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牛膝Niuxi 《本经》
【异名】
百倍《本经》,牛茎《广雅》,脚斯蹬《救荒本草》,铁牛膝《滇南本草》,杜牛膝《本草备要》,怀牛膝《本草便读》,怀夕、真夕《汉药写真集成》,怀膝《常用中药名辨》,土牛膝(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四川、广西),淮牛膝(北京、广西),红牛膝(江西、四川、云南),牛磕膝、牛克膝(陕西、四川),牛盖膝、粘草子根(贵州、云南),牛胳膝盖、野牛克膝(陕西),接骨丹(河南),牛盖膝头(湖南)。
【释名】
《本草经集注》云:“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纲目》谓:“《本经》又名百倍,隐语也,言其滋补之功,如牛之多力也。其叶似苋,其节对生,故俗有山苋菜、对节菜之称。”
【品种考证】
牛膝,《本经》列为上品。论其形态,《纲目》述之详备,谓其“方茎暴节,叶皆对生,颇似苋菜而长且尖,秋月开花作穗,结子状如小鼠负虫,有涩毛,皆贴茎倒生。”论其产地,《别录》谓“生河内川谷及临朐。”陶弘景又说:“今出近道,蔡州者最长柔润。”按河内系今河南的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即古怀庆府治,包括沁阳、武陟、孟县、辉县、博爱县一带。临朐在今山东境内,蔡州为河南新蔡。苏颂《本草图经》说得更为全面,“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为真。”寇宗奭《本草衍义》还说“今西京作畦种,有长三尺者最佳。”西京为今河南洛阳,去沁阳、武陟不远,这说明在800年前河南早就栽种牛膝。再结合《本草图经》之“怀州牛膝”图观之,其主名之“四大怀药”中的怀牛膝完全吻合。
【来源】
为苋科植物牛膝的根。
【原植物】
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 又名:山苋菜、对节菜《救荒本草》,透骨草、喉白草、喉痹草、鼓槌草、疔疮草《新华本草纲要》。
多年生草本,高70~120 cm。根圆柱形,直径5~10 mm,土黄色。茎有棱角或四方形,绿色或带紫色,有白色贴生或开展柔毛,或近无毛,分枝对生,节膨大。单叶对生;叶柄长5~30 mm;叶片膜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12 cm,宽2~6 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两面被柔毛。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长3~5 cm,花期后反折;总花梗长1~2 cm,有白色柔毛;花多数,密生,长5 mm;苞片宽卵形,长2~3 mm,先端长渐尖;小苞片刺状,长2.5~3 mm,先端弯曲,基部两侧各有1卵形膜质小裂片,长约1 mm;花被片披针形,长3~5 mm,光亮,先端急尖,有1中脉;雄蕊长2~2.5 mm;退化雄蕊先端平圆,稍有缺刻状细锯齿。胞果长圆形,长2~2.5 mm,黄褐色,光滑。种子长圆形,长1 mm,黄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屋旁、林缘、山坡草丛中。分布于除东北以外的全国广大地区。在有些地区则大量栽培,河南产的怀牛膝为道地药材。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为深根系植物,喜温暖干燥气候;不耐严寒,在气温-17℃时植株易冻死。以土层深厚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粘土及碱性土不宜生长。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秋季种子由青变黄褐色采种,晒干,备用。播种前将种子用30℃温水浸泡8~12 h,捞出,放入容器内,覆盖湿布,经常保持湿润,待50%种子萌芽时,取出再行播种。一般南方适宜播种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中旬;北方在5月下旬至6月初。过早播种植株生长快,茎叶茂盛,开花结果早而多,但根部短而且分叉多,常现木质化,品质差;过迟播种,生长期太短,植株矮小,根细而短,产量低。适当延迟播种,可减少抽苔。南方多采用撒播,将处理的种子拌入适量细土,撒播,轻耙,稍加镇压,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北方常用条播,按行距12~30 cm开1~2 cm深的浅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以盖没种子为度。每1 hm²用种量7.5~15 kg。
田间管理 苗高7 cm时间苗,苗高17~20 cm时按株距13 cm定苗。定苗前后中耕除草2~3次。肥料除施足基肥外,可在7~8月追施磷、钾肥,在收获前1个月喷过磷酸钙进行根外追肥。8月下旬植株抽苔时,要及时除去花序,避免开花消耗养分,促使根生长粗壮,但切勿损伤茎叶。出苗后经常保持田间湿润。多雨季节需注意排水,防止烂根。收获前可灌水1次,以便容易挖掘根部。
病虫害防治 白锈病、叶斑病可喷1∶1∶120波尔多液或50%可湿性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防治。根腐病应注意排水并选择地势高燥的地块种植,忌连作。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石灰2.5 kg兑水50 kg灌穴。另有叶斑病、线虫病为害。虫害有银纹夜蛾,可捕杀或喷90%敌百虫800倍液防治。棉红蜘蛛可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防治。另有尺蠖、猿叶虫为害。
【采收加工】
