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龙薯蓣

时间:2021-04-14浏览:10

药名

穿山龙 《东北药用植物志》

 

异名

穿龙骨、穿地龙《东北药用植物志》,狗山药《河北药材》,山常山《山东中药》,穿山骨《中国药用植物图鉴》,火藤根《陕西中草药》,黄姜、土山薯《中国经济植物志》,竹根薯、铁根薯、雄姜、黄鞭《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野山药、地龙骨、金刚骨《河北中药手册》,串山龙《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过山龙(陕西)

 

来源

为薯蓣科植物穿龙薯蓣的根茎。

 

【原植物】

穿龙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

多年生缠绕藤本,长达5m。根茎横生,圆柱形,木质,多分枝,栓皮层显著剥离。茎左旋,圆柱形,近无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0~20cm;叶片掌状心形,变化较大,茎基部叶长10~15cm,宽9~13cm,边缘作不等大的三角状浅裂、中裂或深裂,先端叶片小,近于全缘,叶表面黄绿色,有光泽,无毛或有稀疏的白色细柔毛,尤以脉上较密。

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为腋生的穗状花序,花序基部常由2~4朵集成小伞状,花序顶端常为单花;苞片披针形,先端渐尖,短于花被;花被碟形,6裂,裂片先端钝圆; 雄蕊6,着生于花被裂片的中央,花药内向。雌花序穗状,单生;花被6裂,裂片披针形;雌蕊柱头3裂,裂片再2裂。蒴果成熟后枯黄色,三棱形,先端凹入,基部近圆形,每棱翅状,大小不一,一般长约2cm,宽约15cm。种子每室2,有时仅1颗发育,着生于中轴基部,四周有不等的薄膜状翅,上方呈长方形,长约比宽大2倍。花期6~8月, 果期8~10月。

生长于海拔300~2000m的山坡、林边、河谷两侧或灌木丛中,山脊路旁、沟边也有。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除新疆)及河南、湖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川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对温度适应的幅度较广,8~35℃均能生长,但以15~25℃最适宜。耐旱,幼苗后期至成龄植株需要光照。以选疏松、 肥沃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壤土和粘壤土亦可栽种。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根茎繁殖。种子繁殖:春播育苗,至第2年春季移栽,行距45~60cm,株距20~30cm。根茎繁殖:春季萌芽前,将根茎挖出,选幼嫩部分切成3~5cm小段,按行距45~60cm,开深10~15cm的沟,按株距30cm将根茎栽于沟中,覆土压实。

田间管理 生长期间每年中耕除草3~4次,并搭架以供植物缠绕,第34年植株生长迅速,需分次追肥,增施磷钾肥。

 

采收加工

播种的培育4~5年,根茎繁殖的第3年春进行采挖,去掉外皮及须根,切段、晒干或烘干。

 

药材及产销

穿龙薯蓣 Rhizoma Dioscoreae Nipponicae 主产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江西、浙江、山东、河南、四川也产。多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穿龙薯蓣根茎类圆柱形,稍弯曲,有分枝,长10~15cm,直径03~15cm。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有不规则纵沟,具点状根痕及偏于一侧的突起茎痕,偶有膜状浅棕色外皮和细根。质坚硬,断面平坦,白色或黄白色,散有淡棕色维管束小点。气微,味苦涩。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穿龙薯蓣木栓细胞多列,常脱落。皮层较薄,细胞壁微木化,有粘液细胞,长51~58μm,直径37~47μm,内含草酸钙针晶束。中柱散生外韧型维管束。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柴黄姜与穿龙薯蓣相似,但栓细胞扁平整齐,不脱落。

粉末特征:穿龙薯蓣淡黄色。 ①淀粉粒椭圆形、类三角形、葫芦形、贝壳形,均较扁,两端或一端较尖,边缘有凹凸,直径3~17μm,长至33μm,脐点长缝状。 ②草酸钙针晶束长48~112μm。 ③木化薄壁细胞淡黄色,长椭圆形或类长方形,一端稍狭窄或偏斜,直径26~77μm,长约至343μm,壁厚2~5μm,微木化,纹孔较小;断面观圆多角形。 ④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7~56μm,具缘纹孔极细密;有网纹导管。另有木栓细胞。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粉末约2g,加水30ml,水浴上加热10min,滤过。取水提取液2ml,置于具塞试管,振摇1min,产生大量蜂窝状泡沫,放置10min,泡沫没有明显消失。(检查皂甙)

