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刁柏语音讲解
【药名】
石刁柏 Shidiaobai 《中药大辞典》
【异名】
芦笋《中药大辞典》,芦筍《临床皮肤科杂志》1981,10(2)∶98,露笋《新华本草纲要》,龙须菜(通称)
【释名】
早春其嫩茎破土而出,状似春笋,故有芦笋、芦筍、露笋之名。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石刁柏的嫩茎。
【原植物】
石刁柏Asparagus officinalis L.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可达1m。根稍肉质。茎上部在后期常俯垂,分枝较柔弱,无毛。叶状枝每3~6枚成簇,近圆柱形,纤细,稍压扁,多少弧曲,长0.5~3cm,叶鳞片状,基部具刺状短距或近无距。花1~4朵腋生,单性,雌雄异株,绿黄色,花梗长7~14mm,关节位于上部或近中部;雄花花被片6,长5~6mm,花丝中部以下贴生于花被片上,花药长圆形;雌花较小,花被长约3mm,具6枚退化雄蕊。浆果球形,直径7~8mm,成熟时红色,具种子2~3颗。花期5月,果期7月。
我国新疆北部塔城地区有野生,其他地区多为栽培,少数地区也有变为野生的。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对气候要求不严,对风土的适应范围甚大,寒暖二地均能生长,最适宜在富含有机质,表土深厚并常保持湿润的粘质壤土上栽培,亦可在壤土及砂质壤土上栽培,黏土及重黏土则不宜种植。
栽培技术 主要用种子繁殖。播种用种子宜于9月果实成熟转红色时,采收入桶,放置数日,使果肉腐烂,洗去果肉,取出种子,用湿沙层积贮藏。播种期暖地3月下旬至4月上旬;寒地自4月上旬至下旬。条播,按行距15cm开浅沟,粒距1.5cm,浅覆土,上盖藁秆,保湿灌溉,以防干燥。沙藏种子播后2星期即发芽。发芽后,即除去畦面覆盖物。苗高12~15cm疏苗,株距保持6~9cm,秋末苗高60~90cm即可定植,行株距为105cm×54cm。
田间管理 定植后第1年宜勤除草,施追肥,天旱时畦间灌水,促进植株发育良好,至秋末茎叶凋萎,宜割去,自第2年后仍照第1年管理。在有风害的地方,宜在7月上旬在畦上每距4m打木桩高约3.1m,在植株二侧用草绳缚于桩上,以防止茎叶倒伏。
【采收加工】
4、5月间采收嫩茎,随即采取保鲜措施,防止日晒、脱水。
【化学成分】
含有具抗真菌活性的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25S-5β-螺甾烷-3β-醇{3-O-〔[β-D-gluc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25S-5β-spirostan-3β-ol}[1]。还含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异鼠李素(isorhamnetin)等[2]。又含单糖及其衍生物:果糖(fructose),葡萄糖(glucose),果糖吡咯烷酮酸(fructose pyrrolidonic acid),果糖谷氨酸环合物(cyclization of fructose glutamic acid),果糖谷氨酰胺(fructose glutamine)等[3];三糖类:蔗果三糖(kestose),新蔗果三糖(neokestose)等[4,5];多糖:芦笋多糖(asparagosin),是一种果聚糖(fructan)[6]。还含咖啡酸(caffeic acid),维生素B₁、B₂、B₆、C和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7~9]。
【药理】
1. 抗肿瘤作用芦笋煎煮浓缩制成的芦笋饮料给小鼠灌服或腹腔注射,对肉瘤S₁₈₀均有明显抑瘤作用,对艾氏腹水癌小鼠可明显延长存活天数。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株、人胃癌细胞株MGC₈₀₃、人白血病细胞株(巨噬细胞型)U₉₃₇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人鼻咽癌细胞株作用不明显。用芦笋饮料40mg(生药)/ml处理人胃癌、肝癌细胞24h,接种于用⁶⁰Co照射的免疫抑制小鼠皮下,对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1]。未出土的白芦笋尖和白芦笋茎提取液和芦笋尖提取液的乙醇提取物,给小鼠隔日灌服1次,共4次,均使S₁₈₀的重量显著减小,抑瘤率达71%~74%[2]。