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掌

时间:2025-08-22浏览:20

虎掌语音讲解



【药名】

天南星 Tiannanxing《本草拾遗》

 

 

【异名】

半夏精(侯宁极《药谱》),鬼蒟蒻《日华子》,南星《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虎膏《纲目》,蛇芋《植物名实图考》,野芋头《中药材手册》,蛇木芋《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山苞米、蛇包谷、山棒子《全国中草药汇编》。

 

 

【释名】

《新修本草》云:(虎掌)根……都似扁柿,四畔有圆牙,看如虎掌,故有此名。《纲目》:虎掌因叶形似之,非根也。南星因根圆白,形如老人星状,故名南星。花序若蛇头状,故有蛇芋、蛇包谷之名。

 

 

【品种考证】

《本经》载有虎掌,列为下品。《别录》云:生汉中(今陕西)山谷及冤句(今山东菏泽),二月、八月采,阴干。《本草经集注》谓:近道亦有,形似半夏但皆大,四边有子如虎掌。《新修本草》曰:其苗一茎,茎头一叶,枝丫茎,根大者如拳,小者如鸡卵,都似扁柿,四畔有圆牙,看如虎掌。《本草图经》的记载更为详细,苏颂云:今河北州郡亦有之。初生根如豆大,渐长大似半夏而扁,累年者其根圆及寸,大者如鸡卵,周围生圆芽二三枚或五六枚。三月、四月生苗,高尺余,独茎,上有叶如爪,五六出分布,尖而圆。一窠生七八茎,时出一茎作穗,直上如鼠尾,中生一叶如匙,裹茎作房,旁开一口,上下尖中有花,微青褐色,结实如麻子大,熟即白色。综合上述各家本草的记载,再结合《本草图经》冀州虎掌附图及《本草原始》的药材图,可以确认古代本草所载虎掌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

天南星之名始见于《本草拾遗》,云:生安东(今辽宁丹东)山谷,叶如荷,独茎,用根最良。《开宝本草》谓:生平泽,处处有之。叶似蒻叶,根如芋。二月、八月采之。《本草图经》曰:二月生苗似荷梗,茎高一尺以来。叶如蒟蒻,两枝相抱。五月开花似蛇头,黄色。七月结子作穗似石榴子,红色。根似芋而圆。上述本草所载形态特征及《本草图经》滁州南星图,与天南星科天南星属植物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 相符。

《本草图经》云:古方多用虎掌,不言天南星。天南星近出唐世,中风痰毒方中多用之。又云:(虎掌)今冀州人菜园中种之,亦呼为天南星。由此可见,最初虎掌、南星为两种药物,因其形态、功效相近,后人逐渐相混。至明代,《本草蒙筌》云:天南星,《本经》载虎掌草即此,后人以天南星改称。《纲目》更将虎掌、天南星并为一条,认为虎掌与天南星是一物,将其原植物混为一谈,以至虎掌之名渐渐湮没,虎掌仅作为天南星的品种之一在临床药用。

 

 

【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虎掌的块茎。

 

 

【原植物】

虎掌  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  又名:掌叶半夏《秦岭植物志》。

多年生草本。1~2年生块茎近圆球形,三年以上块茎由于侧生2~5个乳头状小块茎而呈扁柿形,直径达6cm。叶自芽眼抽出,2~6丛生;叶片鸟足状分裂,裂片5~13,卵状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中裂片比侧裂片长大,长15~18cm,宽约3cm。花序梗2~4,亦自芽眼抽出,长15~30cm;佛焰苞为匙状披针形,向下渐变细,色质如叶,宿存;肉穗花序雌花序轴部分与佛焰苞贴生,长1~3cm,外侧着花;雄花序轴部分游离,长5~7mm;小花密集,黄色;附属器形如鼠尾,长达15cm。浆果卵形,熟时绿白色,易脱落布地,当年发芽长出新株。花期5~7月,果期6~10月。

生于山谷、河岸、草地、草丛及竹林下。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冷凉湿润气候和阴湿环境,怕强光,应适度荫蔽或与高秆作物或林木间作。以选湿润、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栽培,粘土及洼地不宜种植。山区可在山间沟谷、溪流两岸或疏林下的阴湿地种植。忌连作。

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块茎繁殖。种子繁殖:选择当年新收种子于8月上旬播种,按行距12~15cm开浅沟,把种子播入沟内,覆土约1.5cm,温度在20℃左右,约10d出苗。翌年45月苗高5~10cm,按株距15cm定植。亦可用湿沙贮藏,翌年春季播种育苗。因种子繁殖生长期长,产量不高,故一般多不采用。块茎繁殖:于10~11月收获时,选无病虫害、健壮、中等大小的块茎作种茎,贮放于地窖内。翌年4月在畦面开浅沟,沟距20~25cm,株距15cm下种,芽头向上,覆土4~5cm,浇水,每1hm²需大的种茎600~750kg,小的种茎30~40kg,栽后15d左右出苗。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要注意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雨季注意排水。7月苗高15~20cm,追施人粪尿1次。初次追肥后,宜深中耕,第2次追肥在8月,施硫酸铵和过磷酸钙混合肥料,施肥后要浇足水。花期除留种株外,其余花序全部摘除。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病毒病,要注意选留健壮无病株作种,并防治蚜虫为害。虫害有短须螨,成、若虫于叶背吸食汁液,使叶变黄,脱落。用20%双甲脒乳油1000倍液或73%克螨特3000倍喷雾。

 

 

【采收加工】

10月挖出块茎,去掉泥土及茎叶、须根,装入撞兜内撞搓,撞去表皮,倒出用水清洗,对未撞净的表皮再用竹刀刮净,最后用硫黄熏制,使之色白,晒干。本品有毒,加工操作时应戴手套、口罩或手上擦菜油,可预防皮肤发痒红肿。

