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蒿

时间:2021-02-04浏览:38

【药名】

刘寄奴 Liujinu 《雷公炮炙论》

 

【异名】

刘寄奴草《新修本草》,金寄奴《日华子》,乌藤菜《通志》,六月雪、九里光《药材资料汇编》,白花尾、炭包包、千粒米、斑枣子、细白花草、九牛草《湖南药物志》,苦连婆《闽东本草》。

 

【释名】

据《南史》载宋高祖刘裕射蛇故事: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微时伐荻新洲,遇一大蛇,射之。明日又往,闻杵臼声,寻见童子数人,在林中捣药。问之,答曰:我主为刘寄奴所射,今合药为之敷治。刘裕叱之,童子皆散,乃收药而归,每遇金疮,敷之即愈。因此,人称此药为刘寄奴草。又郑樵《通志》云:江南人姓刘者或呼为金,是以又有金寄奴之名。该草六月花开,色淡黄近白似雪,故又名六月雪。

 

【品种考证】

刘寄奴始载于《雷公炮炙论》,《新修本草》谓:茎似艾蒿,长三四尺,叶似兰草尖长,子似稗而细,一茎上有数穗,叶互生。《蜀本草》谓:叶似菊,高四五尺,花白,实黄白作穗,蒿之类也。今出越州,夏收苗,日干之。《本草图经》谓:生江南,今河中府、孟州、汉中亦有之。春生苗,茎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三二尺以来。叶青似柳,四月开碎小黄白花,形如瓦松,七月结实似黍而细,一茎上有数穗互生。根淡紫色似蒿苣。六月、七月采苗,花、子通用也。《纲目》曰:刘寄奴,一茎直上。叶似苍术,尖长糙涩,面深背淡。九月茎端分开数枝,一枝攒簇十朵小花,白瓣黄蕊,如小菊花状。花 罢有白絮,如苦荬花之絮。其子细长,亦如苦荬子。根据以上所述,再对照《本草图经》所附滁州刘寄奴图和《植物名实图考》所附刘寄奴图(之一)形态特征,与今刘寄奴品种来源基本一致。

 

【来源】

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带花全草。

 

【原植(动,矿)物】

奇蒿 Artemisia anomala S. Moore

多年生草本,高80~150cm。茎直立,中部以上常分枝,上部有花序枝,被微柔毛。下部叶在花期时枯落;中部叶近革质,长圆状或卵状披针形,长7~11cm,宽3~4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成短柄,不分裂,边缘有密锯齿,上面被微糙毛,下面色浅,被蛛丝状微毛或近无毛;有5~8对羽状脉。头状花序极多数,无梗,密集于花枝上,在茎端及上部叶腋组成长达 25cm的复总状花序;总苞近钟状,无毛,长约3mm;总苞片3~4层,长圆形,边缘宽膜质,带白色;花筒状,外层雌性,内层两性;聚药雄蕊5;雌蕊1。瘦果微小,长圆形,无毛。

 

【采收加工】

夏、秋季花开时采收,连根拔起,洗净,鲜用,或晒干,打成捆备用,防夜露雨淋变黑。

 

【药材及产销】

刘寄奴(南刘寄奴)Herba Artemisiae Anomalae 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等地。主销华东及华南各地。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全草长60~90cm,茎圆柱形,直径2~4mm,通常弯折;表面棕黄色或棕绿色,被白色毛茸,具细纵棱;质硬而脆,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黄白色,中央具白色而疏松的髓。叶互生,通常干枯皱缩或脱落,展开后,完整叶片呈长卵圆形,长 6~10cm,宽3~4cm,叶缘有锯齿,上面棕绿色,下面灰绿色,密被白毛;叶柄短。质脆易破碎或脱落。头状花序集成穗状圆锥花序,枯黄色。气芳香,味淡。以叶绿,花穗多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黄绿色。气香。①T形毛众多,多碎断,柄易脱落。顶端细胞较平直或弯曲,长约至730μm,直径5~44μm,壁薄;柄2~7细胞,以2细胞为多见,有的皱缩。 ②腺毛较多,顶面观呈椭圆形或鞋底形,68细胞,多皱缩,两两相对排成3~4层,长径约72μm,短径约36μm,细胞含淡黄色分泌物。叶片碎片,上表皮细胞表面观呈类多角形,垂周壁略弯曲,少数细胞淡黄色或玫瑰红色。栅栏细胞含细小簇晶,直径3~6μm。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稍拱起,类圆形或长圆形;有众多T形毛的柄部及腺毛。花粉粒类球形,直径18~20μm,具3孔沟,表面有细小颗粒状雕纹。茎部非腺毛,大多粗大,约至20余细胞,上部几个细胞短小,直径10~14μm,基部直径45~54μm茎表皮细胞表面观类长方形或类多角形,有的含淡黄色或玫瑰红色物。有较多气孔及T形毛的柄部。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方晶。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粉末少量,用70%乙醇温浸,滤过。滤液浓缩,浓缩液用聚酰胺拌后装柱。先用水及乙酸乙酯分别洗脱杂质,然后再用乙醇洗脱并浓缩。取此液1ml,加盐酸4~5滴,加入少量镁粉,在沸水浴中加热3min,呈现红色。(检查黄酮甙) (2)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20g,加石油醚(沸程60~90℃)400ml回流提取。减压回收石油醚,残渣用少量乙酸乙酯溶解,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以7-甲氧基香豆素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青岛)薄层板上,用己烷-乙酸乙酯-甲醇(4∶1∶0.5)展开,在紫外光灯(254~365nm)下观察,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紫色荧光斑点。