(2) 取上述水提取液2ml,加入2%红细胞混悬液5~10滴,放置数分钟, 血液逐渐被溶解致使提取液呈红色透明液。(检查皂甙)

(3) 取本品粉末2g,加80%乙醇加热浸提,滤过。滤液蒸去乙醇,放冷,残渣溶于少量醋酸中,加醋酐和浓硫酸,应显紫红色。(检查皂甙)

(4)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1g,加2mol/L盐酸约10ml,加热水解4h,滤过。 残渣用水洗至中性,60℃真空干燥2h,加石油醚(60~90)回流提取4h,提取液蒸干后加氯仿2ml溶解作供试液;另取薯蓣皂甙元用氯仿制成每1ml1mg作对照。 各取10μl点于同一硅胶-10%CMC板上,用氯仿--丙酮(937)展开,喷雾3%磷钼酸醇试液,加热显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斑点。

 

化学成分

穿山龙含薯蓣皂甙(dioscin),纤细薯蓣皂甙(gracillin)[1], 穗菝葜甾甙(asperin)[2]25-D-螺甾-35-二烯(25-D-spirosta-35-diene)[3]及对羟基苄基酒石酸(piscidic acid)[4]

 

药理

1. 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小鼠口服总皂甙、水溶性或水不溶性皂甙,或腹腔注射水煎剂,都有明显镇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镇咳有效成分在极性最强的部分,甾体皂甙在剂量较大时有效;小鼠口服总皂甙、水不溶性皂甙或腹腔注射水煎剂,都有明显祛痰作用(酚红法),水溶性皂甙效果不显著,主要有效成分是甾体皂甙;水煎剂对组胺或乙酰胆碱喷雾引起的豚鼠支气管痉挛有预防作用,平喘有效成分在极性最强的部分及甾体皂甙,但均需在剂量较大时有效[1]

2. 对心血管及血脂的作用 总皂甙10mg/kg能降低兔动脉压,减慢心率,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加24h的尿量,改善冠脉流量;并能显著降低血胆固醇水平(1040mg/%降至310mg%),降低β/α-脂蛋白比例[2]。水溶性总皂甙70mg/kg静脉注射能降低麻醉犬血压,十二指肠给药则无此作用[1]

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小鼠灌喂穿山龙水煎剂15g(生药)/kg 7d,引起胸腺萎缩,外周血淋巴细胞α-醋酸萘酯酶(ANAE)阳性率降低,二硝基氯苯(DNCB) 所致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受抑,血清溶血素形成下降,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增加及血清溶菌酶含量升高[3]

4. 其他作用 穿山龙水煎剂有明显抗流感病毒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八叠球菌、卡他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等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4]

5. 毒性 小鼠口服总皂甙的LD50221±014g/kg[1]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浸润至透,切薄片,干燥。

饮片性状:本品为不规则薄片,表面淡黄色,粉性,可见多数带细孔的维管束散在;周边土黄色,有根须残基,质坚硬,气微,味苦。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苦,性平。归肝、肺经。

1.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平,味苦。

2. 《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甘、苦,温。

3. 《陕西中草药》:有小毒。

4. 《青岛中草药手册》:入肝、脾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咳。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胸痹心痛,慢性气管炎,跌打损伤,疟疾,痈肿。

1. 《东北药用植物志》:舒筋活血,治腰腿疼痛,筋骨麻木。

2. 《山东中药》:治风寒湿痹。

3.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主治扭挫伤,闪腰岔气。

4. 《陕西中草药》:祛风湿,消食利水,祛痰截疟,消肿止痛。主治咳嗽, 消化不良,疟疾,跌打损伤,痈肿恶疮。

5. 《陕甘宁青中草药选》:主治过敏性紫癜。

6. 《浙江药用植物志》:主治劳伤乏力。

7. 《青岛中草药手册》:治腹痛,冻疮。

8. 《湖北中草药志》:用于牙周疼痛,风湿热。

 

