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鲜

时间:2021-02-03浏览:39

【药名】

白鲜皮 Baixianpi《药性论》

 

【异名】

藓皮《药性集要》,北鲜皮《药材资料汇编》,野花椒根皮、臭根皮(南药《中草药学》)

 

【释名】

鲜者,膻也。因本品味如羊膻,根皮色白,故有白鲜皮、白膻诸名。又因结子如花椒,故有诸之名。

 

【品种考证】

本品首载于《本经》,原名白鲜,列为中品。《别录》云:生上谷川谷及冤句,四月、五月采根,阴干。陶弘景云:近道处处有,以蜀中者为良……气息正似羊膻。《新修本草》云:此药叶似茱萸,苗高尺余,根皮白而心实,花紫白色。根宜二月采,若四五月采,便虚恶也。《本草图经》载:今河中江宁府、滁州、润州亦有之,苗高尺余,茎青,叶稍白,如槐,亦似茱萸,四月开花,淡紫色似小蜀葵,根似蔓菁,皮黄白而心实,四月五月采根阴干用。《纲目》亦云: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气,其子累累如椒。以上本草所述花和根皮的颜色及气味均与现今所用芸香科白鲜一致。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白鲜的根皮。

 

【原植物】

白鲜 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又名:白羊鲜、白膻《本草经集注》,金雀儿椒《日华子》,地羊膻、金爵儿椒《本草图经》,白藓《冯氏锦囊·药性》。

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质,高达1m。全株有特异的香味。根肉质,多侧根,外皮黄白至黄褐色。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有狭翼,无叶柄小叶9~13,叶片卵形至椭圆形,长3.5~9cm,宽2~4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深绿色,密布腺点,下面白绿色,腺点较稀。总状花序顶生,长达30cm,花轴及花柄混生白色柔毛及黑色腺毛花柄长1~2.5cm,基部有线形苞片1萼片5,卵状披针形,长约5mm,宽约2mm,基部愈合花瓣5,色淡红而有紫红色线条,倒披针形或长圆形,长约25mm,宽5~7mm,基部渐细呈柄状雄蕊10;子房上位,5室。蒴果,密被腺毛,成熟时5裂,每瓣片先端有一针尖。种子2~3颗,近球形,直径约3mm,先端短尖,黑色,有光泽。花期4~5月,果期6月。

生于土坡及灌丛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及陕西、甘肃、河南、四川、贵州。


【采收加工】

大部分地区在春秋季节采挖,南方于立夏后采挖,洗净泥土,去除须根及粗皮,趁鲜时纵向剖开,抽去木心,晒干。


药材及产销

白鲜皮 Cortex Dictamni Dasycarpi主产于辽宁、河北、山东等地。此外,江苏、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地亦产。以辽宁的产品质优。销全国。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白鲜根皮呈卷筒状,长5~15cm,直径1~2cm,厚2~5m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具细纵皱纹及细根痕,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内表面类白色,有细纵纹。质脆,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不平坦,略呈层片状,剥去外层,对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有羊膻气,味微苦。

以条大、肉厚、色灰白、断面分层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皮横切面:白鲜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皮层狭窄,有横长大型裂隙。韧皮部宽广,细胞排列疏松,有裂隙韧皮射线宽1~3列细胞。皮层、韧皮部散有单个纤维,类方形或长多角形,壁极厚,木化。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1g,加氯仿10ml,回流提取30min,滤过,滤液浓缩至2ml,作为供试液,另取黄柏酮0.5g溶于1ml氯仿液中作对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0.3%CMC薄层板上,以甲苯--氯仿--甲醇(3123)展开,用碘蒸气熏后,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斑点。

 

【药性】

味苦、咸,性寒。归脾、胃经。

1.《本经》:味苦,寒。

2.《别录》:咸,无毒。

3.《品汇精要》:味厚于气,阴也。

4.《纲目》:气寒善行,味苦辛燥。足太阴、阳明经,兼入手太阴、阳明。

5.《本草经疏》:降多于升,阴也。

6.《本草述》:微咸、微辛。

7.《本草从新》: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肠。

8.《萃金裘本草述录》:入足厥阴、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解毒。主治风热湿毒所致的风疹,湿疹,疥癣,黄疸,湿热痹。

