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菊

时间:2021-04-14浏览:10

药名

菊花 《本经》

 

异名

节华《本经》,日精、女节、女华、女茎、更生、周盈、傅延年、阴成《别录》,甘菊、真菊《抱朴子》,金精《玉函方》,金蕊《纲目》,馒头菊、簪头菊《医林纂要·药性》,甜菊花《随息居饮食谱》,药菊《河北药材》。

 

释名

《说文》:菊,大菊蘧麦也。《尔雅》:大菊,蘧麦。郭璞注:即瞿麦。非指今之菊花。,古作。《说文》:蘠,日精也,以秋华。菊、蘠本一字二体。《纲目》云:按陆佃《埤雅》云:菊本作蘠,从鞠。鞠,穷也。《月令》:九月,菊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尽,故谓之蘠。节花之名,亦取其应节候也。《别录》一名傅延年。《太平御览》引《本经》曰:菊一名傅公,一名延年。据汉代应劭《风俗通》记载,东汉时,相传郦县有甘谷,谷水甘美,因得大菊之滋液,服之多益。一时风尚,遍及朝中三公,太傅袁隗、胡广,皆其辈。傅公出典,殆以此。延年之名因其能益寿。《别录》夺一字,遂误为傅延年

 

品种考证

菊花,《本经》列入上品。《本草经集注》云:菊有两种, 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其华正相似,唯以甘、苦别之尔。南阳郦县最多。今近道处处有,取种之便得。又有白菊, 茎叶都相似,唯花白,五月取。所述味甘之菊白菊即今之药用菊花。《本草衍义》云:菊花,近世有二十余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 应候而开者是也。《月令》所谓菊有黄花者也。又邓州白菊,单叶者亦入菊。《纲目》曰:菊之品凡百种,宿根自生,茎叶花色品品不同……其茎有株、蔓、紫、赤、青、绿之殊,其叶有大、小、厚、薄、尖、秃之异,其花有千叶单叶、有心无心、有子无子、黄白红紫、间色深浅、大小之别,其味有甘、苦、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抵惟以单叶味甘者入药,《菊谱》所载甘菊,邓州黄、邓州白者是矣。甘菊始生于山野,今则人皆栽植之。其花细碎,品不甚高。蕊如蜂窠,中有细子,亦可捺种。李时珍所言菊花由野生变家种,栽种过程中又培育出形态各异的品种等,其中有药用的,也有观赏的。

 

来源

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

 

【原植物】

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 Tzvel[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茎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叶互生;有短柄; 叶片卵形至披针形,长5~15cm,羽状浅裂或半裂,基部楔形,下面被白色短柔毛。 头状花序直径25~20cm,大小不一,单个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总苞片多层, 外层绿色,条形,边缘膜质,外面被柔毛;舌状花白色、红色、紫色或黄色。瘦果不发育。花期9~11月。

为栽培种,培育的品种极多,头状花序多变化,形色各异。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用菊花以河南、安徽、浙江栽培最多。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阳光充足,忌遮荫。耐寒,稍耐旱,怕水涝,喜肥。最适生长温度20℃左右,在0~10℃以下能生长,花期能耐-4℃,根可耐-16~-17℃的低温。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地势高燥,背风向阳,疏松肥沃,含丰富的腐殖质,排水良好,pH6~8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栽培为宜。忌连作。可与早玉米、桑、蚕豆、烟草、油菜、大蒜、小麦间套作。粘重土、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

栽培技术 药用菊主要用扦插、分株繁殖。扦插繁殖、育苗移栽法: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截取母株的幼枝作插穗,随剪随插,插穗长10~12cm,顶端留2片叶,除去下部2~3节的叶片,插入土中5cm,顶端露出3cm,按行距24cm开沟,沟深14cm,每隔15~20cm扦插1株,覆土压实,浇水。扦插后要遮荫,经常浇水保湿,松土除草,每隔半月施稀人粪尿1次,约经15~20d生根,待生长健壮后即可移栽。亦可使用两次扦插法,使移栽推迟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分株繁殖:11月选优良植株,收花后割除残茎,培土越冬。

