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羌活Qianghuo 《本经》
【异名】
羌青、护羌使者《本经》,胡王使者《吴普本草》,羌滑《本草蒙筌》,退风使者《国药的药理学》,黑药《青海药材》。
【品种考证】
历代本草多将羌活与独活相混。羌活始见于《本经》“独活”项下,列为别名。陶隐居云:“此州郡县并是羌活,羌活形细而多节软润,气息极猛烈。出益州北部西川者为独活,色微白,形虚大,为用亦相似而小不如。”首次区别了羌活、独活产地与形态的不同。《药性论》与《新修本草》始分别记载了羌活、独活的功效。《本草图经》有羌活附图两幅,“文州羌活”图仅有基生叶,叶形与伞形科植物相似,而“宁化军羌活”图花序与伞形科植物一致,可知当时所用羌活来源于伞形科植物。《纲目》仍将独活与羌活合并叙述,但说:“独活、羌活乃一类二种,以中国者为独活,西羌者为羌活。”又说:“羌活须用紫色有蚕头鞭节者。”《纲目》所述羌活的产地和药材外形,与目前所用的羌活基本一致。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 T. Chang)或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de Boiss.)的根茎和根。
【原植物】
1. 羌活
多年生草本,高60~150 cm。根茎粗壮,圆柱形或不规则块状,暗棕色至棕红色,顶端有枯萎叶鞘,有特殊香气。茎直立,圆柱形,中空,表面淡紫色,有纵直细条纹。基生叶及茎下部叶有长柄,叶柄由基部向两侧扩展成膜质叶鞘,抱茎;叶片为三出三回羽状复叶,小叶3~4对,末回裂片卵状披针形至长圆卵形,长2~5 cm,宽0.5~2 cm,边缘缺刻状浅裂至羽状深裂;茎上部叶简化成鞘状,近无柄,先端有羽状分裂的小叶片。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直径3~13 cm,侧生者常不育,总苞片3~6,线形,早落;伞辐7~18(~39),长2~10 cm;小伞形花序直径1~2 cm,小总苞片6~10,线形,长3~5 mm;花多数,萼齿卵状三角形;花瓣5,白色,倒卵形,先端钝而内凹;雄蕊的花丝内弯,黄色;花柱2,很短,花柱基平压,稍隆起。分果长圆形,长4~6 mm,宽约3 mm,主棱均扩展为宽约1 mm的翅,油管明显,每棱槽内3~4,合生面5~6,胚乳腹面内凹成沟槽状。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于海拔2000~4200 m的林缘、灌丛下、沟谷草丛中。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2. 宽叶羌活
本种与羌活的区别点在于:植株高80~180 cm。叶片大,三出二至三回羽状复叶,末回裂片长圆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8 cm,宽1~3 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略带楔形,边缘有粗锯齿,脉上及叶缘有微毛;茎上部叶少数,叶片简化,仅有3小叶。复伞形花序有伞辐10~17(~23),花瓣淡黄色。分生果近圆形,长约5 mm,宽约4 mm,每棱槽内有油管3~4,合生面有油管4。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于海拔1700~4500 m的林缘及灌丛内。分布于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湖北、四川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稍耐荫。适宜在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壤土栽培,不宜在低温地区栽种。
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根茎繁殖。种子繁殖:秋季采收成熟种子,晒干,于春季解冻后进行直播,按行距33cm,穴距23~27cm开穴,深5~7cm,每穴播种子10多粒,盖堆肥或腐殖质土约1~2cm,浇水。每1hm2用种子15kg左右。根茎繁殖:于秋季或春季收获时进行,选具有芽的根茎,切成小段,每段有1~2芽。条栽,按行距33cm开沟,沟深15~17cm,宽15cm,把根茎横放沟内,每隔8~10cm放1段,盖土杂肥或细土14~16cm,浇水。
田间管理 种子直播的苗高8~10cm时匀苗、补苗,每穴留苗2~3株。生长期中每年中耕除草3次,结合追肥。冬季培土越冬,施腐熟厩肥、堆肥、土杂肥、过磷酸钙等。用根茎繁植的,除无匀苗工作外,其余管理与直播相同。
病虫害防治 蚜虫,春、夏季发生,可用1∶1∶10烟草石灰水防治。
【采收加工】
栽培3~4年秋季倒苗后至早春萌芽前割除地上部分,挖取根茎,抖净泥沙,砍去芦头,除去须根,切成10~13 cm长的短节,晒干或烘干。
【药材及产销】
