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火头根Huotougen 《全国中草药汇编》
【异名】
枕头根、黄姜《中国药用植物志》,黄连参、地黄姜、野芋姜《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来源】
为薯蓣科植物盾叶薯蓣的根茎。
【原植物】
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 H. Wright
缠绕草质藤本。根茎横生,近圆柱形,指状或不规则分枝,新鲜时外皮棕褐色,断面黄色,干后除去须根常留有白色点状痕迹。茎左旋,有时在分枝或叶柄基部两侧微突起或有刺。单叶互生;叶柄盾状着生;叶片厚纸质,三角状卵形、心形或箭形,通常3浅裂至3深裂,中间裂片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两侧裂片圆耳状或长圆形,表面绿色,常有不规则斑块,干时呈灰褐色。雄花无梗,常2~3朵簇生,再排列成穗状,花序单一分枝,1或2~3个簇生叶腋,通常每簇花仅1~2朵发育,基部常有膜质苞片3~4枚;花被片6,开放时平展,紫红色,干后黑色;雄蕊6,着生于花托的边缘,花丝极短,与花药几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几相似;雌花具退化雄蕊。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状。干后蓝黑色,表面常被白粉;种子每室2颗,着生于中轴中部,四周围有白膜状翅。花期5~8月,果期9~10月。
生于海拔100~1500 m破坏过的杂木林间或森林、沟谷边缘的路旁,常见于腐殖质深厚的土层中,有时也见于石隙中,平地和高山都有生长。分布于陕西秦岭以南、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四川。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生长的适宜温度15~25℃,气温低于15℃地上部分开始枯萎。对土壤要求较高,一般以砂质土为适宜,切忌粘土。
栽培技术 用种子或根茎繁殖。种子繁殖:盾叶薯蓣结实率高,能收到大量种子,大田生产可采用露地育苗方法。春播,播种深度约3 cm左右。种子千粒重10~11 g,由于种子轻小和具种翅,可采用拌和细沙或肥土进行撒播,播后覆盖稻草,并保持土壤湿润,约25~30 d后出苗,出苗后要注意浇水、除草等田间管理。根茎繁殖:其特点是操作技术简便,植株生长健壮,成苗率高,凡带芽头的根茎部能发芽,种源来源可以是田间栽培或采自野生的。选出粗细均匀,生活力强,无病虫害的根茎作种茎,根据根茎大小切成5~7 cm的小段,重15~25 g,每段根茎保留1~2个健壮芽,发芽率在90%以上。繁殖栽种时间春秋季均可,但以秋季为宜。栽种密度以20 cm×20 cm为优。
田间管理 除农业上一般抗旱保苗、除草培土外,尚有搭支架是田间管理中一个关键问题,支架材料各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苗期插支架,牵引茎蔓上架,促进地上部生长。另外在施肥上采取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即苗期(4月中旬)和初花期(5月下旬)分施1次猪粪水和硫酸铵,以促进藤蔓生长。
【采收加工】
无性繁殖栽培2年的根茎就可提供工厂生产。11月下旬植株完全枯萎时即可收获,将采挖的根茎上的泥沙、须根除尽,切成薄片晒干或在通风处晾干。但在去掉泥沙时,切忌用水浸泡淘洗,因溶于水的薯蓣皂甙配基会流失。
【化学成分】
根茎含薯蓣皂甙元(diosgenin)[1],薯蓣皂甙元棕榈酸酯(diosgenin palmitate),纤细薯蓣皂甙(gracillin),原纤细薯蓣皂甙(protogracill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原盾叶薯蓣皂甙(protozingiberensis-saponin)[2],表异菝葜皂甙元(epismilagenin),延龄草甙(trillin),薯蓣皂甙元双葡萄糖甙{3-O-〔β-D-gluc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diosgenin}[3]。根含盾叶薯蓣根皂甙(zingiberenin)A、B,原盾叶薯蓣根皂甙(protozingiberenin)A、B[4]。地上部分含盾叶薯蓣皂甙(zingiberoside)A₁、A₂、A₃,雅姆皂甙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甙{yamogenin-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ide}[5]。
【药性】
味苦、微甘,性凉,小毒。
1.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苦,凉。”
2. 《湖南药物志》:“甘、苦,平。”
3. 《湖北中草药志》:“苦,寒。”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利湿通淋,通络止痛,解毒消肿。主治肺热咳嗽,湿热淋痛,风湿腰痛,痈肿恶疮,跌打扭伤,蜂螫虫咬。
1. 《全国中草药汇编》:“解毒消肿。主治痈疖早期未破溃,皮肤急性化脓性感染,软组织损伤,蜂螫虫咬。”
2. 《湖南药物志》:“清热解毒。主治老年风湿腰痛,跌打损伤,疮疖肿毒。”
3. 《湖北中草药志》:“清肺止咳。治肺热咳嗽。”
4. 《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利水除湿。用于热淋,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 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
内服宜慎,不宜过量。
【附方】
1. 治肺热咳嗽 黄姜15~24 g。水煎服。
2. 治泌尿道感染 盾叶薯蓣9 g,木通9 g,滑石15 g,车前草30 g,马齿苋30 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
3. 治老年风湿腰痛 盾叶薯蓣根状茎250 g,浸酒500 g。早晚服1小杯。
4. 治疮疖肿毒 鲜(盾叶薯蓣)根状茎,配菊叶、苦参捣烂敷(皮肤溃烂者忌用,脓疱已形成无效)。(3~4方出自《湖南药物志》)
5. 治跌打损伤 盾叶薯蓣30 g,红花6 g,赤芍12 g。泡酒服。(《万县中草药》)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周俊,等. 药学学报,1965,12(6):392
[2] 唐世蓉,等. 植物学报,1983,25(6):556
[3] 刘承来,等. 植物学报,1985,27(1):68
[4] 刘承来,等. 植物学报,1984,26(3):283
[5] 唐世蓉,等. 云南植物研究,1987,9(2):383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