 

 

【药材及产销】

虎掌 Rhizoma Pinelliae Pedatisectae  主产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自产自销,也销上海等地。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块茎呈扁平而不规则的类圆形,由主块茎及多数附着的小块茎组成,形如虎的脚掌,直径1.5~5cm。表面淡黄色或淡棕色,每一块茎中心都有一茎痕,周围有点状须根痕。质坚实而重,断面不平坦,色白,粉性。气微,味辣,有麻舌感。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淀粉粒单粒呈圆球形、椭圆形或盔帽,直径3~13~21μm,长至26μm,脐点圆点状、裂缝状、星状或字状;复粒极多,由2~10多分粒组成。草酸钙针晶长20~60μm粘液细胞直径60~135μm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2g,以温水20ml浸泡4h后,滤过。滤液浓缩点样,按纸层析法,以甲醇展开,喷以0.2%茚三酮醇溶液,80℃烘干10min,现蓝紫色斑点。(检查氨基酸)

2)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1g,以乙醇10ml浸泡24h,离心后吸取上清液,挥去乙醇,加0.5ml盐酸水解,用乙醚提取,取乙醚液浓缩点样,以34-二羟基苯甲醛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硅胶G薄板上,用氯仿甲醇甲酸(9.2∶0.6∶0.2)展开,2%间苯三酚乙醇液-浓硫酸(1∶1)显色。供试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显相同的红色斑点。

 

 

【化学成分】

虎掌的根、茎含多种生物碱和环二肽类化合物成分,已经分离得到:3-异丙基吡咯并[12a]哌嗪-25-二酮〔3-isopropyl-pyrrolo[12a] piperazine-25-dione〕即是L-脯氨酰 - L-缬氨酸酐 (L-prolyl-L-valine anhydride)36-二异丙基-25-哌嗪二酮(36-diisopropyl-25-piperazinedione)即是L-缬氨酰-L-缬氨酸酐(L-valyl-L-valine anhydride)3-异丙基-6-叔丁基-25-哌嗪二酮 (3- isopropyl-6- tert- butyl-25-piperazinedione)3-异丙基-6-甲基-25-哌嗪二酮 (3-isopropyl-6-methyl- 2 5-piperazinedione)即是L-缬氨酰-L-丙氨酸酐(L-valyl-L-alanine anhydride) [1]β-咔啉(β-carboline)1-乙酰基-β-咔啉(1-acetyl-β-carboline)2-甲基-3-羟基吡啶(2-methyl-3-hydroxypyridine),脲嘧啶(uracil)5-甲基脲嘧啶(5-methyl uracil) 即是胸腺嘧啶(thymine),烟酰胺(nicotinamide)[2],双吡咯并[12a][1′2′d]六氢吡嗪 -25- 二酮 (bispyrrala[ 12a][ 1′2′ d]-hexahydropyrazine-25-dione)即是L-脯氨酰-L-脯氨酸酐 (L-prolyl-L-proline anhydride)3-异丙基-6-异丁基-25-哌嗪二酮(3-isopropyl-6-isobutyl-25-piperazinedione)即是L-缬氨酰-L-亮氨酸酐(L-valyl-L-leucine anhydride)3-苄基-6-甲基 -25-哌嗪二酮(3-benzyl-6-methyl-25-piperazinedione)即是 L-苯丙氨酰-L-丙氨酸酐(L-phenylalanyl-L-alanine anhydride),吡咯并[12a]六氢吡嗪14-二酮(pyrrolo [12a] hexahydropyrazine-14-dione)即是L-甘氨酰-L-脯氨酸酐 (L-glucyl-L-proline anhydride)L-顺式-3-(--羟苄基)-6-异丁基-25-哌嗪二酮〔L- cis-3-( p -hydroxybenzyl)-6-isobutyl-25- piperazinedione〕即是L-酪氨酰-L-亮氨酸酐(L-tyrosyl-L-leucine anhydride)L-顺式-3-(-羟苄基)-6-异丙基-25-哌嗪二酮〔L- cis-3-( p -hydroxybenzyl)-6-isopropyl-25-piperazinedione〕即是L-酪氨酰-L-缬氨酸酐(L-tyrosyl-L-valine anhydride)3-甲基-6-异丁基-25-哌嗪二酮(3-methyl-6-isobutyl-25-piperazinedione)即是 L-丙氨酰-L-亮氨酸酐 (L-alanyl-L-leucine anhydride)3-甲基-6-仲丁基- 25-哌嗪二酮(3-methyl-6-sec-butyl -25-piperazinedione)即是L-丙氨酰 -L-异亮氨酸酐(L-alanyl -L-isoleucine anhydride)[3]L-苯丙氨酰-L-丝氨酸酐(L-phenylalanyl -L-serine anhydride)L-酪氨酰-L-丙氨酸酐(L-tyrosyl-L-alanine anhydride)L-脯氨酰 -L-丙氨酸酐(L-prolyl-L-alanine anhydride)3-乙酰氨基-2-哌啶酮(3-acetamino-2-piperidone),腺苷(adenosine)[4],以及掌叶半夏碱(pedatisectine)ABCDE[245]。掌叶半夏碱A的结构是5-羟基 -2-吡啶甲基腺嘌呤(5-hydroxy-2-pyridylmethyl-adenine)[5]掌叶半夏碱B 就是腺嘌呤(adenine)[2],掌叶半夏碱C的结构是1-丙烯酸乙酯-7-醛基咔啉〔1-(3-ethylacrylate)-7-aldehydocarboline[5],掌叶半夏碱D的结构是2-甲基-3-(2′3′4′-三羟基丁基)吡嗪(2-methyl-3-(2′3′4′-trihydroxybutyl)pyrazine),掌叶半夏碱E的结构是2-甲基- 3-(1′2′3′4′-四羟基丁基)吡嗪〔2-methyl- 3-(1′2′3′4′ -tetrahydroxybutyl)pyrazine[4]。还含胡萝卜甙(daucosterol)[5]β-谷甾醇(β-sitosterol),棕榈酸(palmitic acid)[2],丝氨酸(serine),缬氨酸(valine),赖氨酸(lysine),脯氨酸(proline)30多种氨基酸[67]和镁、铝、锌、铜、硒、钒、钴等20多种无机微量元素[7]