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待新苗长至15cm高,选择阴天,挖掘母株,将健壮带有白根的幼苗,适当剪去枝叶,按行株距40cm×40cm开穴,每穴栽1~2株,剪去顶端,填土压实,浇水。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需中耕除草3~4次,每隔半月1次,后两次中耕除草结合培土。苗高30~40cm进行打顶,第2次在6月底,第3次不迟至7月。菊花喜肥,但应控制施氮肥,以免徒长,遭病虫为害。一般在幼苗成活后施稀人粪尿或尿素,开始分枝时施人畜粪及腐熟饼肥,9月施浓粪肥,增加过磷酸钙,施肥应该集中在中期。生长前期少浇水,遇旱浇水,9月孕蕾期注意防旱。雨季要排除积水,以防烂根。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叶枯病,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可用11100波尔多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喷雾。根腐病,6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病,可用退菌特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注。锈病可用敌锈钠97%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射。另有白粉病、霜霉病、黄萎病等为害。虫害有棉蚜、大青叶跳蘜、菊天牛、瘿螨、斜纹夜蛾、地老虎等为害。

 

采收加工

11月初开花时,待花瓣平展,由黄转白而心略带黄时,选晴天露水干后或午后分批采收,这时采的花水分少,易干燥,色泽好,品质好。采下鲜花,切忌堆放,需及时干燥或薄摊于通风处。加工方法因各地产的药材品种而不同;阴干,适用于小面积生产,待花大部开放,选晴天,割下花枝,捆成小把,悬吊通风处,经30~40d,待花干燥后摘下,略晒;晒干,将鲜菊花薄铺蒸笼内,厚度不超过3朵花,待水沸后,将蒸笼置锅上蒸3~4min,倒至晒具内晒干,不宜翻动;烘干,将鲜菊铺于烘筛上,厚度不超过3cm,用60℃炕干。

 

药材及产销

菊花 Flos Dendranthemae Morifolii产于安徽亳县、涡阳及河南商丘者称亳菊

以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出口以杭菊为主。销全国,并出口。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亳菊头状花序倒圆锥形或圆筒形,有时稍压扁呈扇形,直径15~3cm。总苞碟状,总苞片3~4层,卵形或椭圆形,草质,黄绿色或褐绿色,外被柔毛,边缘膜质,花托半球形,无托片或托毛。舌状花数层,雌性,位于外围,类白色,劲直,上举,纵向折缩,散生金黄色腺点;管状花多数,两性,位于中央,为舌状花所隐藏,黄色,先端5齿裂。瘦果不发育,无冠毛。体轻,质柔润,干时松脆。气清香,味甘、微苦。

以花朵完整不散瓣、色白()、香气浓郁、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黄棕色,气清香。①花粉粒黄色,类圆形,直径22~38μm,有3孔沟,表面有刺,刺长34~7μm,每裂片4~5刺。 ②花冠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波状弯曲,表面有微细致密的角质纹理。 ③苞片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表面有稍粗的角质纹理。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3~6个。 ④花柱及柱头碎片的边缘细胞呈绒毛状突起。 ⑤T形毛少见,大多碎断,顶端细胞长大,基部2~5细胞。 ⑥腺毛少见。头部鞋底形,468个细胞,两两相对排列,长径32~127μm,短径22~74μm,外被角质层。此外,有药隔顶端附属物及基部细胞、花粉囊内壁细胞、分泌道、纤维、子房表皮细胞等。

商品规格 亳菊一等,花大、瓣密、苞厚、不露心、花瓣长而宽、白色、近基部微带红色,无散朵及枝叶。二等,花朵中个、色微黄,无散杂及枝叶。三等,花朵小、色黄或暗,间有散朵,叶棒不超过5%

 

化学成分

花含挥发油,成分主要为龙脑(borneol),樟脑(camphor), 菊油环酮(chrysanthenone),还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 大波斯菊甙(cosmosiin)即芹菜素-7-O-葡萄糖甙(apigenin-7-O-glucoside)[1],刺槐甙(acacetin-7-rhamnoglucoside),芹菜素(apigenin),芹菜素-7-O-鼠李葡萄糖甙(apigenin-7-O-rhamnoglucoside),刺槐素-7-O-葡萄糖甙(acacetin-7-O-glucoside),槲皮素-3-O-半乳糖甙(quercetin 3-O-galactoside),槲皮甙(quercitrin),异鼠李素-3-O-半乳糖甙(isorhamnetin-3-O-galactoside),木犀草素-7-O-鼠李葡萄糖甙(luteolin-7-O-rhamnoglucoside)[2],木犀草素(luteolin),β-榄香烯(β-elemene),百里香酚(thymol),二十一烷(heneicosane),二十三烷(tricosa- ne),二十六烷(hexacosane)[3],以及糖类和氨基酸[4]

