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儿参

时间:2021-02-05浏览:49

【药名】

太子参 Taizishen 《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异名】

孩儿参《饮片新参》,童参《上海常用中草药》,双批七《全国中草药汇编》,四叶参、米参《中药志》。

 

【释名】

太子参原指五加科人参之小者。以其形小而有太子、孩儿之称。现在商品所用虽为异种,形亦细小,故承袭其名。或云:因治儿童虚汗有效,故名孩儿参。

 

【品种考证】

太子参之名始见于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随后的《纲目拾遗》也有记载,所指均为五加科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之小者,并非本品。石竹科太子参入药始于何时尚不清楚,但其人工栽培已有近百年历史。

 

【来源】

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块根。

 

【原植物】

孩儿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Miq)Pax ex Pax et Hoffm[Prhaphanorhiza (Hemsl)Pax]又名:异叶假繁缕《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多年生草本,高15~20cm。地下有肉质直生纺锤形块根,四周疏生须根。茎单一,不分枝,下部带紫色,近方形,上部绿色,圆柱形,有明显膨大的节,光滑无毛。单叶对生;茎下部的叶最小,倒披针形,先端尖,基部渐窄成柄,全缘,向上渐大,在茎顶的叶最大,通常两对密接成4叶轮生状,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9cm,宽2~45cm,先端渐尖,基部狭窄成柄,叶背脉上有疏毛,边缘略呈波状。花二型:近地面的花小,为闭锁花,花梗紫色有短柔毛,萼片4,背面紫色,边缘白色而呈薄膜质,无花瓣;茎顶上的花较大而开放,花梗细,长1~2(~4)cm,有短柔毛,花时直立,花后下垂,萼片5,披针形,绿色,背面及边缘有长毛;花瓣5,白色,先端呈浅齿状2裂或钝;雄蕊10;子房卵形,花柱3。蒴果近球形。有少数种子,种子褐色,扁圆形或长圆状肾形,有疣状突起。花期4月,果期5~6月。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抗寒力较强,怕高温,忌强光,怕涝。具有低温发芽、发根和越冬的特性。气温在15℃,地温在10℃时缓慢发芽、发根,高达30℃以上停止生长,忌连作。选阴湿山地、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土壤为宜,低洼积水、盐碱地、过分粘重或过分贫瘠土壤中不宜栽种。前作以甘薯、蔬菜为好,可与玉米间作。

栽培技术 用块根繁殖。6~7月挖掘块根,用湿沙贮藏。或用原地保种法,在5月上旬太子参地里套种早熟黄豆,待黄豆收获后再挖太子参。栽种期10月。选芽头完整,参体肥大整齐,无伤疤的块根。栽种方法有平栽和斜栽两种。平栽按行距15~20cm开沟,深6~9cm,将块根平放于沟内,头尾相接,覆土。斜栽,将块根斜放于沟内,头向上,尾向下,齐头不齐尾,离地面2cm,覆土。每1hm2用种量1125kg。亦可用自然落地的种子,进行原地育苗。

田间管理 2月出苗后应培土15~2cm;除草1~2次,封行后停止拔草。4月块根膨大,施稀腐熟人粪尿。雨季需排除积水,以免发生根腐病。5月多风易旱季节,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并防止人畜踩踏。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叶斑病、根腐病,可用波尔多液1∶1∶100液喷射;亦可用代森锌65%可湿性粉剂500~600倍喷射。病毒病,可利用种子消毒,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防治蚜虫的传染源等综合防治方法。虫害有蛴螬、地老虎、金针虫为害根部。

 

【采收加工】

6~7月茎叶大部枯萎时收获,挖掘根部(以根呈黄色为宜,过早未成熟,过晚浆汁易渗出,遇暴雨易造成腐烂),洗净,放100℃开水锅中焯1~3min,捞起,摊晒至干足。或不经开水焯,直接晒至7~8成干,搓去须根,使参根光滑无毛,再晒至干足。

 

【药材及产销】

太子参Radix Pseudostellariae主产于江苏、山东及安徽。销全国各地。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块根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长2~8cm,少数可达12cm,直径2~6mm,顶端残留极短的茎基或芽痕,下部渐细呈尾状。表面黄白色至土黄色,较光滑,略具不规则的细纵皱纹及横向凹陷,其间有须根痕。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类白色或黄白色,角质样;晒干者类白色,有粉性。气微,味微甘。以条粗、色黄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块根横切面:木栓层为4~6列方形木栓细胞。皮层薄壁细胞数列,多切向延长。韧皮部窄,射线甚宽。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占根的绝大部分,射线宽广,导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状;初生木质部3~4原型。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粒,并有少数草酸钙簇晶,直径12~60μm,于木质部较易察见。粉末特征:淡黄白色。淀粉粒极多,多为单粒,类圆形,直径4~24μm,脐点星状、三叉状及裂隙状等,小粒的脐点不明显;复粒由2~3分粒组成。导管主为网纹导管,直径12~24μm草酸钙簇晶直径12~60μm木栓细胞淡黄色,表面观长多角形,壁薄,部分略波状弯曲。

