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名】
粉葛 Pueraria montana var. thomsonii
【药名】
葛根
【正名出处】
《本经》
异名 鸡齐根《本经》,干葛《阎氏小儿方》,甘葛《滇南本草》,粉葛《草木便方》,黄葛根《天宝本草》,葛麻茹《陆川本草》,葛子根《山东中药》,葛条根《陕西中药志》。
释名 《说文》:从艹,曷声。《尔雅·释诂》:曷,止也。《易·困》:困于葛、雃 。孔颖达疏:葛,雃 ,引蔓缠绕之草。本品蔓生缠绕,遇之则遏止难行,声旁兼表义,故名葛。《纲目》:鹿食九草,此其一种,故曰鹿藿。葛根味甘,粉性足者为佳,故有甘葛、粉葛之名。
品种考证 葛根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陶隐居云:葛根,人皆蒸食之,当取入土深大者,破而日干之。《本草图经》云:葛根生汶山川谷,今处处有之,江浙尤多。春生苗,引藤蔓长一二丈,紫色。叶颇似楸叶而青,七月著花似豌豆花,不结实,根形如手臂,紫黑色,五月五日午时采根曝干,以入土深者为佳。《纲目》对葛的记述较详:葛有野生,有家种。其蔓延长,取治可作縦縧。其根外紫内白,长者七八尺。其叶有三尖,如枫叶而长,面青背淡。其花成穗,累累相缀,红紫色。其荚如小黄豆荚,亦有毛。其子绿色,扁扁如盐梅子核,生嚼腥气,八、九月采之。以上记载,与当今所用葛根原植物形态相符。
【来源】
为豆科植物甘葛藤的块根。
【原植物】
甘葛藤 Pueraria thomsonii Benth. 又名:葛麻藤(广西、云南)。
藤本。根肥大。茎枝被黄褐色短毛或杂有长硬毛。三出复叶,具长柄;托叶披针状长椭圆形,有毛;小叶片菱状卵形至宽卵形,有时3裂,长9~21cm,宽8~18cm,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总状花序腋生;小苞片卵形;花萼钟状,长1.2~1.5cm,萼齿5,披针形,较萼筒长,被黄色长硬毛;花冠紫色,长1.3~1.8cm。荚果长椭圆形,扁平;长10~12cm,宽1~1.2cm,密被黄褐色长硬毛。种子肾形或圆形。花期6~9月,果期8~10月。
栽培或野生于山野灌丛和疏林中。分布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生物学特性】
适应性强,在向阳湿润的荒坡、林边都可栽培。土壤以深厚、肥沃、疏松的夹沙土较好。
【栽培技术】
用扦插、根头、压条、种子等方法繁殖,但以扦插和根头繁殖为常用。扦插繁殖:在冬季采挖葛根时,把较粗大的藤子割下,剪去头尾,选取中间健壮部分,剪成长33cm的短段,每段有2~3个芽,埋于湿润的细沙中,堆藏阴凉湿润处,清明前后发芽时,取出栽种,按行株距各0.6~1m开窝,施堆肥或木灰,每窝栽插条2~3根。根头繁殖:在采挖时,把葛根头切下10~12cm作种,随挖随栽,每窝栽种1株。
田间管理 :栽后第1年松窝3次,第1次在出苗后,第2次在6~7月,第3次在冬季落叶后。以后每年只进行2次,第1次在早春发芽时,第2次在冬季落叶后。在每次中除后,施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当茎藤长约65cm时要摘去顶芽,以促使多发侧藤,有利块根生长。
病虫害防治 金龟子,咬食叶片,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叶面防治。斑蝥,咬食花瓣,可于露水未干时,捕捉,晒干作药用。
【采收加工】
栽培3~4年采挖,在冬季叶片枯黄后到发芽前进行。把块根挖出,去掉藤蔓,切下根头作种,除去泥沙,刮去粗皮,切成1.5~2cm厚的斜片,晒干或烘干。广东、福建等地切片后,用盐水、白矾水或淘米水浸泡,再用硫黄熏后晒干,色较白净。
【药材及产销】
粉葛(甘葛藤)根 Radix Puerariae Thomsonii 多为栽培,主产于广西、广东,此外四川、云南等地亦产。除内销外,并有出口。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粉葛根 呈圆柱形、类纺锤形或半圆柱形,有的为纵切或斜切的厚片,大小不一。
除去外皮的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未去外皮的呈灰棕色。质坚硬而重,纤维性较弱,有的呈绵毛状,富粉性。
以块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纤维少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
粉葛根 皮层内侧石细胞偶见,类长方形、类方形,直径25~74μm,壁薄,纹孔清晰。异形维管束排列成3~5个同心环。韧皮部与木质部宽度之比为1∶8~10。木质部大部为薄壁细胞,导管及纤维束较少。导管直径26~127μm。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粉末0.5~1g,加乙醇25ml,80℃热浸30min,放冷,滤过,滤液点于滤纸上,喷洒1%三氯化铝乙醇液,干燥后在紫外光灯下(254nm)显蓝色荧光,用氨水薰后颜色更亮。(检查异黄酮)
(2) 薄层色谱 取上述提取液蒸去乙醇,残渣加水溶解后用氯仿萃取去杂质,水液蒸干,用乙醇溶解后作供试液;另以葛根素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8∶2)展开,晾干,在紫外光(254nm)下供试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荧光斑点。
【商品规格】
粉葛根 一等:粉白色,断面显环纹,粉性足,纤维少。剖瓣长13~17cm,中部直径5cm以上。二等:表皮黄白色。断面色白,有环纹,纤维较多,有粉性。中部直径1.5cm以上。间有断根、碎破小块。
【化学成分】
甘葛藤根含大豆甙,葛根素,4'-甲氧基葛根素,大豆甙元及痕量大豆甙元-4,7'-二葡萄糖甙[1]。
【药理作用】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 对心功能的影响 葛根总黄酮30mg/kg或葛根素20mg/kg静脉注射,使麻醉犬心率明显减慢,每搏输出量增加,总外周阻力下降,主动脉压、左室舒张末压及左室压力上升速度(dp/dt)稍下降,左室作功减少,心肌耗氧量下降,心肌工作效率提高。房室交界区传导时间延长,心室肌有效不应期明显延长,心房肌稍有延长[1,2]。葛根素20mg/(kg·min),连续6min,使麻醉猫单相动作电位(MAP)复极50%和90%的时程(MAPD50,MAPD90)显著延长,有效不应期(ERP)也明显延长[3]。葛根大豆甙元(Dn)或大豆皂甙元固体分散物(SDD)100mg/kg灌胃,SDD使血压明显降低,心率减慢,而Dn作用较弱[4]。
(2) 对心肌代谢的影响 葛根总黄酮30mg/kg或葛根素20mg/kg静脉注射,可降低犬心肌氧利用率和心肌耗氧率;总黄酮还能降低心肌对乳酸和丙酮酸的利用率和消耗量。结扎犬冠脉前降支后,冠状窦和冠状静脉血氧含量明显降低,正常区与梗死区氧利用率均明显增加。在静注葛根总黄酮(葛酮)30mg/kg后,冠状窦和冠状静脉血氧含量均明显增加,正常区和梗死区心肌耗氧量均减少。此外,结扎后动脉、冠状窦和冠状静脉血的乳酸均明显升高,利用率下降;给葛酮30mg/kg后,动脉血乳酸含量减少。实验表明静注葛酮后,使升高的乳酸含量下降,乳酸产生减少,并改善心肌的氧代谢,对心肌代谢产生有益作用。
