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蕨

时间:2021-04-14浏览:10

药名

骨碎补Gusuibu《药性论》

 

异名

猴姜、猢狲姜《本草拾遗》,石毛姜《本草图经》,石菴䕡《开宝本草》,过山龙《植物名实图考》,石良姜《分类草药性》,爬岩姜、石岩姜、碎补《四川中药志》,树蜈蚣、地蜈蚣、黄爬山虎、麻鸡翅膀、搜山虎《云南中草药选》,肉碎补、猴掌姜、石连姜《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石巴掌《四川中草药治疗手册》,毛姜、申姜《湖北中草药手册》,岩姜《浙江药用植物志》。

 

释名

《本草拾遗》云:骨碎补,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作此名。《纲目》引陈藏器曰:江西人呼为胡孙姜,象形也。胡孙即猢狲,即猴。在十二生肖中为猴,故亦称申姜。其他以毛姜命名者,皆因其根状茎形状似姜,并密被针形鳞片及绿毛而得名。

()者,《开宝本草》:根着树石上,有毛,叶如菴䕡。故名石菴䕡。《纲目》:主折伤破血,此物功同,故有庵之名。

 

品种考证

骨碎补始载于《雷公炮炙论》。《本草拾遗》云:骨碎补似石韦而一根,余叶生于木,岭南、虔(今江西赣州)、吉(今江西吉安)亦有,本名猴姜。《开宝本草》称:生江南,根着树、石上,有毛,叶如菴䕡,江西人呼为胡孙姜。《本草图经》载:生江南,今淮、浙、陕西、夔、路州郡亦有之,根生大木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上有黄毛及短叶附之,又有大叶成枝,面青绿色有黄点,背青白色,有赤紫点。春生叶至冬干黄,无花实。惟根入药,采无时,削去毛用之。《纲目》列入石草类,云:其根扁长,略似姜形,其叶有桠缺,颇似贯众叶。而《植物名实图考》中,又有两条骨碎补,均说与猴姜为一类。根据历代本草所述及其附图,均属蕨类植物,但种类不一,主流品种主要有槲蕨、秦岭槲蕨、光叶槲蕨和崖姜蕨4种。

 

来源

为槲蕨科植物槲蕨的根茎。

 

【原植物】

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ith [Polypodium fortunei Kunze]又名:西南槲蕨《西双版纳植物名录》,板崖姜《鼎湖山植物手册》,飞鹅草、大飞龙《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植株高25~40cm。根状茎横生,粗状肉质,密被钻状披针形鳞片,有绿毛。叶二型;槲叶状的营养叶灰棕色,卵形,无柄,干膜质,长5~7cm,宽约35cm,基部心形,背面有疏短毛,边缘有粗浅裂;孢子叶高大,纸质,绿色,无毛,长椭圆形,宽14~18cm,向基部变狭而成波状,下延成有翅膀的短柄,中部以上深羽裂;裂片7~13对,略斜上,长7~10cm,宽2~3cm,短尖头,边缘有不明显的疏钝齿;网状脉,两面均明显。孢子囊群圆形,着生于内藏小脉的交叉点上。沿中脉两侧各排成2~3;无囊群盖。

附生于海拔200~1800m的林中岩石或树干上。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燎去毛状鳞片。

 

药材及产销

槲蕨 Rhizoma Drynariae Fortunei主产于湖南、浙江、广西、江西;福建、四川、贵州亦产。以湖南产量最大,销全国;浙江产品供本省使用外,主销江苏、安徽;广西产品除本地自销外,主销东北及山西、江苏。此外,广东只在民间使用,称凤凰鸡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槲蕨根茎为不规则背腹扁平的条状、块状或片状,多弯曲,两侧常有缢缩和分枝,长3~20cm,宽07~15cm。表面密被棕色或红棕色细小鳞片,紧贴者呈膜质盾状;直伸者披针形,先端尖,边缘流苏状(睫毛),并于叶柄基部和根茎嫩端较密集。鳞片脱落处显棕色,可见细小纵向纹理和沟脊。上面有叶柄痕,下面有纵脊纹及细根痕。质坚硬,断面红棕色,有白色分体中柱,排成长扁圆形。气香,味微甜、涩。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槲蕨呈长扁圆形。表皮细胞1列,外壁稍厚;鳞片基位于表皮凹陷处,细胞3~4列,壁厚,内含红棕色色素。内皮层围绕分体中柱,细胞切向延长。分体中柱18~28个,排成扁圆形环;木质部管胞多角形,直径6~40μm,中部较大,向两端渐次变小,发育几达两端将韧皮部分为内外两部分,内侧韧皮部有的细胞壁增厚,并充满黄棕色分泌物。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05g,加甲醇5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作供试液;另取柚皮甙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苯-甲醇-丁酮(311)展开,用1%三氯化铁乙醇液喷雾。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

