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山麦冬
【异名】
麦门冬《香港中草药》。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湖北麦冬的块根。
【原植物】
湖北麦冬Liriope muscari (Thunb.) Lour. var. Prolifer a Y. T. Ma------百合科 Liliaceae
多年生草本。须根近先端常膨大成矩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肉质块根。根茎具地下走茎。叶丛生,长20~65cm,宽3~6mm。花萼通常长于或等长于叶,长18~70cm;总状花序长6~15cm,花通常2~4朵簇生于苞片内;苞片小,干膜质;花梗长4mm,关节位于中部以上或近顶端;花直立,花被片矩圆形、矩圆状披针形,长305~5mm,淡紫色;花丝约与花药等长,长2mm;子房上位,近球形,柱头不明显。花后于花梗簇的下面长出膨大叶簇或小苗。
栽培于湖北襄阳、老河口等汉江沿岸冲积平原。
【采收加工】
立夏或清明前后采挖剪下块根,洗净,晒干。
【药材及产销】
山麦冬Radix Liriopes 湖北麦冬主产于湖北襄阳、老河口、谷城等汉江沿岸,均为栽培。单产高于杭麦冬及川麦冬,目前约占全国产量的1/2左右。销全国10余省并出口。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块根呈纺锤形,长1.2~4cm,直径4~9mm。表面类黄色,半透明。质硬脆,断面黄色,角质样。气微香,味甘。
显微鉴别 横切面:表皮细胞为1列薄壁细胞,外皮层细胞1列,壁微木化。皮层宽15~23列细胞,分泌细胞含黄色油状物;黏液细胞含针晶束,针晶长22~73”m;内皮层外侧石细胞为1列,断续成环,内壁及侧壁增厚,常有细密纹孔,内皮层细胞侧壁增厚,有通道细胞;中柱小,中柱鞘为2列薄壁细胞。辐射型维管束,韧皮部束8-15个,与木质部束交替排列。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 样品制备:取湖北山麦冬粉末约0.5g,甲醇回流提取,蒸干提取液,残渣以少量水溶解,乙酸提取除去极性弱的杂质,水液再用水饱和正丁醇萃取,蒸干正丁醇,残渣溶于少量水中,通过Sep-pak柱,先用少量水洗去糖类,再用甲醇洗脱,洗脱液蒸干供点样用。以山麦冬皂苷(街体皂苷)Ls2~12;短葶山麦冬皂苷(鲁斯可皂苷)Lm2~6为对照品。吸附剂:高效薄层硅胶G板。展开剂:(1)氯仿-甲醇-醋酸乙酯-水(10:7:2:5下层);(2)氯仿-甲醇-水(80:20:2);(3)氯仿-甲醇-水(70:30:4);(4)氯仿-甲醇-水(70:30:1)下层无显色剂;10%硫酸溶液喷雾,105℃烘烤5min。结果:含鲁斯可皂苷元及25(5)异构体的皂苷为墨绿色;含薯谈皂苷元及亚莫皂苷元的皂苷为紫红色。
【药性】
味甘、微苦,性微寒。
《香港中草药》:味甘、微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养阴生津。主治阴虚肺燥,咳嗽痰粘;胃阴不足,口燥咽干;肠燥便秘。
1.《广西民族药简编》:治干咳无痰,月经过多。
2.《香港中草药》:养阴生津,润肺止咳。主治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的阴虚干咳;热病伤津,心烦,口渴,咽干,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附注其块根在各地作土麦冬药用的,尚有同属植物:①禾叶山麦冬Liriope graminifolia (L.) Baker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东等地。②矮小山麦冬L.minor (Maxim.) Makino分布于陕西、浙江、广西等地。③甘肃麦冬L.kansuensis (Batal.) C.H.Wright分布于甘肃、四川等地。土麦冬在民间多作麦门冬药用。《陕西中草药》记载:(大叶麦门冬)产地、性味、功能与麦门冬同,都同等入药。但有认为其滋润性较差,清凉性较强。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