(3) 抗心肌缺血作用 对静脉注射0.5u/kg垂体后叶素造成急性心肌缺血的大鼠,皮下或腹腔注射葛根醇浸剂10g/kg,或腹腔注射葛根水浸剂10g/kg或葛根提取物(E21~22)0.02和0.05g/kg,均有明显保护作用。对静注垂体后叶素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的犬,静注葛根总黄酮20~30mg/kg,能解除冠状血管痉挛,增加冠脉血流量。采用低温体外循环下原位犬实验模型,葛根素2mg/kg加入每次灌注的冷钾停搏液中,具有缓解冠脉痉挛,降低心肌能量需求,促进缺血后左室功能恢复,减少乳酸排放,降低磷酸肌酸激酶(CPK)漏出等增强心肌对缺血耐受力的作用。电镜观察也发现葛根素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在停搏140min后全心缺血心肌的超微结构基本处于正常范围内。
(4)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 给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的犬,静注葛根总黄酮30mg/kg,能改善心肌代谢,使冠状窦和冠状静脉的血氧含量明显增加,从梗死区引出的冠状静脉血乳酸的含量明显减少,表明心肌耗氧量降低,乳酸产生减少。在阻断冠脉5min后静滴葛根素10mg/(kg·min),连续20min,能明显降低冠状血管阻力,增加缺血区心肌的局部血流量,减慢心率,降低主动脉压、张力--时间指数(TTI)及左室压力上升速度(LV dp/dt),反映了心肌耗氧量的降低。经心外膜电图、血CPK测定、心肌核素显象和心肌硝基四氮唑蓝(N-BT)病理染色证实,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急性阻闭5min后,静注葛根素20mg/kg,可明显限制犬急性实验性心肌梗死范围。在犬冠脉结扎同时由左心房在2min内注入葛根素40mg/kg,能减轻心肌缺血和损伤程度,并减少异位搏动和室颤的发生;用药后血中6-keto-PGF1α和血栓素B2(TXB2)(分别为PGI2和TXA2的代谢产物)水平降低,TXA2生成的减少有利于改善缺血心肌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注葛根素4~5mg/kg,4h后再按4~5mg/kg剂量加入5%葡萄糖500ml内静滴,连用6d,其效果与动物实验结果相似,使心肌耗氧量降低,缺血改善(ST段偏移较快恢复),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肺嵌压无升高)及最后形成的心肌梗死范围减少(CPK的同功酶心电图各导联病理性Q波幅度和病理Q波导联数和心肌梗死扩展率均减低)。
(5) 抗心律失常作用 SDD300或200mg/kg灌胃,能明显对抗氯化钡所致小鼠心律失常,使窦性心律的持续时间明显延长,而Dn的作用较弱。葛根乙醇提取物3.42g/kg或大豆甙元0.5g/kg灌胃,能明显对抗乌头碱或氯化钡所致大鼠心律失常,完全预防氯化钙所致大鼠心室纤颤,并减少氯仿所致小鼠室颤的发生率,减少大鼠结扎冠脉后心室纤颤的发作时间。葛根素0.82g/kg灌胃,0.1g/kg或0.2g/kg静注,能明显对抗乌头碱、氯化钡和结扎冠脉所致心律失常,但对氯化钡和氯仿所致心室纤颤无明显影响。葛根素120mg/kg静注,能显著延长在体猫心的动作电位2相时程和总时程,也使心肌有效不应期明显延长;其抗心律失常机制可能与影响细胞膜对K+、Na+、Ca2+的通透性及影响儿茶酚胺释放,从而降低心肌兴奋性有关。另有报道葛根素100mg/kg静注,能显著对抗氯仿--肾上腺素所致家兔心律失常,明显提高毒毛花苷所致豚鼠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的阈值,对其室颤阈值及乌头碱所致大鼠心律失常也有效,但这些作用均不及普萘洛尔(心得安)或普拉洛尔(心得宁)。其抗心律失常机制可能与减慢窦性心律、延长P-R间期、降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幅度、减慢除极速率及相对延长有效不应期等有关。
(6)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 葛根及其有效成分有显著扩冠作用。葛根总黄酮1mg/kg冠脉内注入,总黄酮或葛根素20mg/kg静注,或总黄酮1~2mg/kg动脉注射,均可使冠状血管明显扩张,阻力下降,血流量增加。在静注时也使其他血管扩张,但不及冠脉明显。利血平化后,其扩血管作用仍保持,表明其作用系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所致。对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的犬,静注葛根总黄酮30mg/kg或葛根素15~20mg/(kg·min)也有扩冠作用,并能使缺血区血流量明显增加,心内膜下区心肌血流量增加尤为明显。
葛根总黄酮0.1~5.0mg/kg颈内动脉注射,能使麻醉犬脑血管明显扩张,阻力下降,血流量增加,并有剂量相关性。而10~30mg/kg静注时,虽也可使脑血管扩张,但强度较弱。另报道葛根总黄酮1~2mg/kg动脉注射,使麻醉犬脑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下降;20~30mg/kg静注,血管阻力虽明显下降,但脑血流量仅轻度增加。葛根总黄酮对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的扩张作用均不及罂粟碱。由颈静脉插管给金黄地鼠0.01%葛根素溶液1ml/kg,对正常脑微循环或局部用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脑微循环障碍均有明显改善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微血管运动的振幅,提高局部微血流量。
葛根素52mg/kg静脉注射或0.5%溶液局部滴注,能明显拮抗肾上腺素所致小鼠肠系膜微动脉收缩、流速减慢和流量减少,其作用优于罂粟碱。如先滴注肾上腺素造成微循环障碍,再滴注1%葛根素,其结果相似,表明葛根素有改善微循环作用。应用脉冲式超声多普勒及经颅超声多普勒无创性脑血流测定技术,观察到静注葛根素50mg/kg对正常麻醉犬不降低脑血流灌注压,但可减慢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流速,增加脑血流量。脑血流的增加由颅内动脉扩张引起。
(7) 抗高血压作用 葛根的丙酮提取物PA3和PA5,甲醇提取物PM1,PM3~PM5,水提取物PW2等均能使麻醉犬血压下降;但甲醇提取物PM2使血压上升。给麻醉犬静注葛根总黄酮5~30mg/kg,血压立即下降,持续6~8min;给不麻醉高血压犬静注20mg/kg,血压极短暂升高后持续下降15~18min;给肾型高血压犬每日灌胃葛根煎剂20g/只,或醇浸剂2g/kg,连用14或12d,能使多数动物血压下降。葛根素100mg/kg腹腔注射,能使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显著下降,血浆肾素活性(PRA)明显降低,对SHR的这些作用均强于对正常大鼠的作用。SDD300mg/kg灌胃,能使清醒的SHR血压明显下降,2h达高峰,收缩压下降12.8%,血浆中血管紧张素(AⅡ)下降52.4%。
SDD300mg/kg灌胃对正常 Wistar大鼠,可使PRA下降24.7%。SDD25mg/kg静注,使麻醉猫收缩压下降18.6%,舒张压下降43%。
