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贝母

时间:2025-08-22浏览:14

假贝母语音讲解


【药名】

土贝母 Tubeimu 《本草从新》

 

 

【异名】

土贝《百草镜》,大贝母《纲目拾遗》,地苦胆、草贝《陕西中草药》,藤贝母、垒贝、猪屎贝《鄂西草药名录》。

 

 

【释名】

本品药用肉质块茎,与贝母相似,又呈苦胆形,故有土贝”“大贝母”“地苦胆诸名。

 

 

【品种考证】

土贝母之名始见于《本草从新》贝母条下,但在历代文献论述贝母的形态以及附图中有涉及到本种者,如陆玑《诗疏》云:叶如栝楼而细小,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张子诗贝母阶前蔓百寻。《本草图经》中蔓生贝母的附图亦与本种特征较为符合。《纲目拾遗》云:一名大贝母。又引《百草镜》云:土贝形大如钱,独瓣不分,与川产迥别,各处皆产,有出自安徽六安之安山者,有出江南宜兴之章注者,有出宁国府之孙家埠者,浙江惟宁波鄞县之樟村及象山有之,入药选白大而燥,皮细者良。以上所述,除出自浙江宁波者非本种而是指浙贝外,其余者均与本种相符。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假贝母的鳞茎。

 

 

【原植物】

假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 (Maxim.) Franquet [Mitrosicyos paniculatus Maxim.]

攀援性蔓性草本。鳞茎肥厚,肉质,白色,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径达 3cm。茎纤细,无毛,具棱沟。叶柄纤细,长 1.5~3.5cm;叶片卵状近圆形,长 4~11cm,宽 3~10cm,掌状 5 深裂,每裂片角 3~5 浅裂;侧裂片卵状长圆形,急尖,中间裂片长圆状披针形,渐尖,基部小裂片先端各有 1 个显著突出的腺体,叶片两面无毛或仅在脉上有短柔毛。卷须丝状,单一或 2 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为疏散的圆锥状,极稀花单生,花梗纤细,花黄绿色;花萼花冠相似,裂片均为卵状披针形,先端具长丝状尾;雄蕊 5,离生,花丝分离或双双成对;子房近球形,疏散生不显著的疣状凸起,花柱 3,柱头 2 裂。果实圆柱状,长 1.5~3cm,径 1~1.2cm,成熟后由果先端开裂,果盖圆锥形,具 6 颗种子,种子卵状菱形,暗褐色,表面有雕纹状突起,边缘有不规则的齿,长 8~10mm,宽约 5mm,厚 1.5mm,先端有膜质的翅,翅长 8~10mm。花期 6~8 月,果期 8~9 月。

常生长于阴山坡,但现已广泛栽培。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严寒。对土壤适应范围广,但宜选择肥沃、疏松的砂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鳞茎繁殖法。种子直播:春播于 3~4 月,播前种子用温水浸泡 8~12h,按行距 35cm 开沟条播,覆土 1~2cm,每 1hm² 播种量 30~37.5kg。鳞茎繁殖:早春或晚秋将地下鳞茎挖出,选留小者作种,按行株距 40cm×20cm 穴栽,每穴放鳞茎 1~2 个,施基肥适量,覆土 2~3cm

田间管理 出苗后及时间苗,定期中耕除草、追肥。苗高 15~20cm 时,搭设棚架,扦插竹枝,引藤蔓上棚攀援。

 

 

【采收加工】

秋、冬两季采挖,把鳞茎洗净,在蒸笼上蒸透,晒干备用,用时打碎。

 

 

【药材及产销】

土贝母 Bulbus Bolbostemmae Paniculati 主产于河南、陕西、山西、河北。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块状,多角状或三棱形,高 0.5~1.5cm,直径 0.7~2cm。暗棕色至半透明的红棕色,表面凹凸不平,多裂纹,基部常有一突起的芽状物。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样,光亮而平滑。稍有焦臭,味微苦。

以个大,质坚实,色淡红棕,断面角质样半透明者为佳。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粗粉 1g,加水 20ml,煮沸 10min,滤过,取滤液 1ml,置试管中,用力振摇,产生持久性泡沫。(检查皂 甙)

(2) 取本品粉末 2g,加乙醇 10ml,加热提取 5min,滤过。取滤液 1ml,蒸干。残渣加醋酐 2 滴,再加硫酸 - 醋酐(10∶1)试液 1 滴,渐至污绿色。(检查皂 甙)

 

 