 

【化学成分】

含奇蒿黄酮(arteanoflavone),香豆精(couma- rin)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eupatilin),小麦黄素(tricin),脱肠草素(herniarin),东莨菪素(scopoletin),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三裂鼠尾草素(salvigenin),瑞诺木烯内酯(reynosin),狭叶墨西哥蒿素(armexifolin),去氢母菊内酯酮(dehydromatricarin),去乙酰基去氢母菊内酯酮(deacetyldehydromatricarin),断短舌匹菊内酯(secotanapartholide)A,长叶艾菊内酯异构体(tanaphillin isomer),刘寄奴内酯(artanomaloide),奇蒿内酯(arteanomalactone),西米杜鹃醇(simiarenol),橙黄胡椒酰胺乙酸酯(aurantiamide acetate),伞形香青酰胺(anabellamide),刘寄奴酰胺(anomalamide),棕榈酸(palmitic acid),反式--羟基桂皮酸(trans-o-hydroxycinnamic acid),反式--羟基对甲氧基桂皮酸(trans-o-hydroxy-p-methoxycinnamic acid)及环己六醇单甲醚(cyclohexanehexol monomethylether) [1~3],挥发油等 [4]

 

【药理】

1. 刘寄奴 (1) 抗缺氧作用 刘寄奴水煎醇沉液5g(生药)/kg腹腔注射,对由氰化钾或亚硝酸钠所致小鼠组织性缺氧和结扎颈总动脉所致脑循环障碍性缺氧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刘寄奴溶液对由密闭所致小鼠减压缺氧有降低氧耗速度,保护其在减压缺氧环境中的生存和延长生存时间的作用,显示刘寄奴降低小鼠全身氧耗量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1]。刘寄奴溶液能增加离体豚鼠冠状动脉灌流量的作用 [1](2) 毒性 小鼠20只,分别腹腔注射刘寄奴水煎醇沉液每只1g(生药),灌胃每只2g(生药) ,观察72h,除腹腔注射给药后小鼠有卷缩、竖毛外,灌胃组小鼠无明显改变,两组小鼠无一死亡 [1]

2. 阴行草 (1) 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作用 分别给大鼠灌服阴行草煎剂6g/kg,连续18d,总生物碱350mg/kg及总黄酮2g/kg,连续15d,均可使醋酸棉酚引起的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而对四氯化碳肝损害引起的ALT升高,降酶作用不显著 [23](2) 对胆汁排泌的影响 煎剂由十二指肠给药,大鼠每只1.8g,狗30g/kg,实验结果均可使大鼠及狗的胆汁排泌增加,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并证明其利胆效应与药物对胆囊的作用有关 [2](3) 毒性 阴行草总生物碱、总黄酮灌胃,小鼠的LD50分别为1.54±0.23g/kg17.25±1.3g/kg [3]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根,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饮片性状】

刘寄奴为棕黄色的小段,茎、叶、花混合。茎段切面黄白色,中央白色而疏松;叶破碎皱缩,全体被灰白色毛茸;质脆易破碎或脱落。枝梢带花穗,枯黄色。气芳香,味淡。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辛、微苦,性温。归心、肝、脾经。

1. 《新修本草》:味苦,温。

2. 《日华子》:无毒。

3. 《品汇精要》:味苦,性温泄。味厚于气,阴中之阳。

4.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二经。

5. 《本草经疏》:味苦兼辛,气温。

6. 《本草新编》:入心、脾、膀胱经。

7. 《冯氏锦囊·药性》:味苦、辛,微温。

8. 《本草再新》:入肝、肾。

 

【功能主治】

破瘀通经,止血消肿,消食化积。主治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尽,瘕,跌打损伤,金疮出血,风湿痹痛,便血,尿血,痈疮肿毒,烫伤,食积腹痛,泄泻痢疾。