(8) β-受体阻断作用 葛根浸膏0.5~5mg(生药)/ml能明显阻滞异丙肾上腺素(Iso)0.17~1.7μg/ml对兔离体心房肌的兴奋作用和兔离体回肠、大鼠子宫的松弛作用,而阻滞Iso对离体豚鼠支气管的松弛作用和兔后肢血管扩张作用的效力较差。葛根浸膏750mg(生药)/kg,静注能明显阻断麻醉犬或猫用静注Iso10μg/kg所致的心脏兴奋作用(心动过速)和心电图变化;阻断静注肾上腺素(Adr)10μg/kg的舒张血管降压反应,而保留其缩血管的升压反应;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缩血管作用无明显影响。葛根也能对抗Iso对蛙心的兴奋作用,但所需剂量较大。葛根素0.1μmol/L和3μmol/L,能使兔离体心房肌对Iso的正性变时性作用和豚鼠离体气管条对Iso的负性变力性作用剂量--反应曲线平行右移,呈竞争性拮抗特征,而且葛根素对心房肌β1受体的选择性强于对气管条β2受体。给麻醉猫先静注Iso,后静注葛根素,能显著拮抗Iso的降压和增加心率的作用。葛根素10mg/kg、30mg/kg和90mg/kg拮抗Iso加快心率的作用与普萘洛尔(心得安)0.1mg/kg、0.3mg/kg和0.9mg/kg的效果接近。葛根素40mg/kg静注,能明显减弱或完全取消猫静注Adr10μg/kg的舒血管降压反应,保留其或略增强其缩血管升压反应。在利血平化动物,葛根素的降压反应被减弱或翻转,说明其降压作用与β-受体阻滞相关,同时提示其有一定的内在似交感活性。给大鼠静注葛根素100mg/kg,能特异地与标记配体竞争心肌膜的β-受体结合,明显降低β受体的最大结合容量,表明葛根素为β受体的配体。
如先将葛根素,与北京鸭红细胞膜蛋白保温一定时间,则能阻断Adr对腺苷酸环化酶(AC)的激动作用,表明葛根素是一种β受体拮抗剂。也有相反报道,0.1μmol/L~1mmol/L的葛根素对脑皮层及心肌膜的β受体无作用,10μmol/L~0.1mmol/L时不能对抗Iso引起的心房条收缩作用,10μmol/L~1mmol/L时不能对抗Iso 10μmol/L~50μmol/L对火鸡红细胞AC活性的激动作用。此外,葛根素对脑皮质的α受体无影响,表明葛根素的作用可能不是通过肾上腺素受体而发挥的。
(9) 对动脉内皮细胞的作用 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葛根素250μg/ml,可使体外培养的牛动脉内皮细胞中的糖胺多糖代谢减慢,动脉内壁表面糖胺多糖相对减少,有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葛根素也使内皮细胞羟脯氨酸代谢减慢,使动脉内壁的胶原或胶原纤维含量相对减少,有利于防止血小板粘附、聚集及血栓形成。
2.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葛根素0.25mg/ml,0.5mg/ml及1.0mg/ml时,在体外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静脉注射也有效。葛根素对ADP诱导的人及动物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的ID50为0.43mg/ml;对ADP和5-HT联合诱导的家兔、绵羊及人的血小板聚集的ID50分别为1.31mg/ml,0.6mg/ml和2.7mg/ml。此外,葛根素还能抑制凝血酶诱导的5-HT从血小板释放。
3. 降血糖作用 给家兔灌胃葛根水煎剂有轻微降血糖作用,但对肾上腺素性兔高血糖无对抗作用。葛根素500mg/(kg·d)灌胃,连续4~5d,对小鼠四氧嘧啶性高血糖有明显降血糖作用,其最低有效剂量为250mg/kg。阿司匹林能加强葛根素的降血糖作用,并能明显改善四氧嘧啶性高血糖小鼠的耐糖量。葛根素与阿司匹林合用,对肾上腺素性高血糖也有降糖作用。
4. 降血脂作用 葛根所含异黄酮类化合物有降血脂作用,其中大豆甙元和刺芒柄花素能降低血清胆固醇,染料木素(金雀异黄素,genistein)能降低三酰甘油(甘油三酯),大豆甙也有较强的降血脂作用[29]。葛根素500mg/(kg·d)或葛根素250mg加阿司匹林50mg/(kg·d)灌胃,连续9d,对小鼠四氧嘧啶性高血糖有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但对血清游离脂肪酸和三酰甘油无明显作用[28]。
5. 解热作用 葛根粉15g/kg灌胃,对皮下注射蛋白胨引起发热的家兔有明显解热作用,10g/kg时尚有效,5g/kg时无效[30]。葛根煎剂2g(生药)/kg灌胃或乙醇浸剂2g(生药)/kg灌胃,对静注伤寒混合菌苗引起发热的家兔,前者有微弱解热作用,而后者有明显而较持久的解热作用,且能使体温降至正常以下达4~5h,7h渐趋正常[31]。葛根的丙酮提取物PA4、PA5,甲醇提取物PM2,水提取物PW3有使小鼠正常体温下降作用,而甲醇提取物PM4、PM5,水提取物PW2有使体温上升的作用[17]。另有报道,大豆甙或大豆甙元30mg/kg皮下注射,对大鼠并无降温作用。
6. 对平滑肌的作用 葛根含有收缩和舒张平滑肌的成分,其丙酮提取物PA3,PA4,PA5,甲醇提取物PM2,PM4对离体豚鼠回肠有罂粟碱样作用,而甲醇提取物PM1,PM3,PM5的作用相反;丙酮提取物PA5,甲醇提取物PM2对豚鼠离体结肠带有松弛作用,而甲醇提取物PM3有收缩作用;丙酮提取物PA3,PA5及甲醇提取物PM2对大鼠离体子宫有罂粟碱样作用[17]。葛根醇浸膏和总黄酮可拮抗乙酰胆碱或前列腺素F2α所致大鼠离体回肠的收缩,对正常状态下的大鼠离体回肠也有明显的松弛作用[33]。从葛根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有很强的乙酰胆碱样作用,对副交感神经有显著兴奋作用,其作用强度与毛果芸香碱相同,约为氯化乙酰胆碱作用强度的1/10[34]。葛根去异黄酮后的水提取物MTF-101对离体小鼠小肠有乙酰胆碱样作用,1g/kg灌胃或十二指肠给药使在位小肠收缩力增加62.5%,并能增加在位小肠内压。大豆甙元对小鼠离体肠管有明显解痉作用,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肠痉挛,其作用强度约为罂粟碱的1/3[32,35]。
7. 益智作用 某些研究表明葛根对东莨菪碱、乙醇或二氧化碳所致学习记忆障碍有明显保护作用,对小鼠记忆过程有明显促进作用[36]。小鼠跳台法和大鼠操作式条件反射试验,葛根醇提取物6g/(kg·d)或总黄酮1.5g/(kg·d)灌胃,连续5d,或总黄酮500mg/(kg·d)皮下注射,连续3d,均能对抗东莨菪碱所致小鼠记忆获得障碍和40%乙醇所致记忆再现障碍;葛根醇提取物尚能对抗东莨菪碱所致大鼠操作式条件反射的抑制。东莨菪碱能降低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乙酰胆碱含量,并降低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而葛根醇提取物能显著对抗东莨菪碱的上述作用,提示这可能是葛根改善学习记忆的作用机制之一[37]。
8. 抗肿瘤作用 葛根成分S86019(医科院药物研究所提供) 在浓度为14~22μg/ml时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株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并使细胞由原始的早幼粒阶段发育为趋向成熟的中幼粒、晚幼粒及成熟的杆状核、分叶核细胞,表明S86019是一种有效的HL-60细胞分化诱导剂。流式细胞光度术分析表明,S86019对HL-60细胞的周期移行呈G1期阻断作用,使G1期细胞百分率(G1%)增高,S期细胞百分率(S%)下降[38]。葛根提取物灌胃给小鼠和静注给家兔,能使OK432或LPS激发的动物血清中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TNF对瘤细胞有直接伤害作用,并可诱导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使免疫有关细胞激活。家兔血清TNF活性与血清治疗的肿瘤重量的相关系数为-0.659。葛根灌胃能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39,40]。