羌活Rhizoma et Radix Notopterygii 以四川为主产区者称川羌。主产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小金、松潘、黑水、理县等地,云南省丽江地区的腾冲等地。川羌中多为蚕羌。西北地区为主产区者称西羌。主产于甘肃的天祝、岷县、临夏等地,青海的海北、黄南、海南等地。西羌中多为大头羌、竹节羌和条羌。川羌和西羌均销全国,并出口。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1) 羌活 为圆柱形略弯曲的根茎,长4~13 cm,直径0.6~2.5 cm。顶端具茎痕。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脱落处呈黄色。节间缩短,呈紧密隆起的环状,形似蚕(习称蚕羌);或节间延长,形如竹节状(习称竹节羌)。节上有多数点状或瘤状突起的根痕及棕色破碎鳞片。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整,有多数裂隙,皮部黄棕色至暗棕色,油润,有棕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射线明显,髓部黄色至黄棕色。气香,味微苦而辛。
(2) 宽叶羌活 根茎类圆柱形,顶端具茎及叶鞘残基,根类圆锥形,有纵皱纹及皮孔;表面棕褐色,近根茎处有较密的环纹,长8~15 cm,直径1~3 cm(习称条羌)。有的根茎粗大,不规则结节状,顶部具数个茎基,根较细(习称大头羌)。质松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气味较淡。
以根茎粗壮、有横节如蚕形,表面棕色,断面质紧密,朱砂点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
(1) 蚕羌 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皮层菲薄、韧皮部多裂隙。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较多。韧皮部、髓和射线中均有多数分泌道,圆形或不规则长圆形,直径至200 μm,内含黄棕色油状物。
(2) 宽叶羌活 与羌活类同,但导管少,导管束中有成片的木纤维群。髓部宽大。分泌道直径至180 μm。
粉末特征
棕黄色。①分泌道纵断面分泌细胞多狭长,壁薄或稍厚,内有淡黄色分泌物及淀粉粒溶化后的痕迹;并有金黄色条状分泌物。②薄壁细胞纵长条形,常含淡黄色分泌物或油滴。③网纹、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3~15 μm。④木栓细胞内充满黄棕色或棕色物。
理化鉴别
(1) 取粉末0.5 g,加入乙醚适量,冷浸1 h,滤过,滤液浓缩至1 ml,加7%盐酸羟胺甲醇液2~3滴、20%氢氧化钾乙醇液3滴,在水浴上微热,冷却后,加稀盐酸调节pH至3~4,再加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1~2滴,于醚层界面处显紫红色。(检查香豆素和内酯类)
【化学成分】
1. 羌活
根茎含香豆精类化合物:异欧前胡内酯(isoimperatorin 0.38%),8-甲氧基异欧胡前内酯(cnidilin 0.34%),5′-羟基香柑素(notopterol 1.2%),香柑内酯(bergapten 0.009%),8-(3′,3′-二甲基烯丙基)-5-去甲基香柑内酯(demethylfuropinnarin)即5-羟基-8-(3′,3′-二甲基烯基)-补骨脂内酯(5-hydroxy-8(3′,3′-dimethylallyl)-psoralen,0.012%),5-去甲基香柑醇(bergaptol 0.088%),紫花前胡甙元(nodakenetin 0.04%),紫花前胡甙(nodakenin 痕量),香柑醇-O-β-D-吡喃葡萄糖甙(bergaptol-O-β-D-glucopyranoside 0.075%),6′-O-反-阿魏酰紫花前胡甙(6′-O-trans-feruloylnodakenin 0.022%)[1],二氢山芹醇(columbianetin)、二氢山芹醇甙(columbiananine)、欧前胡内酯(imperatorin)、印度榅桲素(marmesin)[2];酚性化合物:对-羟基苯乙基茴香酸酯(p-hydroxyphenethyl anisate 0.005%)、阿魏酸(ferulic acid 0.89%);甾醇类化合物: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l glucoside)[1],β-谷甾醇(β-sitosterol)[2];挥发油(约2.7%),其成分有α-侧柏烯(α-thujene)、α及β-蒎烯(α、β-pinene)、β-罗勒烯(β-ocimene),γ-松油烯(γ-terpinene),柠檬烯(limonene),4-松油烯醇(4-terpinenol),乙酸龙脑酯(bornylacetate),α-古巴烯(α-copaene),反式-β-金合欢烯(β-farnesene),欧芹脑(apiol),愈创茾醇(guaiol)及苯甲酸苄酯(benzylbenzoate)等[3];脂肪酸类:十四碳酸甲酯(methyltetradecanoate),12-甲基十四碳酸甲酯(12-methyltetradecanoic