 

药理

1. 抗菌作用 菊花水煎液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抑菌作用[1]。菊花水浸液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样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有抑菌作用[2]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菊花水煎醇沉制剂对离体兔心有显著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于恒压灌流液中注入1g生药时,可使2min内冠脉流量增加约62%, 并使心率平均减慢20%左右。较大剂量对在位犬心,亦可致冠脉流量平均增加40%左右,心肌耗氧量平均增加27%。对电刺激兔中枢神经引起的缺血性心电图ST段压低有减轻作用,心率无变化或减慢,与离体兔心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对实验性冠状动脉硬化兔的离体心脏,也能增加冠脉流量和提高心肌耗氧量。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制剂扩张冠脉的作用,与心肌收缩时代谢产物的舒血管作用以及β-肾上腺素能受体无关[3]。杭白菊酚性部分可以增加豚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提高小鼠对减压缺氧的耐受能力[4]

3. 其他作用 菊花水煎剂给大鼠灌服3星期后,抑制其肝微粒体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活力,并能激活肝微粒体胆固醇7α-羟化酶[5]。菊花粉配成10%水溶液给兔灌服20ml/kg,有缩短凝血时间的效果,焙成炭药的作用较生药有所增强[6]。 菊花制剂还能抑制皮内注射组胺所致的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其10mg的效力和芦丁25mg相当[7]。菊花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均能抑制HIV逆转录酶和HIV复制[8]

 

炮制

1. 菊花《圣济总录》:择去梗摘去萼。《卫济宝书》:去梗叶。《普济方》:去根枝净。《医学纲目》:去土。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的梗叶,筛去灰屑。

2. 炒菊花《普济方》:微炒。现行,选择完整菊花, 用文火炒至花瓣边缘呈微黑色,取出放凉。

3. 菊花炭《外科大成》:烧炭存性。《本草害利》:或炒黑,或煨炭。现行,取净菊花置锅内,用中火炒至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透。

饮片性状:菊花参见性状鉴别项。炒菊花形如菊花,花瓣边缘呈微黑色;菊花炭形如菊花,有的花朵散离,花瓣呈焦褐色。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菊花炭及时散热,宜防复燃。

 

药性

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

1. 《本经》:味苦,平。

2. 《别录》:甘,无毒。

3. 《天宝单方图》:白菊:味辛,平。

4. 《汤液本草》:苦而甘寒。

5. 《心印绀珠经》:味苦甘平,性微寒,无毒,可升可降,阴中之阳也。

6.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肝、肾四经。

7. 《本草经疏》:苦入心、小肠,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胆,兼入肺与大肠。

8. 《本草新编》:味甘微苦,性微寒。

9. 《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消肿。主治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发热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疔疮肿毒。

1. 《本经》: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 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2. 《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3. 《本草经集注》:白菊:主风眩,能令头不白。

4. 《药性论》:治热头风眩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

5. 《日华子》:治四肢游风,利血脉,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 作枕明目。

6. 《本草衍义》:专治头目风热。

7. 《珍珠囊》:养目血。

8. 《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引自《汤液本草》)

9. 《本草衍义补遗》:能补阴。

10. 王好古:主肝气不足。(引自《纲目》)

11. 《本草汇言》:祛风清热,养肝明目。

12. 《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 疗肌热,入气分。

13. 《随息居饮食谱》:清利头目,养血熄风,消疔肿。

14. 张秉成《本草便读》:平肝疏肺,清上焦之邪热……益阴滋肾。

 