9. 抗缺氧作用 葛根大豆甙元固体分散物(SDD)1.5g/kg灌胃,对小鼠有明显抗常压耐缺氧作用。大豆甙4'位的羟基为甲氧基、乙氧羰基次甲氧基取代后,其抗缺氧作用增强[41]。
10. 抗氧化作用 葛根甲醇提取物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在亚油酸中加入0.1%的效力相当于100×10-6的δ-生育酚。在猪油中葛根素的抗氧化作用强于α-生育酚(α-tocopherol)[42]。
11. 解毒作用 葛根素240mg/kg腹腔注射,能显著提高大鼠敌杀死灌胃或静注的LD50值;对静注染毒的犬,用葛根素治疗,可对抗溴氰菊酯所致血压升高和心律不齐。
葛根素解溴氰菊酯中毒的机制可能与其β受体阻滞、扩张血管及抗心律不齐等作用相关[43]。此外,葛根制剂有一定的解酒作用[44]。
12. 其他作用 根据家兔角膜反射和豚鼠皮肤反射试验,葛根素有微弱的局麻作用[12]。野葛异黄酮成分250mg/kg对小鼠四氯化碳性肝损害的AST活性的抑制率为50.7%,对小鼠高脂性肝病ALT活性的抑制率为73%,表明有一定的保肝作用[45]。葛根能增加未成熟小鼠子宫的重量,表明有雌激素样作用,其有效成分可能为大豆黄酮[46]。给小鼠灌服葛根制剂有避孕作用,可能与葛根异黄酮有雌激素样作用相关。此外,葛根水煎剂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47]。葛根素5×10-2mg/ml时对大鼠晶体醛糖还原酶(AR)的抑制率为96%,其IC5为3.41×10-2mg/ml[48]。野葛根的异黄酮成分大豆甙元-7-(6-O-丙二酰基)葡萄糖甙对AR的IC50为5.2×10-5mol/L,其制剂可用于糖尿病并发病(白内障、视网膜病、神经病和肾脏疾病)的治疗[49]。葛根或葛根素对改善视网膜血管阻塞,改善视功能有一定作用[50]。葛根水提取物对15-羟前列腺素脱氢酶的抑制率为60.7%[51]。大豆甙及其类似物有抑制醛脱氢酶I(ALDH-I)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乙醇中毒[52]。此外,葛根对安定受体、α受体、血管紧张素Ⅱ受体、β-羟基-β-甲基戊二酸(HMG)辅酶A还原酶和胆囊收缩素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13. 药代动力学 (1) 大豆甙元(或14C-大豆甙元)500mg/kg大鼠灌胃,吸收较快,30min后血中可测出,6~8h达高峰;吸收不完全,约达64.6%。分布范围广,肾、肝含量最高,血浆、肺、心次之,肌肉、脾和脑中较少;约42.4%与血浆蛋白结合。体内代谢迅速,尿中多以结合形式排出,原形排出很少。主要由尿中排出,静脉给药24h尿中排出给药量的71.2%,自粪排出17.4%;口服给药,24h自尿排出34.3%,自粪排出33.1%;胆汁也是一条主要排出途径,静脉给药24h胆汁排出47.4%,口服给药则为39.1%。
(2) 葛根素其体内过程与大豆甙相似,大鼠灌胃吸收较快而不完全,24h自粪及胃肠道回收的药物为用量的37.3%。静注后肾内含量较高,肝次之,脑中较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24.6%。大鼠体内代谢和排泄均较快,不易蓄积[56]。葛根素静脉注射,在大鼠和犬体内的药时过程符合开放二房室模型,在家兔符合开放三房室模型。实验表明3种动物不同剂量间药物动力学过程均为线性一级动力学过程。但在3种动物间的动力学过程有较大差别。以9.0mg/kg剂量组为例,大鼠、家兔和狗的t1/2α分别为0.8,3.4,7.6min;t1/2β分别为11.4,20.8和66.6min;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0.18h,0.76h和1.29h,均有显著差异。动物越小,其对葛根素的分布越快,代谢或/和排泄机能越强,并预示犬对葛根素的处置与人体接近[57]。另有报道,葛根素30mg/kg静脉注射,其药时过程符合开放式二室模型,其t1/2α和t1/2β分别为5.7min和27.5min[58]。给健康志愿者静注葛根素5mg/kg;其体内过程为线性动力学过程,符合开放式二室模型,其t1/2α、t1/2β和平均滞留时间(MRT)分别为10.3min,74.0min和1.28h。其药代动力学过程与狗相似,具有体内分布快且广,消除快,无代谢饱和现象及不易积蓄等特点。
14. 毒性 ①急性毒性试验 葛根醇浸膏、总黄酮和葛根素小鼠静脉注射的LD50分别为2.1g/kg,1.6~2.1g/kg和0.738g/kg[12,33]。葛根醇浸膏10g/kg和20g/(kg·d),连续3d,大豆甙元1g/kg和5g/kg灌胃,0.8g/kg腹腔注射,葛根素1g/kg静脉注射,均未见小鼠出现中毒症状或死亡[33]。②亚急性毒性实验 给小鼠灌胃葛根醇浸膏1g/(kg·d),大豆甙元25mg/kg,50mg/kg和100mg/(kg·d),连用2个月;给狗服用醇浸膏2g/(kg·d),连续14d大豆甙元25mg/kg和50mg/(kg·d),连续2个月。对动物行为、血象、肝肾功能及心、肝、脾、肾等实质脏器均未见异常改变[33]。③三致试验 以葛根素进行的Ames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微核试验、致畸试验和精子畸型试验等均为阴性,表明葛根素注射液无致突和致畸作用[60]。
【炮制】
1. 葛根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 炒葛根 《丹溪心法》:炒。《普济方》:微炒。现行,取葛根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黄色,略带焦斑,取出,放凉。
3. 煨葛根 《食物本草会纂》:煨熟。现行(过去曾用蜜煨,现通行下法),取麸皮撒在热锅中,加热至冒烟时,投入葛根片,迅速翻动,炒至表面呈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葛根片100kg,用麸皮30kg。
【饮片性状】
葛根为不规则的厚片,表面类白色或淡棕色,粗糙,纤维性强,富粉性,可见有纤维形成的同心环层,或见纤维与粉质相间形成的纵纹。周边淡棕色或灰棕色,质硬体重。无臭,味微甜。炒葛根形如葛根片,表面黄色,偶见焦斑。煨葛根形如葛根片,表面微黄色,米黄色或深黄色。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药性】
味甘、辛,性平。归脾、胃经。
1. 《本经》:味甘,平。
2. 《别录》:无毒。生根汁,大寒。
3. 《珍珠囊》:纯阳。阳明经之本药也。
4. 《医学启源》:通行足阳明之经。《主治秘要》云:味甘性寒,气味俱薄,体轻上行,浮而微降,阳中阴也。
5. 《滇南本草》:味甘,性微寒。
6. 《品汇精要》:味甘,性平缓。气味俱轻,阳中之阴。臭香。行足阳明经, 手阳明经。
7. 《纲目》:甘、辛。兼入脾经。
8. 《本草再新》:味甘、苦,性温平。入肝、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
解肌退热,发表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主治外感发热,头项强痛,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温病口渴,消渴病,泄泻,痢疾,高血压,冠心病。
1. 《本经》: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2. 《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
生根汁,疗消渴,伤寒壮热。