acid methyl ester),十六碳酸甲酯(methylhexadecanoate),4,8,12-三甲基十三碳酸甲酯(4,8,12-trimethyltridecanoic acid methyl ester),14-甲基十六碳酸甲酯(14-methylhexadecanoic acid methyl ester),油酸甲酯(methyl-9-octadecenoate),硬脂酸甲酯(methyloctadecanoate),二十碳酸甲酯(methyleicosanoate),11-二十碳烯酸甲酯(methyl-11-eicosenoate)等14种;氨基酸类: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精氨酸(arginine),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缬氨酸(valine),苏氨酸(threon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及蛋氨酸(methyionine)等19种;糖类,鼠李糖(rhamnose),果糖(fructose),葡萄糖(glucose)及蔗糖(sucrose)[4]。羌活还含苯乙基阿魏酸酯(phenethylferulate)[5]。
2. 宽叶羌活
地下部分含香豆精类化合物:香柑素(bergamottin,bergaptin),异欧前胡内酯(0.62%),8-甲氧基异欧前胡内酯(0.024%),5′-羟基香柑素(0.083%),香柑内酯(0.008%),8-(3′,3′-二甲基烯丙基)-5-去甲氧基香柑内酯(0.038%),香柑醇(0.026%),紫花前胡甙元(0.053%),紫花前胡甙(1.2%),香柑醇-O-β-D-吡喃葡萄糖甙(0.21%),6′-O-反-阿魏酰紫花前胡甙(0.73%)[1],二氢山芹醇[5];酚性化合物:对-羟基苯乙基茴香酸(0.70%),阿魏酸(0.83%)。还含β-谷甾醇葡萄糖甙[1]及挥发油,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α-蒎烯(36.30%),β-蒎烯(21.04%),柠檬烯(14.42%),此外,还有己醛(hexanal),庚醛(heptanal),辛醛(octanal),香桧烯(sabinene),樟烯(camphene),月桂烯(myrce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3-蒈烯(3-carene),2-蒈烯(2-carene),对-聚伞花素(p-cymene),α、γ-松油烯,4-松油烯醇,乙酸龙脑酯及β-芹子烯(β-selinene)等20种[6]。
【药理】
1. 解热作用
2%羌活挥发油2 ml/kg腹腔注射,对肌注酵母引起发热的家兔有明显解热作用,但其效不及安乃近[1]。羌活(N. incisum)挥发油1.328 ml/kg灌胃或0.133 ml/kg腹腔注射,对皮下注射酵母引起发热的大鼠也均有显著解热作用[2]。
2. 镇痛作用
2%羌活挥发油10 ml/kg腹腔注射,小鼠热板法试验能明显提高痛阈[1]。羌活(N. incisum)挥发油1.328 ml/kg灌胃或0.133 ml/kg腹腔注射,均能提高热刺激痛阈;如连续给药3 d,能显著减少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次数[2]。另有报道,羌活水提取物对小鼠扭体反应的抑制作用比醇提取物强,但小鼠夹尾法或烫尾法实验表明无镇痛作用[3]。小鼠醋酸扭体法实验表明羌活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为5′-羟基香柑素[4]。
3. 抗炎作用
羌活(N. incisum)挥发油0.332 ml/mg、0.664 ml/mg和1.328 ml/kg灌胃,均能抑制二甲苯所致耳壳水肿;0.664 ml/mg和1.328 ml/kg灌胃或0.066 ml/mg和0.133 ml/kg腹腔注射对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1.328 ml/kg灌胃对大鼠右旋糖酐性足肿,也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如连续给药2 d,对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有降低趋势,表明其抗炎作用可能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相关[2]。血管通透性抑制试验,表明5′-羟基香柑素也是羌活抗炎作用的有效成分[4]。
4. 抗过敏作用
羌活醇提取物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明显的抗组胺作用[5]。羌活挥发油1.328 ml/kg灌胃或0.133 ml/kg腹腔注射,连续10 d,对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迟发型超敏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2]。
