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独

时间:2021-02-04浏览:29

【药名】

黄药子 Huangyaozi 《滇南本草》

 

【异名】

黄药《刘涓子鬼遗方》,黄药根《开宝本草》,苦药子《圣济总录》,山慈姑、金线吊虾蟆《植物名实图考》,红药子《四川中药志》,黄独根《江西草药》,苦卡拉、蓑衣包、黄狗头(《滇南本草》整理本),苦茅薯《云南药用植物名录》,零余子、黄狗子《全国中草药汇编》,猴姜七、毛卵砣《万县中草药》,金线吊葫芦(江西),金线吊蛋、黄金山药、薯瓜乳藤(广东、广西),铁秤砣(浙江),狗嗽、土芋(福建)


【释名】

根茎内木质淡黄色至黄棕色,故称黄药()、黄药根。块茎单生,故称黄独。铁秤砣、黄金山药及诸名,皆以块茎之形似而名。金线吊蛋者,以其藤茎色黄状其形而得名也。


【品种考证】

《千金·月令》载有万州黄药子,用以疗瘿疾。《开宝本草》载有黄药根。《滇南本草》首见黄药子之名,但无形态描述。《纲目》所载肉色颇似羊蹄根的黄药子,系蓼科植物虎杖 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本草原始》对黄药子特征记载颇详,云:黄药子,皮紫黑色,多须,每须处有白眼,肉色黄。并有附图,均与本品形态一致。此外,《植物名实图考》在山慈姑条下云:江西、湖南皆有之,非花叶不相见者。蔓生绿茎,叶如蛾眉豆叶而圆大,深纹多皱。根大如拳,黑褐色,四周有白须长寸余,蓬茸如蹳。所述特征也与本品一致。《植物名实图考》所收黄药子条,与毛茛科植物锥花威灵仙 Clematis terniflora DC.相似。


【来源】

为薯蓣科植物黄独的块茎。


【原植(动,矿)物】

黄独 Dioscorea bulbifera L.又名:零余薯《广州植物志》,雷公薯《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缠绕草质藤本。块茎卵圆形至长圆形,近于土面,棕褐色,表面密生多数细长须根。茎圆柱形,左旋,无毛。单叶互生;叶柄较叶片稍短;叶片宽卵状心形或卵状心形,长5~16(~26)cm,宽2~14(~26)cm,先端尾状渐尖,边缘全缘或微波状,两面无毛;叶腋内有大小不等的紫褐色的球形或卵圆形珠芽(零余子),直径1~3cm,外有圆形斑点。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穗状下垂,常数个丛生于叶腋,有时基部花序延长排列成圆锥状;雄花单生密集,基部有卵形苞片2;花被片披针形,新鲜时紫色;雄蕊6,着生于花被基部,花丝与花药近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常2至数个丛生叶腋,长20~50cm,退化雄蕊6,长仅为花被片的1/4。蒴果反折下垂,三棱状长圆形,长1.5~3cm,宽0.5~1.5cm,两端圆形,成熟时淡黄色,表面密生紫色小斑点。种子深褐色,扁卵形,通常两两着生于每室中轴的顶端,种翅栗褐色,向种子上方延伸,呈长圆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河谷边、山谷阴沟或杂木林缘。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台湾等地。

 

【栽培(养殖)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荫蔽。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零余子繁殖在冬季把落在地上的零余子拣回,放在木箱或竹篓里,贮藏室内过冬。于3~4月栽种。