南方在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北方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收获。先割去地上茎叶,依次将根挖出,剪除芦头,去净泥土和杂质。按根的粗细不同,晒至六七成干后,集中室内加盖草席,堆闷2~3 d,分级,扎把,晒干。
【药材及产销】
牛膝Radix Achyranthis Bidentatae 主产于河南武陟、温县、孟县、博爱、沁阳、辉县等地。河北、山西、山东、江苏等地也有生产。以河南栽培的怀牛膝质量最好。销全国,并有出口。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呈细长圆柱形,有的稍弯曲,上端稍粗,下端较细,长15~50 cm,直径0.4~1 cm。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微纵皱纹,有细小横长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棕色,微呈角质样,中心维管束木部较大,黄白色,其外围散有多数点状维管束,排列成2~4轮。气微,味微甜、涩。以条长、皮细肉肥、色黄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狭窄。中柱占根的大部分,布有多数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8轮,最外轮维管束较小,形成层几连接成环;向内数轮维管束较大,射线宽狭不一;木质部有导管、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组成,根中心部的次生木质部集成2~3叉状,初生木质部2~3原型。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砂晶。
理化鉴别
(1) 泡沫试验 取本品粉末少量,加10倍量水充分振摇,产生大量泡沫,经久不消(检查皂苷)。
(2) 溶血试验 取用生理盐水稀释的1%新鲜兔血1 ml,沿管壁加入本品的生理盐水浸液(1∶10)若干,迅速发生溶血现象(检查皂苷)。
(3)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2 g,加乙醇20 ml,回流提取40 min,静置。取上清液10 ml,加盐酸1 ml,回流提取1 h,浓缩至约5 ml,加水10 ml,用石油醚(60~90℃)20 ml提取,提取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 ml溶解,作供试品溶液。另取齐墩果酸加乙醇制成每1 ml含1 mg的溶液,作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品溶液10~20 μl,对照品溶液10 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40∶1)溶液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磷钼酸试液,110℃烘约10 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中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斑点。
商品规格一等(头肥):根条均匀,中部直径0.6 cm以上,长50 cm以上;二等(二肥):根条均匀,中部直径0.4 cm以上,长35 cm以上;三等(平条):中部直径0.4 cm以下,但不小于0.2 cm,长短不分,间有冻条、油条、破条。
【化学成分】
根含三萜皂苷:齐墩果酸α-L-吡喃鼠李糖基-β-D-吡喃半乳糖苷(oleanolic acid α-L-rhamnopyranosyl-β-D-galactopyranoside)[1,2]。又含多种多糖:一种是从根的水浸液中用丙酮沉出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多糖[3];一种是由6个葡萄糖残基和3个甘露糖残基构成的水溶性寡糖AbS,有显著的增强免疫功能的活性[4];另一种是具有免疫活性的肽多糖ABAB,系由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半乳糖(galactose)、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 acid)、阿拉伯糖(arabinose)和鼠李糖(rhamnose)按摩尔比12∶2∶1∶1∶1所组成,肽的含量为24.7%,主要由甘氨酸(glyc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和丝氨酸(serine)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23 000[5]。还含蜕皮甾酮(ecdysterone),牛膝甾酮(inokosterone)[6],红苋甾酮(rubrosterone)[7]以及精氨酸(arginine),甘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苏氨酸(threonine),脯氨酸(proline),酪氨酸(tyrosine),色氨酸(tryptophan),缬氨酸(val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亮氨酸(leucine)和生物碱类及香豆精类化合物[8]。
【药理】
1. 镇痛作用 怀牛膝煎剂20 g/kg腹腔注射,对小鼠醋酸及酒石酸锑钾所致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但效力远不如吗啡[1]。另报道煎剂25 g/kg灌胃,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有极显著抑制作用[2]。小鼠热板法试验,怀牛膝煎剂5 g/kg灌胃,能显著延长小鼠痛反应时间[3]。小鼠甲醛致痛模型试验,不同产地怀牛膝镇痛的ED50为1.8~5.7 g/kg[4]。生牛膝、酒牛膝和盐水炒牛膝的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5]。上述实验表明怀牛膝确有一定程度的镇痛作用。