 

 

【药理】

1. 祛痰作用 天南星水煎剂(20g/kg)灌胃,对小鼠呼吸道的酚红排泄量增至对照组的150%[1],家兔灌胃也能显著增加呼吸道粘液的分泌。认为本品所含皂甙,刺激胃粘膜,能反射性增加气管或支气管的分泌。虎掌南星生品、药典炮制品、产地加工炮制品均有祛痰作用,但后者作用强于生品,药典法制品作用最弱,这与药典炮制法长时间清水浸漂造成有效成分流失有关。而产地加工炮制最大限度保留其中有效成分,同时在炮制过程中加入具有祛痰作用的白矾,因此作用较强[2]

2. 抗肿瘤作用 虎掌南星醇提取液对HeLa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对肉瘤S₁₈₀HCA实体型和子宫瘤U₁₄3种动物肿瘤模型抑制率分别为45.8%~53.7%37.1%~53.4%61.7%~84.8%[3]。虎掌南星内的总蛋白对小鼠S₁₈₀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由生天南星等组成的复方三生注射液对小鼠Lewis肺癌、艾氏腹水癌及S₁₈₀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小鼠肝癌腹水型及实体型也有一定疗效。体外试验表明,本品对人肺癌、肝癌及胃癌细胞也有直接杀伤或抑制作用[5]

3. 镇静作用 虎掌南星和一把伞南星醇提取物5.3g/kg,以及天南星10.5g/kg,均能明显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6]。虎掌南星1次腹腔注射10g/kg,光电法对自发活动的抑制率,生品为64.8%,炮制品为86.2%,而改进的2种矾制品分别为69.8%79.1%[7]。生品和产地趁鲜加工炮制品较药典炮制品镇静作用强[2]。天南星对腹腔注射阈下催眠剂量(20mg/kg)的戊巴比妥钠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小鼠1次灌服虎掌南星、一把伞南星和天南星5.3g/kg,其入睡率由对照组的12.5%增至60%~80%[6]1次腹腔注射时虎掌南星的炮制品与生品作用相似[7]

4. 抗惊厥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天南星水浸液(3g/kg)可明显拮抗士的宁、戊四唑和咖啡因引起的惊厥,但不能对抗电惊厥的发作[18]。天南星对烟碱所致小鼠的惊厥有拮抗作用,并能消除其肌肉震颤的症状[9]50%醇提取物加水浸物制剂抗士的宁惊厥实验表明,其抗惊厥强度的次序为东北天南星和虎掌天南星>一把伞南星>天南星[1]。但对其抗惊厥作用的报道很不一致,有的试验小鼠灌服虎掌南星每日最大剂量达15g/kg,连续3d,以及生品浸剂腹腔注射15g/kg对士的宁性惊厥无拮抗作用;小鼠1次灌服21g/kg及腹腔注射给药,也不能拮抗戊四唑致小鼠惊厥[7]。其生品制品浸液1次腹腔注射10g/kg,仅有抗戊四唑惊厥的趋势,无统计学差异[67]。一把伞南星10.5g/kg组对戊四唑惊厥有对抗作用,而对士的宁性惊厥无论口服或腹腔注射均无效,也不能降低死亡率[6]

5. 抗心律失常作用 对乌头碱诱发大鼠的心律失常,60%醇提取物灌服,虎掌南星2.7g(生药)/kg、天南星1.4g/kg,既能延缓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并可缩短持续时间;而口服天南星2.7g/kg只能延缓出现时间,一把伞南星2.7g/kg1.4g/kg只能缩短持续时间[6]。其抗心律失常的有效部位为生物碱,而以L-脯氨酰-L脯氨酸酐的生理活性较明显[10]。本品生物碱氯仿部位,能明显对抗乌头碱和氯仿所致小鼠的实验性心律失常,并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有效不应期[11]。对猪心室细胞动作电位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和有效不应期(ERP)显著延长[12]。虎掌南星块茎中的掌叶半夏碱A,静脉注射0.3~10μg,对窦房率、心肌及乳头肌收缩力均有抑制作用,其拮抗异丙肾上腺素的作用和普萘洛尔相似[13]

6. 抗氧化作用 用氯仿自虎掌南星块茎分得2种生物碱均能不同程度地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抑制鼠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反应和膜ATP酶反应[14]。虎掌南星醇提取液对亚油酸自动氧化的抑制率IR(%)96.1%RI与抗氧化性能成正比。而且还能显著增强小鼠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15]

7. 其他作用 东北天南星中分得的凝集素能提高因急性失血致贫血家兔的恢复能力[16]。虎掌南星中的掌叶半夏碱B有抑制ADP和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作用,还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扩张冠状动脉作用,且不增加耗氧量[16]。其制剂复方三生针具有抗炎、镇痛、镇静等作用,并降低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的含量,引起胸腺萎缩,使去肾上腺大鼠生存期延长,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且毒性较低[1617]