破土见光生长后采摘的绿芦笋原汁或绿芦笋乙醇提取物灌服,隔日1次,共4次,对皮下接种的S₁₈₀和艾氏腹水癌的重量均可明显减小[3]。小鼠灌服芦笋汁不仅可抑制S₁₈₀生长,且可延长艾氏腹水癌小鼠生命[4]。在体外,芦笋原汁对小鼠肺腺癌(LA₇₉₅)、人鼻咽癌(CNE)、人宫颈癌(HeLa)和人食道癌(ECa₁₀₉)细胞系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各细胞系药敏反应不同,LA₇₉₅最敏感,CNE、HeLa细胞次之,ECa₁₀₉较不敏感。在LA₇₉₅小鼠接种前或接种后饮用芦笋精溶液,可使肿瘤体积倍增时间(每组动物平均瘤径增长1倍所需时间)较对照组延迟4d左右,肿瘤体积平均倍增(或3倍)所需时间与对照组肿瘤体积平均倍增(或3倍)所需时间之比为抑瘤比,其值为1.5[5]。在体外,芦笋口服液和芦笋饮料对ECa₁₀₉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6]。
芦笋愈伤组织(AC,即芦笋无性繁殖细胞)分为新鲜芦笋愈伤组织(FAC)和灭活芦笋愈伤组织(DAC,即AC经与芦笋罐头制作过程相似处理者),试管苗液(TAC,即AC在试管中培养生长的绿芽;大田苗液(NA,即天然生长的芦笋);AT即市售罐头。小鼠灌服FAC 1星期,S₁₈₀腹水型生命延长率达63.3%,AT仅延长29.5%;FAC对S₁₈₀实体瘤的抑瘤率51.4%,DAC35.3%,TAC31.2%,NA25.4%,5-Fu(5-氟尿嘧啶)30.6%[7]。
从芦笋中分离的芦笋皂甙(asparagoside)C和D可抑制小鼠乳腺癌、胰癌和子宫颈癌的生长[8]。芦笋提取物能抑制人宫颈癌JTC₂₆细胞生长,对小鼠P₃₈₈白血病细胞有细胞毒作用。从芦笋根中提取的多糖和皂甙及从芦笋茎中提取并合成的硫化合物〔硫-(1,2-二羧基乙基)L-半胱氨酸〕,在体外,对腹水型肝癌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10.7%、82.6%和69.2%。腹腔注射芦笋多糖或皂甙能显著抑制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的增殖和S₁₈₀的生长[9]。
从国外引进经多代选育而得的优良品种黔园九号芦笋,其嫩茎原汁经真空冷冻浓缩,按每日723mg(鲜品)/kg灌胃,共15d,对小鼠可移植性肿瘤子宫颈癌U₁₄、肝癌H₂₂有抑制作用,平均抑癌率32.4%,表明仅有微弱的抑癌作用,对实体型艾氏腹水癌抑癌作用不明显;对肉瘤S₁₈₀没有抑制作用。对T₇₃₉₁小鼠的移植性肺癌LA₇₉₅无抑制作用[10]。
抗肿瘤作用机理:以含5%芦笋粉的饲料喂大鼠,对致癌物亚硝胺的中毒有明显保护作用,芦笋组大鼠体重明显大于对照组,实验期间大鼠死亡率为零,而对照组死亡率达30%;与对照组比较,芦笋组大鼠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较低,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较高,血浆丙二醛(MDA)水平较低,均有显著差异。表明芦笋具有明显的对抗亚硝胺中毒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则可能与其通过提高机体SOD水平,对抗自由基的损伤作用,也可能直接阻断亚硝胺在体内的合成[11]。在体外,芦笋提取物可抑制S₁₈₀的DNA和RNA的合成[12]。荷瘤(S₁₈₀)小鼠灌服芦笋尖提取液,可使血浆cGMP水平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其抑瘤作用的原因之一,一般认为,细胞内cGMP升高,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增殖,抑制分化[13]。小鼠灌服芦笋口服液,对肠道致癌物二甲基肼(DMH)腹腔注射所致结肠隐窝上皮细胞出现微核和凋谢的细胞数降低有明显拮抗作用,且有量效关系,说明芦笋中存在着有效的抗癌成分[14]。TAC提取液能使人喉癌细胞(HEp-₂)核糖体蛋白含量和葡萄糖-6-磷酸酶显著降低,说明TAC对HEp-₂细胞核糖体有灭活作用。TAC提取液及TAC和FAC的某些组分对S₁₈₀腹水瘤细胞核糖体有显著灭活作用,而对正常小鼠肝核糖体作用不明显。提示TAC和FAC能使肿瘤细胞核糖体灭活,使细胞蛋白质合成受阻,从而使肿瘤生长受抑制[7]。