3. 《本草经集注》:杀野葛(钩吻)、巴豆、百药毒。生者捣取汁饮之,解温病发热。葛根为屑,疗金疮断血,亦疗疟及疮。
4. 《药性论》:能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烦渴。熬屑治金疮,治时疾寒热。
5. 《新修本草》:根末之,主*5狗啮,并饮其汁。
6. 《本草拾遗》:生者破血,合疮,堕胎。解酒毒,身热赤,酒黄,小便赤涩。
可断谷不肌。
7. 《日华子》:治胸膈热,心烦闷,热狂。止血痢,通小肠,排脓、破血。敷蛇虫啮,解縬毒箭。
8. 《开宝本草》:小儿热痞,以葛根浸捣汁饮之良。
9.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其用有四:止渴一也;解渴二也;发散表邪三也;发散小儿疮疹难出四也。10. 《滇南本草》:治胃虚消渴,伤风,伤暑,伤寒,解表邪,发寒热往来,湿疟。
解中酒热毒,小儿痘疹初出要药。
11. 《本草蒙筌》:生根汁止热毒吐衄,去热燥消渴。
12. 《纲目》:散郁火。
【应用与配伍】
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葛根轻清升散,功善发表解肌退热,凡外感发热,服之可奏热退身凉之效。感受风寒,恶寒发热,项背强痛者,用葛根既能解散表邪, 又能升津舒筋,其无汗者配麻黄、桂枝,有汗者配桂枝、白芍等同用,如《伤寒论》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近年来临床借葛根舒项背之效,用其治高血压患者之头痛、项背不舒,亦有佳效。如外感风寒,寒郁化热,发热重,恶寒轻,头目作痛,口渴鼻干者,常配柴胡、黄芩、石膏同用以解肌清热,如《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证属时气壮热烦闷者,可取鲜葛捣汁饮服,或配栀子同用以泄热除烦。
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葛根药性升发,长于透发麻疹,治小儿麻疹,发而不透者,常与升麻相须为用,以透疹解表,如《局方》升麻葛根汤,或与荆芥、薄荷等同用亦佳。
用于口渴。葛根又能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治疗口渴之症,无论外感、内伤每多用之。 可单用或配伍使用,如《普济方》治小儿热渴不止,单用葛根煮散频服;《圣惠方》治消渴烦躁,皮肤干燥,单用葛根捣汁饮服。若口渴因温病热盛所致者,宜与石膏、知母、芦根同用;因于内热消渴者,宜与养阴生津之天花粉、麦冬、生地黄同用,如《类证治裁》天花粉散。
用于泄泻,痢疾。葛根主入阳明经,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泻痢。用治湿热泻痢伴有表证者,常配专清肠胃湿热之黄连、黄芩同用,如《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如系脾虚泄泻,清阳不升者,第与补气健脾之人参、白术、茯苓相伍,如《小儿药证直诀》白术散。如与黄芪、人参、升麻等同用,又可用于气虚清阳不升之耳鸣、耳聋。
此外,葛根尚治醉酒及服药过剂,心中闷乱。
1. 《药鉴》:入柴胡疗肌表,功为第一;同升麻通毛窍,效实无双。
2. 《药品化义》:佐健脾药有醒脾之力,且脾主肌肉,又主四肢。如阳气郁遏于脾胃之中,状非表证,饮食如常,但肌表及四肢发热如火,以此同升麻、柴胡、防风、羌活升阳散火,清肌退热,薛立斋常用神剂也。若金疮、若中风、若痉病以致口噤者,捣生葛根汁同竹沥灌下即醒。
3. 《本草经解》:同香薷、生地煎服,可以预防热病。
4. 《得宜本草》:得香豉治伤寒头痛,得粟米治小儿热渴。
5. 《得配本草》:得葱白,治阳明头痛;佐健脾药,有醒脾之功;佐粟米,治热渴虚烦;同升、柴,有散火之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解表、透疹、生津宜生用;止泻多煨用。
使用注意
1.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益胃生津液不可多用,恐损胃气。
2. 《本草经疏》:五劳七伤,上盛下虚之人,暑月虽有脾胃病,不宜服。
3. 《本草正》:其性凉,易于动呕,胃寒者所当慎用。
4. 《本草从新》:夏月表虚汗多,尤忌。
5. 《药义明辨》:凡中气虚而热郁于胃者,不可轻投。
【附方】
1. 治太阳病,项背强縮縮,无汗恶风 葛根四两,麻黄二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伤寒论》葛根汤)
2. 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及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 葛根四两,水一斗,煎取三升,乃内豉一升,煎水升半。一服。捣生葛根汁,服一二升亦为佳。(《肘后方》)
3. 治大人小儿时气温疫,头痛发热,肢体烦痛,及疮疹已发及未发 升麻、白芍药、甘草(炙)各十两,葛根十五两。上为粗末。每服三钱。用水一盏半,煎取一中盏,去滓稍热服,不计时候。日二三服,以病气去,身清凉为度。小儿量力服之。(《局方》 升麻葛根汤)
4. 治时气烦渴不止 葛根二两(锉),葱白五茎(切)。上件药,以水二大盏,煎至一大盏,去滓,内白粳米半合,豉半合,以生绢裹煎,良久候烂,去米、豉,放冷。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5. 治消渴肾渴,日饮石水者 葛根三两,天花粉二两,铅丹一两(炒飞),附子一两(炮,去皮、脐)。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进三服。春夏去附子。(《古今医统》子和葛根丸)
6. 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
7. 治暑天痢疾 干葛、乌梅、甘草三味。浓煎汤一碗服之。(《沈氏经验方》)
8. 治酒醉不醒 葛根汁,一斗二升饮之。取醒止。(《千金要方》)
9. 治酒疸 葛根四两,朱砂、木香各二钱。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辰、午、申时各一服。(《卫生易简方》)
10. 治中风因饮酒过节,不能言语,手足不遂,精神恍惚 生葛根长一尺径二寸,生姜汁一合,竹沥二升。上三味,先取生葛根,洗刮去皮土,捣研压取汁,葛滓再捣,以竹沥沃,复压取汁尽为度,将生姜汁和匀,同用厚棉滤过,银石铫内煎三五沸,瓷器盛。不拘时候,食前温服。如觉腹内气转作声似痛,即食后温服。(《圣济总录》葛根汤)
11. 治胃受邪热,心烦喜冷,呕吐不止 葛根二钱,半夏钱半(汤洗七次),甘草(炙)一钱。水一盏,入竹茹一块,姜五片,煎七分,去滓。冷服,不拘时。(《卫生易简方》)
12. 治心热吐血不止 生葛根汁半大升,顿服。(《广利方》)
13. 治鼻衄,终日不止,心神烦闷 生葛根,捣取汁,每服一小盏。(《圣惠方》)
14. 治热毒下血,或因吃热物发动 生葛根二斤。捣取汁一升,并藕汁一升,相和服。(《梅师集验方》)
15. 治蜘蛛等诸般虫咬 葛粉,生姜汁调敷。(《医学纲目》
)16. 治金疮中风痉 生葛根一斤(锉)。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每热服一小盏,日三四服。(《圣惠方》)
17. 治大便不通六七日,腹中有燥屎,寒热烦迫,短气,汗出,胀满,亦治大小便不通 生葛根二升,猪膏三升,大黄一两。上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五升,去滓,内膏,煎取二升,澄清。强人顿服,羸人再服。(《千金要方》濡藏汤)
18. 治时毒头面肿赤 葛根、牛蒡子、管仲、甘草、豆豉各五钱。上件共为细末。每服三钱,用水调服。(《杏苑生春》葛根牛蒡子散)