2. 抗炎作用 怀牛膝也有一定程度的抗炎作用。其酒剂10 g(生药)/kg灌胃,能促进大鼠蛋清性足肿关节肿胀的消退,5 g/(kg·d),连续5 d灌胃能明显促进大鼠甲醛性关节炎的消退;怀牛膝皂苷2 g/kg能显著促进蛋清性关节炎的消退[6]。另报道其煎剂5 g/kg灌胃,能明显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肿[3]。
3. 对心血管及呼吸的影响 怀牛膝提取液对离体蛙心及麻醉猫、犬的心脏有一定抑制作用,使收缩力减弱。其煎剂或提取液1 g/kg静脉注射,对在体蟾蜍心有轻度抑制作用,但过量能引起传导阻滞及心跳暂停[1,2]。蛙心灌流及大鼠下肢灌流表明本品有明显血管扩张作用;对麻醉犬、猫和兔有短暂降压作用,本作用可能与组胺释放有关,无快速耐受现象;在血压下降同时伴有呼吸兴奋,使呼吸加快加深[1~3]。
4. 对胃肠道的作用 怀牛膝煎剂0.15~0.4 g/kg静脉注射,对犬、兔的胃运动暂时兴奋后转为抑制;对小鼠离体肠有抑制作用[1]。对家兔离体肠在1.2×10⁻³ g/ml时有兴奋作用,使张力和收缩力增强,并可被阿托品阻断[2,7],对豚鼠肠管也有兴奋作用[8]。其所含昆虫变态激素蜕皮甾酮对大鼠胃溃疡模型有轻度抗溃疡作用,并能增加胃组织的RNA和DNA含量[9]。
5. 利胆作用 蜕皮甾酮5 mg/(kg·d)灌胃,连续7 d,能促进大鼠胆汁分泌,并改变胆汁成分,使胆酸及胆红素含量增加,胆固醇含量减少。对天芥菜碱(heliotrine)所致肝炎大鼠,蜕皮甾酮能加速动物肝功恢复正常[10]。
6. 对子宫的作用 怀牛膝煎剂1.2×10⁻³ g/ml时,对未孕及初孕小鼠离体子宫有较强的兴奋作用,使张力、收缩力及节律均增加[2]。怀牛膝总皂苷对童贞大鼠离体子宫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兴奋作用,使子宫平滑肌的张力,收缩振幅及频率均增加,引起收缩的最小有效浓度为0.125 mg/ml,引起最大收缩的浓度为0.5 mg/ml。通常为节律性收缩,很少出现痉挛性收缩;对宫体作用明显,对宫颈无兴奋作用;对晚孕、早孕子宫作用较强,对幼龄大鼠子宫作用较弱。总皂苷局部用药,对未孕及中孕家兔在体子宫也均有明显兴奋作用[11]。此外,对收缩无力的小鼠子宫,家兔已孕及未孕离体子宫和已孕的猫子宫有兴奋作用,对未孕猫子宫及已孕和未孕豚鼠子宫有抑制作用[1,12]。但也有报道对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其有效成分为皂苷[8]。
7. 抗生育作用 怀牛膝总皂苷125~1 000 mg/kg灌胃,对妊娠1~10 d的小鼠,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抗生育作用,其ED50为218 mg/kg。总皂苷500 mg/kg灌胃,对妊娠1~5 d小鼠,有明显抗着床作用。但总皂苷250~500 mg/kg灌胃,对大鼠无抗生育作用,在2 g/kg灌胃时也无堕胎作用[13]。另报道,怀牛膝苯提取物,2.5 g(生药)/kg灌胃,从妊娠第7日开始连续3 d,对小鼠抗生育的有效率为94.5%,可引起胚胎排出、死亡或阴道流血[14]。
8.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怀牛膝煎剂10 g/kg灌胃,每日2次,连续3 d,对正常大鼠的高低切变率全血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显著降低作用;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1S1切变率的全血粘度明显降低,其他指标也有一定程度降低。怀牛膝尚有抗凝作用,使凝血酶原时间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稍延长,血浆复钙时间明显延长(P<0.01)。上述试验可部分解释怀牛膝活血作用的机制[15]。另有报道,怀牛膝有浓度依赖性纤溶抑制作用[16]。
9. 降血糖作用 怀牛膝所含蜕皮甾酮和牛膝甾酮,对动物正常血糖值无明显影响,当0.1~10 mg/kg腹腔注射,或1~100 mg/kg灌胃时,对高血糖素(glucagon)所致大鼠高血糖有明显降血糖作用[17,18]。蜕皮甾酮也能抑制四氧嘧啶、抗胰岛素血清所致的高血糖,但其降血糖作用需在胰腺保有一定功能并存在一定量胰岛素条件下才能发生。蜕皮甾酮能促进正常小鼠肝内葡萄糖合成蛋白质,促进正常及四氧嘧啶高血糖小鼠肝内葡萄糖合成糖原,这可能是其降血糖作用机制之一[19]。
10. 降脂作用 蜕皮甾酮每日每只5~20 mg口服,连续10~12星期,能明显降低高胆固醇喂饲所致兔血清总胆固醇及游离胆固醇的升高,对肝脏脂肪沉着也有部分改善作用,但不能抑制血清总脂、三酰甘油、磷脂及游离脂肪酸的升高。蜕皮甾酮每日每只20 mg口服,连续12星期,能明显抑制高胆固醇所致肝总脂、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的升高[20]。蜕皮甾酮10 mg/kg灌胃,能抑制WR-1339所致兔高胆固醇血症及高三酰甘油血症,也有抗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作用[21]。
11. 蛋白同化作用 给小鼠腹腔注射或灌胃蜕皮甾酮或牛膝甾酮,使肝中蛋白质和RNA合成显著增加,其效果与强蛋白同化激素4-氯睾酮的作用相似。给幼鼠连续60 d投与蜕皮甾酮可使其体重增加加快,肝、肾蛋白质合成能力增强,肝细胞处于分裂活化状态——生成巨核、双核或多核细胞,在成熟小鼠这些作用较弱[19,22]。另有报道,蜕皮甾酮也使未成熟阉割大鼠的提肛肌重量、体重、内脏器官及骨骼肌重量增加,增加未成熟及成熟大鼠的整体蛋白总量,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这些作用在未成熟动物较明显[23]。