5. 抗心肌缺血作用
羌活挥发油0.3~0.6 g/kg灌胃,对静注垂体后叶素0.75 u/kg所致大鼠心肌缺血性心电图变化有明显对抗作用;0.75 g/kg灌胃能明显增加小鼠心肌营养血流量(心肌对86Rb摄取量增加21.1%),表明羌活挥发油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状态[6]。另有报道,羌活(N. incisum)挥发油1/5和1/10 LD50有对抗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作用;1/2和1/4 LD50能增加小鼠心肌营养血流量[7]。
6. 抗心律失常作用
羌活水溶性部分3 g、6 g和12 g(生药)/kg给小鼠灌胃,10 g/kg给大鼠灌胃,对静注乌头碱0.06 mg/kg所致心律失常有显著对抗作用,使潜伏期延长,持续时间缩短,其作用与慢心率相似;5 g/kg给家兔口服,对氯仿--肾上腺素所致心律失常也有明显对抗作用[8]。羌活水提取物10 g/kg灌胃能明显对抗乌头碱所致大鼠心律失常,使潜伏期延长,持续时间缩短;当剂量为5 g/kg时仅能缩短持续时间、剂量为20 g/kg时也能延长氯化钙所致室颤的潜伏期。宽叶羌活(N. forbesii)水提取物20 g/kg灌胃,仅能缩短乌头碱所致大鼠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两种羌活均不能预防氯仿诱发的小鼠室颤和毒毛花苷G诱发的豚鼠心律失常。羌活抗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a+内流及促进K+外流有关[9]。羌活提取物(脉齐液)临床试用,对减少室性早搏有显著作用[10]。
7. 抗血栓形成作用
羌活水煎剂在体外对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血栓形成、纤维蛋白血栓形成等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使血栓长度减小,干重减轻,增长速度减慢,形成时间延长,表明羌活有改善血液高凝倾向,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11]。体外抗凝试验,羌活有部分抗凝作用[12]。而另有报道羌活(品种不明)无抗凝作用[13]。
8. 抗癫痫作用
以电刺激引起小鼠休克为指标,50%羌活煎剂0.5 ml给小鼠灌胃,每日2次,连续6 d,有明显抗电休克作用,使产生休克反应的鼠数及因休克致死的鼠数明显减少。如仅给药2 d或1次大量用药则无效[14]。
9. 抗氧化作用
羌活甲醇提取物0.5 g/kg、1.0 g/kg、2.0 g/kg灌胃,连续5 d,在末次给药后,给小鼠腹腔注射60 μl四氯化碳--矿物油混合物(1:1)2 h后取肝检查,发现羌活能明显抑制因四氯化碳所致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DA)、硫代巴比土酸反应物质(TBA-RS)、共轭键和荧光物质的过高的生成量,表明羌活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此作用羌活提取物强于宽叶羌活(N. forbesii)提取物[15]。近报道羌活氯仿提取物中的苯乙基阿魏酸脂是高强抗氧化成分,异欧前胡内酯也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16]。
10. 抗菌作用
平皿法实验,羌活油0.008 ml/ml和0.004 ml/ml浓度时,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1]。此外,羌活挥发油对布氏杆菌,羌活水煎剂对变形杆菌、枯草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有一定抑制作用[18]。
11. 其他作用
5′-羟基香柑素能显著延长戊巴比妥诱导的睡眠时间,因其能抑制肝微粒体中氨基比林-N-去甲基酶,其延长睡眠时间作用可能与抑制药物代谢有关[4]。羌活提取物对安定受体、α-肾上腺素受体、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钙通道阻滞剂受体、β-羟基-β-甲基戊二酸辅酶A及嘌呤系统转化酶等,有抑制作用[19]。另有报道,羌活提取物对磷酸二酯酶也有抑制作用[20]。羌活浸膏粉500 μg/ml在体外对人宫颈癌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21]。
12. 毒性
羌活水溶部分,以最大浓度和允许体积12 g/kg灌胃,观察72 h,小鼠活动正常,无死亡和异常反应发生[1]。2%羌活注射液10 ml/kg(相当临床剂量125倍)给兔静脉注射,也未见异常反应。羌活挥发油小鼠灌胃的LD50为6.64 ml/kg或2.83 g/kg[6]。