19. 治服药过剂及诸菜毒,心中闷乱 捣生葛根,取汁半盏或一盏饮之;或以根一两细锉,水二盏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普济方》)
【制剂】
1. 愈风宁心片 葛根1000g。取葛根150g,粉碎成细粉过筛;余量均予切断,用8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滤过,合并滤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成膏(相对密度为1.35~1.40),加入上述葛根细粉,混匀,干燥,粉碎,过筛,测定总黄酮量加辅料调整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压片,每片含总黄酮60mg,包糖衣。本品除去糖衣,片心呈棕黄色,味苦涩。取本品,除去糖衣,研细,加乙醇提取,滤过,另取2%的高铁氰化钾溶液2ml,滴加上述滤液数滴,再滴加三氯化铁试液数滴,即显蓝绿色;取本品以乙醇为溶剂, 照分光光度法在250±1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按葛根素的吸收系数(E1%1cm)为700计算,本品含总黄酮以葛根素计算不得少于60mg。功能解痉止痛,增加脑及冠脉血流量。用于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颈项疼痛,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神经性头痛,早期突发性耳聋等。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河北省药品标准》1985年;《湖南省药品标准》1982年;《甘肃省药品标准》1982年)
2. 葛根注射液 葛根1000g,注射用水适量。取葛根洗净,切碎,用适量75%乙醇回流3次,每次1h,合并回流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添加适量注射用水,冷藏24h后,滤过,加0.5%活性炭,煮沸15min,滤过除炭,滤液用氨水调节pH至6.5~7.0,含量测定后,添加适量注射用水使每1ml含总黄酮50mg,滤至澄明,灌封,流通蒸汽100℃30min灭菌。每支2ml。本品为红棕色澄明液体。功能解除血管痉挛,增加冠状动脉及脑血管的流量,用于冠心病及偏头痛等。肌内注射,每次2ml,每日2次。(《陕西省医院制剂规范》1983年)
3. 脑得生丸 葛根500g,三七150g,山楂(去核)300g,川芎150g,红花175g。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30~140g制成蜜丸,每丸重9g。本品为棕褐色蜜丸;味酸、微甘。功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醒脑开窍。用于脑动脉硬化,缺血性中风及脑出血后遗症。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吉林省药品标准》1986年)
4. 心血宁片 葛根提取物1500g,山楂提取物250g,淀粉250g。取干燥的山楂提取物、葛根提取物、淀粉混合,粉碎(过14目筛),加入0.5%的硬脂酸镁混匀后压片,包糖衣,每片重0.2g。剥去糖衣后,呈黑棕色;味苦而微涩。取本品剥去糖衣,研成细粉,加水提取,滤过,取滤液作以下试验:①取滤液1滴,滴在滤纸上,再于其上滴加2%醋酸镁甲醇溶液1滴,俟干后,于紫外灯下观察呈蓝色荧光。②取滤液,加醋酸铅试液数滴,生成黄褐色絮状沉淀,沉淀完全后,滤过,取滤液再加碱式醋酸铅试液,产生大量黄白色沉淀。③取滤液,加入等量碱性酒石酸铜试液,置沸水浴中加热,即有红色沉淀析出,待沉淀完全后,滤过,取滤液加10%盐酸溶液1ml,置沸水浴中加热,冷后用10%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中性,再加等量碱性酒石酸铜试液,加热,产生大量红色沉淀。
功能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冠状动脉及脑动脉血流量,降低血脂,增强心肌收缩能力及降低血压等。用于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心绞痛,高血脂及高血压引起的项颈强痛等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或遵医嘱。(《辽宁省药品标准》1987年)5. 心安宁片 葛根1750g,山楂2000g,首乌(制)1500g,珍珠粉25g。取葛根粉碎成粗粉,首乌(制)加常水煎煮3次;山楂加常水煎煮2次,合并药液,静置沉淀,滤过,取滤液浓缩至清膏;将葛根粗粉与上述清膏搅匀,烘干后粉碎成细粉,过筛,然后与珍珠粉混匀,取混合粉加10%的砂糖和75%乙醇制粒,干燥,拌加0.3%~0.5%润滑剂,压制成8200片,包糖衣,每片重0.25g,相当于原药材0.64g。除去糖衣呈黄棕色,气微,味甘。功能养阴宁心,化瘀通络,降血脂。用于血脂过高,心绞痛及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口服,每次4~5片,每日3次。(《江苏省药品标准》1977年)
6. 复方葛丹片 葛根750g,丹参750g,茵陈750g,元胡200g。以上四味,葛根、茵陈、丹参加水煎煮3次,每次1h,滤过,合并滤液,浓缩成清膏状,加乙醇使含醇量达70%,静置,滤过,滤液回收乙醇,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8~1.40(50℃测)的稠膏;将元胡粉碎成极细粉,与稠膏拌匀,制粒,70℃干燥,压制成1000片,每片相当于原药材2.45g。本品为淡黄棕色片,气微味苦。取本品加蒸馏水加热溶解,滤过,滤液供以下试验:取滤液,加三氯化铁试液,呈污绿色;另取滤液加碘化铋钾试液,生成红棕色沉淀。功能去瘀生新,活血止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达县卫生局《临床药物制剂》1983年)
【现代临床研究】
1.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每日给予葛根素500mg加入5%葡萄糖500ml内静脉滴注,1星期为1疗程。共观察30例,测定治疗前后血管血栓烷B2、血脂、6-酮-PGF1α及高密度脂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葛根素除能明显缓解心绞痛、改善缺血心电图、降低心肌耗氧量外,尚能提高患者血管6-K-PGF1α和HDL水平,同时降低TXB216-K-PGF1α比值[1]。
2. 治疗高血压病 每日用葛根30g,槐米15g,茺蔚子15g,煎汤500ml,早晚各服250ml,或泡水当茶饮。连服1月为1疗程。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0例,其中Ⅰ期20例,Ⅱ期27例,Ⅲ期3例。治疗结果:血压下降至正常范围,临床症状改善,维持1年以上者9例,维持半年以上者6例,维持3个月以上者8例;服药期间血压下降,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19例;无效(服药1个月,病情、血压无变化)8例。总有效率为84%。疗程最短1个月,最长13个月。以Ⅰ、Ⅱ期疗效明显,取效快,降压维持时间长[2]。