1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怀牛膝煎剂25 g/(kg·d)灌胃,连续10 d,使正常及环磷酰胺处理小鼠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极显著增加,增加剂量至50 g/kg时作用较弱。10 g/(kg·d),连续12 d,使小鼠溶血素及溶血空斑的形成明显增加,而剂量为5 g/kg或20 g/kg时,作用减弱。体外试验,浓度为12.5 mg/100 ml时,能显著促进刀豆球蛋白A(Con A)、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T、B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当浓度为25 mg/100 ml时作用减弱。实验表明怀牛膝对免疫功能正常或低下的动物均有免疫增强作用,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能增强。怀牛膝的免疫增强作用与剂量相关,过大或过小作用均减弱[24]。蜕皮甾酮1 mg/kg腹腔注射,能使羊红细胞免疫小鼠的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浓度增加。此外,能促进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蛋白合成,但通常抑制由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培养人淋巴细胞的DNA合成[25]。
13. 延缓衰老作用 20%怀牛膝水煎剂每日每只0.3 ml灌胃,连续1个半月,能明显提高小鼠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降低过氧化脂质(LPO)的含量,对小鼠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也有所增强,表明有延缓衰老作用[26,27]。怀牛膝煎剂能延长家蚕龄期,但身长与体重的增加较对照组缓慢,食量减少,而生长发育正常,似乎有限食减食的延寿作用[28,29]。但也有报道,牛膝蜕皮激素有缩短桑蚕龄期的作用[30]。
14. 其他作用 怀牛膝煎剂或醇提取液对麻醉兔及犬有轻微利尿作用[1]。蜕皮甾酮能刺激小鼠及大鼠乳腺癌的生长[31]。蜕皮甾酮或牛膝甾酮0.05~5 μg注射于家蝇幼虫,能诱致蛹化≥55%;1 μg注射于蚕蛹,14~20 d后成蛾者>90%[32]。
15. 体内过程 给小鼠腹腔注射³H-蜕皮甾酮,10 min后放射活性在各器官中达最高水平,然后迅速下降。灌胃时各器官中放射活性的升高及下降均较慢,其在肝、血与肾中的水平均低于腹腔给药,表明胃肠中吸收不及腹膜。灌胃或腹腔注射,均以肝中浓度最高,在血液及肾中分布也较多。腹腔注射时,放射活性迅速出现于粪和尿中,8 h后可排出95%;灌胃时排出较慢,8 h后排出40%。两种途径给药均以粪中排出为主,表明被吸收的³H-蜕皮甾酮主要由肝经胆汁排入肠中[33]。
16. 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蜕皮甾酮的LD50为6.4 g/kg,牛膝甾酮为7.8 g/kg[17]。怀牛膝煎剂75 g/kg灌胃,观察3 d,未见小鼠有任何异常,其LD50为146.49 g/kg。亚急性毒性试验,60 g/(kg·d),连续7 d,或48 g/(kg·d),连续30 d,小鼠的进食、体重、活动、被毛、血象、肝肾功能及组织学检查均无异常,表明毒性很低[2]。蜕皮甾酮与牛膝甾酮合剂200~2000 mg/(kg·d)灌胃,连续35 d,未产生任何毒性反应[18]。
【炮制】
1. 牛膝 《雷公炮炙论》:“去头并尘土了,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漉出细锉,焙干用之。”《千金要方》:“切作细段。”《博济方》:“拣去芦头并细梢,只取中间粗者,折作半寸……”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润,除去芦头,切段,干燥。
2. 酒牛膝 《理伤续断方》:“酒浸七日焙干。”《博济方》:“以无灰酒煮五伏。”《普济方》:“酒浸二宿,取出焙干……酒浸一日,急,酒蒸为度。”《校注妇人良方》:“酒拌炒。”《本草汇言》:“酒浸拌蒸。”现行,取牛膝段,加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牛膝100 kg,用黄酒10 kg。酒牛膝具有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作用。
3. 盐牛膝 《扁鹊心书》:“盐水炒。”《嵩崖尊生》:“盐酒炒。”现行,取牛膝段,加盐水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牛膝100 kg,用盐2 kg。盐制助其入肾,增强强筋骨作用,并能引药至膝。
饮片性状:牛膝参见“药材鉴别”项。酒牛膝表面呈黄色,偶见焦斑,略有酒香气。盐牛膝偶见焦斑,味咸。
贮藏:贮干燥容器内,酒牛膝、盐牛膝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药性】
味苦、酸,性平。归肝、肾经。
1. 《本经》:“味苦。”
2. 《别录》:“酸,平,无毒。”
3. 《滇南本草》:“味酸、微辛,性微温。入肝。”
4. 《品汇精要》:“味苦、酸,性平缓,收。气之薄者,阳中之阴。”
5. 《本草要略》:“性寒。”
6. 《纲目》:“足厥阴、少阴之药。”
7. 《本草正》:“味苦、甘,气微凉。性降而滑,阴也。”
8. 《本草经疏》:“味厚气薄,走而能补,性善下行,故入肝、肾。”
9. 《本草汇言》:“入足三阴经,引诸药下行甚捷。”