【炮制】
《理伤续断方》:“去芦。”《博济方》:“温水洗浸过。”《圣济总录》:“去芦头,米泔浸一宿,切,焙。”《本事方》:“去芦,洗,焙秤。”《脾胃论》:“锉如豆大。”《医学入门》:“烧。”“酒浸。”《增补万病回春》:“酒洗。”《外科启玄》:“炒。”《串雅补》:“酒炒。”《傅青主女科》:“面炒。”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抢水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或低温干燥。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药性】
味辛、苦,性温。归膀胱、肾经。
1. 《药性论》:“味苦、辛,无毒。”
2. 《医学启源》:“气微温,味甘、苦。手足太阳经风药也。《主治秘要》云:性温,味辛。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
3.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味苦、甘,平。”“阴中之阳也。乃手足太阳表里引经药也。”
4. 《汤液本草》:“足太阳经、厥阴经药。太阳经本经药也。”
5. 《古庵药鉴》:“甘、辛,微温。”
6. 《本草蒙筌》:“手、足太阳,足少阴、厥阴经。”
7. 《本草正》:“味微苦,气辛,微温。”“能入诸经,太阳为最。”
8. 《药品化义》:“属阳中有微阴。”“能升能降。”
9. 《本草求真》:“专入膀胱,兼入肝肾。”
10. 《本草经读》:“入肺、心、脾、肝。”
【功能与主治】
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主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
1. 《药性论》:“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邪,遍身+痹。”
2. 《新修本草》:“疗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
3. 《日华子》:“治一切风并气,筋骨拳挛,四肢羸劣,头旋,眼目赤疼及伏梁水气,五劳七伤,虚损冷气,骨节酸疼,通利五脏。”
4. 《珍珠囊》:“太阳经头痛,去诸骨节疼痛,亦能温胆。”
5.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其用有五:手足太阳引经,一也;风湿相兼,二也;去肢节疼痛,三也;除痈疽败血,四也;风湿头痛,五也。”
6. 《品汇精要》:“主遍身百节疼痛,肌表八风贼邪,除新旧风湿,排腐肉疽疮。”
7. 《寿世保元》:“表散风寒,头痛身痛,退热解烦。”
8. 《本草备要》:“泻肝气,搜肝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头痛,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刚痉柔痉,中风不语,头旋目赤。”
9. 《会约医镜·本草》:“治邪闭憎寒,壮热无汗。”
【应用与配伍】
用于外感表证。羌活气香性散,善散在表之风寒湿邪,治表证属风寒夹湿,寒热无汗,头痛如裹,项背强痛,骨节酸疼,肢体沉重者,常与独活、防风、藁本等同用,以祛风散寒胜湿,如《内外伤辨》羌活胜湿汤。若患者阳虚气弱,外感风寒,寒热头痛,不能作汗者,可用本品与防风等配入人参、黄芪、附子等益气助阳药中,以扶正祛邪,如《伤寒六书》再造散。本品虽辛温之品,但近年来对表证风热偏胜,发热无汗,咽喉肿痛者,亦常与板蓝根、蒲公英同用,共奏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效。
用于风寒湿痹。羌活祛风湿,散寒邪,利关节而止痛,为治痹之要药。因其气有“直上顶巅,横行支臂”之特点,故痹证之痛在上半身者用之尤多,并随邪之偏胜,配以有关之药。如风邪偏胜,常与桂枝、防风、威灵仙、姜黄等同用,以祛风通络;若寒邪偏胜,常与附子、细辛、炙甘草等同用,以散寒止痛;若湿邪偏胜,常与薏苡仁、苍术、防己等同用,以化湿除痹。
用于水肿。羌活能疏风透表。治阳水,遍身水肿,二便不利,常与商陆、槟榔、木通、泽泻等同用,可使在表之水从汗而解,在里之水从二便而泄,上下分消,水肿自退,如《济生方》疏凿饮。
用于疮疡肿毒。羌活辛温解表,凡疮疡初期,见有风寒表证,寒热无汗,治当发汗解表,常与荆芥、防风等同用,使邪随汗解,疮疡可消,如《医宗金鉴·外科》荆防败毒散、保安万灵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 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气血亏虚者慎服。
1. 《本草约言·药性本草》:“若血虚不能荣筋,肢节筋骨酸痛者,宜审用。”“汗多过膝者,不宜多服。”
2. 《药鉴》:“气虚则勿用。”
3. 《本草经疏》:“血虚头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带寒热者,此属内证,误用反致作剧。”
【附方】