应用与配伍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干品6~9g,鲜品30~45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附方

1. 治腰腿疼痛及筋骨麻木新鲜穿山龙根茎60g左右。水1壶,可煎用5~6次。加红糖服用效力更佳。(《东北药用植物志》)

2. 治风湿腰腿疼痛,筋骨麻木穿山龙30g,淫羊藿、土茯苓、骨碎补各9g。水煎服。

(《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3. 治风湿热(穿山龙)根状茎9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4. 治大骨节病,腰腿疼痛穿山龙60g,白酒500g,浸泡7d。每服30g,每日2次。 (《河北中药手册》)

5. 治闪腰岔气,扭伤作痛穿山龙15g。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6. 治劳损穿山龙15g。水煎冲红糖、黄酒。每日早晚各服1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7. 治疟疾火藤根9g,青蛙七、野棉花各6g。发病前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8. 治慢性气管炎穿山龙15g。水煎服。(《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

9. 治腹痛山常山9g。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10. 治过敏性紫癜穿山龙30g,大枣10枚,枸杞子15g。水煎服。( 《陕甘宁青中草药选》)11. 治冻疮穿山龙熬膏外涂。(《青岛中草药手册》)12. 治痈肿恶疮鲜火藤根适量,加等量苎麻根,捣烂敷患处。(《陕西中草药》)

 

制剂

1. 风湿关节炎片 穿山龙500g,防风500g,香加皮250g,关白附200g,威灵仙500g,赤芍300g,独活250g。各取独活、香加皮、赤芍、关白附处方的1/2量,混合粉碎成细粉;穿山龙、威灵仙、防风各500g,香加皮、独活各125g,赤芍150g,关白附100g,共煎煮2次,滤过,合滤液,静置,取上清液浓缩收膏;稠膏与药粉混合均匀,分成小块干燥,粉碎成细粉,细粉加入20%量的83°乙醇润湿制粒,通过14目筛,颗粒在70℃下干燥。干燥后加入06%的硬脂酸镁压片。每片重05g。本品为灰褐色素片, 气香味苦,有麻舌感。功能祛风湿,止痛。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红肿,结节红斑,关节疼痛,四肢麻木等症。口服,每次3~4片,每日2次,儿童酌减。 10d1疗程,停药2~3d后再服。切勿多服,孕妇忌服。(《辽宁省药品标准》1989)

2. 穿山龙药酒 穿山龙600g。取穿山龙切成片,加白酒1000ml浸泡15d,滤过,滤液放置48h,再过滤得滤液,分装。功能舒筋,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扭腰岔气,风湿症等。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中药制剂汇编》)

3. 穿龙冠心宁片 穿龙冠心宁16kg,空白颗粒24kg,硬脂酸镁04kg。 取穿龙薯蓣的根茎,以水或乙醇为溶剂抽提,并经乙醚沉淀而制得穿龙冠心宁;淀粉和糖粉(31)混匀,以10%淀粉浆制软材,挤压过筛制粒,干燥,整粒,得空白颗粒;将穿龙冠心宁原料用16目筛过筛,按处方量迅速与空白颗粒、润滑剂充分混匀,压片,制成20万片,片心重02g,包糖衣。本品除去衣层后呈淡棕褐色;味微甜苦,有强引湿性。取本品细粉少许,加水,强力振摇1min,产生持久性泡沫;另取细粉,加乙醇加热浸提,滤过,滤液在水浴上蒸干,残渣加冰醋酸05ml溶解,加醋酐05ml,混匀,沿器壁加硫酸1~2滴,即呈紫红色,渐变为污绿色,棕红色。功能改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对伴发高血压、高三酰甘油、高胆固醇等症有一定疗效。口服,每次1~2片,每日3次。〔《中草药通讯》198011(7)299;《四川省药品标准》1983年〕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 ①用穿山龙注射液每次肌注2~4ml(1ml相当于生药1g),每日1次,治疗风湿性关节炎81例,有效率为89%,临床治愈率26%。本法对风湿性心脏病也有相当疗效,共治29例,结果临床治愈9例,显效12例,好转8;又治急性结膜炎58例,均愈[1]。 ②穿山龙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ml(1ml含生药1g),每日2次,疗程1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5例,有效率为833%,未见明显副作用[2]