10. 《医林纂要·药性》:“苦、酸、甘、温。熟用甘多酸少;生用酸多甘少。”
【功能与主治】
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引血(火)下行,利尿通淋。主治腰膝酸痛,下肢痿软,血滞经闭,痛经,产后血瘀腹痛,癓瘕,胞衣不下,热淋,血淋,跌打损伤,痈肿恶疮,咽喉肿痛。
1. 《本经》:“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久服轻身耐老。”
2. 《别录》:“疗伤中少气,男子阴消,老人失溺,补中续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妇人月水不通,血结,益精,利阴气,止发白。”
3. 《药性论》:“治阴痿,补肾填精,逐恶血流结,助十二经脉,病人虚羸加而用之。”
4. 《日华子》:“治腰膝软怯冷弱,破结,排脓止痛,产后心腹痛并血运,落死胎,壮阳。”
5. 《本草衍义》:“竹木刺入肉,嚼烂罨之,即出。”
6. 《汤液本草》:“强筋,补肝脏风虚。”
7. 《本草衍义补遗》:“能引诸药下行。”
8. 《滇南本草》:“止筋骨疼,强筋舒筋,止腰膝酸麻,破瘀堕胎,散结核,攻瘰疬,散痈疽、疥癞、血风、牛皮癣、脓窠疮、鼻渊、脑漏等证。”
9. 《纲目》:“治久疟寒热,五淋尿血,茎中痛,下痢,喉痹,口疮,齿痛,痈肿恶疮,伤折。”
10. 《本草正》:“主手足血热痿痹,血燥拘挛,通膀胱涩秘,大肠干结。补髓填精,益阴活血。”
11. 《广西民族药简编》:“水煎洗身治小儿疳积汗闭。”
【应用与配伍】
用于腰膝疼痛,下肢痿弱等证。牛膝功能补肝肾,强筋骨,长于治疗腰膝疼痛,脚膝痿弱。如治肝肾不足所致之腰腿酸痛、软弱无力,常与杜仲、续断、桑寄生等同用,以增强补肝肾强筋骨作用。若偏阳虚者,可与附子、川椒等温阳祛寒药同用,方如《张氏医通》酒浸牛膝丸;偏阴虚火旺者,可与龟板、熟地、知母等养阴清热药同用,如《丹溪心法》虎潜丸;因湿热下注,关节红肿疼痛,或足膝痿软可与苍术、黄柏、薏苡仁配伍,以清热利湿强壮筋骨,如《成方便读》四妙丸;如因感受风寒湿邪而见下肢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可与独活、细辛、桑寄生等同用,以祛风湿,止痹痛,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用于血滞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胞衣不下及跌打损伤等证。牛膝功能活血祛瘀,故常用于妇科、伤科瘀血凝滞之证,每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等活血药同用;亦可用于难产、胞衣不下,可与冬葵子、瞿麦、当归等配伍,如《千金要方》牛膝汤;《妇人良方》单用牛膝酒蒸服之以催产,《济生拔萃》以本品与干漆、生地为丸疗瘕等证。治跌打损伤,多配伍红花、续断、当归等,如《伤科补要》舒筋活血汤。
用于吐衄,头痛,牙痛。牛膝性善下行,能引血(火)下行,可治火热上逆诸症。治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可与凉血止血的栀子、白茅根配伍;胃热阴虚之牙痛、头痛、牙龈出血等,可与滋阴降火的熟地、麦冬、知母等配伍,如《景岳全书》玉女煎;阴虚阳亢之头目眩晕,脑部热痛,常与平肝潜阳的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配伍,如《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
用于小便淋沥涩痛,尿血,小便不利。牛膝功能通淋行瘀,每与利尿之滑石、海金沙、石韦等配伍,如《本事方》石韦散。
1. 《本草衍义》:“与苁蓉酒浸服,益肾。”
2. 《本草经疏》:“君当归、地黄能下死胎;加朴硝,立下胞衣。”“君青蒿、生地黄、麦门冬、甘枸杞子熬膏,治妇人血虚发热,内热口干舌苦。”
3. 《本草汇言》:“欲其补肾滋肝,必倍杞、术、归、地、山茱萸、鹿角胶。”
4. 《得配本草》:“得杜仲补肝;配川断肉,强腰膝;配车前子,理阳气。”
5. 《成方便读》:“领苍术、黄柏入下焦而祛湿热。”
6. 《衷中参西录》:“用以治脑充血证,伍以赭石、龙骨、牡蛎诸重坠收敛之品,莫不随手奏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 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捣汁滴鼻;或研末撒入牙缝。补肝肾,强筋骨宜酒炒用;活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火)下行宜生用。
【使用注意】
凡中气下陷,脾虚泄泻,下元不固,梦遗滑精,月经过多及孕妇均禁服。
1. 《本草经集注》:“恶萤火、陆英、龟甲。畏白前。”
2. 《药性论》:“忌牛肉。”
3. 《品汇精要》:“妊妇不可服。”
4. 《本草经疏》:“经闭未久,疑似有娠者勿用;上焦药中勿入;血崩不止者忌之。”
5. 《本草汇言》:“误用伤血堕胎。”“胃寒脾泄者勿用。”
6. 《本草正》:“脏寒便滑,下元不固者当忌用之。”“同麝香用,堕胎尤速。”
7. 《本草通玄》:“梦遗失精者,在所当禁。”
8. 《药品化义》:“若泻痢脾虚而腿膝酸疼皆不宜用。”
9. 《本草从新》:“气虚下陷,因而腿膝肿痛者,大忌。”
10. 《得配本草》:“中气不足,小便自利,俱禁用。”
11. 《衷中参西录》:“为其性专下注,凡下焦气化不固,一切滑脱诸证皆忌之。”
【附方】
1. 治冷痹脚膝疼痛无力 牛膝(酒浸,切焙)一两,桂(去粗皮)半两,山茱萸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空心温酒下二钱匕,日再服。(《圣济总录》牛膝散)
2. 治筋骨疼痛,腰膝酸,手足麻 牛膝二钱,杜仲(盐水炒)二钱,夏枯草一钱,香附(童便炙)一钱,固脂(盐水炒)一钱,核桃(用肉,捣烂)二个。水煎,点黄酒服。(《滇南本草》)