1. 解利伤寒 羌活一两半,防风一两半,苍术一两半,细辛五分,川芎一两,香白芷一两,生地黄一两,黄芩一两,甘草一两。上<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此事难知》九味羌活汤)
2. 治小儿伤风 羌活一钱,人参一钱,防风一钱,川芎一钱。上锉一剂,生姜三片,薄荷七叶,水一盏,煎至七分,不拘时候。(《婴童百问》羌活汤)
3. 治产后伤寒 羌活、香附、紫苏各一钱五分,当归一钱,白芍、柴胡、陈皮各一钱二分。加葱白三茎,水煎,不拘时服。(《丹台玉案》羌苏饮)
4. 治太阳经头痛 防风二分,羌活三分,红豆二个。为末,鼻内萿之。(《玉机微义》)
5. 治客寒犯脑,脑痛连齿,手足厥冷,口鼻气冷 羌活一钱,附子、干姜各五分,炙甘草八分。水煎服。(《医学心悟》羌活附子汤)
6. 治眉骨痛不可忍 炙甘草(夏月生用)、羌活、防风各三钱,酒黄
7. 治头风眩晕,闷起欲倒
川芎、羌活、蔓荆子、防风、白芷、细辛、藁本、石膏各等分。水煎服。(《医学启蒙》川芎羌活散)
8. 治手太阳气郁不行,肩背痛不可回顾;足太阳经不通,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者
羌活、独活各一钱,藁本、防风、甘草(炙)、川芎各五分,蔓荆子三分。上<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空心食前。(《内外伤辨惑论》羌活胜湿汤)
9. 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掣痛不可屈伸,或身微肿不仁
羌活(去芦)、附子(炮,去皮、脐)、白术、甘草(炙)各等分。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羌附汤)
10. 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项臂痛重,举动艰难,及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脉无力
当归(去土,酒浸一宿)、羌活(去芦头)、姜黄、白芍药、黄芪(蜜炙)、防风(去芦头)各一两半,甘草半两(炙)。上件<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生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蠲痹汤)
11. 治湿气流于四肢,肢节肿痛
羌活、升麻各一钱,独活七分,苍术、防风(去芦)、威灵仙(去芦)、白术、当归、白茯苓(去皮)、泽泻各半钱。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一服,食后一服。(《卫生宝鉴》大羌活汤)
12. 治风寒湿邪客留肌体,手足缓弱,麻痹不仁,或气血失顺,痹滞不仁
片子姜黄(洗去灰土)、羌活、白术、防己各一两,甘草(微炙)半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加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局方》五痹汤)
13. 治脚气肿痛
羌活一钱半,当归身一钱,枳实、大黄各五分。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下利一两行,痛止。(《医学发明》异气除湿汤)
14. 治水气肿
羌活、萝卜子(炒)各一两。上为末,用酒调下。(《世医得效方》川活散)
15. 治咽喉闭塞,口噤
羌活三两(细锉),牛蒡子一两(杵罗为末)。上件药,先以水三大盏煎羌活,取一大盏半,去滓。入白矾灰一分,搅令匀,每服一小盏,调入牛蒡末二钱。每服仍先以木尺格牙,拨开口灌之,得吐为效。(《圣惠方》)
16. 治产后中风口噤,四肢顽痹不仁,或如角弓张
羌活、防风各三两,大豆一升(炒令皮拆)。上酒五升,先浸两味,经宿,将炒豆热投酒中,搅匀,密封一日,以汤煮瓶良久,服八合,覆衣、取汗急速,且以豆淋,服羌活、防风亦佳。(《经效产宝》)
17. 治破伤风服左龙丸利后及搐痉不已
羌活、独活、防风、地榆各一两。上<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有热加黄
18. 治肝脏壅实,目赤昏涩,热泪不止,筋脉拘急,背膊劳倦,及头昏项颈紧急疼痛
羌活、甘菊花、蔓荆子、芎各一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中盏,加酸枣仁、鼠粘子各五十粒(研碎)同煎至七分,去滓,不以时。(《鸡峰普济方》羌活散)
19. 治风热毒气结瘰疬
羌活(去芦头)一两半,白僵蚕(炙)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日空心,以蜜酒调下四钱匕,夜再服。(《圣济总录》内消羌活散)
20. 治耳内出脓水
白附子(炮)、羌活(去芦头)各一两。上为细末,用猪、羊肾各一只,切开,每只入药末半钱,不得着盐,湿纸裹煨熟,五更初以温酒嚼下,续吃粥压。(《圣济总录》二圣散)
21. 治产后恶血不尽,及胎衣不下