 

化学成分

槲蕨根茎含柚皮甙(naringin)[1]21-何帕烯(hop-21-ene)9(11)羊齿烯〔fern-9(11)ene〕,7-羊齿烯(fern-7-ene)3-雁齿烯(filic-3-e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及四环三萜类化合物:环木菠萝甾醇-乙酸酯(cycloardenyl acetate),环水龙骨甾醇乙酸酯(cyclomargenyl acetate),环鸦片甾烯醇乙酸酯(cyclolaudenyl acetate)910-环羊毛甾-25-烯醇-3β-乙酸酯(910-cyclolanost-25-en-3β-yl acetate)[2]

崖姜蕨根茎含21-何帕烯,13(18)新何帕烯〔neohop-13(18)-ene〕,9(11)-羊齿烯,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及四环三萜类化合物:环木菠萝甾醇乙酸酯,环水龙骨甾醇烯醇乙酸酯,环鸦片甾烯醇乙酸酯,910-环羊毛甾-25-烯醇-3β-乙酸酯[2]

 

药理

1. 强骨作用 秦岭槲蕨水煎剂75g/kg10g/kg25g/kg50g/kg连续灌胃1~3个月,能改善骨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软骨细胞功能,推迟细胞退行性变,降低骨性关节病的病变率,发病时间推迟,发病程度减轻[12]。应用45Ca同位素示踪法证明,骨碎补具有促进骨对钙的吸收作用,同时提高血钙和血磷的水平,有利于骨钙化和骨质的形成[3]。骨碎补提取液对组织培养中的鸡胚骨原基的生长和钙磷沉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组织中碱性磷酸酶活性,促进蛋白多糖合成,但抑制胶原合成[4]。用骨碎补水提醇沉液饲喂新孵出莱亨鸡10~20d,对小鸡骨发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增加小鸡股骨的湿重和体积、单位长度皮质骨的钙、磷、羟脯氨酸、氨基己糖的含量[5]。尚能显著抑制醋酸可的松引起的骨丢失,防治激素引起的大鼠骨质疏松[6]

2. 抑制链霉素的耳毒性作用 骨碎补煎服和链霉素一起或单独使用,对链霉素急性毒副反应头痛、头晕、耳鸣、唇、面麻木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对耳聋效差[7]。用骨碎补水剂作为链霉素溶媒,能明显降低豚鼠耳蜗毛细胞损伤百分率,参考Preyer耳郭反射和听性脑干反应测试,证明骨碎补有抑制链霉素耳毒性的作用[8]50%骨碎补注射液作为链霉素溶剂,对链霉素抗菌活性、pH及澄明度均无影响[9]。骨碎补煎剂灌服亦能减轻卡那霉素对豚鼠的耳蜗毒副作用,但不能控制停药后毒性耳聋的发展[10]。对其防治机制及能否影响卡那霉素抗感染疗效有待深入研究[10]

3. 降血脂作用 骨碎补注射液08g/kg肌内注射,可以预防高脂血症家兔血脂(胆固醇、三酰甘油)升高;17g/kg肌内注射能降低家兔高脂血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连续用药5~10星期后效果明显[11];能拮抗实验性高脂血症家兔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肝、肾上腺内胆固醇代谢过程,从而使无粥样硬化区主动脉壁、肝脏、肾上腺中胆固醇含量明显下降[12]。抗动脉硬化的活性成分之一骨碎补多糖酸盐10mg/kg25mg/kg50mg/kg,能抑制家兔血清胆固醇含量升高,减少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且有明显的量效关系[13];50mg/kg饲喂6星期,能保护家兔肝及肾上腺的细胞器,增强细胞功能,促进肝及肾上腺细胞内胆固醇的转化与排出[14]。实验表明骨碎补在降血脂的同时不引起组织内胆固醇含量升高,是一个良好的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12]

4. 强心作用 从骨碎补中分离出的双氢黄酮甙,05%溶液10~125mg/kg静脉注射给药,可使家兔心肌收缩增强,作用维持2h以上,而对心率、血压无明显影响。其强心作用是直接作用于心肌而非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1516]

5. 其他作用 黄烷酮甙125mg/kg小鼠腹腔注射有明显镇静镇痛作用,并能增强小鼠常压耐缺氧能力[15];250mg/kg灌胃给药,能明显减少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翻正反射发生率及缩短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可能与其诱导激活肝药酶,加速戊巴比妥钠代谢有关[17]。骨碎补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伤寒杆菌亦有抑制作用[18]