8. 毒性 60%醇提取物小鼠1次灌胃,虎掌南星的最大耐受量大于210g(生药)/kg;天南星的LD₅₀159.0±7.5g(生药)/kg(改良寇氏法);一把伞南星的LD₅₀167.3±6.5g(生药)/kg[6]50%醇提取物加水浸物制剂小鼠腹腔注射的LD₅₀,一把伞南星30±1.0g/kg,一把伞南星41±0.2g/kg,虎掌南星46±1.7g/kg,东北天南星48±1.8g/kg[1]。蛇头草水浸液腹腔注射的LD₅₀13.5g/kg[16]。炮制可以降低毒性,小鼠灌服虎掌南星生品40g/kg,动物不欲饮食,消瘦无力,甚至死亡(3/15只),而同等剂量按一九九〇版药典或产地趁鲜加工炮制均无中毒表现[2];生品煎剂灌服120g/kg,观察5d小鼠无死亡[18]。虎掌南星、一把伞南星、天南星的20% 200目混悬液及虎掌南星500%水煎剂对家兔眼结膜均有刺激性,以虎掌南星最强,约需7~10d才能恢复,而一把伞南星和天南星在1~2d便能恢复[6]。炮制后刺激性降低或消失,这与炮制品口尝微有辣感或无辣感一致[2]。虎掌南星生品有催吐作用,家鸽灌胃1g/kg0.5g/kg0.25g/kg0.125g/kg0.0625g/kg,呕吐率分别为90%80%60%40%10%。其呕吐作用的半数有效量(ED₅₀)0.2g/kg[18]。生品煎剂的催吐作用不明显,随着剂量加大出现泻下作用,在100g/kg剂量时,100%家鸽发生泻下[618]

 

 

【炮制】

1. 生天南星 《圣济总录》:水浸七日,逐日换水,薄切,暴干,为末。锉如骰子大。 水浸,洗,切,焙。《普济方》:切作十片,汤浸七次。 河水浸三日,去皮膜。汤浸,薄切片子。 捶破。《婴童百问》:水浸, 春秋五日,冬七日,夏三日。《校注妇人良方》:去皮、尖。现行,取原药材, 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洗净,干燥。生天南星辛温燥烈, 有毒,多外用,用于痈疡瘰疬等症;亦有内服者,以祛风化痰为主,可用于破伤风,中风抽搐。

2. 制天南星

1)白矾制 《普济方》:天南星以白矾汤泡去毒水五七次,焙干,为末。《寿世保元》:南星矾炮。现行,取净天南星,大小个分开, 用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如起白沫时,换水后加白矾,每天南星100kg,加白矾末2kg,泡1d后, 再换水,至切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

2)姜制 《圣惠方》:生姜汁拌炒令黄。《局方》:天南星浸洗,生姜自然汁煮软,切,焙干炒黄。《扁鹊心书》:天南星四两,以生姜四两同捣成饼。现行, 姜煮:取泡过天南星,加生姜煮4~6h,阴干,或煮透晾至八成干,润1~2d,切片,晒干。每天南星100kg,用生姜12.5kg姜蒸:取泡过天南星,加姜汁, 每100kg天南星用生姜30kg,榨取汁,姜渣加适量水煮汤,与姜汁和匀,拌匀, 候姜汁吸尽,蒸约4h,至不麻或微麻舌,晒干。

3)姜矾制 《医学入门》:用生姜汁、白矾煮至中心无白点亦好。《寿世保元》:泡去皮,用白矾水浸一宿,再出晒干,再用生姜水浸一宿,晒干再炒。现行,取净天南星,按大小分别用水浸泡,每日换水2~3次,如起白沫时, 换水后加白矾(每天南星100kg,加白矾2kg),泡1d后,再进行换水, 至切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 将生姜片、白矾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 倒入天南星共煮至无干心时取出 ,除去姜片,晾至四至六成干,切薄片,干燥。每天南星100kg, 用生姜、白矾各12.5kg。制天南星毒性降低,以燥湿化痰为主,可用于痰湿咳喘,痰阻眩晕,关节痹痛等。

4)胆汁制 炮制法参见胆星条。

炮制中除去天南星的麻辣味,主要是加热和辅料白矾的作用[1]。但另有报道证实,经过水浸漂、矾浸或加热等炮制处理,可以将天南星的麻辣性降低或消除,天南星的麻辣物质是可以溶于水的。经水浸漂2d后切片的天南星片, 虽有较强的麻辣性,但对大、小白鼠急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 动物能够耐受, 汤剂在150g/kg条件下未见毒性反应,认为天南星饮片煎服可能是安全的[2]。临床应用经验证实,经过煎煮过程,能达到减毒的目的,所以生天南星入汤剂使用是可以的。

饮片性状:生天南星为扁球形,直径15~60mm,厚10~20mm, 外表面类白色或淡棕色,有的皱缩,顶面有凹陷的茎痕,周围有麻点状根痕,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白色粉性。气微辛,味麻辣。制天南星为类圆形和薄片,片面淡黄棕色角质状,半透明,质脆易碎,气微臭,味辛。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制天南星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味苦、辛,性温,有毒。归肺、肝、脾经。

1.《本经》:味苦,温。

2.《吴普本草》:神农、雷公:苦,无毒;岐伯、桐君:辛,有毒。

3.《别录》:微寒。有大毒。

4.《药性论》:味甘。

5.《日华子》:味辛烈,平。

6.《开宝本草》:味苦、辛。有毒。

7.《履岩本草》:温。有小毒。

8.《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气可升可降,阴中之阳也。

9.《纲目》:虎掌、天南星,乃手、足太阴脾、肺之药。

10.《本草通玄》:肺、脾、肝之药也。

11.《药品化义》:属阳中有微阴。气雄,味大辛、微苦,性热而急。性气与味俱浊。通行十二经。

12.《本草新编》:入脾、肺、心三经。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痉,化痰散结。主治中风痰壅,口眼斜,半身不遂,手足麻痹,风痰眩晕,癫痫,惊风,破伤风,咳嗽多痰,痈肿,瘰疬,跌扑损伤,毒蛇咬伤。