羌活、川芎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酒少许,水七分,煎七沸,调服。(《产乳备要》二圣散)
【制剂】
1. 小儿清感灵片
羌活64 g,苍术(炒)64 g,川芎64 g,黄芩43 g,荆芥穗43 g,白芷16 g,地黄43 g,甘草43 g,防风64 g,葛根43 g,苦杏仁(炒)3.2 g,牛黄7 g。取白芷、黄芩、川芎粉碎成细粉;将牛黄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荆芥穗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溶液,滤过。葛根、防风、羌活、地黄、甘草加水煎煮3次,分别为3 h,1 h,1 h,合并煎液,滤过,与上述荆芥穗蒸馏后水溶液合并,浓缩成膏;苍术、苦杏仁用80%乙醇回流提取2次,分别为3 h,2 h,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至稠膏状,与上述粉末及浓缩膏混合,干燥,粉碎,制粒。喷入荆芥穗挥发油,混匀,压制成1000片,每片重0.23 g。黄棕色;气微香,味微苦。本品显微特征:淀粉粒复粒,由8~12分粒组成。纤维淡黄色,呈梭形,壁厚,孔沟明显。功能发汗解肌,清热透表。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怕冷,肌表无汗,头痛口渴,咽痛鼻塞,咳嗽痰多,体倦。口服,周岁以内每次1~2片,1~3岁每次2~3片,3岁以上每次3~5片,每日2次。〔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册)1990年〕
2. 九味羌活丸
羌活150 g,防风150 g,苍术150 g,细辛50 g,川芎100 g,白芷100 g,黄芩100 g,甘草100 g,地黄100 g。以上九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本品为棕褐色,气芳香,味辛、微苦。显微特征:淀粉粒复粒;油管含棕黄色与金黄色分泌物;草酸钙针晶细小,不规则的充塞于薄壁细胞中;纤维周围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纤维淡黄色呈矩梭形,孔沟明显;薄壁组织灰棕色至黑棕色,多皱缩,内含棕色核状物;螺纹导管,加厚壁互相连接,似网状螺纹导管。本品含挥发性醚浸出物不得少于0.3%。功能解表除湿。用于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口干,肢体酸痛。口服,每次6~9 g,每日2~3次,用葱、姜煎汤送服。身体虚弱者慎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
3. 发汗解热丸
羌活200 g,甘草300 g,防风100 g,细辛50 g,川芎200 g,荆芥穗50 g,麻黄75 g,白芷100 g,当归100 g,苍术(麸炒)100 g,薄荷50 g。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 g药物加炼蜜约120 g制成大蜜丸。每丸重6 g。本品为棕色,味辛,气香。功能散风解热。用于感冒引起的头痛身热,骨节酸痛,鼻塞流涕,口苦咽干。口服,每次2丸,每日2次。忌油腻、辛辣食物。(《黑龙江省药品标准》1986年)
4. 通络注射液(I号)
羌活250 g,独活250 g,细辛250 g,防风250 g,吐温-80 10 ml,盐酸普鲁卡因2.5 g。取四种药材粗末,浸渍,蒸馏两次,收集两次馏液合并共1000 ml,加入吐温-80、盐酸普鲁卡因,振摇滤过,装瓶,用热压灭菌法加热处理,冷后滤过并灌封,用流通蒸汽100℃灭菌30 min,即得。功能活血通络。用于关节炎、腰腿痛。肌内注射,每次2~4 ml,每日1~2次。(北京市卫生局《制剂手册》1978年)
【现代临床研究】
治疗早搏用羌活提取物制成脉齐液(每1 ml相当于羌活生药1 g)口服,每日60~105 ml,分3~4次服,疗程7~14 d。服用脉齐液前停服影响心律、心率的药物5~14 d,早搏数均以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为准,服药前及疗程结束后各1次,每日3次心电示波,每次5~15 min。疗效标准:显效,早搏基本消失≥90%;好转,早搏次数减少≥50%;无效,早搏次数减少<50%;显效和好转作有效论。共观察74例患者,结果:69例室性早搏中,显效及好转39例;1例房性早搏好转;4例交界性早搏中3例显效或好转。总有效率为58.1%。对冠心病及不明原因引起的室性早搏疗效较好。85%的有效病例在服药后1星期内生效,但停药后大多复发,也有可保持疗效1~3个月者。服药后心率平均每分钟增加10次,并见心功能好转。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有胃肠反应、头痛头晕、血糖轻度升高等,但反应轻微,减量或停药后消失,血及二便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无明显变化[1]。