6. 毒性临床报道,成人大剂量(100~150g/d)水煎口服,可致急性中毒,表现为口干、多语、心悸、胸闷、神志恍惚、瞳孔散大等,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19]

 

炮制

1. 骨碎补 《雷公炮炙论》:凡使,采得后,先用铜刀刮去上黄赤毛,尽便细切。《圣济总录》:细锉。《局方》:竁去毛。《普济方》:薄切。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2. 烫骨碎补 取净砂子置锅内,炒热,加入骨碎补片,不断翻动,烫至鼓起,取出,筛去砂子,放凉,撞去绒毛。

3. 炒骨碎补 取骨碎补片,置锅中,炒至鼓起呈老黄色,取出,放凉。

4. 酒骨碎补 《局方》:凡使,用刀刮去上黄皮令尽,细锉,用酒拌蒸一日,取出晒干用。现行,取烫骨碎补片,加酒拌匀,闷透,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每骨碎补片100kg,用白酒10kg。酒骨碎补常用于疗伤接骨。

5. 盐骨碎补 《圣济总录》:去毛,一两锉,以盐水半两同炒令黄。现行,取烫骨碎补片,加盐水拌匀,闷透,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每骨碎补片100kg,用食盐2kg。盐骨碎补长于补肾健骨。

砂烫骨碎补的柚皮甙含量高于清炒骨碎补,其外观形态亦优于清炒品[1]

饮片性状:骨碎补为不规则的厚片,表面棕红色,小黄点呈圆圈状排列。周边棕褐色或深棕色,有光泽。无臭,味淡微涩。烫骨碎补无毛,鼓起,颜色加深,有焦斑,质轻脆,无臭,味淡、微苦、涩。炒骨碎补呈老黄色。酒骨碎补微具酒气。盐骨碎补微有咸味。

贮干燥容器内,盐骨碎补、酒骨碎补密闭,置通风阴凉干燥处。

 

药性

味苦,性温。归肝、肾经。

1. 《日华子》:平。

2. 《开宝本草》:味苦,温。无毒。

3. 《品汇精要》:味苦,性温。泄。气厚于味,阳中之阴。臭香。

4. 《纲目》:足少阴药也。

5. 《本草正》:味微苦,性温平。乃足少阴、厥阴肝、肾药也。

6. 《得配本草》:辛、苦,温。

7. 《本草求真》:专入肾,兼入心。

8. 《本草辑要》:入足少阴经,兼入手、足厥阴经。

9. 《广西中药志》:味甘,微苦、涩,性温。

 

功能主治

补肾强骨,活血止痛。主治肾虚腰痛,足膝痿弱,耳鸣耳聋,牙痛,久泄,遗尿,跌打骨折及斑秃。

1. 《雷公炮炙论》:治耳鸣,亦能止诸杂痛。

2. 《药性论》: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五劳六极,口手不收,上热下冷。

3. 《本草拾遗》:主伤折,补骨碎。

4. 《日华子》:治恶疮,蚀烂肉,杀虫。

5. 《开宝本草》:主破血,止血,补伤折。

6. 《本草图经》:治闪折筋骨伤损又用治耳聋亦入妇人血气药用。

7. 《纲目》:治耳鸣及肾虚久泄,牙疼。

8. 《药镜》:去风毒之发疼,疗下寒血而上热,能令齿固,耳闭兼开,治肾虚之久泻,起痢后之痿废。

9. 张秉成《本草便读》:浸水刷能长发。

 

应用配伍

用于肾虚腰痛,足膝痿弱,耳鸣耳聋,齿痛龈血,久泻久痢。骨碎补性温入肾,能补肾强骨,故凡肾虚腰痛,足膝痿弱,可配伍补骨脂、牛膝、桂心等同用以温肾健腰壮骨;兼风湿痹着者,则与独活、桑枝、鸡血藤等配用,共奏补肾祛风,活络止痛之效。治肾虚耳鸣耳聋,牙齿浮动疼痛或牙龈渗血,均可用骨碎补与熟地、山茱萸、泽泻等同用以补肾益精泻火。治耳聋亦可单味煎服;治齿痛浮动或牙龈渗血,单用骨碎补研末揩齿亦能固齿止痛止血。治肾虚久泄,单用或配肉豆蔻、补骨脂、山药等同用,以温肾暖脾止泄。

