色谱 取土木香挥发油,用乙醚提取,无水硫酸钠脱水,回收乙醚。取精制后的挥发油 0.1ml 溶于 1ml 石油醚中,作供试液。以土木香内酯作对照,同点于硅胶荧光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酸乙酯-苯(70∶15∶15)为展开剂,展距 18cm。展开后,取出晾干,在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样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对应位置处显相同的荧光斑点。
【化学成分】
土木香根含菊糖 (inulin) 达 44% 左右,含挥发油 1%~2%,油中主成分是土木香内酯 (alantolactone),异土木香内酯 (isoalantolactone),二氢异土木香内酯 (dihydroisoalanto- lactone),土木香酸 (alantic acid),土木香醇 (alantol)[1,2] 及三萜类成分达玛二烯醇乙酸酯 (dammaradienyl acetate)[3],大牻牛儿烯 D 内酯 (germacrene-D-lactone) 及 1-去氧-8-表狭叶依瓦菊素 (1-desoxy-8-epi-ivangustin)[4]。
【药理】
1. 驱虫作用 土木香挥发油所含土木香内酯及其衍生物易溶于醇而不溶于水。化学结构与山道年类似,驱虫作用较山道年好而毒性较低。异土木香内酯、二氢异土木香内酯的药理作用和毒性都类似山道年[1]。
2. 抗菌作用 经体外试验,土木香内酯在 0.1μg/ml 浓度时,即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感染人型结核杆菌的豚鼠,口服土木香内酯能延迟发病但不能完全制止。此外土木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与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皮肤真菌亦有抑制作用[2,3]。
3. 其他作用 土木香内酯低浓度兴奋,较高浓度抑制离体蛙心,使心脏停止于舒张期。对蛙后肢灌流及兔耳血管灌流,低浓度时有轻微扩张作用,高浓度时则收缩。家兔静脉注射少量,血压先微升,继而缓慢下降,大量则一开始即为降压,呼吸抑制。它能抑制离体兔肠,降低小肠过高的运动及分泌功能。对离体兔子宫亦有抑制作用,但在极低浓度时对子宫可有兴奋作用,对蛙的骨骼肌及运动神经末梢为麻痹作用,使疲劳曲线缩短[1]。
4. 毒性土木香内酯给家兔口服或皮下注射,大量可升高血糖,中等剂量可降低血糖,且抑制食物性高血糖。对蛙、小鼠及家兔的一般毒性为自发活动及反射活动麻痹,以后呼吸停止而死。呼吸停止后心脏还保持短时间搏动,因此考虑是中枢性的。异土木香内酯毒性较小,二氢异土木香内酯毒性更小。人应用过量 (根) 可发生四肢疼痛、吐、泻、眩晕及皮疹。其中含毒性很强的蛋白质[1]。
【药性】
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
1.《现代实用中药》:“辛、苦,温。”
2.《陕西中药志》:“无毒。入肺、肝、脾经。”
3.《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辛、苦,微温。”
5. 《湖北中草药志》:“辛、苦,平。”
【功能主治】
健脾和胃,行气止痛,驱虫。主治胃脘、胸腹胀痛,呕吐腹泻,痢疾,食积,虫积。
1.《现代实用中药》:“为芳香性健胃药。利尿,发汗,祛痰,驱虫,防腐。治霍乱吐泻,疟疾合并胃肠炎。并有收敛作用,治结核性下利,慢性肠炎及支气管炎;清肺热,行三焦气,治痰咳喘促,一切气痛。”
2.《陕西中药志》:“行气化滞,健脾和胃。治胸满腹胀,呕吐腹泻,痢疾。”
3.《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健胃,行气,止痛。治胃痛,气滞胸腹胀满、疼痛。”
4.《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健脾开胃。主治消化不良,痢疾。”
5.《西藏常用中草药》:“调气解郁,安胎。主治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肋间神经痛,胸壁挫伤和岔气作痛。”
6.《河北中草药》:“治食积不化,不思饮食,肠胃气滞不行。”
7.《湖北中草药志》:“主治牙痛,蛔虫病。”
8. 《长白山植物药志》:“主治慢性肝炎,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血虚内热者慎服。
1.《陕西中药志》:“内热口干,喉干舌绛者忌用。”
2. 《河北中草药》:“血枯有热者忌服。”
【附方】
1. 治胃痛 土木香 3g,元胡 15g。研末水冲服,每日 2 次。
2. 治胸胁胃胀痛不适 土木香、藿香、枳壳、陈皮各 9g。水煎服。(1~2方出自《山西中草药》)
3. 治腹泻肠鸣 土木香、雄黄连各等量。研粉,每次 2~3g,开水吞服。(《湖北中草药志》)
4. 治细菌性痢疾 祁木香、黄连各 9g。水煎服。
5. 治肋间神经痛 祁木香、郁金各 9g。水煎服。(4~5方出自《河北中草药》)
6. 治牙痛土木香适量。捣烂或嚼烂,含患处或入虫牙孔内。(《湖北中草药志》)
【集解】
1.《新修本草》:“此有二种,当以昆仑来者为佳;出西胡者不善。叶似羊蹄而长大,花如菊花,其实黄黑,所在亦有之。”
2.《本草图经》:“木香,生永昌山谷,今惟广州舶上有来者,他无所出。陶隐居云:即青木香也。根窠大类茄子,叶似羊蹄而长大,花如菊,实黄黑。亦有叶如山芋,而开紫花者。不拘时月,采根芽为药。以其形如枯骨者良。江淮间亦有此种,名土青木香,不堪入药用。伪蜀王昶苑中亦尝种之,云苗高三四尺,叶长八九寸,皱软而有毛,开黄花,恐亦是土木香种也。”
附注 总状土木香Inula racemosa Hook. f. 分布于新疆天山阿尔泰山一带,在四川、湖北、陕西、甘肃、西藏等地有栽培,其根的功用与土木香大致相同。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楼之岑.生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241
[2] Ukita C,et al. C A,1952,46:2526i
[3] 吉岡一郎,等.药学杂志(日),1963,83:801
[4] Bohlmann F,et al. Phytochemistry,1978,17(7):1165
药理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第 1 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80
[2] 阎桂华,等.药学通报,1960,8(2):57
[3] 福建省中医研究所.福建中医药,1958,2(2):33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