1.《本经》: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利水道。

2.《别录》:除阴下湿,风眩。

3.《药性论》:能治风眩目转,主疝瘕肠痛,主伤寒时疾。强阴。

4.《本草拾遗》:主金疮伤折瘀血。

5.《日华子》:署扑损瘀血,主蛇虫咬,疥癣,恶疮。

6.《开宝本草》:主中风,除痰麻痹,下气,破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血,堕胎。

7.《医学启源》:去上焦痰及头眩运。

8.《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坠中风不省之痰毒,主破伤如尸之身强。

9.王好古:补肝风虚。治痰功同半夏。(引自《纲目》)

10.《纲目》:治惊痫,口眼斜,喉痹,口舌疮糜,结核,解颅。生能伏雄黄、丹砂、焰消。

 

 

【应用与配伍】

用于风痰诸证。天南星之功,以祛风痰为著,故治中风昏不知人,痰涎上壅,口眼斜,半身不遂等症,可用生天南星配以生川乌、生附子、人参等同用,以取祛风痰、行经络及扶正祛邪之效,如《局方》三生饮。若风中于络,口眼斜,可用天南星为细末,生姜汁调摊于纸上,左贴右,右贴左,以祛风通络,如《杨氏家藏方》天南星膏。若风痰上扰,头痛、眩晕,吐逆痰多,可与半夏、天麻同用,以化痰熄风,如《局方》化痰玉壶丸。天南星既祛风痰,尤能止痉。治癫痫卒然发作,两目上视,口噤抽搐,可与半夏、全蝎、僵蚕等同用,以化痰熄风定痫,如《杨氏家藏方》五痫丸。治小儿惊风,四肢抽搐,痰涎壅盛,常与全蝎、蝉蜕、白附子等同用以化痰开窍,熄风止痉,如《杨氏家藏方》天南星丸。治破伤风牙关紧急,角弓反张,常与防风、白附子、天麻等同用,以祛风解痉,如《外科正宗》玉真散。

用于湿痰壅肺,咳嗽痰稠,胸膈胀闷。天南星可燥湿化痰,常与半夏同用,更加枳实、橘红等行气之药同用,俾气顺而痰消,如《传信适用方》导痰汤。或热痰咳嗽者,可与半夏、黄芩同用,以清化痰热,如《保命集》小黄丸。

用于痈肿、瘰疬。天南星辛散,外用能散结消肿。治痈肿初起,可用生天南星,以醋磨汁,涂于患处,可使痈肿内消,成脓者可促其速溃。若热毒较盛,则须与天花粉、大黄、黄柏等研末调敷,以清热解毒消肿,如《外科正宗》如意金黄散。若阴疽肿硬难溃,可与草乌头、半夏、狼毒研末,用醋、蜜调敷,以温阳散结消肿,如《直指方》四虎散。治瘰疬初起,可用生天南星与生半夏、生川乌头、贝母等研末,炼蜜、茶汁调涂,以化痰散结,如《疡医大全》瘰疬膏。天南星还有祛腐作用,如《外科大成》治疮疡已溃,顽腐不去者,用本品研末,加冰片掺于疮面,腐肉可渐脱落。现有用治腮腺炎肿痛者,取生天南星研末,醋浸3~5d后涂患处,能消肿痛。

用于跌扑伤损,血瘀肿痛。天南星能散血而消肿止痛,常与半夏、降香研末调敷。

用于毒蛇咬伤。天南星解毒消肿,可研末外敷。《疑难急症简方》治毒蛇咬伤,用鲜天南星,捣敷患处,其效尤速。

此外,近来临床上治疗子宫颈癌,常用天南星煎汤代茶饮服,并制成栓剂、棒剂等剂型用于局部,有消肿散结之效。

1.《本草经集注》:蜀漆为之使。

2.《本草衍义补遗》:欲其下行,以黄柏引之。

3.《品汇精要》:合防风等分为末,醋调贴破伤风疮强直者。

4.《纲目》:得防风则不麻,得牛胆则不燥。杨士瀛《直指方》云:诸风口噤,宜用南星,更以人参、石菖蒲佐之。

5.《药鉴》:欲上行,以桔梗载之。

6.《本草经疏》:得姜、桂、附,主破伤风口噤身强;加天麻,治一切风痰壅盛; 同半夏捣细末,入真降香末,傅金疮折伤瘀血。

7.《得宜本草》:得生姜、天麻,治吐泻慢惊;得防风,治跌扑、金刃、 伤风; 得琥珀、朱砂,治痰迷心窍。

8.《得配本草》:得防风治麻木;配川柏使下行;配苍术、生姜治痰湿臂痛; 配荆芥、姜汁治风痰头痛;配石菖蒲涂口舌糜;佐天麻疗吐泻惊风。

9.《本草求原》:同川贝为末炒黄,以姜汤服之,能截痰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一般制后用;或入丸、散。外用:生品适量,研末以醋或酒调敷。

 

 

【使用注意】

阴虚燥咳,热极、血虚动风者禁服,孕妇慎服。生天南星使用不当易致中毒,症状有口腔粘膜糜烂,甚至坏死脱落,唇舌咽喉麻木肿胀,运动失灵,味觉消失,大量流涎,声音嘶哑,言语不清,发热,昏,心慌,四肢麻木,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惊厥,窒息,呼吸停止。