【化学成分】

鳞茎含三萜皂甙:土贝母糖甙(tubeimoside[1~4]。还含Δ7,16,25(26)-豆甾三烯醇(Δ7,16,25(26)-stigmastatrienol),麦芽醇(maltol[5],麦芽糖(maltose),蔗糖(sucrose[6]

 

 

【药理】

1. 抗炎作用 小鼠耳预先局部应用土贝母糖甙,对局部应用花生四烯酸或 TPA十四烷酰佛波醇醋酸酯,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引起的耳水肿均有抗炎作用[1]

2. 抗癌作用在小鼠皮肤两期致癌作用试验2-stage carcinogenesis test中,土贝母糖甙具有很强的抗致癌作用。7 星期龄小鼠背部剃毛,该部位一次局部应用二甲基苯并蒽〔7,12-dimethylbenz[a]anthraceneDMBA 100μg 溶于 100μl 丙酮〕,随后局部应用促癌剂 TPA1μl 溶于 100μl 丙酮),每星期 2 次。应用 DMBA TPA 小鼠第 1 个肿瘤出现于第 6 星期,实验结束(第 18 星期)时,80% 小鼠发生肿瘤,平均每鼠瘤数 10.3 个。如在应用 DMBA TPA 同时,加用土贝母糖甙,则不出现肿瘤,小鼠皮肤光滑,且不影响体重生长,而对照组皮肤则有多个炎症病灶,且应用 TPA 者可抑制体重生长。如用土贝母糖 甙溶液(0.2mg/ml)给小鼠自由饮用,其抗癌作用较差,对照组平均每鼠 15.5 个肿瘤,治疗组 9.4 个(P<0.05),产生肿瘤的百分率则两组几乎相同,体重增长两组也相似。土贝母糖甙对血液和各个脏器如脑、肝、脾、胃、肠、心和肾上腺均无明显影响,因此认为在所用剂量口服时,既无急性也无慢性中毒[1]

 

 

【药性】

味苦,性凉。归肺、脾经。

1.《本草从新》:味苦。

2.《百草镜》:味苦,性平、微寒,无毒。

3.《陕西中草药》:味苦,性凉。

4.《青岛中草药手册》:入心、肺经。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散结拔毒。主治乳痈,瘰疬痰核,疮疡肿毒,疣赘,蛇虫咬伤。

1.《本草从新》:治外科痰毒。

2.《百草镜》:能散痈毒,化脓行滞,解广疮结毒,除风湿,利痰,敷恶疮,敛疮口。

3.《茅昆来笔记》:专消痈疽毒痰、杨梅结毒。(引自《纲目拾遗》)

4.《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有解毒,消肿的功效。治乳痈、乳癌、痰核瘰疬、疮疡肿毒,蛇虫毒及刀伤出血。

5.《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主治淋巴结结核,骨结核。

6.《四川中药志》1982 年版:用于肿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熬膏贴敷。

 

 

【附方】

1. 治乳痈初起 白芷、土贝母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陈酒热服,护暖取汗即消;重者再一服。如壮实者,每服五钱。(《纲目拾遗》)

2. 治乳腺癌 土贝母、蒲公英、山甲、橘核、银花、夏枯草各 15g。水煎服,每日 1 剂,分 2 次服完。对于伴有红肿热痛者,疗效尤佳。(《抗癌中草药制剂》)

3. 治乳岩 阳和汤加土贝母五钱煎服。(《纲目拾遗》)

4. 治颈淋巴结核未破者 土贝母 9g,水煎服。同时用土贝母研粉,醋调外敷。(《陕西中草药》)

5. 治疠串,不论已破未破 土贝母半斤,牛皮胶四两,敲碎,牡蛎粉炒成珠,去粉为细末,水发丸,绿豆大。每日早晚,用紫背天葵根三钱,或用海藻、昆布各钱半煎汤,吞丸三钱。(《纲目拾遗》引瑞安生验方)

6. 治骨结核溃烂流脓 土贝母、蜈蚣各等量。共研细末,每次 3g,每日 2 次,甜米酒炖热冲服。(《安徽中草药》)

7. 治鼠疮 大鲫鱼一尾,皂角内独子,每岁一个,川贝母二钱,土贝母二钱。将皂角子、贝母入鱼肚内,黄泥包裹,阴阳瓦炭火焙干,存性,研细末。每服三钱,食后黄酒调服。忌荤百日。