应用与配伍

用于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症见发热、头痛、咳嗽等。菊花轻清凉散,善解上焦头目风热,临床常与桑叶、薄荷等配伍,共奏疏风解表之功,如《温病条辨》桑菊饮。治风火上攻,或风阳偏盛之偏正头痛、头风等证,可与祛风清热降火药配伍,如《简便单方》以之配川芎、石膏;《奇效良方》菊花散以本品与蔓荆子、羌活、石膏等配伍;又如菊花与僵蚕加入川芎茶调散内,名曰菊花茶调散,能增强清热消风之功,而治头目风热诸证。

用于肝阳上亢,肝风上扰之头目胀痛,眩晕等证。菊花功擅平肝熄风,每与钩藤、石决明、白蒺藜、夏枯草等同用,如《本事方》之钩藤散,治肝厥头痛,方中即佐甘菊花。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而致眩晕目花,头重足软,或目睛枯涩疼痛,可用本品加入六味地黄丸中,以滋养肝肾,平肝明目,方如《医级》之杞菊地黄丸。近代常用治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者。若血虚不能养肝而见头眩目花者,可于四物汤中配之,以养血平肝定眩。此外,菊花还善治目赤肿痛,为眼科常用之品,凡时行热毒、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扰所致者,多与木贼草、白蒺藜、密蒙花等同用,以清肝明目。

用于疔疮痈肿等热毒外证,菊花清热解毒,消肿,多与紫花地丁、蒲公英等相伍,亦可单用鲜品捣汁冲服或外敷。

1. 《本草经集注》:术、枸杞根、桑根白皮为之使。

2. 《本草拾遗》:和巨胜、茯苓蜜丸,主风眩,变白不老,益颜色。

3. 《药鉴》:变老人皓首成黑,同地黄酿酒;解醉汉昏迷易醒,共干葛煎汤。

4. 《药品化义》:凡病热退,其气尚温,以此同桑皮理头痛,除余邪; 佐黄芪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参疗肠红,止下血;领石斛、扁豆,明目聪耳,调达四肢。

5. 《得宜本草》:得枸杞便能下行悦肾。

6.《得配本草》:配石膏、川芎,治风热头痛;配杞子蜜丸,治阴虚目疾。 青葙叶为之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泡茶。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使用注意

气虚胃寒,食减泄泻者慎用。

1. 《本草汇言》: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

2. 《本草用法研究》:阳虚者慎用。脉搏不速、舌苔淡白者;消化不良而腹泻者;患关节炎而恶寒者均忌用。

 

附方

1. 治太阴温病,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每日三服。(《温病条辨》桑菊饮)

2. 治偏正头痛甘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三钱,茶清调下。(《卫生易简方》)

3. 治风头旋甘菊花(开者)。上件药,九月九日取暴干者作末,以糯米饭中蒸熟。 每一斗米,用五两菊花末,溶拌如常蘡法,多用细曲为良。候酒熟,即压去滓,每暖一小盏服。(《圣惠方》菊花蘡酒方)

4. 治热毒风上攻,目赤头旋,眼花面肿菊花()、排风子()、甘草()各一两。

上三味,捣罗为散,夜卧时温水调下三钱匕。(《圣济总录》菊花散)

5. 治目赤肿痛茶菊15g,白蒺藜15g,木贼15g,蝉蜕6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

6. 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怕日羞明,头晕盗汗,潮热足软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 炼蜜为丸。(《医级》杞菊地黄丸)

7. 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两,巴戟(去心)一两,苁蓉(酒浸、去皮、切、焙)二两,枸杞子三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局方》菊睛丸)

8. 治斑疮入目,内生翳障白菊花、绿豆皮、谷精草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 干柿一个,米泔一盏,同煎,候水干吃柿,不拘时候,吃三五七次,七日得效,远者不半月。(《证治准绳》通神散)

9. 治妇人血风眩晕头痛菊花、当归、旋覆花、荆芥穗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 用葱白、茶末煎汤,食前温服。(《冯氏锦囊》四神散)10. 治高血压白菊花15g,红枣3粒。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11. 治腰痛菊花二升,芫花二升,羊踯躅二升。上三味,以醋拌令湿润,分为两剂,内布囊中蒸之,如饮一斗米许顷,适寒温,隔衣熨之,冷即易熨,痛处定即差。( 《外台》)

12.治肿毒疔疮即时消散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三碗煎一碗,冲热黄酒服。 (《仙拈集》二妙汤)

13. 治阴疮痒菊花、榴根皮,上煎汤蒸洗。(《普济方》)