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正常6星期小鼠喂饲芦笋尖和芦笋汁1个月,可使胸腺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对脾脏重量无明显影响[15]。小鼠口服芦笋原汁、芦笋多糖或甙类提取物,连续6d,均可提高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多糖和甙类提取物的作用强于原汁,甙类强于多糖[16]。芦笋匀浆给小鼠灌胃或皮下注射亦有相似作用[17]。小鼠灌服芦笋汁还能加强对血中碳粒的清除[4]。低浓度芦笋原汁可促进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增殖,与白介素2(IL-2)合用,提高IL-2效价2倍,C₅₇小鼠、正常人、肿瘤患者反应相似,依次略减[5]。老年人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健康青壮年,每日早晚空腹服芦笋罐头固体物100g共4星期,血清CIC显著下降[18]。
3. 降血脂作用 小鼠每日喂饲芦笋和芦笋汁15d,可使高脂饲料引起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β-脂蛋白(β-LP)升高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芦笋皮对血清TG与β-LP的上升也有抑制作用,但对血清TC的升高无效。芦笋茎尖的降脂效果显著,尤其降低血清TC可达81.3%,β-LP下降65.1%,TG只下降17.7%。单喂芦笋汁可使TC降低46.9%,但对β-LP没有作用。先制备小鼠高脂血症模型,再给芦笋及芦笋汁治疗亦有明显降脂效果[19]。老年高血脂患者每日早晚服芦笋罐头固体物100g,4星期后,血清TC和TG均显著下降[18]。
4. 其他作用 小鼠每日服鲜芦笋1g共3星期对外周血白细胞数无影响,但对⁶⁰Coγ射线照射或皮下注射环磷酰胺引起白细胞减少者则有一定保护作用,骨髓有核细胞(BMC)数比对照组下降少,亦可保护骨髓造血干细胞(CFU-S),减少⁶⁰Co辐射损害[20]。大鼠服含5%芦笋干粉饲料5~10d,对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造成外周血红细胞和白细胞减少均明显轻于对照组,骨髓涂片亦可见芦笋组干细胞增生活跃,粒系细胞数与红系细胞数之比显著大于对照组[21]。大鼠饲以5%芦笋干粉饲料12d,对四氯化碳引起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肝脏重量减轻较少,血清丙二醛浓度较低,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高,表明芦笋的保肝作用机制可能在于通过提高SOD活性,阻断自由基对肝细胞的损害[22]。6星期和16星期小鼠饲喂芦笋尖和芦笋汁1个月,红细胞及肝组织中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周龄小鼠心、肝、肾组织的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6周龄小鼠也有降低趋势[15]。小鼠灌服芦笋汁还可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4]。从芦笋分离得的粗皂甙在体外对某些真菌如念珠菌属、隐球菌属、发癣菌属、小孢菌属和表皮癣菌属有一定抑制作用。从中分离得一种新皂甙3-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25S-5β-螺甾烷-3β-醇,对上述真菌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5μg/ml~8μg/ml[23]。
【药性】
味微甘,性平。
《福建药物志》:微甘,平。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活血散结。主治肝炎,银屑病,高脂血症,乳腺增生。另对淋巴肉瘤,膀胱癌,乳腺癌,皮肤癌等有一定疗效。
《福建药物志》:清热利湿。主治银屑病、肝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制剂】
芦笋片用石刁柏粉制成糖衣片,每片含0.16g或0.32g。除去糖衣后,显棕黄色,味微苦。功能散结镇痛。用于乳房小叶增生,乳痈等症。口服,每次1.6~2.4g,每日2次。(《全国医药产品大全》)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银屑病 用生产石刁柏罐头时的下脚料2kg,每次加水至药平面,重复煮沸3次,将3次煎液混合再浓缩至500ml,每次服20ml,每日3次,连服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泛发性银屑病80例,结果近期总有效率达90%,其中13例痊愈,16例显效,47例有效,无效4例。大部分病例在治疗14d内迅速见效,13例痊愈者中6例于2星期内治愈。13例痊愈者经2月至1年余随访,8例复发,但皮损较局限。复发病例再给药仍有效。本药无明显副反应[1]。