3. 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每次口服葛根素片(每片含50mg)2片,每日3次,2星期为1疗程。治疗23例,其中年龄最大77岁,最小48岁,平均62.5岁。病程最长1年,最短10d。结果: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6%。起效时间:最快4d,最长10d,平均7d。该药水溶性较差,起效虽较慢,但对肝、肾等器官无不良影响,长期服用无不良反应[3]。
4. 治疗偏头痛 每次口服葛根片(每片含葛根素100mg)5片,每日3次,可连续服药2~22个月。治疗53例,结果缓解13例,显效12例,好转1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3.0%。
药物起效时间一般在用药2星期后[4]。
5. 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 每次用葛根素注射液50mg肌内注射,每日2次,或每次200~400mg加入5%或10%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一般20d为1疗程。治疗26例(26只眼),治疗前对数视力为2.84±1.86,视力中位数为数指。经过平均35.4d的治疗后,对数视力达到3.74±1.41,视力中位数为0.1,差别有显著性。其中10只眼治疗前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表明:视网膜循环时间由治疗前的6.9±0.6s缩短到治疗后的4.5±0.6s(P<0.001)。在检眼镜下所看到的动脉变细甚至中断的动脉血管中,造影时均有荧光素通过。
6. 治疗突发性耳聋 每次口服葛根片(每片相当生药1.5g,系乙醇提取物)1~3片,每日3次;肌内注射葛根黄酮100mg,每日2次;部分患者加服维生素B。治疗早期突发性耳聋100例,痊愈25例,显效16例,进步35例,无效24例,有效率76%。据观察,病程越短,治愈率越高;病程超过1个月者,只有个别患者能治愈。经葛根素治愈的患者往往需要用药1~2个月。少数患者于服药后感头胀,减量后即可消失[6]。
7. 治疗腹部手术后腹胀 取葛根、皂角各250g,加水2000ml,煎汤去渣盛于器皿中,用毛巾2条,轮换沾取药水置脐部为中心热敷。治疗109例(外科79例,妇产科30例),除3例无效外,其余病例均于2~6h内肠鸣音恢复正常,腹胀逐渐消失,有效率达97.2%,腹胀缓解最短者3h,最长者3d[7]。
【药论】
1. 论葛根善解肌热
①李时珍:本草十剂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盖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纲目》)
②张景岳:葛根,用此者,用其凉散,虽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以其气轻,故善解表发汗。凡解散之药多辛热,此独凉而甘,故解温热时行疫疾,凡热而兼渴者,此为最良,当以为君,而佐以柴、防、甘、桔极妙。(《本草正》)
③倪朱谟:葛根,清风寒,净表邪,解肌热,止烦渴,泻胃火之药也。尝观发表散邪之药,其品亦多,如麻黄拔太阳营分之寒,桂枝解太阳卫分之风,防风、紫苏散太阳在表之风寒,藁本、羌活散太阳在表之寒湿,均称发散药也。而葛根之发散,亦入太阳,亦散风寒,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苏、防辛香温燥,发散而又有损中气之误也;非若藁本、羌活,发散而又有耗营血之虞也。此药枝茎蔓延,统走太阳一身经络,根长丈余,入土最深,又得土阴之气,沉而且厚,故《神农经》谓起阴气,除消渴、身大热,明属三阳表热无寒之邪,能散之清之之意也。如伤风伤寒。温病热病,寒邪已去,标阳已炽,邪热伏于肌腠之间,非表非里,又非半表半里,口燥烦渴,仍头痛发热者,必用葛根之甘寒,清肌退热可也。否则舍葛根而用辛温(如麻、桂、苏、防之类),不惟疏表过甚,而元气虚,必致多汗亡阳矣。然而葛根之性专在解肌,解肌而热自退,渴自化,汗自收。而本草诸书又言能发汗者,非发三阳寒邪在表之汗也,又非发风温在经之汗也,实乃发三阳寒郁不解,郁极成热之汗也。又如太阳汗出不彻,阳气怫郁,其人面色缘缘正赤,躁烦不知痛之所在,短气,更发汗则愈,宜葛根汤治之,郁解热除,汗出而邪自退,此所以本草诸书言发汗者此也。(《本草汇言》)
④贾所学:葛根,根主上升,甘主散表,若多用二三钱,能理肌肉之邪,开发腠理而出汗,属足阳明胃经药,治伤寒发热,鼻干口燥,目痛不眠,疟疾热重。盖麻黄、紫苏专能攻表,而葛根独能解肌耳。因其性味甘凉,能鼓舞胃气,若少用五六分,治胃虚热渴,酒毒呕吐,胃中郁火,牙疼口臭。(《药品化义》)
2. 论葛根升阳与止渴止泻之功
①李东垣:干葛,其气轻浮,鼓舞胃气上行,生津液,又解肌热,治脾胃虚弱泄泻之圣药也。(引自《纲目》) ②汪昂:风药多燥,葛根独能止渴者,以能升胃气,入肺而生津耳。(《本草备要》)
③王学权:葛根,风药也,风药皆燥。古人言其生津者,生乃升字之讹也。以风药性主上行,能升举下陷之清阳。清阳上升,则阴气随之而起,津腾液达,渴自止矣。设非清阳下陷,而火炎津耗之渴,误服此药,则火藉风盛,燎原莫遏。即非阴虚火炎之证,凡胃津不足而渴者,亦当忌之。(《重庆堂随笔》)
④张山雷:葛根,气味皆薄,最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伤寒论》以为阳明主药,正惟表寒过郁于外,胃家阳气不能散布,故以此轻扬升举之药,捷动清阳,捍御外寒,斯表邪解而胃阳舒展,所以葛根汤中仍有麻黄,明为阳明表寒之主药,非阳明里热之专司,若已内传而为阳明热症,则仲景自有白虎法,非葛根汤之所宜用。其葛根黄芩黄连汤方,则主阳明协热下利,貌视之,颇似专为里有实热而设,故任用芩、连之苦寒,则葛根似亦为清里之品。抑知本条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之变,邪热因误下而入里,里虽宜清,而利遂不止,即以脾胃清阳下陷之候,葛根只以升举陷下之气,并非为清里而设,此皆仲师选用葛根之真旨。由此推之,而知《本经》之主消渴者,亦以燥令太过,降气迅速,故虽饮多而渴不解。此药治之,非特润燥,亦以升清。又主呕吐者,亦以胃气不能敷布,致令食不得入,非可概治胃火上逆之呕吐。
而仅知为清胃生津、甘润退热之普通药剂,则似是实非,宁独毫厘之差,真是千里之谬矣。(《本草正义》)
3. 论葛根治斑疹
恽铁樵:葛根,斑疹为必用之药,亦并非已见点不可用。痧麻均以透达为主,所惧者是陷,岂有见点不可用之理?惟无论痧麻,舌绛且干者,为热入营分,非犀角、地黄不办,误用葛根,即变证百出,是不可不知也。(《药*6医学丛书·论药集》)
4. 论葛根与天花粉皆主身热与消渴,如何区别应用
周岩:葛根与栝蒌根,《本经》皆主消渴。而葛根起阴气,栝蒌根不言起阴气。用葛根者皆知为升阳明之药,栝蒌根无用之为升者。盖其所以主消渴者,为其性濡润而味苦寒,皮黄肉白,能劫肺胃之热,润肺胃之燥耳。别名天花瑞雪,亦正取寒润下降之意。葛根则异乎是矣,味甘平,为阳明之正药。内色洁白,则能由胃入肺。外色紫黑,则又由肺达太阳。味甘兼辛,则擅发散之长,层递而升,复横溢而散。升则升胃津以滋肺,散则散表邪以解肌。故栝蒌根治身热,是以寒胜热;葛根治身热,是以辛散热。栝蒌根止渴,是增益其所无;葛根止渴,是挹彼以注兹。用葛根而过,有竭胃汁之虞,胃阳下溜,亦能起阴气以止利也。(《本草思辨录》)
5. 论葛根治太阳病之机宜
①张洁古:太阳初病,专入阳明,头痛者,不可便服葛根发之,若服之是引贼破家也,若头颅痛者可服之。(引自《本草发挥》)
②缪希雍:伤寒头痛兼项强,腰脊痛及遍身骨疼者,足太阳也,邪犹专入阳明,故无渴证,不宜服(葛根)。(《本草经疏》)
③张隐庵:按仲祖《伤寒论》方有葛根汤,治太阳病,项背强縮縮,无汗,恶风,又治太阳与阳明合病。若阳明本病,止有白虎、承气诸汤,并无葛根汤证。况葛根主宣通经脉之正气以散邪,岂反引邪内耶。前人学不明经,屡为异说。(《本草崇原》)
【参考文献】