14. 治疔肿菊花连茎捣汁,和酒热服,取汁,以渣敷即效。(《藈溪单方选》)

15. 治寻常疣菊花30g30度白酒100ml(若白酒度数太高, 可用开水冲淡至30度为宜)。将菊花放入白酒中浸3d后弃渣,浸出液可加适量开水,白糖炖服,每日1次,3d1疗程,停药观察3d,若不见效,再服第2疗程,可连服5个疗程。〔《福建中医药》1985(1)63

 

制剂

真菊延龄膏 菊花500g,炼蜜450g,单糖浆250g。取菊花加水煎煮2次,滤过,合并滤液,静置12h,滤过,滤液浓缩至75g,加入温热的炼蜜及单糖浆,充分搅拌均匀,并加热至沸腾10min,趁热滤过,稍凉,分装。本品为红棕色稠厚的半流体;味甜,微苦。功能疏风清热,舒肝明目,利血脉,补肝气。用于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高血压等症。口服,每次12~15g,每日3次。(《黑龙江药品标准》1986)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症 用银花、菊花各24~30g( 头晕明显者加桑叶12g,动脉硬化、血脂高者加山楂12~24g),混匀,分4次用沸滚开水冲泡10~15min后当茶饮,冲泡2次即可弃掉另换,不可煎熬。治200例,效果良好。其中系统观察46例,服3~7d后头痛眩晕、失眠等症开始减轻,随即血压降至正常者35例,其余病例服药10~30d后,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1]

2. 治疗冠心病 以白菊花300g,加温水浸泡过夜,次日煎2次,每次30min,待沉淀后除去沉渣,再浓缩至500ml。每日2次,每次25ml2个月为1疗程。观察61例,对心绞痛症状的总有效率为80%,其中显效率433%;心电图表现总有效率为495%,其中显效188%,三分之二的病人于20d内心绞痛缓解或消失。30例合并高血压患者,19例血压降低。对于胸闷、心悸、气急及头晕、头痛、四肢发麻等症状,亦有明显疗效。服药期间除1例有上腹痛,1例有轻度腹泻外,均无其他副反应[2]

 

药论

1. 论菊花性味归经与功用主治的关系①缪希雍:菊花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药先入肝,肝开窍于目,风为阳邪,势必走上,血虚则热,热则生风,风火相搏故也。腰痛去来陶陶者,乃血虚气滞之候,苦以泄滞结,甘以益血脉,辛平以散虚热也。其除胸中烦热者,心主血,虚则病烦,阴虚则热收于内,故热在胸中,血益则阴生,阴生则烦止,苦辛能泄热,故烦热并解。(《本草经疏》)②陈士铎:甘菊花,气味轻清,功亦甚缓,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责以近功,惟目痛骤用之,成功甚速,余则俱于缓始能取效也。( 《本草新编》)③徐大椿: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但香则无不辛燥, 唯菊花不甚燥烈, 故于头目风火之疾,尤宜焉。(《神农本草经百种录》)④黄宫绣: (甘菊)其味辛,故能祛风而明目。其味甘,故能保肺以滋水,其味苦,故能解热以除燥。凡风热内炽而致眼目失养、翳膜遮睛与头眩运、恶风湿痹等症,服此甘和轻剂以平木制火、 养肺滋肾,俾木平则风熄,火降则热除,而病无不愈矣。(《本草求真》) ⑤张秉成:甘菊之用,可一言敝之,曰疏风而已。然虽系疏风之品,而性甘寒,与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补肝肾药中可相需而用也。(《本草便读》)⑥汪绂:(菊花)得金气为多,而清虚芳洁。盖入肺而行肝气,降逆气,因得以下生肾水,上清头目,去过敛之邪,补清润之正也。主明目,目虽肝窍,睛属肾水,水清则明,肝热则昏,行肝之郁,清水之源,是以明目。清气得以上升,而浊热下降,则头目眩晕可降,此以滋肝木之阴,以泻肺金之涩也。(《医林纂要·药性》)⑦张山雷: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熄内风,抑木气之横逆。唯菊花之清苦降泄,能收摄虚阳而纳归于下,故为目科要药。又治皮肤死肌,恶风湿痹者,则血热而络脉不洁,渐以积秽成腐。菊花苦辛宣络,能理血中热毒,则污浊去而痹着之死肌可愈。( 《本草正义》)

