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耧斗菜语音讲解
【药名】
耧斗菜Loudoucai《救荒本草》
【异名】
血见愁《东北药用植物志》,漏斗菜《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品种考证】
耧斗菜始载于《救荒本草》,云:“耧斗菜生辉县太行山山野中。小科苗就地丛生,苗高一尺许,茎梗细弱,叶似牡丹叶而小,其头颇团,味甜”。观其附图耧斗菜,与毛茛科植物耧斗菜 Aquilegia viridiflora Pall. 形态完全吻合。现今在东北地区,尚有用其同属植物尖萼耧斗菜和小花耧斗菜的带根全草,同等入药,作为通经活血药,均称之为“血见愁”。
【原植物】
1. 耧斗菜 Aquilegia viridiflora Pall.
又名:绿花耧斗菜《全国中草药汇编》。
多年生草本,高15~50 cm。根圆柱形,直径达1.5 cm。茎直立,被柔毛及腺毛。
基生叶二回三出复叶;叶柄长达18 cm,被柔毛或无毛,基部有鞘;叶片宽4~10 cm,中央小叶楔状倒卵形,长1.5~3 cm,宽与长几相等或更宽,上部3裂,裂片具2~3圆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有时为粉绿色,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具短柄,侧生小叶与中央小叶相近;茎生叶数枚,一至二回三出复叶,上部叶较小。单歧聚伞花序,3~7朵花,微下垂;苞片3全裂;花两性,萼片5,花瓣状,黄绿色,长椭圆状卵形,长1.2~1.5 cm,宽6~8 mm,先端微钝,被柔毛;花瓣5,黄绿色,直立,倒卵形,与萼片近等长,先端近截形,距长1.2~1.8 cm,直或微弯;雄蕊多数,伸出花外,长约2 cm,花药黄色;退化雄蕊线状长椭圆形,白膜质;心皮4~6,密被腺毛,花柱与子房近等长。蓇葖果长1.5 cm。种子狭倒卵形,长约2 mm,黑色,具微凸起的纵棱。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于海拔200~2 300 m的山地路旁、河边或潮湿草地。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
2. 尖萼耧斗菜 Aquilegia oxysepala Trautv. et Mey.
又名:猫爪花(东北)。
多年生草本,高40~80 cm。根圆柱形,外皮黑褐色。茎直立,近无毛或有极疏的柔毛。基生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叶柄长10~20 cm,被白色柔毛或无毛,具鞘;叶片宽5.5~20 cm,中央小叶楔状倒卵状,长2~6 cm,宽1.8~5 cm,3浅裂或3深裂,裂片先端圆,具2~3个粗圆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无毛或近无毛,小叶柄极短;茎生叶较小,具短柄。单歧聚伞花序,3~5朵花,较大,微下垂;苞片3全裂;花两性,萼片5,花瓣状,紫色,稍开展,狭卵形,长2.5~3.1 cm,宽8~12 mm,先端急尖;花瓣5,黄白色,瓣片长1~1.3 cm,宽7~9 mm,先端近截形,距长1.5~2 cm,末端内弯呈钩状;雄蕊多数,与瓣片近等长,花药黑色;退化雄蕊长圆状披针形;心皮5,被白色短柔毛。蓇葖果长2~3 cm,疏被毛。种子狭卵形,长约2 mm。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海拔450~1000m的山地杂木林边或草地。分布于东北地区。
3. 小花耧斗菜 Aquilegia parviflora Ledeb.
多年生草本,高15~45 cm。根圆柱形,灰褐色。茎直立,无毛,通常无叶。基生叶为二回三出复叶;叶柄长4~14 cm,无毛;叶片三角形,宽5~12 cm,中央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5~3.5 cm,宽1~2.5 cm,先端3浅裂,浅裂片圆形,全缘或具2~3粗圆齿,小叶无柄或具短柄;侧生小叶2浅裂,与中央小叶近等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有短柔毛或无毛。单歧聚伞花序,3~6朵花,近直立;苞片披针状线形或线形;花梗长2~4 cm,无毛,花两性,萼片5,蓝紫色,卵形,长1.5~2 cm,宽0.9~1.2 cm,先端钝;花瓣5,瓣片钝圆形,长3~5 mm,距长3~5 mm,末端微弯;雄蕊多数,花药黄色;退化雄蕊狭椭圆形,长5~6 mm,白膜质;心皮5,被腺毛。蓇葖果长1.2~2.3 cm,直立,被长柔毛。种子狭卵形,长约2 mm。花期6月,果期7~8月。
生于山坡林下或林缘。分布于黑龙江北部。
【采收加工】
6~7月间采收,晒干。
【化学成分】
全草含紫堇块茎碱(corytuber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黄酮类成分等[1]。
【药理】
本品全株酊剂可增强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并能防止戊四氮引起的惊厥作用。但此作用的剂量已接近中毒剂量[1]。
【药性】
味微苦、辛、甘,性平。
1. 《救荒本草》:“味甜。”
2. 《内蒙古中草药》:“味微苦、辛,性凉。”
3. 《青岛中草药手册》:“性平,味甘。”
4.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微甘,平。”
5. 《长白山植物药志》:“微苦、辛,温。”
【功能与主治】
活血调经,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治痛经,崩漏,痢疾。
1. 《黑龙江中药》:“通络活血,治月经不调,妇女血病。”
2. 《内蒙古中草药》:“调经止血,清热解毒。主治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痢疾腹痛。”
3.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经期腹痛,产后流血过多。”
4. 《长白山植物药志》:“治呼吸道炎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 g;或熬膏。
【附方】
1. 治月经不调,子宫出血 鲜耧斗菜15 g,水煎服;或全草熬膏,每次开水冲服3~9 g。(《内蒙古中草药》)
2. 治月经不调 耧斗菜15 g,丹参15 g,益母草12 g。水煎服;或熬膏,分2次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3. 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鲜小花耧斗菜15 g,鲜仙鹤草9 g,鲜地榆6 g,鲜益母草12 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4. 治痢疾 耧斗菜根3 g。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Slavik J, et al. Collect Czech Chem Commun, 1987, 52∶804
药理
[1] 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 等. 长白山植物药志. 第1版.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2∶376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