田间管理 苗高约30cm时,浅薅除草,重施人畜粪水,同时把茎藤理附在攀援物上。


【采收加工】

黄药子栽种2~3年后在冬季采挖,把块茎径粗在30cm以上的加工作药,其余的可继续栽培

1年。洗去泥土,剪去须根后,横切成厚1cm的片,晒或炕干,或鲜用。


【药材及产销】

黄药子 Rhizoma Dioscoreae Bulbiferae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苏等地河南、山东、浙江、安徽、福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亦产。销全国。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多为横切厚片,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5~7cm,厚0.5~1.5cm。表面棕黑色,皱缩,有众多白色、点状突起的须根痕,或有弯曲残留的细根,栓皮易剥落;切面黄白色至黄棕色,平坦或凹凸不平。质坚脆,易折断,断面颗粒状,并散有橙黄色麻点。气微,味苦。以片大、外皮棕黑色、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块茎横切面:木栓细胞壁微木化,内侧石细胞断续排列成环。近外方的基本组织有分泌道。维管束外韧型,散在。粘液细胞多数,含草酸钙针晶束。薄壁细胞含淀粉粒。粉末特征石细胞长梭形而两端钝圆,或不规则椭圆形、卵状三角形,孔沟密集。淀粉粒长圆形、卵形、贝壳形或不规则条形,短径5~12μm,长径15~21μm,脐点点状。粘液细胞类圆形,短径95~160μm,长径150~300μm,含草酸钙针晶束,长50~117μm分泌道含树脂状物。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粗粉0.5g,加水5ml,振摇后,滤过。取滤液1ml,加1%三氯化铁试液2滴,显绿色,并产生絮状沉淀。(检查酚类和鞣质)(2) 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10ml,热浸约10min,滤过。取滤液滴在滤纸上,加1%香草醛盐酸试液,显淡紫色。(检查萜类)(3) 另取上述乙醇滤液,滴在滤纸上,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加热后显粉红色。(检查萜类、内酯等)(4) 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5g,加乙醇30ml,在水浴上回流提取2h,滤过。滤液浓缩后作供试液。另取黄药子乙素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CMC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无水乙醇-环己烷(201.51)展开,喷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110℃10min,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樱红色斑点。


【化学成分】

含黄药子素(diosbulbin) A~H [1~3]8-表黄药子素E乙酸酯(8-epidiosbulbin Eacetate) [2]。薯蓣皂甙元(diosgenin) [4]D-山梨糖醇(D-sorbitol),2,4,6,7-四羟基-9,10-二氢菲(2,4,6,7-tetrahydr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2,4,5,6-四羟基菲(2,4,5,6-tetrahydroxyphenanthrene) [5]4-羟基-(2--3′,7′-二甲基-2′,6′-辛二烯基)-6-甲氧基苯乙酮〔4-hydroxy-(2- trans -3′,7′-dimethylocta-2′,6′-dienyl)-6-methoxyacetophe-none〕,4,6-二羟基-2-O-(4′-羟丁基)苯乙酮〔4,6-dihydroxy-2-0-(4′-hydroxybutyl)acetophenone[6],二氢薯蓣碱(dihydrodiosco-rine) [7],蔗糖,还原糖,淀粉,皂甙,鞣质等[8]


【药理】

1. 抗菌作用体外抗菌试验表明,黄药子水浸剂(13)在其20%~40%浓度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1]。分离出的生物碱二氢薯蓣碱在0.1%浓度时能抑制多种使植物致病的真菌生长 [2]

2. 抗甲状腺肿作用大鼠以缺碘饲料或抗甲状腺药物(硫尿嘧啶、硫氰酸钾)造成实验性甲状腺肿,黄药子以2%~5%的量混入饲料中喂饲则对缺碘饲料所致甲状腺肿有治疗作用,但对硫尿嘧啶(0.005%水溶液为饮料)所造成的甲状腺肿无影响,对硫氰化钾(0.1%水溶液为饮料)所致轻度甲状腺肿有效。黄药子的抗甲状腺肿作用可能是其含碘较多所致,每1kg黄药子含碘达14.3mg [3]

3. 对心脏的作用20%黄药子水煎剂或醇浸物水液用1500浓度0.1ml时,可使离体蛙心收缩减弱、心跳减慢、心室及心房扩张;用其150浓度0.1ml时,可使离体蛙心立刻被抑制,心室停止跳动,心房和静脉窦仍然跳动,但在15min内停止活动于舒张状态。20%黄药子水煎剂或醇浸物水液由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给药,可使在位蛙心收缩减弱、心跳减慢、心室及心房扩张,处于舒张而收缩不全状态。当静注醇浸物水液达1ml时,心室收缩立即减弱,并在27min内停止跳动。可以认为黄药子有直接抑制心肌的作用,醇浸物水液的抑制作用较水煎剂强 [4]