用于跌打骨折,瘀肿疼痛。骨碎补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作用,内服外用均有效。内服可单味浸酒服,或与自然铜、没药、龟版等配用,则散瘀止痛效果更佳,如《圣惠方》骨碎补散;外用,皮开肉绽出血者,研末掺创口;未破绽者,单用研末调敷,或与自然铜、血竭、乳香、没药同研调敷。

此外,单用骨碎补外用可治斑秃、顽固性皮炎。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链霉素毒性引起的耳鸣、耳聋、口唇麻木等,可单味煎服,或与菊花、钩藤等平肝降火药配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烂敷或晒干研末敷;也可浸酒搽。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及无瘀血者慎服。

1. 《本草经疏》:不宜与风燥药同用。

2. 《本草汇言》:如血虚风燥,血虚有火,血虚挛痹者,俱禁用之。

3. 《本草乘雅半偈》:有火性者,恐生懊。

4. 《得配本草》:忌羊肉、羊血、芸薹菜。

5. 《广西中药志》:风寒外感热盛者忌用。

 

附方

1. 治肾虚腰痛、风湿性腰腿疼骨碎补、桑寄生各15g,秦艽、豨莶草各9g。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2. 治肾虚久泄骨碎补15g,补骨脂9g,山药15g,五味子6g。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3. 治遗尿骨碎补500g,食盐50g,水2500ml。先将水倒容器中,再加入食盐搅匀,待溶化后放入骨碎补,浸泡12h后焙干、研面。每晚睡前用淡盐水冲服03g3d1疗程,一般1~3疗程基本痊愈。〔《内蒙古中医药》1986(1)37

4. 治小儿疳积骨碎补(研粉)9g,同瘦猪肉蒸吃。(江西《草药手册》)

5. 治耳鸣,亦能止诸杂痛(骨碎补)去毛,细切后,用生蜜拌蒸,从巳至亥,准前暴干,捣末,用炮猪肾,空心吃。(《雷公炮炙论》引《干宁记》)

6. 治肾虚气攻牙齿出血,牙弦痒痛骨碎补(炒黑色)二两。上为细末,漱口后揩齿根,良久吐之,卧时再用,咽津不妨。(《普济方》骨碎补散)

7. 治病后发落不住用骨碎补、野蔷薇枝各少许。煎汁刷之。(《本草汇言》)

8. 治被打伤破,腹中有瘀血刘寄奴、延胡索、骨碎补各一两。上三味穥咀,以水二升,煎取七合,复内酒及小便各一合,热温顿服。(《千金要方》)

9. 治金疮,伤筋断骨,疼痛不可忍骨碎补半两(去毛,麸炒微黄),自然铜半两(细研),虎胫骨半两(涂酥,炙令黄),败龟半两(涂酥,炙微黄),没药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一钱,以胡桃仁半个,一起烂嚼,用温酒一盅盏下之,日三四服。(《圣惠方》骨碎补散)

10. 治接骨入臼者,先用此药服之,软其筋骨骨碎补、香附各二钱,草乌一钱半,川芎一钱。共为细末,每用姜酒调服,饮醋即解。(《伤科汇纂》)

11. 治斑秃、脱发骨碎补15g,酒90g。浸10余天,滤取药液,涂搽患处,每日2~3次。(《安徽中草药》)

12. 治鸡眼,疣子骨碎补9g,碾粗末,浸泡于95%乙醇100ml中,泡3d即成。用时先以温水将足部鸡眼或疣子洗泡柔软,用小刀削去其外层厚皮,再涂擦骨碎补乙醇浸剂,每2h1次,连续4~6次,每日最多10次。〔《中医杂志》1964837

 

现代临床研究】

防治链霉素毒副反应 ①每日用骨碎补30g,水煎分2次服,治疗36例因注射链霉素引起的耳鸣及口唇、肢体、面部、头皮麻木等反应,服药3d后即表现症状减轻,大部分患者在10d内见效,服药3星期可完全消除中毒症状。长期或重复应用亦未见不良反应[1]。②对链霉素疗程中的毒性反应,用骨碎补30~45g,水煎服,每日1;对链霉素应用后遗的毒性反应,用骨碎补45~60g,水煎服,每日1次。共治疗30例,结果痊愈29例,并能坚持链霉素原剂量,应用30~45d后,改为1星期2次,每次1g,肌内注射,连续1年而未发生头晕、耳鸣、手足麻木、平衡失调等毒性反应[2]。③用50%骨碎补针剂作为链霉素溶剂,每日1次,每次3ml(相当于15g生药量);或骨碎补15g,煎服,每日1次。结果:针剂组34例中治愈28(用药后症状全部消失),占824%,好转5(部分症状减轻或消失),占147%,无效1(用药半个月以上,症状未见减轻),占29%。煎剂组36例治愈28例,占778%;好转5例,占139%;无效3例,占83%。治愈疗程:针剂组,3~15d治愈的26例,占928%;16~30d治愈的1例,占36%;31d以上治愈的1例,占36%。煎剂组,3~15d治愈的16例,占571%;16~30d治愈的4例,占143%;31d以上治愈的8例,占286%5d内治愈者,针剂组24例,占857%;煎剂组8例,占286%50%~100%骨碎补针剂可以单独注射,也可作为链霉素的溶剂与链霉素一起注射,经基础药理试验证明,对疗效及其他内在质量均没有影响[3]