1.《本草经集注》:恶莽草。

2.《日华子》:畏附子、干姜、生姜。

3.《本草经疏》:其所忌亦同(半夏),非西北人真中风者勿用。

4.《本草汇言》:如阴虚血少、血热血燥之人,不可用也。

5.《本草备要》:阴虚、燥痰,禁用。

6.《会约医镜·本草》:孕妇忌之。

 

 

【附方】

1.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斜,半身不遂,咽喉作声,痰气上壅。无问外感风寒,内伤喜怒,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并宜服之。兼治痰厥及气虚眩晕,大有神效南星(生用)一两,木香一分,川乌(生,去皮),附子(生,去皮)各半两。上㕮咀,每服半两,水二大盏,姜十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局方》三生饮)

2.治中风不语,喉中如拽锯,口中沫出 天南星(大者)一枚(去浮皮,剜中作坑,入醋令八分满,四面用火逼醋干,黄色,锉),藜芦一分。上二味,捣研为末,用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温酒下,良久吐出涎为效。吐不止,用冷葱汤呷即止。(《圣济总录》取涎丸)

3.治风痫 天南星(九蒸九晒)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煎人参、菖蒲汤或麦冬汤下二十丸。(《中藏经》)

4.治小儿急慢惊风,搐搦窜视,涎潮 南星(圆白者)一钱半,木香、橘红各半钱,全蝎一枚。上锉细,入姜钱四片,慢煎熟灌下。大便出涎即愈。(《直指小儿方》 星香散)

5.治小儿泄泻虚脱致虚风生,名慢脾风及服冷药过多者 天南星、生附子各一钱,全蝎三个。上锉散,作一剂,水一大盏,生姜七片煎至半盏,去汁,逐旋温服不拘时。(《续易简方论》南附汤)

6.治诸风及痰厥 天南星一两(生用),木香二钱。上㕮咀,分作二服,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七分,去温服,不拘时候。(《济生续方》星香散)

7.治破伤风 天南星、防风各一两。上二味,捣罗为末。先用童子小便洗疮口,后以此药末酒调贴之。(《圣济总录》夺命散) 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 白附子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 ,热酒调服,更敷伤处。 若牙关紧急,腰背反张者,每服三钱,用热童便调服,虽内有瘀血亦愈。至于昏死心腹尚温者,连进二服,亦可保全。若治风犬咬伤,更用漱口水洗净,搽伤处,亦效。(《外科正宗》玉真散)

8.治寒痰咳嗽,脉沉,面色黧黑,小便急痛,足寒而逆,心多恐怖南星(洗)、半夏(洗)各一两,官桂一两(去粗皮)。上为细末,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洁古家珍》姜桂丸)

9.治热痰咳嗽,其脉洪而面赤,烦热,心痛,唇口干燥,多喜笑 南星(汤洗)一两,半夏(汤洗)一两,黄芩一两。上为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食后。(《保命集》小黄丸)

10.治气痰咳嗽,脉涩,面白,气上喘促,洒淅寒热,悲愁不乐 南星(汤洗)、半夏(洗)各一两,橘皮(去白)二两。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人参生姜汤下,食后。(《洁古家珍》玉粉丸)

11.治一切痰嗽,日夜不得眠卧 天南星(去脐、皮)、白矾、甘草各半两,乌梅(取肉)二两。上为粗散,用慢火于银石器内炒令紫色,放冷,研为细末, 每服二钱。 临卧时身体都入铺卧内,用汁七分,温汤三分,暖令稍热,调前药末服之。(《证治准绳》紫金散)

12.治头痛,偏正头风,痛攻眼目额角 天南星、川乌各等分。共研极细末,同莲须葱白捣烂作饼。贴太阳穴。(《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止痛膏)

13.治痈疽疮肿 天南星二两,赤小豆三两,白及四两。上三味,各为细末,和匀,冷水调,摊上四面肿处,用绢压之。(《刘娟子鬼遗方》收脓散)

14.治痈疽肿结通用,能散能溃 南星(上等大者)一两 ,草乌头、白芷各半两,木鳖子仁一个(研)。上为细末,分两次法醋入蜜调敷,纱贴之。(《证治准绳》拔毒散)

15.治乳赤肿、欲作痈者 天南星为细末,生姜自然汁调涂,自散。 才作便用之。(《百一选方》)

16.治瘰疬 南星、半夏等分为末,米醋或鸡子清调敷。(《潜斋简效方》)

17.治头面及皮肤生瘤,大者如拳,小者如栗 ,或软或硬,不疼不痒, 不可辄用针灸 生天南星一枚(洗切。如无生者,以干者为末),滴醋研细如膏, 将小针刺病处, 令气透,将膏摊贴纸上如瘤大,贴之,觉痒即易,日三五上。(《圣济总录》天南星膏)

18.治瘿瘤 用生南星末,醋调,或玉簪花根汁调敷之。(《外科证治全书》)

19.治痰湿臂痛,右边者 天南星、苍术等分,生姜三片。水煎服之。(《摘玄方》)

 

 

【制剂】

1.四虎散 生天南星200g,生草乌200g,生白附子200g,生川乌200g。以上四味, 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本品为灰白色的粉末;气微。 取本品加正丁醇浸渍,滤液蒸干,残渣加醋酐溶解,加硫酸,初显紫红色,渐变为绿色;本品加乙醚摇匀,加氨试液振摇,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磷酸,微热,呈紫堇色。功能温散痰湿,消除肿痛。用于跌打损伤,寒湿痰滞,红肿疼痛,经络作痛。外用,取适量用醋或酒调敷患处。本品为剧毒药,不可内服。(《湖北省药品标准》1980年)