1. 《新修本草》:主破血,下胀。

2. 《日华子》:治心腹痛,下气水胀、血气,通妇人经脉结,止霍乱水泻。

3. 《开宝本草》:《别本注》云,疗金疮,止血为要药;产后余疾,下血、止痛极效。

4. 《本草蒙筌》:消蔲肿痈毒,灭汤火热疼。

5. 《纲目》:小儿尿血,新者研末服。

6. 《本草新编》:治白浊。

7. 《本草求原》:治心气痛,疳疮出血。

 

【应用与配伍】

用于瘀血内阻诸证。刘寄奴辛善走散,苦温通降,专入血分,故有破瘀通经、散瘀止痛之功。血瘀经闭、痛经,常配当归、川芎、牛膝、红花、凌霄花等,以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尽,可配当归、桃仁、茺蔚子、鬼箭羽等,活血止痛、祛瘀生新。瘕内聚,可配威灵仙、赤芍、三棱、莪术等,以加强破瘀消之力。若跌打损伤、血瘀肿痛,则可与没药、乳香、延胡索、红花等祛瘀活血、消肿止痛之品同用;治痈肿疮毒或金疮、烫伤,可用本品煎服或外敷,取其破瘀宣通、敛疮消肿之功。用于食积泻痢,脘腹胀痛。刘寄奴气味芳香,能醒脾开胃,消食化积。治食积不化,脘腹胀满疼痛,可单味煎服,亦可配山楂、麦芽、枳壳、青皮等消食导滞之品同施。泄痢腹痛,可配乌梅、延胡索、生姜等,宣通化积、止痛止泻。此外,刘寄奴尚可用于肝硬化腹水、泌尿系结石、前列腺肥大,症见小便不利或点滴不通。《得配本草》:配茶清,治大小便血;配乌梅、白姜,治下痢赤白,并治阴阳交,带不问赤白,如赤加乌梅,白加姜。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消食积单味可用至15~3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掺。消肿宜生用,行血宜酒炒,止血宜醋炒。

 

【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气血虚弱、脾虚作泄者慎服。

1. 《新修本草》:多服令人痢。

2. 《本草经疏》:病人气血虚,脾胃弱,易作泄者勿服。

 

【附方】

1. 治血气胀满 刘寄奴穗实为末。每服三钱,煎酒服。(《卫生易简方》)

2. 治妇人血瘕 白鸽子一只,用水闷死,去皮毛及肚脏,入刘寄奴、皮硝、威灵仙五钱于内,下砂锅煮熟,去药食鸽,三服全愈。(《何氏济生论》)

3. 治产后恶露不快,败血上攻,心胸烦躁,大渴闷乱,眼黑旋运,或脐腹疼痛,呕哕恶心,不进饮食 刘寄奴(择去梗草秤)二两,当归一两(去芦头,切,焙),甘草二钱(炙,锉)。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七分盏,去滓,热服。(《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刘寄奴饮)

4. 治产后血运闷绝,欲狼狈者 刘寄奴一两,红蓝花半两,益母草子半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童子小便半盏,酒半盏相和,暖过,调下三钱。(《圣惠方》刘寄奴散)

5. 治被打伤破,腹中有瘀血 刘寄奴、延胡索、骨碎补各一两。上三味细切,以水三升,煎取七合,复内酒及小便各一合,热温顿服。(《千金要方》)

6. 治筋骨疼痛,甚如夹板状,痛不可忍 刘寄奴草五钱煎汤。将骡子修下蹄爪,烧灰存性研末,刘寄奴汤调服三钱,服后饮热酒半钟,不过三五服愈。(《本草汇言》)

7. 敛金疮口,止疼痛 刘寄奴一味为末,掺金疮口,裹。(《本事方》刘寄奴散)

8. 治风入疮口肿痛 刘寄奴为末,掺之。(《圣惠方》)

9. 治汤火疮 刘寄奴为末,先以糯米浆,用鸡翎扫伤著处,后掺药末在上,并不痛,亦无痕。大凡伤著,急用盐末掺之,护肉不坏,然后药敷之。(《本事方》引《经验方》)

10. 治痔疾 刘寄奴、五味子。上等分,研为细末。空心酒下。仍用其末敷乳上,遂愈。(《朱氏集验方》刘寄奴汤)

11. 治杖疮 刘寄奴末六钱,马鞭草末四钱。蜜调敷。如湿者干掺。(《证治准绳》杖疮丹)

12. 治赤白下痢 刘寄奴、乌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加梅,白加姜。(《如宜方》)