2. 论菊花补阴 ①李时珍:菊花,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尤多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其旨深微。(《纲目》)②苏廷琬:(菊花)盖由其秉金精而兼水化,金水相涵为益阴之上品, 不独平肝,而且能益肝之不足也。(《药义明辨》)③赵其光: (菊花)能涵肺肾之阴以平肝火而生肝血。(《本草求原》)

3. 论菊花治疔 ①缪希雍:(菊花)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尤为要药,疔者风火之毒也。(《本草经疏》)②张山雷:仲醇谓(菊花)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尤为要药。

按疔是火毒,非大剂清解不可,外敷诸药如忍冬藤、马齿苋、蒲公英、草河车、芙蓉叶、青菊叶等,不过清热退肿,皆非专主之任,缪所称之血疔,盖即红丝疔,有一痕红晕,自疮口上窜,直过肘膝者。治皆以内服清解为主。但知外治,断不可恃。(《本草正义》)

4.论黄、白菊花功用之异 ①贾所学:是以肺气虚,须用白甘菊。如黄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气散,主清肺火。凡头风眩晕,鼻塞热壅,肌肤湿痹,四肢游风,肩背疼痛,皆由肺气热,以此清顺肺金,且清金则肝木有制。又治暴赤眼肿,目肿泪出。是以清肺热须用黄甘菊。(《药品化义》)②清代太医院:世人每用白菊花,岂黄者无用乎?曰:菊花虽有黄白,其性相同,黄者取中州之气,能入脾经,清胃火,其功比白者更有功也,世人独取白菊者,乃不能深知药性之人也。(《药性通考》)

5. 论菊花泻阳明胃火之作用 陈士铎:甘菊花,凡有胃火俱可清之, 而尤相宜者痿病也。痿病责在阳明,然而治阳明者,多用白虎汤,而石膏过于寒凉,恐伤胃气,而痿病又多是阳明之虚热,白虎汤又泻实火之汤也,尤为不宜,不若用甘菊花一二两,煎汤以代茶饮,既遇阳明之火,而又补阳明之气,久服而痿病自痊,甘菊花退阳明之火病,其在斯乎。甘菊不单明目,可以尤用之者,全在退阳明之胃火,盖阳明内热,必宜阴寒之药以泻之,如石膏知母之类,然石膏过于太峻,未免太寒以损胃气,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两,同元参麦冬共剂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伤胃之气也。(《本草新编》)

 

集解

1. 《别录》:菊花生雍州川泽及田野。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

2. 《本草图经》:今处处有之,以南阳菊潭者为佳。初春布地生细苗,夏茂,秋花,冬实。然菊之种类颇多,有紫茎而气香,叶厚至柔嫩可食者,其花微小,味甚甘,此为真;有青茎而大,叶细作蒿艾气,味苦者,华亦大,名苦薏,非真也。南阳菊亦有两种:白菊叶大似艾叶,茎青根细,花白蕊黄;其黄菊叶似茼蒿,花蕊都黄。然今服饵家多用白者。南京又有一种开小花,花瓣下如小珠子,谓之珠子菊,云入药亦佳。

3. 《日用本草》:花大而香者,为甘菊;花小而黄者,为黄菊;花小而气恶者,为野菊。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009

[2] Kaneta Met al. C A197888186096f

[3] Takahashi Met al. C A197991137156d

[4] 邢振荣.中草药,199223(3)129

药理

[1] 重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中医中药研究组.微生物学报,19608(1)52

[2] 曹仁烈,等.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4)286

[3] 浙江医科大学生理教研组.新医药学杂志,1979(2)124

[4] 杨学运,等.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8918(6)282

[5] 王树立,等.生物化学杂志,19873(4)319

[6]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药理组.药学通报,196511(12)562

[7] 方柱伸,等.医学中央杂志,1965(206)640

[8] Hu C Q.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16(6)365]

现代临床研究

[1] 黑龙江省双城县人民医院.新医药学杂志,1972(2)32

[2] 浙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冠心组,等.医药研究资料.浙江医科大学,1975(1)32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