2.保赤万应散 天南星(制)100g,朱砂、六神曲各50g,巴豆霜10g(含油量不得超过百分之十)。共为极细粉,研匀,每包重0.1g。功能化痰,定搐,消积。 用于小儿停食停乳,日久成积,肚腹胀满,痰盛抽搐。满12个月至24个月者每服1包, 白糖滚水调和,空腹温服;服药后勿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之食品;感冒、发疹、泄泻者忌服。(《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3.南星地黄软膏 生南星粉、生地黄粉各20g,凡士林120g。调匀即得。 主治麦粒肿。取绿豆大之软膏置约1cm直径圆胶皮中央,贴于患者二侧太阳穴处,每日1次,至红肿消退、炎症吸收为止。(《铁道医学》1982102):81

4.宁痫散 槟榔30g,黑丑30g,酒大黄25g,天南星(炙)120g,皂角30g。 以上五味, 混合粉碎,过筛,混匀,即得。功能豁痰化浊,祛风止痉。用于癫痫。口服,成人每次6g,小儿每次3g,每日1次,早晨空服。[《中国医药学报》198946):46]

5.宫颈癌栓 掌叶半夏适量。取掌叶半夏切片,加70%乙醇回流4次,取滤液减压浓缩至生药量的0.4倍,加水2倍,静置沉淀,取沉淀物加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4002∶1)的混合物,置水浴加热溶解,搅匀, 乘热倾入内壁涂石蜡油的模型中,冷却,即得。本品呈棕黄色的扁圆形栓(每枚重5g,内含水沉淀物1g)或棒形栓(每枚重0.5g,内含水沉淀物0.1g)。功能消肿散结。 用于子宫颈癌及子宫颈癌前期病变。扁圆形栓, 阴道用,每次1枚,每日1~2次;棒形栓,宫颈管用,每次1枚,每日1~2次。(《上海市药品标准》1980年)

6.宫颈癌片 掌叶半夏适量。取掌叶半夏切片,加75%乙醇,加热回流4次,每次1.5h,趁热过滤,合并滤液,减压回收乙醇,继续加热, 并浓缩至原药材量的0.4倍,加2倍量水,静置过夜,取上清液 ,浓缩至浸膏状,干燥,制成颗粒,压片,片心重0.3g,包糖衣。本品除去糖衣后呈黑褐色;味酸微带苦。功能消肿散结。用于子宫颈癌及子宫颈癌前期病变。 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  使用时须配合外用宫颈癌栓剂。〔《上海市药品标准》1980年;《中草药通讯》1978,(2):22

 

 

【现代临床研究】

1.治疗冠心病 取生南星、生半夏等分碾粉, 水泛为丸,每次口服3.5g,每日3次,治疗冠心病50例。结果:对心绞痛显效率为38.7%, 总有效率为71%;心电图改善率为30.8%。显效者以痰阻型最多。对心律失常也有一定疗效。26例合并高血压者,治疗后11例血压降至正常,有效率为42.3%。合并高脂血症者32例, 其中23例、b9例,治疗后三酰甘油下降者21例, 胆固醇下降者4例。 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占全部病例的92%。多见食欲减退,上腹不适,少数有恶心、舌麻、上腹隐痛、 腹胀、轻度腹泻、白细胞或血小板计数下降。 治疗前后的纤维胃镜对比观察表明,生药对胃肠粘膜有明显的刺激性。疗程中出现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占40%, 但均在治疗结束后恢复。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无异常[1]

2.治疗子宫颈癌 应用掌叶半夏(虎掌)为主,治疗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子宫颈癌247例,其中鳞状上皮癌238例,腺癌9例。治疗期在2个月以上,效果较为满意,无明显的副反应。用法:口服片剂,每日3次,总量约生药60g。外用栓剂贴敷于子宫颈,每栓含生药60g,每日1次;或棒剂塞子宫颈管内,每棒剂含生药5~7.5g,每日1次。部分患者根据病情加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中药汤剂内服或灌肠。个别患者还采用冷冻疗法。对部分期较晚患者61例,期患者51例 ,则加用体外放射治疗。治疗分3个阶段:第1阶段(19708~197112月)用新鲜掌叶半夏煎汤代茶口服并捣烂外敷,有效率为67.07%(其中近期治愈19例,显效18例,有效18 例,无效27例)。第2阶段(19721~19736月)应用掌叶半夏稀醇(浓度75%)提取部分制成片剂口服及栓剂、棒剂外用, 有效率为79.63%(其中近期治愈24例,显效36例,有效26例,无效22例)。第3阶段(19737~197512月)应用掌叶半夏浓醇(浓度95%)提取,其中脂溶性部分制成栓剂、棒剂供外用,残余部分制成片剂口服,有效率达82.71%(其中近期治愈20例,显效30例,无效7例)。从掌叶半夏治疗不同期宫颈癌效果来看,I期患者全部用掌叶半夏治疗,有效率96.67%期患者有效率74.66%期患者有效率74.24%。另有放疗后复发1例,获得近期治愈[2]

 

 

【药论】

1.论天南星之功能

李时珍:虎掌、天南星,乃手、足太阴脾、肺之药。味辛而麻,故能治风散血;气温而燥,故能胜湿除涎;性紧而毒,故能攻积拔肿,而治口舌糜。(《纲目》)

苏廷琬:(天南星)其能在于破阴滞以畅阳郁,阳畅则风自静而痰亦消,故方书恒用以祛风痰也。(《药义明辨》)

2.论天南星与半夏性能的异同

缪希雍:南星味既辛苦,气复大温而燥烈,正与半夏之性同,而毒则过之,故亦擅堕胎也。半夏治湿痰多,南星主风痰多,是其异矣。二药大都相类,故其所忌亦同。(《本草经疏》)