4. 对平滑肌的作用20%黄药子水煎剂或醇浸物水液2ml,对家兔离体肠平滑肌有抑制作用;对家兔及豚鼠离体未孕子宫有兴奋作用,出现节律性收缩与强直性收缩,苯海拉明能消除其对子宫的兴奋作用 [4]

5. 其他作用从黄药子和其他薯蓣科植物中分离得到1种多糖,有降低小鼠血糖作用 [5]

6. 毒性小鼠灌服200%黄药子水煎剂LD5079.98g(生药)/kg。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小鼠灌服黄药子水煎剂每日19.9g(生药)/kg10g(生药)/kg,连续14d21d,病理切片观察可见肝组织明显受损,肾组织仅在大剂量21d组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害 [6]


【炮制】

《圣惠方》:捣细罗为散。《博济方》:为末。《斗门方》:黄药子一斤,浸洗净,酒一斗浸之。《本草蒙筌》:生捣取汁。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小块或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

本品为圆形或类圆形的厚片或小块。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散有多数颗粒状橙色的斑点,粉质;周边棕黑色,密布黄白色至棕黄色圆形根痕和须根痕,气微,味苦。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性】

味苦,性寒,小毒。归肺、肝经。

1. 《日华子》:凉。

2. 《开宝本草》:苦,平,无毒。

3. 《滇南本草》:性大寒,味苦。

4. 《本草经疏》:气薄味厚,降多升少,阴也。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5. 《食物考》:辛,寒。微毒。

6. 《湖南药物志》:苦,咸。有毒。

7. 《广西本草选编》:味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

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瘿瘤,喉痹,痈肿疮毒,毒蛇咬伤,肿瘤,吐血,衄血,咯血,百日咳,肺热咳喘。

1. 《开宝本草》:主诸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毒,取根研服之,亦含亦涂。

2. 《绍兴本草》:治瘰疬及瘿气。

3. 《得配本草》:治产后时疫热狂。

4. 《药性考》:降火止血。

5. 《食物考》:诸药毒除。蒸食甘美,热嗽能去。厚肠充胃,稀痘食豫。

6. 《萃金裘本草述录》:治肺热咳嗽,唾血,鼻衄,舌衄,舌肿,咽喉肿痛。

7. 《江苏省植物药材志》:治腰酸痛。

8. 《现代实用中药》:为止血剂,治吐血,咯血,鼻血,产后流血过多。

9.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治高血压,头痛。

10. 《湖南药物志》:祛湿散痰,补虚壮肾,清热解毒,杀虫。主治疝气,腰痛。

11.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平喘止咳,抗菌消炎。

 

【应用与配伍】

用于瘿瘤。黄药子有良好的软坚散结消瘿作用,可单用,如《斗门方》治项下气瘿,即单用黄药子浸酒服。亦常与海藻等药配伍,以增强软坚散结作用,如《证治准绳》海药散。现代临床亦用于治疗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瘤以及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用于喉痹,咽喉肿痛,痈肿疮毒及毒蛇咬伤等。黄药子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之效,治疗热毒偏盛之喉痹咽喉肿痛,可单用黄药根水研汁含;亦可配伍白僵蚕、苦参、山豆根等,以加强清热解毒作用。治诸疮毒,蛇咬伤,除外用,亦可配合清热解毒药内服。治疮毒,可配伍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等;治蛇毒,可与半枝莲、蚤休、万年青等同用。现临床用治消化道等癌症,可配合其他解毒抗癌药用。用于吐血,衄血,咯血。黄药子又有凉血止血之功效。可单用,如《圣惠方》治吐血不止,即单用黄药子一两,水煎服。亦可配伍蒲黄、茜草、仙鹤草等药用,以加强止血作用。此外,黄药子尚有清肺止咳作用,用于百日咳、肺热咳喘等症,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止咳平喘药同用以增强疗效。《得配本草》:配红花,治血晕配防己,治吐衄。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浸酒;研末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磨汁涂。

 