3. 治脚气不能食 牛膝(酒浸,焙干,别捣)、细辛(去苗叶)、硇砂(研)各一两。上三味,捣研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隔日一服。(《圣济总录》牛膝散)
4. 治干湿脚气瘥后常令服,永不发 牛膝(去苗)、肉苁蓉(刮去皱皮)、天麻、干木瓜各一斤。上锉细,用好酒五升,浸一昼夜,漉出焙干,捣罗为末。用前浸药酒慢火银石器熬成膏,和药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空心食前。(《普济方》四斤丸)
5. 治妇人年老体渐瘦弱,头面风肿,骨节烦疼冷,口干状如骨蒸者 牛膝一斤,生地黄(切)三升,牛蒡根(切,曝干)一斤,生姜(合皮切)一升。凡四味切,于绢袋盛之,以清酒二大升浸七日,温服一盏,日三。(《医心方》引《玄感方》牛膝酒)
6. 治消渴不止,下元虚损 牛膝五两(细锉,为末),生地黄汁五升,浸,昼曝夜浸,汁尽为度,蜜丸桐子大,空心温酒下十三丸。(《经验后方》)
7. 治小便不利,茎中痛欲死,兼治妇人血结腹坚痛 牛膝一大把并叶,不以多少,酒煮饮之。(《肘后方》)
8. 治小肠虚冷,小便频数 牛膝(酒浸,切焙)、续断、芎各半两,萆二两。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盐汤下四十丸,或作汤入盐煎服亦得。(《圣济总录》牛膝丸)
9. 治疟,邪散已透而血气微虚者 牛膝二钱,当归、陈皮各三钱。上用好酒一钟,浸一宿,次早加水一钟,煎至八分,温服。(《景岳全书》牛膝煎)
10. 治砂石淋涩 牛膝一握,水五盏,煮一盏,去渣,以麝香、乳香少许,研细调服。(《卫生易简方》)
11. 治丝虫病引起的乳糜尿 牛膝90~120 g,芹菜45~60 g。水煎2次,混合均匀,分2~3次服下。〔《山东中医杂志》1989,8(6):40〕
12. 治血瘕、脐腹坚胀、下痢、羸瘦 牛膝四两(酒浸一宿,焙为末),干漆半两(捶碎,炒烟出)。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空心米饮下,日二至三服。(《鸡峰普济方》牛膝丸)
13. 治高血压 牛膝、生地各15 g,白芍、蔚子、菊花各9 g。水煎服。(《新疆中草药》)
14. 治痢下先赤后白 牛膝三两。捣碎,以酒一升,渍经一宿,每服饮两杯,日三服。(《肘后方》)
15. 治胎衣半出半不出,或子死腹中,着脊不下,数日不产,血气上冲 牛膝六两,葵子一升,榆白皮四两,地黄汁八合。水九升,煎服三升,分三服即出。(《经效产宝》)
16. 治经来小便痛 大牛膝三两,麝香一分,乳香一钱(去油)。水一盏半,煎牛膝至一盏,临服磨麝、乳二香入内,空心服。(《竹林女科》牛膝汤)
17. 治小儿赤流,半身色红,渐渐展引不止 牛膝一两(去苗),甘草半两(生用)。上件药细锉,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调伏龙肝末涂之。
18. 治风及骨疽风癞 牛膝捣细罗为散,每服食前,以温酒调下一钱。
19. 治龋齿 牛膝一两(烧为灰)。上细研为末,以少许着齿间,含之。(17~19方出自《圣惠方》)
20. 治喉痹乳蛾 新鲜牛膝根一握,艾叶七片,捣和人乳,取汁灌入鼻内。须臾痰涎从口鼻出,即愈。无艾亦可。(《纲目》)
21. 治齿痒风疳 牛膝(烧灰)、细辛(去苗叶)各一两,丁香三分。上三味,捣罗为散,更研令细。每用一钱匕,可患处贴之,日三。(《圣济总录》牛膝散)
22. 治口及舌上生疮烂 牛膝一两(去苗)。上细锉,以水一中盏,酒半盏,同煎至七分。去滓,放温时时呷服。(《圣惠方》)
23. 治痈疖已溃 牛膝根略刮去皮,插入疮口中,留半寸在外,以嫩橘叶及地锦草各一握,捣,(敷)其上,随干随换。(《陈日华经验方》)
【现代临床研究】
1. 用于扩宫引产 选取直径在0.5 cm左右的直条怀牛膝,切成5 cm长条,将表面刮光,浸泡在95%乙醇中1 h或放入广口瓶中高压灭菌。手术前将2~4根干燥消毒牛膝放入宫颈管内,经14~16 h后取出(不得超过24 h),即可行钳刮术。临床观察100例10~14星期的中期妊娠妇女,结果均能自然扩张宫颈至黑格8~12号。手术最快者7 min,平均出血量15 ml,几乎在无痛苦中完成手术。用牛膝扩宫引产具有成本低,药源广,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而安全等优点[1]。
2. 治疗麻疹合并喉炎 牛膝20 g,甘草10 g,加水150 ml,煎至60 ml,口服,每次4~6 ml,20~40 min 1次。临床观察119例,治愈117例,占98.31%。认为牛膝甘草汤可改善局部微循环,使血供充盈,促进了炎症的吸收,以解除喉部水肿所致的阻塞现象[2]。
【药论】
1. 论牛膝之功主要在于补肝肾,逐瘀血
① 缪希雍:“(牛膝)入肝肾,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者,肝脾肾虚则寒湿之邪客之而成痹,及病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此药既禀地中阳气所生,又兼木火之化,其性走而下行,其能逐寒湿而除痹也必矣。盖补肝则筋舒,下行则理膝,行血则痛止。逐血气,犹云能通气滞血凝也。详药性,气当作痹。伤热火烂,血焦枯之病也,血行而活,痛自止矣。入肝行血,故堕胎。伤中少气,男子阴消,老人失溺者,皆肾不足之候也。脑为髓之海,脑不满则空而痛。腰乃肾之府,脊通髓于脑,肾虚髓少,则腰脊痛;血虚而热,则发白。虚羸劳顿,则伤绝。肝藏血,肾藏精,峻补肝肾,则血足而精满,诸证自瘳矣。血行则月水自通,血结自散。”(《本草经疏》)
② 倪朱谟:“牛膝,健腰膝,壮筋脉,活滞血之药也。其滋补筋脉之功如牛之多力也。以主风湿寒热之邪留滞血脉肢体之间,酿成热,为病痿痹拘挛,不可屈伸,腰膝软弱,脚气肿胀,梦遗精滑,淋浊涩痛,或产后恶血留滞不行,或疟疾久发,血气凝滞,是皆足三阴风湿寒热之邪壅闭成痹之证,惟牛膝可以治之。又逐瘀血,通经脉,落死胎,消痈肿,散喉痹,止尿血淋胀及男妇意念所动,积郁成劳,血败精凝诸病,是皆足三阴气滞血瘀之证,惟牛膝可以行之。大抵牛膝之剂,功在去风活血,故腰膝骨痛与痛风在下者,多用之。”(《本草汇言》)