1.《本经》: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2.《别录》: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大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

3.《药性论》: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

4.《日华子》: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并一切风痹筋骨弱乏。通小肠水气,天行时疾,头痛眼疼。

5.《兵部手集方》:疗肺嗽。

6.《药性纂要》:主风瘫手足不举。

7.《得宜本草》:主治风湿痛痹,鼠瘘已破者,服之最效。

8.《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湿疹,黄水疮,疥癣,急、慢性肝炎,风湿性关节炎外用治淋巴结炎,外伤出血。

9.《河北中草药》:适用于湿热或风热疮毒,外阴湿疹,阴囊肿痛以及湿热为患之痹痛。


【应用与配伍】

用于风热湿毒所致的风疹、湿疹、疥癣。治风疹属肺经风热炽盛者,白鲜皮可配防风、知母、黄芩等同用,以疏风清热止痒,如《圣济总录》白鲜皮散;若为血虚风热郁滞肌腠者,则与生地、赤芍、当归、蝉蜕等同用,以养血祛风清热,如《外科证治全书》四物消风饮。治湿热客于肌肤,湿疹蔲红作痒或糜烂淋漓,或妇女阴部湿痒,阴中肿痛,赤白带下,均可用本品与苍术、黄柏、黄芩、苦参等伍用,以清热燥湿,解毒止痒。治疥癣,本品多外用,可与苦参、蛇床子煎汤外洗,以祛风杀虫止痒。

此外,白鲜皮还用于黄疸、痹证。治湿热黄疸,可配茵陈,以清热利湿退黄,如《沈氏尊生书》白鲜皮汤。治风湿痹痛,有通利关节之效,可配牛膝、苍术、威灵仙等对于风湿热痹及痹痛郁久化热之顽痹,屈伸不利,行走不便者,用本品尤宜,可配忍冬藤、防己、薏苡仁等以清热祛风化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

虚寒证禁服。

1.《本草经集注》:恶螵蛸、桔梗、茯苓。

2.《本草经疏》:下部虚寒之人,虽有湿证勿用。

 

【附方】

1.治肺藏风热,毒气攻皮肤瘙痒,胸膈不利,时发烦躁白鲜皮、防风(去叉)、人参、知母()、沙参各一两,黄芩(去黑心)三分。上六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二盏,煎至六分,温服,食后临卧。(《圣济总录》白鲜皮散)

2.治皮肤湿疹、皮肤瘙痒症白鲜皮、苦参各90g,为水丸。每服6g,日2次,温开水送服。并可单用白鲜皮适量,煎汤,外洗,每日1~2次。(《青岛中草药手册》)

3.治鹅掌风用白鲜皮入口嚼烂,手搓之。(《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4.治急性肝炎白鲜皮9g,茵陈15g,栀子9g,大黄9g。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

5.治产后风虚用白鲜皮、独活各三两。为粗末,酒、水各二盏,煎取二盏。分三服。或单用白鲜皮亦妙。(《卫生易简方》)

6.治鼠瘘已有核,脓血出者白鲜皮,煮服1升。(《肘后方》)

7.治外伤出血白鲜皮研细末,外敷。(《宁夏中草药手册》)

 

【制剂】

1.复方白鲜皮酊白鲜皮50g,木槿皮()150g,以上二味,加95%乙醇1000ml浸泡,取浸泡液,即得。每1ml含原生药0.2g。本品为黄棕色澄明液体。功能清热解毒,利湿止痒。用于脚癣、湿疹及疥癣等。外用,每日数次。(《全国医药产品大全》1988)

2.扶正散白鲜皮900g,独活600g,苦参600g。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混匀即得。本品为浅棕色的粉末气特异,味苦。功能疏风活络。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外用,取药粉15g用鸡蛋清拌合,外敷面部麻痹处,每日换药1~2次。(《吉林省医院制剂规范》1984)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