【使用注意】

内服剂量不宜过大。

1. 《本草经疏》:痈疽已溃不宜服,痈疽发时不蔲肿,不渴,色淡,脾胃作泻者,此为阴症,当以内补为急,解毒次之,药子之类宜少服,止可外敷。

2.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薯块和小薯有毒,误食引起口、舌、喉等处烧灼痛,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严重的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和心脏麻痹而死亡。

 

【附方】

1. 治瘿气 黄药子一斤。浸洗净,酒一斗浸之,每日早晚常服一盏,忌一切毒物及不得喜怒。(《斗门方》) 海藻(酒洗)一两,黄药子二两(万州者佳)上为末,置掌中时时以舌舐之,以津咽下,治三分之二止药。先须断厚味,戒酒色。 (《证治准绳》海药散)

2. 治缠喉风,颐颌肿及胸膈有痰,汤水不下者 黄药子一两。为细末,每服一钱,白汤下。吐出顽痰。(《扁鹊心书》黄药子散)

3. 治热毒,毒气攻咽喉肿痛 黄药一两,地龙一两(微炙),马牙消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以蜜水调下一钱。(《圣惠方》)

4. 治小儿咽喉肿痛 苦药子、白僵蚕各等分。上二味,捣为细散,每服半钱匕,白矾水调下,量儿大小加减。(《圣济总录》苦药子散)

5. 治舌肿及重舌 黄药、甘草(炙,锉)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圣济总录》黄药汤)

6. 治发背疮口内满难合 黄药(去粗皮,炒)三两,白芷、白芨、鸡内金各五钱。上四味为末,用新水调,敷周围四畔。(《刘涓子鬼遗方》胜金散)

7. 治发背痈疽脓尽,四面皮粘,恐再有脓毒攻起 黄药子、白药子各一两,赤小豆一合。上三味为末,水调敷。(《刘涓子鬼遗方》逼毒散)

8. 治瘰疬 黄独鲜块茎60~90g,鸭蛋1枚。水煎,调些酒服。(《福建中草药》)

9. 治睾丸炎 黄独根9~15g,猪瘦肉120g。水炖,服汤食肉,每日1剂。(《江西草药》)

10.治小儿疝气 黄独根30g,三叶木通(果实)、荔核各15g,车前仁9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11. 治斑豆疮入眼 黄药一两,木香一两,川大黄三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日好浆水调为膏,摊生绢上,贴眼睑上下,不得入眼,干即易之。(《圣惠方》黄药散)

12. 治毒蛇咬伤 黄药子9g,天葵根、生南星各3g。捣绒敷伤口。(《贵州草药》) 黄药子180g,七叶一枝花、八角莲各18g。研细粉或细粉压片,每服6~9g,每日3~6次,一般用米汤送服。胃肠出血者,温开水送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13. 治扭伤 黄独根、七叶一枝花(均鲜用)各等量。捣烂外敷。( 《江西草药》)

14.治咯血 黄药、汉防己各一两。为末,每服一钱匕,水一盏,小麦二十粒,同煎,食前温服。(《经验方》)

15. 治鼻衄不止 黄药子为末,每服二钱匕,煎阿胶汤下。良久以新水调面一匙头服之。(《简要济众方》)

16. 治舌上出血不止 黄药子一两,青黛一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食前新汲水调下,日二服。(《奇效良方》圣金散)

17. 治腹泻 黄药子研末,每次3g,开水吞服。(《贵州草药》)

18. 治直肠癌,贲门癌,食管下段癌 黄药子500g。切片,浸入1500ml白酒中,石膏封口,用糠米头煨2h,取出放入冷水中,浸7d后过滤。每吸取小量,以口头保持有酒味为度,每日50~100ml(《抗癌本草》引《常用中药类辨》)

19. 治咳嗽气喘 黄独块茎、胡颓子叶各9g,甘蔗节2个。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现代临床研究】

1.治疗甲状腺瘤 每日用生黄药子15g,炖服,连服5~8星期。观察25例,治疗后3例腺瘤完全消失,17例肿物均显著缩小,其中有4例碘剂治疗无效再用黄药子奏效。对照组碘剂治疗10例,仅1例腺瘤完全消失,1例轻度缩小,8例无效。部分病例服黄药子后有口干现象。1例停药后复发,再用药仍有效 [1]