 

药论

1. 论骨碎补不治阳邪实热之齿痛张山雷:骨碎补,甄权谓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上热下冷。盖温养下元,能引升浮之热,藏于下焦窟宅,是可以治上热下冷。李濒湖谓研末同猪肾煨食,可治耳鸣及肾虚久泄、牙痛,皆是此意,非可通治胃家实火之齿痛。寿颐先业师阆仙朱先生尝用以治寒痰凝滞,牙关不利,颊车隐痛之骨槽风重症,甚有捷验。又凡阴虚于下,而肝胆浮阳,挟痰上凝之齿痛,牙槽不利,及阴寒逼阳上浮之喉痛、喉癣诸证,用此亦颇有效,皆即濒湖用治牙痛之意,而阳邪实盛者,类皆不可妄试。(《本草正义》)

2. 论骨碎补与补骨脂的区别①卢子颐:骨碎可补,功胜补骨脂矣,不唯胜负有别,即顿渐(钝尖)有殊,形藏亦有宜忌也。补骨脂渐()而烈,骨碎补顿()而圆,左右平均,转无峻暴之失矣。故温归于右,此生气之本也,协苦性以走骨,自内及外而皮毛。皮毛者,肺之合。自外及内而两肾,功力到时,莫不森荣,互为变化,则五藏之劳可充,五形之极可裨。毋虑气血之不流,伤折之难续,与上热下冷之藏宛形组,不充不裨者矣。(《本草乘雅半偈》)②黄宫绣:骨碎补,虽与补骨脂相似,然总不如补骨脂性专固肾通心,而无逐瘀破血之治也。(《本草求真》)

 

集解

1. 《本草衍义》:骨碎补苗不似姜,姜苗如苇梢。此物苗,每一大叶两边,小叶槎牙,两两相对,叶长有尖瓣。

2. 《纲目》:其叶有桠缺,颇似贯众叶。谓叶如庵者,殊谬;如石韦者,亦差。

3. 《植物名实图考》:骨碎补,凡古木阴地皆有之……骨碎补与猴姜一类。惟猴姜扁阔,骨碎补圆长,滇之采药者别之……过山龙一名骨碎补,似猴姜而色紫、有毛,云南极多。

 

附注

在产地作骨碎补入药的还有:川滇槲蕨Drynaria delavayi Christ,分布于甘肃南部、四川、云南、西藏。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Yang Tsang-Hsiunget alC A19707311382j

[2] 田中靖子,等.生药学杂志()197832(4)260

药理

[1] 赵湘洪,等.中药通报,198712(10)617

[2] 丁继华,等.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895(3)3

[3] 王志儒,等.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0(3)13

[4] 马克昌,等.中医正骨,19891(1)13

[5] 马克昌,等.中医正骨,19902(4)7

[6] 马克昌,等.第二届全国医学生化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下册).广州,1991765

[7] 解放军第254医院.中华医学杂志,197757(2)96

[8] 王重远,等.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8924(2)79

[9] 张胜利,等.抗生素,19827245

[10] 广西医学院耳鼻喉科.新医学,19778(4~5)168

[11] 王维信,等.中医杂志,198021(12)945

[12] 王敖格,等.中医杂志,198122(7)547

[13] 王敖格,等.中国药理通讯,19841(34)166

[14] 王敖格,等.中国药理与临床,1985(1)128

[15] 王维信,等.药学通报,198419(2)119

[16] 王维信,等.全国心血管药理第二届学术会议论文集.198354

[17] 王维信,等.中国药理通讯,19841(34)168

[18] 零陵地区卫生防疫站,等.湖南医药杂志,1974(4)50;(5)49

[19] 万铭,等.浙江中医杂志,198924(12)546

炮制

[1] 刘项南.中成药研究,1987(1)18

现代临床研究

[1] 杨绍华,等.中原医刊,1987233

[2] 杨秀华,等.广西医学,1982(4)213

[3] 冯慕兰,等.抗生素,1981452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