8. 治毒蛇咬伤 急饮麻油一碗,免毒攻心,再用土贝母四至五钱为末,热酒冲服,再饮酒尽醉。安卧少时。药力到处,酒化为水,从伤口喷出。候水尽,将碗内贝母渣敷伤口。垂死者皆活。(7~8方出自《纲目拾遗》)

9. 治刀割斧砍,夹剪、枪、箭伤损 土贝母末敷之,止血收口。(《年希尧集验良方》)

10. 治痈肿疮疖鲜土贝母,捣烂外敷。如痈肿已破出脓,而肿不消,用土贝母、旱莲草各 12g,水煎服。(《河北中草药》)

 

 

【现代临床研究】

治疗疣类疾病用土贝母的提取物土贝母皂甙制成注射剂和搽剂,共治疗各类皮肤疣 252 例。其中扁平疣 165 例,寻常疣 33 例,传染性软疣 40 例,其他疣 14 例。注射剂每安瓿含土贝母皂甙 2mg,每次 2mg,每日 1~2 次,行肌内徐缓注射,20d 1 疗程。土贝母皂 甙搽剂为含 0.25% 土贝母皂 甙的二巯丁二钠水剂,每日于损害局部搓搽 2~4 次。本组病例随机分为 3 组:单纯应用土贝母皂甙搽剂组共 44 例,适于皮损少者;单纯应用注射剂组共 57 例;混合组共 151 例,肌内注射土贝母皂甙注射液,局部涂搽土贝母皂 甙搽剂,使用方法剂量同上,适于皮损广泛者。另设对照组共 36 例,肌内注射维生素 B₁₂ 100μg/d,疗程 20d。结果:治疗组痊愈 219 例(86.9%),显效 21 例(8.3%),好转 8 例(3.2%),无效 4 例(1.6%);对照组痊愈 4 例(11.1%),显效 3 例(8.3%),好转 4 例(11.1%),无效 25 例(69.4%)。两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χ²=172.2P<0.001)。治疗组中 3 组疗效基本一致。对各种疣的疗效情况为:扁平疣的痊愈率 84.8%,有效率 97.6%;寻常疣的痊愈率 87.9%,有效率 100%;传染性软疣的痊愈率为 100%;其他疣的痊愈率 71.4%,有效率为 100%。一般在 1 个疗程内,皮损干涸或自行脱落而治愈,尤其对传染性软疣效果最好。注射部位有红肿、硬结现象,但热敷后可消;个别患者有低烧、头晕、嗜睡,停药后 2~3d 即消失。对肝功能无不良影响[1]。另用土贝母的有效成分制成土贝母甲素亚砜搽剂、土贝母乙素注射液、土贝母丙素注射液治疗各类疣病 256 例。其中搽剂治疗各类疣病 156 例,于损害处搓搽,每日搽药 1~2 次。注射剂治疗扁平疣 100 例,每日肌内注射 2~4ml。治疗结果:搽剂组总有效者 140 例,占 89.7%,其中对寻常疣和扁平疣的疗效较为满意,有效率分别为 89.8% 93.1%。注射液组治愈 57 例,显效 5 例,有效 4 例,有效率为 66%。注射组治愈时间最短者 2d,最长者 2 个月。搽剂组用药见效时间最快者仅 2d,最长者 10d,平均为 7d;治愈时间最短 3d,最长 120d,平均为 24d。扁平疣一般于 7~10d 内,皮损微增大,然后干涸、缩小而脱落;传染性软疣一般 7d 干枯吸收,结痂约 40d 才脱落;跖疣用药后局部肿痛,待肿消退后,皮损枯萎而脱落;丝状疣于搽药后 3~5d 内,皮损干枯脱落。复发情况:已治愈的病例中,有 5 例扁平疣治愈后 2~3 星期复发,再次用药仍有效。副反应:除个别患者对土贝母乙素、丙素注射液及土贝母甲素亚砜搽剂有局部痛感外,一般无不良反应,仅跖疣在应用时,局部有肿胀感[2]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Kasai Ret al. Chem Pharm Bull198634(9)∶3974

[2] 孔凡华,等. 化学学报,198846(4)∶409

[3] 孔凡华,等. 化学学报,198846(8)∶772

[4] Kasai Ret al. Phytochemistry198825(7)∶1439

[5] 傅章才,等. 中草药,198718(4)∶150

[6] Robert FRevgen. botan193244∶3397

药理

[1] Yu L Tet al. Int J Cancer199250(4)∶635

现代临床研究

[1] 徐汉卿,等. 中医杂志,1984(6)∶49

[2] 徐汉卿,等. 中医杂志,1980(2)∶35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