2. 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 用黄药子250g2次加水煎至2000ml,再与白酒400ml混合为2400ml(不加白酒亦可),每次5ml,每日2次,饭后服;或用粉剂,每日0.9g,分服或顿服;10d1疗程,停药3~5d,再行第23疗程。共治疗127(其中18例,47例,48例,14),经1个多月服药,停药3月观察,全部患者颈围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治愈率为68.7%,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用海碘散,治愈率82. 9%,总有效率97.3%度患者海碘散无效者,服黄药子仍有效 [2]

3. 治疗甲状腺中毒症 用黄药子流浸膏,每日3~6ml(3ml相当于原生药3g),分3次于饭后服。治疗26例,4例临床症状于用药2~3d后消失,21例平均于用药4~6d后显著进步,1例无效。大部分病例基础代谢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颈围亦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3]

4. 治疗宫颈炎 黄药子500g,浸于黄酒2kg中,加入密封罐内微火蒸2h,密封放于冷处避光,7d后待用。用时先用棉签擦净宫颈分泌物,然后将带尾线之消毒棉球浸湿药酒,贴于宫颈表面,24h后取出,隔日1次。观察53例,平均用药9次,有效率达100%,治愈率为32.7%,患者上药后无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 [4]

5. 治疗银屑病 取黄药子块茎()300g,切片捣碎,加75%乙醇1000ml,浸泡7d,过滤后即成黄药子酊。用时将其酊剂直接涂擦皮损局部,每日2~3次。治疗56例,有效率为87.5%,一般见效时间为5~14d,治愈时间3~5星期 [5]


【药论】

论黄药子凉血解毒之功缪希雍:经曰,一阴一阳结为喉痹,一阴者少阴君火也;一阳者少阳相火也。解少阴之热,相火自不妄动而喉痹瘳矣。蛇犬咬毒,亦血分受热毒所伤故也,苦寒能凉血,得土气之厚者,又能解百毒也。(《本草经疏》)王起凡:黄药子,解毒凉血最验,古人于外科、血证两方尝用。今人不复用者,因久服有脱发之虞,知其为凉血散血明矣。(引自《本草汇言》)

 

【集解】

1. 《开宝本草》:黄药根,藤生,高三四尺,根及根茎似小桑,生岭南。

2. 《本草图经》:黄药根,生岭南,今蕁、峡州郡及明、越、陇山中亦有之,以忠、万州者为胜,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茎似小桑,十月采根。秦州出者谓之红药子,叶似荞麦,枝梗赤色,七月开白花,其根湿时红赤色,暴干即黄。开州兴元府又产一种苦药子,大抵与黄药相类,又下有药实根条云:生蜀郡山谷。苏恭云:即药子也,用其核仁。《本经》误载根字,疑即黄药之实,然云叶似杏,花红白色,子肉味酸,此为不同。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Kawasaki T, et al. Chem Pharm Bull, 1968, 16(12):2430

[2] Murray R D H, et al. Phytochemistry, 1984, 23(3):623

[3] Ida Y, et al. Justus Liebis Bnn Chem, 1978, (5):818

[4] Ind J Chem, 1969, 7(5):452

[5] Wij Meena, et al. Ind J Chem·Sect B, 1978, 16B(7):643

[6] Gupta D, et al. Phytochemistry, 1989, 28(3):947

[7] Adeleye A, et al. C A, 1990, 112:33221g

[8] 南京药学院.江苏药材志.1.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65:83

药理

[1] 曹仁烈.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 (4):286

[2] Adeleye A, et al. C A, 1990, 112:33221g

[3] 生理教研组内分泌研究组山东医学院学报, 1961, (1):11

[4] 药理教研组.山东医学院学报, 1959, (3):87

[5] Hiroshi H, et al. C A, 1986, 105:120732y

[6] 宋崇顺.中药通报, 1983, 8(4):34

现代临床研究

[1] .福建医学院学报, 1964, (2):21

[2] 谷清.中华医学杂志, 1961, 47(4):223

[3] 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展览会资料选编.1958:153

[4] 陈远碧.重庆医药, 1988, 17(3):148 5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