[1] 赵世萍,等.药学学报,1985,20(3)∶203
药理
1 范礼理,等.中华医学杂志,1975,55(10)∶724
2 朱兴雷,等.山东医学院学报,1985,23(4)∶48
3 范礼理,等.药学学报,1985,20(9)∶64
4 刘玉兰,等.沈阳药学院学报,1990,7(2)∶123
5 周远鹏,等.中华医学杂志,1977,51(9)∶550
6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医学研究通讯,1972,(2)∶36
7 董士勤,等.首都医学院学报,1992,13(3)∶190
8 范礼理,等.药学学报,1984,19(11)∶801
9 李小鹰,等.山东医学院学报,1984,22(3)∶9
[10] 丁殿縱,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校学报,1987,8(4)∶351
[11] 李小鹰,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5,13(3)∶175
[12] 柴象枢,等.中国药理学报,1985,6(3)∶166
[13] 曾贵云,等.中华医学杂志,1974,54(5)∶265
[14] 段重高,等.中华医学杂志,1991,71(9)∶516
[15] 姜秀莲,等.药学学报,1989,24(4)∶251
[16] 陈连壁,等.中国中药杂志,1995,20(9)∶560
[17] Harada M, et al. Chem Pharm Bull,1975,23(8)∶1796
[18] 宋雪鹏,等.中国药理学报,1988,9(1)∶55
[19] 刘玉兰,等.沈阳药学院学报,1991,8(2)∶105
[20] 吕欣然,等.药学学报,1980,15(4)∶218
[21] 吕欣然,等.中国药理学报,1986,7(6)∶537
[22] 吕宝璋,等.解放军医学杂志,1985,10(2)∶97
[23] 冯亦璞,等.中国药理学报,1984,5(4)∶238
[24] 黄兆宏,等.老年学杂志,1992,12(6)∶350
[25] 王浴生,等.中药药理与应用.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136
[26] 尹钟洙,等.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1,3(增刊1)∶44〔周远鹏.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4(11)∶699〕
[27] 罗厚莉,等.南京药学院学报,1957,(2)∶61
[28] 申竹芳,等.药学学报,1985,20(11)∶863
[29] 陈发春.中草药,1989,20(4)∶37
[30] 丹野与三太.日本药物学杂志,1941,33(3)∶263
[31] 孙世锡.中华医学杂志,1956,42(10)∶964
[32] 中本泰正,等.药学杂志(日),1975,95(9)∶1128;1977,97(1)∶103
[33] 周远鹏.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11)∶699
[34] 三浦孝次.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75,(1)∶56
[35] 柴田承二,等.药学杂志(日),1959,79(7)∶863
[36] 李贵海,等.中成药,1992,14(12)∶38
[37] 邹莉菠,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0,6(6)∶18
[38] 焦鹭,等.中华血液学杂志,1990,11(2)∶87
[39] 杜德极,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0,6(5)∶27
[40] 杜德极,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1)∶16
[41] 邵国贤,等.药学学报,1980,15(9)∶53
[42] Oh M J, et al. C A,1992,117∶232496d
[43] 霍美玲,等.山东医药,1987,27(4)∶27
[44] 罗忠友,等.中药通报,1988,13(4)∶28
[45] Shinho Y, et al. C A,1990,112∶25664p
[46]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307
[47]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829
[48] 张家庆,等.中国中药杂志,1989,14(9)∶45
[49] Hirakura K, et al. C A,1990,112∶42557y
[50] 谷万章,等.实用眼科杂志,1986,4(4)∶252
[51] 山内盛,等.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4,6(6)∶32
[52] Vallee B L, et al. C A,1993,118∶185706f
[53] 王序,等.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6,18(1)∶31
[54] 岳天立,等.中国科学,1977,(2)∶182
[55] 苏成业,等.药学学报,1979,14(3)∶12
[56] 朱秀媛,等.药学学报,1979,14(6)∶349
[57] 金昔陆,等.中国药理学报,1992,13(3)∶284
[58] 金昔陆,等.中国药理学通报,1991,7(6)∶421
[59] 金昔陆,等.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1,7(2)∶115
[60] 史纪兰,等.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2,6(3)∶223
现代临床研究
1 杨国君,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2)∶82
2 黄骏.湖北中医杂志,1985,(1)∶27
3 李云宝,等.武汉医药情报通讯,1988,4(4)∶6
4 高秀贤,等.中华内科杂志,1977,新2卷(6)∶326
5 雷启天.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3,3(1)∶19
6 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所听力组.中华医学杂志,1973,53(10)∶591
7 保康县医院外科中西医结合小组.湖北卫生,1977,(7)∶11
【集解】
1. 《别录》:生汶山川谷,五月采根,曝干。
2. 《新修本草》:葛虽除毒,其根入土五六寸已上者名葛盄(盄,颈也。)服之令人吐,以有微毒也。
3. 《本草衍义》:葛根,澧、鼎之间,冬月取生葛,以水中揉出粉,澄成縰,先煎汤,使沸后,擘成块,下汤中,良久色如胶,其体甚韧,以蜜汤中拌食之;擦少生姜,尤佳。大治中热酒渴疾,多食行小便,亦能使人利病。酒及渴者得之甚良。
又切入煮茶中,以待宾,但甘而无益。又将生葛根煮熟者作果卖。
附注 :同属植物中,部分地区作葛根药用的还有:①三裂叶野葛藤 Pueraria phaseoloides (Roxb.) Benth.(浙江部分地区)。②食用葛藤P. edulis Pamp.(云南、四川、贵州)。③峨眉葛藤 P. omeiensis Wang et Tang (贵州、四川部分地区)。
【文献来源】
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