③ 贾所学:“牛膝,味甘能补,带涩能敛,兼苦直下,用之入肾。盖肾主闭藏,涩精敛血,引诸药下行。生用则宣,主治癃闭管涩,白浊茎痛,瘀血阻滞,瘕凝结,女人经闭,产后恶阻,取其活血下行之功也。酒制熟则补,主治四肢拘挛,腰膝腿痛,骨节流痛,疟疾燥渴,湿热痿痹,老年失溺,取其补血滋阴之功也。”(《药品化义》)
2. 论牛膝为独理肝肾二经之品
倪朱谟:“缪仲淳先生曰:牛膝体燥性润,独理肝肾二经。肝为血海而主筋,血海得润则经脉通而挛急者解矣。又骨者,肾所主也,腰者,肾所府也,精者,肾所藏也,小便者,肾所司也,理肾则众疾咸安,淋浊涩痛之患除矣。有堕胎者,以其破血下行耳。”(《本草汇言》)
3. 论牛膝性善下行
① 朱丹溪:“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者,宜加用之。”(引自《纲目》)
② 李中梓:“按五淋诸证,极难见效,惟牛膝一两,入乳香少许煎服,连进数剂即安。性主下行,且能滑窍。”(《本草通玄》)
③ 张锡纯:“(牛膝)原为补益之品,而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故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任地,兼治女子月闭血枯,催生下胎。又善治淋疼,通利小便,此皆其力善下行之效也。然《别录》又谓其除脑中痛,时珍又谓其治口疮齿痛者何也?盖此等证,其因其气血随火热上升所致,重用牛膝引其气血下行,并能引其浮越之火下行,是以能愈也,愚因悟得此理,用以治脑充血证,伍以赭石、龙骨、牡蛎诸重坠收敛之品,莫不随手奏效,治愈者不胜纪矣。”(《衷中参西录》)
④ 张山雷:“牛膝之根,一茎直达,入土最深。性又柔润多脂,故惟滑利下行,是其专职。又味苦性降,清热降火以外,已无余义。古今主治利腰膝通经络,破瘀活血,消积导滞,清利二便,皆在此范围之内。张景岳谓其走十二经络,亦即通经活络之意。近又用以治咽喉口舌诸疮及胃火齿痛,皆有捷效,则皆实热壅塞,气火上炎,取其开泄宣通,导之下达耳。但其性直下,虽能通经络而利机关,亦惟股膝足胫诸证最为捷应,而手臂肩背之病亦非怀庆牛膝所能呈功,则以根茎下达,固不能横行而上升也。”(《本草正义》)
4. 论牛膝疏利之功
① 张石顽:“《外台》以治积久劳疟,《肘后》以治卒暴疾,《延年》以之下胞衣,《卫生》以之捣罨折伤,《梅师》以之捣涂金疮,《千金》以之捣敷肿毒,《集验》以之通利溺闭,皆取其性滑利窍,消肿解毒之功。”(《本经逢原》)
② 张山雷:“牛膝,疏利泄降,所主皆气血壅滞之病。《本经》谓主寒湿,当从《御览》所引作伤寒,其治湿流关节之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固疏通壅滞之专职,要非气血枯竭之拘急不遂可以并论。然凡属痿痹,本有湿阻、血衰两层。湿阻者,惟在驱邪而使之流通,血衰者,亦必滋养而助其营运。则牛膝曲而能达,无微不至,逐邪者,固倚以为君,养正者,亦赖以辅佐,所以痿弱痹著,骨痛筋挛诸证,皆不可一日无此也。逐血气者,即所以通其壅滞,治伤热火烂,亦所以助其流通,且即此而可知牛膝之性,偏于寒凉,故能主热伤火伤,则寒湿为病,必非其任,上文之误,更显然矣。能堕胎者,滑利下行之力也。《别录》疗伤中少气,亦以湿热壅窒,中气不宣者言之,非正气不充,清阳下陷者所宜。其主男子阴消,亦主热盛伤阴而言,非能补肝肾之真阴也。老人失溺,盖地道不通,而为癃闭之病,必非下元不固,遗尿溺床之候。其所谓补中续绝,填骨髓,益精,利阴气诸说,皆壅滞既疏,正气自旺,万不可误认牛膝为填补之品。脑中痛者,多阳邪之上升,牛膝下行为顺,则气火自潜。腰脊痛,亦经隧之壅滞,牛膝宣通脉络,则关节自利。又主月水不通,血结等证。则固破瘀导滞之真谛,此皆当就疏通一层着想,则牛膝之真实功用昭昭矣。《别录》又谓其止发白,则通利之品,非养血益阴者可比,必无是理。”(《本草正义》)
5. 论牛膝治疟之功
张山雷:“《外台》以牛膝治疟,本文明谓治劳疟积久不止,盖疟病既久,必有痰湿互结,如疟母之类,非得消坚破积之品不止,而一味牛膝能治之,则其消导之力甚猛,正与破瘀堕胎,通血结诸条同其功用。”(《本草正义》)
6. 论牛膝功能补益肝肾之非
① 肖京:“牛膝乃足厥阴经之药,诸家本草,历称其补肝肾,壮筋骨,益气力之功。但赋性苦润,专泄而不专收,力优于破瘀血,下生胎,消恶毒,利水通淋,在治实症者宜之。若云补,愚以为不然也。夫所谓壮筋骨益气力者,盖由风毒犯足,湿热伤下,病从外得,因而痿软。用此拔毒导湿,则筋骨复常。若肝血虚,肾精竭而筋骨自痿,此病从内伤,勤峻补,犹嫌不足,岂可用牛膝而益虚其虚乎?虽濒湖有云大都熟用则补肾,生用则破滞血,此语亦未见妥,唯丹溪产后忌之之义可见矣。”(《药性微蕴》)
② 张石顽:“此味专司疏泄,而无固益之功,世俗妄谓益肾,而培养下元药中往往用之,与延盗入室何异。”(《本经逢原》)
③ 苏廷琬:“其性径直能下行,使血中所著之气化而血亦化,夫生则能化,化即能生,故既曰去恶血,又曰补肝肾,不得以破血散气之例视也。”(《药义明辨》)
④ 蒋溶:“理血中之气,故能逐恶血,补肝肾。”(《萃金裘本草述录》)
⑤ 张山雷:“牛膝乃流利疏通之品,古人称其治痹痛,起痿弱,乃指湿热壅积者言之,疏通而宣导之,则湿热去而痿废起,且下降滑泄之质,气味必偏于寒凉,苟非湿火郁滞,岂宜妄用。《本经》主寒湿,据《太平御览》所引则本是误字,《别录》补中续绝,填骨髓等句未免言过其实,乃后人因此而变本加厉,甄权直谓之补肾,海藏直称其强筋补肝,寇宗奭亦谓同苁蓉浸酒服益肾,是皆以疏通之物,误认其有滋填补益之功,宁有是理。乃景岳和之,更称其助一身元气,补髓填精,益阴活血,治腰膝酸疼,滋须发枯白,种种功用,更是可骇,其误皆本于《别录》之补中续绝等说,虽曰以通为补,湿热除则真阴长,其意亦无甚皆谬,究之祛邪之品,与养正之功不可混而为一,试即以景岳之书证之,于补髓填精数句之下,即继之曰其性下走如奔,故能通经闭,破血瘕,那么忽而大补,忽而大攻,自盾自矛,岂不令人捧腹,抑何信手拈来而不顾其理,至于此极耶?世俗妄谓益肾,而于培养下元药中用之,则与延盗入室何异。”(《本草正义》)
7. 论牛膝功能逐瘀、治下之非