13. 治霍乱成痢 刘寄奴草煎汁饮。(《圣济总录》)

14. 治心脾痛 刘寄奴末六钱,玄胡索末四钱。姜汁热酒调服。(《证治准绳》)

15. 治脏毒大小便血 刘寄奴为末,茶清调服。(《卫生易简方》)

16. 治小儿夜啼不止 刘寄奴半两,甘草一指节许,地龙()一分。上三味,*4咀,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时时与服。(《圣济总录》)

17. 治行房忍精致成白浊,便短刺痛,或大便后急等症 刘寄奴一两,车前五钱,黄柏五分,白术一两。水煎服。一剂即愈。(《蕙怡堂经验方》散精汤)

 

【现代临床研究】

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将刘寄奴水煎2次,混合浓缩后加适量淀粉压成片剂,每片含生药1g。成人每次口服6片,每日4次。症状和体征消失、粪检正常后巩固治疗1~3d。有明显失水者,适当配合输液;腹痛剧烈者临时给予解痉药。共观察34例,结果全部治愈,且无明显副反应。服药时间最短者1d,最长者3d,平均2d;总共服药日数(包括治疗与巩固)最短2d,最长6d,平均4d。大便镜检恢复正常及培养转阴时间为1d者共21例,3d者仅1例,其余病例为1.5~2d。治愈后1~3个月随访,未见复发者。与使用呋喃唑酮、氯霉素或小檗碱的对照组相比,刘寄奴组的疗效显著好于对照组 [1]

 

【药论】

1. 论刘寄奴行血破瘀之功能 ①李中梓:按寄奴之苦,宜归心藏,而温暖之性,又与脾部相宜,故两入之。盖心实主血,脾实裹血,所以专疗血证。(《雷公炮制药性解》)②缪希雍:刘寄奴,苦能降下,辛温通行,血得热则行,故能主破血下胀。昔人谓为金疮要药,又治产后余疾、下血止痛者,正以其行血迅速故也。(《本草经疏》) ③陈士铎:夫走而不守之药,何以能止金疮之血。盖寄奴非能止血,能逐血也。血欲出外,寄奴逐之,血不敢外出矣,此反治之道也。(《本草新编》) ④黄宫绣:刘寄奴,味苦微温,多能破瘀通经,除下胀,及止金疮血出,大小便血,汤火伤毒。缘血之在人身,本贵通活。滞而不行,则血益滞而不出,而瘕胀满愈甚;行而不止,则血亦滞而不收,而使血出益甚。寄奴总为破血之品,故能使滞者破而即通,而通者破而即收也。(《本草求真》) ⑤蒋溶:刘寄奴,不但快瘀且能补筋脉之伤而成瘀者,故为破血之补剂。(《萃金裘本草述录》)

2. 论刘寄奴产后气血大亏者不宜 陈士铎:《本草》诸书言其能解产后余疾,则误之甚者也。寄奴性善走,迅入膀胱,专能逐水,凡白浊之症,用数钱同车前、茯苓利水之药服之,立时通快,是走而不守可知;产后气血大亏,即有瘀血,岂可用此迅逐之乎?(《本草新编》)

 

【集解】

1. 《救荒本草》:野生姜,本草名刘寄奴。生江南,其越州、滁州皆有之。今中牟南沙岗间亦有之。茎似艾蒿,长二三尺余。叶似菊叶而瘦细,又似野艾、蒿叶,亦瘦细。开花白色,结实黄白色,作细筒子蒴儿,盖蒿之类也。其子似稗而细。苗叶味苦,性温无毒。采嫩叶薖熟,水浸淘去苦味,油盐调食。

2. 《植物名实图考》:刘寄奴,《唐本草》始著录,所述形状与《本草纲目》微相类。今江西、湖南,人皆识之。《蜀本草》叶似菊花,白色,与《救荒本草》野生姜一名刘寄奴相类。盖别一种,即菊叶蒿也。南方草药治损伤有效者,多呼刘寄奴,别无他名。

 

【附注】

在商品药材中,尚有以下两种植物的全草在部分地区作刘寄奴药用:阴行草(北刘寄奴) 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山东)蒌蒿 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四川)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 肖永庆, . 植物学报, 1986, 28(3):307

[2] 肖永庆, . 药学学报, 1984, 19(12):909

[3] Jakupovic J, et al. Phytochemistry, 1987, 26(10):2777

[4]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 1.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7:943

 药理

[1] 沈金荣, . 中草药, 1983, 14(9):411

[2] 车锡平, . 西安医学院学报, 1983, 4(1):26

[3] 车锡平, . 中草药, 1985, 16(6):286

 现代临床研究

[1] 荣远明, .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3, (1):21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