2. 治疗慢性布氏杆菌病 ①用穿山龙注射液,每支2ml(含生药2g),治疗81例, 其中21例每日肌注2(双针组)60例每日肌注1(单针组),并与对照组(苍术、五味子、桂枝、黄芪、甘草、秦艽制丸服)55例对照,15d 1疗程,间隔5~7d进行第2疗程。治疗后16个月进行远期随访。结果近、远期疗效双针组治愈和基本治愈率分别为905%850%,单针组为883%600%,对照组仅为400%240%, 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差异,并表明穿山龙对布氏菌素皮内变态反应有脱敏作用,主要是抑制解体释放,大剂量可能有抗组织胺作用,脱敏作用又与临床疗效基本吻合,提示可以脱敏程度作为判定临床疗效指标[3]。 ②将穿山龙制成注射液肌注,每日1次,每次2ml(含生药1g)15d1疗程。治疗252例,有效率为9162%(其中治愈率3114%,基本治愈率为384%);又用穿山龙糖浆口服治疗50例,每次5ml(含生药33g),每日3次,亦以15d1疗程,共服2疗程,结果有效率为46%(治愈率24%,基本治愈率22%), 二组疗效与中药丸口服组对照,P<001,差异非常显著[4]。 ③用穿山龙注射液深部肌注,隔日或每日1次,每次4ml,共治231例,其中131例采用每1ml含生药10g制剂,100例采用每ml含生药06g制剂。10d1疗程,疗程间隔5~7d,共3疗程。总效率93%,其中治愈率285%,基本治愈率221%,好转424%1年后随访85例,治愈率94%,有效率835%,复发率47%。对173例患者观察,有脱敏作用的为838%,并表明能使患者血清抗体效价下降。副作用:少数患者鼻衄,女性患者经量增多,个别患者注射部位有红肿浸润现象[5]。 ④用穿山龙注射液肌注,每日2ml(含生药1g),少数病例用4ml151疗程,间隔3~7d,再治1疗程。共观察5294例,近期有效率为9613%,其中治愈2901(5489%), 基本治愈1213(2219%),好转975(1842%)。对350例进行远期效果观察,总有效率为9429%,但治愈率仅1714%,基本治愈率为3429%。 治疗期间病人未见不良反应[6]

3.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穿龙冠心宁片口服,每次4(每片含穿龙薯蓣有效提取物40mg),每日3次,3个月1疗程。共治216例,其中101例治疗1疗程,115例治疗2疗程。对资料较全的161例进行统计,结果对心绞痛的有效率为907%,其中显效率为329%。 在有心电图异常的177例中,有效率为412%。并有轻度降压作用,也有一定降血脂作用。

副反应:9例轻度腹泻,3例便秘,胃部不适,恶心、呕吐和口腔炎2例,头晕6例, 视物模糊5例,少数病例丙氨酸转氨酶时有升高,停药后均自行消失[7]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方一苇,等.药学学报,198217(5)388

[2] Kalogjera ZC A198399191650p

[3] Tsukamoto Tet alChem Pharm Bull19575492

[4] 何宝俊,等.药学学报,198015(12)764

药理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725

[2] Sokolova L Net alC A19686942740w

[3] 南景一,等.中草药,198819(3)118

[4]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571

现代临床研究

[1] 中国人民解放军6062部队五七药厂.中草药通讯,1973(1)49

[2] 郭晋才.陕西中医,19867(6)172

[3]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病防治所,等.中级医刊,1980(1)36

[4] 高凤楼.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832(2)125

[5] 韩延昌.甘肃医药,19909(3)190

[6] 马丁.宁夏医学杂志,199214(5)279

[7] 四川省生物研究所.中华医学杂志,197757(8)520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