陈士铎:“近人多用此药以治血瘕血瘀,绝无一效,亦未知其功用而不思之也。夫血瘕血瘀,乃脾经之病,牛膝能走于经络之中,而不能走于胁腹之内。况瘕瘀之结,痰包血也,牛膝乃阴分之药,止能逐血而不能逐痰,此所以经岁而无效耳。至血晕血亏,儿枕作痛,尤不宜轻用,而近人用之,往往变生不测,亦未悟用牛膝之误也。牛膝善走而不善守,产晕乃血亏之极也,无血以养心,所以生晕,不用当归以补血,反用牛膝以走血,不更下之石乎?虽儿枕作痛,似乎有瘀血在腹,然而产后气血大亏,多有阴寒之变,万一不是瘀血,而亦疑是儿枕作痛,妄用牛膝逐瘀,去生远矣。牛膝治下部,前人言之,然亦未可尽非,但膝之坚实,非牛膝之可能独健也,膝之所以不健,由于骨中之髓伤,髓空斯足弱矣。故欲膝之健者须补髓,然而髓之所以伤者,又由于肾水不足,肾水不足则骨中之髓伤,故补骨中之髓者,又须补肾中之精也。虽牛膝亦补精之味,而终不能大补其精,则单用牛膝以治肾虚之膝,又何易奏功哉?”(《本草新编》)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朱和,等. 中草药,1987,18(4):161
[2] Nikolov S, et al. C A, 1992, 116:18355t
[3] 田庚元,等. C A, 1990, 113:218222x
[4] 惠永正,等. 化学学报,1989, 47(6):621
[5] 方积年,等. 药学学报,1990, 25(7):528
[6] 小川俊太郎,等. 药学杂志(日),1971, 91:916
[7] Hikino H, et al. C A, 1972, 76:23177
[8] Bisht G, et al. J Indian Chem Soc, 1990, 67:1002
药理
[1] 王筠默. 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 (3):31
[2] 郑宝灿,等. 药学通报,1988, 23(11):666
[3] 孙水平,等. 河南中医,1985, (1):39
[4] 戴伟礼,等. 中成药,1989, 11(10):29
[5] 殷玉生. 中成药,1989, 11(12):17
[6] 宋振玉,等. 药学学报,1963, 10(12):708
[7] 遵义医学院急腹症研究组. 新医药学杂志,1975, (10):36
[8] 本多操,等. 医学中央杂志(日),1934, 40:37
[9] Syrov V N, et al. Khim Farm Zh, 1989, 23(4):441 (C A, 1989, 111:203d)
[10] Syrov V N, et al. Farmakol Toksikol (Moscow), 1986, 49(3):100 (C A, 1986, 105:18769d)
[11] 朱和,等. 中草药,1987, 18(4):161
[12]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上册). 第1版.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417
[13] 朱和,等.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87, 8(3):246
[14] 曹缵孙,等.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86, 7(4):365
[15] 李学林,等. 中医研究,1990, 3(2):27
[16] 冈本彰皊,等.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4, 6(1):54
[17] 松田弘幸,等. 日本药理学杂志,1970, 66:551
[18] Ogawa S, et al. Invertebr Endocrinol Horm Heterophylly, 1974:341. (C A, 1975, 82:36398d)
[19] 曳野宏.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6, 8(1):42
[20] 松田弘幸,等. 日本药理学杂志,1974, 70:325
[21] Syrov V N, et al. Dokl Akad Nauk UZSSR, 1983, (9):44 (C A, 1984, 100:114785y)
[22] 景厚德,等. 中医药研究参考,1978, (3):40
[23] Aizikov M I, et al. Farmakol Prir Veschestv, 1978:107 (C A, 1979, 90:180683q)
[24] 苗明三.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 8(增刊):35
[25] Sakhibov A D, et al. Dokl Akad Nauk UZSSR, 1989, (8):55 (C A, 1990, 112:192125v)
[26] 刘世昌,等. 中药材,1991, 14(4):39
[27] 李献平,等.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 11(8):486
[28] 李献平. 河南中医,1990, 10(4):15
[29] 李献平,等. 中国中药杂志,1990, 15(9):563
[30] 江苏省蚕业研究所生理病理研究室. 昆虫学报,1974, 17(3):290
[31] Lagava N D, et al. Eksp Onkol, 1981, 3(4):69 (C A, 1981, 95:144645y)
[32] Kobayashi M, et al. J Insect Physiol, 1967, 13(9):1395 (C A, 1967, 67:98077m)
[33] ヒキノヒロシ,等. 药学杂志(日),1972, 92(8):945
现代临床研究
[1] 姚粹华. 河北中医,1989, (3):36
[2] 姜经典. 中级医刊,1987, (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