2. 治疗高脂血症 26例高脂血症老年患者食用清水芦笋罐头,每人每日早晚空腹各食50g,4星期复查空腹血清中各项指标。观察期间停用各种降脂药物,膳食仍保持治疗前水平。结果:血清三酰甘油平均下降102.44mg%,总胆固醇平均下降78.45m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下降53.31mg%。三者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相对浓度从21.9%升高到27.71%(P<0.01)[2]。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Shimoyamada M, et al. Agric Biol Chem, 1990, 54(10):2553
[2] Claire L, et al. C A, 1986, 105:57925w
[3] Matthias R, et al. C A, 1989, 110:211066d
[4] Forsythe K L, et al. Carbohydr Res, 1989, 185(2):315
[5] Forsythe K L, et al. Plant Physiol, 1990, 92(4):1014
[6] Norio S, et al. C A, 1993, 119:91210h
[7] Miller H G, et al. C A, 1992, 116:37994s
[8] Fernandez M C, et al. C A, 1992, 116:254331c
[9] Yoshida M, et al. C A, 1993, 118:190225c
药理
[1] 陈利铭,等. 福建医药杂志,1989, 11(4):28
[2] 段巧玲,等. 蚌埠医学院学报,1991, 16(2):114
[3] 夏俊,等. 蚌埠医学院学报,1995, 20(5):293
[4] 林兴舜,等. 厦门大学学报,1994, 33(1):133
[5] 李冬华,等.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88, 4(1):32
[6] 安玉会,等. 癌症,1989, 8(4):306
[7] 王志洁,等. 现代实用药学,1990, 7(5):45
[8] Goryanu G M,et al. C A, 1986, 104:373q
[9] 关钧,等. 蚌埠医学院学报,1991, 16(2):128
[10] 李永琴,等. 贵阳医学院学报,1995, 20(1):21
[11] 郭兵,等. 贵阳医学院学报,1994, 19(2):101
[12] 关钧,等. 蚌埠医学院学报,1991, 16(2):116
[13] 关钧,等. 蚌埠医学院学报,1991, 16(2):118
[14] 孙含笑,等.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1, 26(1):17
[15] 梅慧生,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 25(2):218
[16] 郭兵,等. 贵阳医学院学报,1995, 20(4):285
[17] 许金波,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 10(1):15
[18] 葛培皋,等. 福建医学院学报,1988, 22(4):327
[19] 梅慧生,等.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 25(2):211
[20] 何庭宇,等. 中国肿瘤临床,1994, 21(5):399
[21] 郭兵,等. 贵阳医学院学报,1995, 20(1):24
[22] 郭兵,等. 贵阳医学院学报,1994, 19(1):10
[23] Shimoyamada M,et al. C A, 1991, 114:58893g
现代临床研究
[1] 周亚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1981, 10(2):98
[2] 葛培皋,等. 福建医学院学报,1988, 22(1):26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