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南天竹子
【异名】
红杷子(王玷桂《不药良方》),天烛子《三奇方》,天竺子《*+溪单方选》,红枸子《现代实用中药》,南竹子《广西中药志》,钻石黄《上海常用中草药》。
【释名】
野生于南方。《竹谱详录》:木身,上生小枝,叶叶相对而颇类竹。人多植于庭园,但也多经鸟食其果,帮助传播(认为天生),故有南天竹、南竹子等名。《广雅》:竺,竹也。王念孙《广雅疏证》:竹、竺同声字。故又名天竺子。竹字属知母屋韵,烛字属章母烛韵,声韵相近,故又写作天烛。《纲目拾遗》:冬结红子。故得名红杷子。
【品种考证】
南天竹原名南天烛,始载于《本草图经》,附于南烛条下。《本草图经》云:江东州郡有之。株高三、五尺,叶类苦楝而小,凌冬不凋,冬生红子作穗。人家多植庭除间。并附有江州南烛图。所述形态特征与本品相符。本品在古代长期与杜鹃花科植物南烛(乌饭树) 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相混淆,应注意区别。《纲目拾遗》指出:南天竹乃杨桐,今人植之庭除,冬结红子,以为玩者,非南烛也。古方用乌饭草与天烛,乃山中另有一种,不可以南天竹牵混。已明确将南天竹与南烛分开。
【来源】
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的果实。
【原植物】
南天竹 Nandina domestica Thunb.又名:南天烛《本草图经》,蓝田竹《竹谱详录》,杨桐《纲目》,阑天竹《群芳谱》,大椿《花镜》,猫儿伞、小铁树、老鼠刺、珍珠盖凉伞。
常绿灌木,高约2m。茎直立,圆柱形,丛生,分枝少,幼嫩部分常为红色。叶互生,革质有光泽;叶柄基部膨大呈鞘状;叶通常为三回羽状复叶,30~50cm,小叶3~5片,小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3~7cm,宽1~1.2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深绿色,冬季常变为红色。花成大型圆锥花序,长13~25cm,花直径约6mm,萼片多数,每轮3片,内两轮呈白色花瓣状;雄蕊6,离生,花药纵裂;子房1室,有2个胚珠,花柱短。浆果球形,熟时红色或有时黄色,直径6~7mm,内含种子2颗,种子扁圆形。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长于疏林及灌木丛中,多栽培于庭院。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较耐旱,耐弱碱。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种为宜。种子有较长的后熟期,需经120d左右才能萌发。
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株或扦插繁殖。种子繁殖:秋播于10~11月果实成熟后,随采随播。将种子播于湿润的盆土内,保持20℃左右,4个月后出苗,苗高10cm时定植。分株繁殖:多在初春2~3月当芽萌动时或晚秋,挖起母株分栽或挖掘母株旁的侧株栽种。切忌伤母根。扦插繁殖:于春季新芽萌发前和夏季新梢停止生长后进行。春插为3~4月,剪取壮枝,长20cm,选择阳光不易直射,通气湿润地作苗床,夏季于6月剪取嫩枝,插于沙床,保持湿润,经30~40d即可生根,第2年春定植。春、秋季移栽,苗需带土或用泥浆法,按行株距70cm×70cm开穴,每穴栽1株,填土压实,浇水。
田间管理 南天竹要求湿度较大,但不能渍水,幼树喜阴,需搭设荫棚。每年追肥2~3次,以腐熟的有机肥为好,若施肥不当会出现烂根。每年落果后应剪去花序,秋后齐地疏剪或截去株干,以利翌年萌发新枝结果。病虫害防治介壳虫为害。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或至次年春季采收,剪取果枝,摘取果实,晒干。置干燥处,防蛀。
【药材及产销】
南天竹子 Fructus Nandinae 主产于浙江杭州、江苏苏州和上海郊区,长江中下游各省亦产。销全国。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浆果球形,直径6~9mm。表面黄红色、暗红色或红紫色,平滑,微具光泽,有的局部下陷,先端具突起的宿存柱基,基部具果柄或其断痕。果皮质松脆,易破碎。种子两粒,略呈半球形,内面下凹,类白色至黄棕色。气无,味微涩。以粒圆、色红、光滑、种子色白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①石细胞众多,无色、淡黄色、棕黄色;类圆形、椭圆形或类方形,长径15~65μm,短径10~30μm,壁厚3~10μm,孔沟明显。②果皮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另有小形螺纹导管,直径8~12μm。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1%盐酸10ml,水浴温浸10~15min,滤过。滤液分置3个试管,分别加碘化铋钾、碘化钾碘及硅钨酸试剂各2~3滴,各产生橙红色、棕色及灰白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梗、叶,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性】
味酸、甘,性平,有毒。归肺经。
1.《福建民间草药》:苦、酸、涩,无毒。
2.《广西中药志》:味酸、甘,性平,有毒。
3.《福建药物志》:酸、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敛肺止咳,平喘。主治久咳,气喘,百日咳。
1.《王圣愈手集》:明目乌须,解肌热,清肝火,活血散瘀。(引自《纲目拾遗》)
2.《广西中药志》:治喘息、百日咳,能强筋骨。
【应用与配伍】
用于咳嗽气喘,常与前胡、旋覆花、制半夏、甘草等药配合;治疗百日咳,与天将壳、蜡梅花、生甘草合用。
【使用注意】
外感咳嗽初起慎服。本品有毒,过量服用,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产生痉挛。严重时,可导致呼吸中枢麻痹,心力衰竭而死亡。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