【药论】
1. 论羌活治疡证、目证、风证的功能
倪朱谟:“羌活,苦辛之剂。功能条达肢体,通畅血脉,攻彻邪气,发散风寒风湿。故疡证以之能排脓托毒,发溃生肌;目证以之治羞明隐涩,肿痛难开;风证以之治痿、痉、癫痫,麻痹厥逆。盖其体轻而不重,气清而不浊,味辛而能散,性行而不止,故上行于头,下行于足,遍达肢体,以清气分之邪也。”(《本草汇言》)
2. 论羌活治疗外科疮疡的作用
张山雷:“又按羌活本含辛温之质,其治疗宜于风寒风湿,而独不宜于湿热。以湿邪化热即为温病,似无再用辛温之理。然此惟内科证治为然,若外疡之属于湿热者,苟肿势延蔓,引及骨节筋肉,伸缩不利,非以羌、独之善走宣通为治,则效力必缓,故虽热病亦不避用。但仅以为向导而任佐使之职,则分量甚轻。”(《本草正义》)
3. 论羌活治疗便秘的作用
杨时泰:“凡便秘属风者,方药中类用羌活,即此可悟风血相关之义,盖便秘患于燥,燥者血不足,用羌活举阴以升而裕血之用,原非以燥为功。要知风和则血裕,风淫则血燥。羌活不徒达阳以化湿,亦且畅阴以和风,可漫以风剂例视乎哉。”(《本草述钩元》)
4. 论羌活在痘痧疮痈中的应用
①贾所学:“(羌活)痘家用之,善能运毒走表追脓,又消诸毒热痈。”(《药品化义》)
②郭志邃:“痧证忌其发表太过。若头痛,或又受寒而起,更兼痧证,欲用之引太阳经,止许用半分至二分。”(《痧胀玉衡》)
5. 论羌活在复方中的配伍作用
陈士铎:“古人谓羌活系君药,以其拨乱反正,有旋转之功也;而余独以为止可充使,而并不可为臣佐。盖其味辛而气温,而性过于散,可用之为引经,通达上下,则风去而湿消。若恃之为君臣,欲其调和气血,燮理阴阳,必至变出非常,祸生反掌矣。故羌活止可加之于当、芎、术、苓之内,以通邪返正,则有神功耳。”(《本草新编》)
6. 论羌活与防风的区别与联系
苏廷琬:“羌活,味苦辛甘,气温。畅太阳寒水之郁以宣厥阴风木之化,去风胜湿功同防风。然防风自上而达于周身,其用在于泻阳,所行之湿是风化湿,本于阳也;羌活自下以及于周身,其用在于畅阴,所祛之风是湿化风,本于阴也。特风湿常相因以为病,故二味每相须以为用耳。”(《药义明辨》)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Zhe-Ming G, et al. Chem Pharm Bull, 1990, 38(9): 2498
[2] 孙友富,等. 中药通报,1985, 10(3): 127
[3] 樊菊芬,等. 中药通报,1981, 6(1): 29
[4] 樊菊芬,等. 中药通报,1986, 11(9): 556
[5] Su J D, et al. C A, 1994, 120: 53150b
[6] 忻莉娟,等. 植物学报,1988, 30(5): 562
[7] 赵志扬,等. 中草药,1985, 16(8): 352
药理
[1] 金树芬,等. 中成药研究,1981, (12): 41
[2] 徐惠波,等. 中草药,1991, 22(1): 28
[3] 张训凯,等. 中药药理与临床,1985, 1(1): 87
[4] Okuyama E, et al. Chem Pharm Bull, 1993, 41(5): 926
[5] 向仁德,等. 中草药,1985, 15(2): 70
[6] 秦彩玲,等. 中药通报,1982, 7(1): 31
[7] 樊菊芬,等. 中药通报,1981, 6(1): 29
[8] 秦彩玲,等. 中药通报,1987, 12(12): 749
[9] 朱晓鸥,等. 中国中药杂志,1990, 15(6): 366
[10] 陈厚柏,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1, 11(1): 36
[11] 吕恩武,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 1(2): 101
[12] 施永德,等. 中草药,1981, 12(6): 266
[13] 欧兴长,等. 中草药,1987, 18(4): 165
[14] 阎应举. 中华医学杂志,1977, 57(8): 479
[15] 杨秀伟.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3, 15(1): 37
[16] Su J D, et al. C A, 1994, 120: 53150b
[17]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 第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401
[18] Chen Chi-Pien, et al. 生药学杂志(日),1987, 41(3): 215
[19] 王序,等.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6, 18(1): 31
[20] 李延福. 中草药,1987, 18(11): 518
[21] 佐藤昭彦. 汉方研究(日),1979, (2): 51
现代临床研究
[1] 徐成斌,等. 中华内科杂志,1988, 27(7):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