 

【化学成分】

太子参块根脂类中含有棕榈酸(palmit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1-亚油酸甘油酯(glycerol1-monolinolate),吡咯-2-羧酸-3'-呋喃甲醇酯(3'-furfurylpyrrole-2-carboxylate)[1],山(behenic acid)2-吡咯甲酸(2-minal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2],另含糖,氨基酸[3],微量元素〔锰(134μg/g)等〕[4]和太子参环肽(heterophyllin)AB[56]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须根,抢水洗净,捞出干燥。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

贮干燥容器内,置于通风干燥处,防蛀,防霉。

 

【药性】

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脾、肺经。

1.《饮片新参》:甘润、微苦,平。

2.《河北中草药》:平。入脾、肺经。

3.《浙江药用植物志》:微寒。

 

【功能主治】

益气生津,补脾润肺。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无力;气阴两伤,干咳痰少,自汗气短,以及温病后期气虚津伤,内热口渴,或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头昏健忘,小儿夏季热。

1.《饮片新参》:补脾肺元气,止汗生津,定虚悸。

2.《中国药用植物志》:用作补药,尤治小儿出虚汗为佳。

3.《江苏省植物药材志》:用作强壮健胃药。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经衰弱,有和中气之功。民间用来治小儿虚汗。

4.《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民间治劳力损伤。

5.《河北中草药》:益气补脾,生津除烦。

6.《浙江药用植物志》:治气血不足,病后虚弱,自汗,口干,食欲不振。

 

【应用与配伍】

用于脾胃虚弱之证。太子参药性平和而入脾经,有补脾益气之功,故可用于脾胃虚弱而又不受峻补者,常与黄芪、白术等同用,以增强益气补脾之效。若脾胃虚弱,纳食不香,倦怠乏力者,可配山药、白扁豆、谷芽等同用,以健脾助运。

用于肺虚气阴两伤,咳嗽痰少,短气乏力。太子参能益气生津而润肺燥,常与沙参、百合、麦冬、贝母等同用,共奏益气养阴之功。温病后期,气虚津伤,内热口渴,可与生地、知母、麦冬等同用,以益气生津止渴。气阴两虚而见心悸、失眠者,可与麦冬、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等同用,以益心气,养心阴而安心神。若卫表不固,汗出频频者,常与麦冬、五味子、生黄芪、浮小麦等同用,以益气养阴,固表止汗。此外,虚热不退或小儿夏季热,可以太子参与沙参、石斛、白薇、青蒿等同用,以益气养阴而退虚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使用注意】

凡邪实之证禁服。

 

【附方】

1.治肺虚咳嗽太子参15g,麦冬12g,甘草6g。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2.治病后气血亏虚太子参15g,黄芪12g,五味子3g,嫩白扁豆9g,大枣4枚。煎水代茶饮。(《安徽中草药》)

3.治病后虚弱,伤津口干太子参、生地、白芍、生玉竹各9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4.治心悸孩儿参9g,南沙参9g,丹参9g,苦参9g。水煎服,每日1剂。〔《辽宁中医杂志》1984(1)∶25

5.治神经衰弱太子参15g,当归、酸枣仁、远志、炙甘草各9g。煎服。(《安徽中草药》)

6.治小儿出虚汗太子参9g,浮小麦15g,大枣10枚。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7.治劳力损伤太子参15~18g。加黄酒、红糖,蒸汁服。(《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ManfredGetalJNatProd198851(6)∶1236

[2]谭宁华,等.云南植物研究,199113(4)∶440

[3]YenedaKetalCA1984101116802w

[4]秦俊法,等.中草药,198314(11)∶492

[5]ZhaoshouxunetalChineseChemicalLetter19922(8)∶629

[6]TanNinghuaetalPhytochemistry199332(5)∶1327

 

【集解】

1.《本草从新》:虽甚细如参条,短紧坚实。而有芦纹,其力不下大参。

2.《纲目拾遗》:《百草镜》云:太子参即辽参之小者,非别种也。乃苏州参行从参包中拣出短小者,名此以售客。味甘苦,功同辽参。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