倪朱谟:(天南星)古方又谓能堕胎,因其有散血之力故也。但其性味辛燥而烈,与半夏同;而毒则过之。半夏之性燥而稍缓,南星之性燥而颇急;半夏之辛,劣而能守,南星之辛,劣而善行。(《本草汇言》)

张石顽:南星、半夏皆治痰药也。 然南星专走经络, 故中风麻痹以之向导,半夏专走肠胃,故呕逆泄泻以之为向导。(《本经逢原》)

严洁:虽曰南星主风,半夏主湿,然湿痰横行经络, 壅滞不通,至语言费力、身手酸疼者,惟南星为能,合诸药开导其痰,而湿气顿消;其有湿生火,火生痰,痰火相搏而成风象,口眼斜、手足瘫痪诸证悉见者,惟半夏为能,以清火之剂以降其湿,而风痰悉化。总在用之得当耳。(《得配本草》)

3. 论天南星与胆南星性能异同倪朱谟:前人以牛胆制之,名曰胆星。 牛胆苦寒而润,有益肝镇惊之功,制南星之燥而使不毒。若风痰 、湿痰,急闭涎痰,非南星不能散;如小儿惊风、惊痰、四肢搐搦,大内热、热郁生痰,非胆星不能疗也。二者施用,随证投之。(《本草汇言》)

 

 

【集解】

1.《本草图经》:一说天南星如本草所说,即虎掌也。小者名由跋,后人采用,乃别立一名尔。今天南星大者四边皆有子,采时尽削去之。又陈藏器云:半夏高一二尺,由跋高一二寸,此正误相反言也。今由跋苗高一二尺,茎似蒟蒻而无斑;根如鸡卵。半夏高一二寸,亦有盈尺者,根如小指正圆也。江南吴中又有白蒟蒻,亦曰鬼芋,根都似天南星,生下平泽极多,皆杂采以为天南星,了不可辨。市中所收,往往是也。但天南星小,柔腻肌细,炮之易裂,差可辨尔。古方多用虎掌,不言天南星。天南星近出唐世,中风痰毒方中多用之。

2.《纲目》:大者为虎掌、南星,小者为由跋,乃一种也。今俗又言大者为鬼臼,小者为南星,殊为谬误。

3.《植物名实图考》:天南星,《本经》下品。昔人皆以南星、蒻头,往往误采,不可不辨。江西荒阜废圃,率多南星,湖南长沙产南星,俗呼蛇芋;衡山产蒻头,俗呼磨芋,亦曰鬼芋。滇南圃中,蒻头林立,南星绝少,药肆所用,皆由跋也。由跋自是一种,《唐本草》谓南星是由跋宿根所生,验之亦殊不然。而南星与蒻头,根虽类,茎、叶、花、实绝不相同。半夏、由跋,花似南星,而皆三叶,由跋又有六七叶者,俗皆呼小南星。但南星生叶,亦有两种,一种叶抱如环,一种周围生叶,长如芍药,开花有如海芋者,即《图经》所云:花似蛇头,黄色。一种开花有长梢寸余,结实作红蓝色,大如石榴子,又似玉蜀黍形而梢微齐。明王佐诗:'君看天南星,处处入本草;夫何生海南,而能济饥饱?'盖误以蒻头为南星也。天南星即虎掌,天南星,《本经》下品。江西、湖广山坡废圃多有之,俗呼蛇芋,与蒟蒻相类,惟叶初生,相抱如环,开花顶上有长梢寸余为异。不仅以茎之有斑、无斑可辨。

附注:朝鲜南星Arisaema angustatum Franch. et Sav. var. peninsulae (Nakai) Nakai(分布于吉林、辽宁)、滇南星 A. austro-yunnanense H. Li(分布于云南)、丽江南星 A. lichiangense W. W. Smith(分布于四川、云南)、象头花 A. franchetianum Engl(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黑南星 A. rhombiforme Buchet(分布于四川)的块茎在当地亦作天南星使用。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秦文娟,等.中草药,198112(3)101

[2]秦文娟,等.中草药,198314(10)443

[3]秦文娟,等.中草药,198415(11)490

[4]秦文娟,等.中草药,199526(1)3

[5]秦文娟,等.中草药,198617(5)197

[6]李先端,等.中国中药杂志,199015(10)613

[7]季申,等.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8916(3)203

[8]Shim C Set al. C A198093107257m

药理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第二册).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2

[2]张振凌,等.中药材,199619(5)248

[3]秦文娟,等.中草药,198415(11)490

[4]孙光星,等.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219(1)17

[5]洪元康,等.新药与临床,19865(2)127

[6]秦彩玲,等.中草药,199425(10)527

[7]毛淑杰,等.中国中药杂志,199419(4)218

[8]赵乃才,等.药学学报,1964,(5):338

[9]杨仓良,等.毒剧中药.1.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1203

[10]秦文娟,等.药学通报,198116(2)51

[11]秦文娟,等.中草药,198112(3)15

[12]周瑞平,等.中草药,198314(3)117

[13]王义雄,等.中国药理学报,19867(5)435

[14]刘春梅,等.生物化学杂志,19895(5)450

[15]张企兰,等.中草药,199627(9)544

[16]冯汉林,等.中草药,199324(11)602

[17]邢蜀林,等.中药通报,198712(9)47

[18]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草药,198516(2)14

炮制

[1]陈菊华,等.中成药研究,1984,5):13

[2]杨守业、等.中成药,1991,132):16

现代临床研究

[1]唐荣华.中草药,1989,4):10

[2]上海第一医学院妇产科医院,上海医学,1978,1):13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