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藨语音讲解
【药名】
高粱泡Gaoliangpao《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高粱泡的根。
【原植物】
高粱泡Rubus lambertianus Ser.
又名:蓬繨《经济植物手册》,十月红、寒扭、猢狲母、红母子《天目山药用植物志》,倒水莲、乌泡泡、寒泡刺、乌泡繫、小漂沙、乌壳子《江西草药》,红娘藤、十月莓、秧泡子、倒拔千金《全国中草药汇编》,冬牛(浙江),冬菠(福建),刺五泡藤(台湾)。
半落叶藤状灌木,高1~3 m。枝有棱,散生弯曲钩刺;小枝疏生细绒毛。单叶互生;叶柄长2~4 cm,疏生黄白色柔毛,并散生倒钩刺;托叶离生,线状深裂有细柔毛,常脱落;叶片卵形、阔卵形,长7.5~12 cm,宽5~10 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心形,边缘明显3~5裂或呈波状,有细锯齿,上面沿脉密生淡黄色柔毛,下面密生黄白色柔毛,并散生倒钩刺。花多数,密集成圆锥花序,总轴及花梗和花萼疏被灰白色短柔毛,并有橙色腺点;花瓣5,白色,椭圆形,几与萼片等长。聚合果球形,直径8~10 mm,成熟时红色。花期7~8月,果期9~11月。
生于低海拔山坡、山谷或路旁灌木丛中阴湿处或生于林缘及草坪。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除去茎叶,洗净,切碎,鲜用或晒干。
【化学成分】
鲜果实含维生素B₂ 0.29 μg/g,烟酸4.74 μg/g,维生素E 26.97 μg/g,还含微量元素(μg/g):锌20.359 6,铁36.665 7,硒0.659[1]。果实含矿质元素(干基)钾2.413 4%,钙0.706 9%,镁0.433 4%[1]。
【药性】
味苦、涩,性平。
1. 《江西草药》:“性寒,味甘、苦。”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苦,平。”
3. 《浙江药用植物志》:“酸、涩,微温。”
4. 《福建药物志》:“微苦,平。”
【功能与主治】
祛风清热,凉血止血,活血祛瘀。主治风热感冒,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咳血,衄血,便血,崩漏,经闭,痛经,产后腹痛,疮疡。
1. 《江西草药》:“活血凉血,清热解毒。”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活血调经,消肿解毒。主治产后腹痛,血崩,产褥热,痛经,坐骨神经痛,风湿关节痛,偏瘫。”
3. 《浙江药用植物志》:“疏风解表,活血调经,补肾固精。主治感冒,产后腹痛,出血,产褥热,痛经,白带,子宫下垂,遗精,痔疮。”
4. 《福建药物志》:“祛风活血。主治风湿关节痛,疟疾,前列腺炎,痛经,产后瘀血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 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附方】
1. 治感冒高热,并治吐血 (高粱泡)根30 g。水煎汁,饭后服。(《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2. 治感冒 (高粱泡)根30 g,或加芦根30 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3. 治咳嗽 高粱泡根60 g。水煎服。(《江西草药》)
4. 治风湿关节炎 高粱泡(根)30 g,牛膝9 g。水煎服。(景德镇《草药手册》)
5. 治高血压偏瘫 高粱泡根60 g,接骨金粟兰9 g,淫羊藿15 g,青木香根6 g,丹参根15 g,甜酒少许。水煎服。
6. 治呕血,便血 (高粱泡)根60 g,苦繬根30 g,积雪草15 g,红糖少许。水煎服。(5~6方出自《江西草药》)
7. 治产后出血,产褥热,血崩,痛经 (高粱泡)根、琴叶榕根、白木槿根、野荞麦根各15 g。水煎服,红糖、米酒为引。
8. 治子宫出血 高粱泡根60 g,黑豆60 g。水煎服。(7~8方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9. 治产后腹痛 (高粱泡)嫩鲜根90~125 g,黄酒250 ml。水煎服,连服3~4次。(《浙江药用植物志》)
10. 治肝硬化 (高粱泡)根60~90 g。加猪肝250 g,炖服,每星期服1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11. 治疟疾 高粱泡根30 g。酒水各半煎,冲鸡蛋或红糖服。(《福建药物志》)
12. 治外痔 (高粱泡)鲜根适量。捣烂外敷患处。(《浙江药用植物志》)
【参考文献】
[1] 顾姻,等.植物资源与环境,1996,5(3)∶6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