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海金沙
【异名】
左转藤灰《四川中药志》,海金砂《江西草药》。
【释名】
《纲目》:其色黄如细沙也,谓之海者,神异之也。本品细如海边沙而色黄,故名海金沙。谓海为神异之称,意属牵强。又因其质极细若灰,亦名左转藤灰。
【品种考证】
海金沙入药首载于《嘉皊〖FJJ〗本草》,云:出黔中郡(相当于今湖南、湖北、四川和贵州的部分地区),七月收采,生作小株,才高一二尺。收时全科,于日中暴之,令小干,纸衬以杖击之,有细沙落纸上,旋收之,且暴且击,以沙尽为度。《嘉皊本草》所收之细沙,即今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孢子。
【来源】
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 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 的孢子。
【原植物】
海金沙 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Ophioglossum japonicum[Tunb.]
多年生攀援草质藤本,长1~5m。根须状,黑褐色,被毛;根状茎近褐色,细长而横走。叶二型,多数,草质,对生于叶轴的短枝两侧,短枝顶端有被毛茸的休眠芽;营养叶尖三角形,二回羽状;一回羽片2~4对,互生,卵圆形,长4~8cm,宽3~6cm,有具狭翅的短柄;二回羽片2~3对,卵状三角形,掌状3裂,裂片短而阔,顶生的长2~3cm,宽6~8mm,边缘有不规则的浅圆齿。孢子叶卵状三角形,长宽近相等,为10~20cm;一回羽片4~5对,互生,长圆状披针形,长5~10cm,宽4~6cm;二回羽片3~4对,卵状三角形,多收缩呈撕裂状。羽片下面边缘生流苏状孢子囊穗,黑褐色,穗长2~5mm;孢子表面有小疣。
生于阴湿山坡灌丛中或路边林缘。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及陕西。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生长在排水良好的砂土及砂质壤土中。攀援性强,抗逆性也强。
栽培技术 用孢子繁殖和分茎繁殖。孢子繁殖:采成熟孢子立即播于土壤表面,稍覆土,常浇水保持湿度。分茎繁殖:将根状茎切成3~6cm长的节段,植于土壤中,覆土4~6cm,浇水保持湿度,即可生根成活。
【采收加工】
秋季孢子未脱落时采割藤叶,晒干,搓揉或打下孢子,筛去藤叶。
【药材及产销】
海金沙 Spora Lygodii 主产于广东、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福建、陕西亦产。销全国。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孢子粉状,棕黄色或黄褐色。质轻滑润,撒入水中浮于水面,加热后则逐渐下沉,燃烧时发出爆鸣及闪光,无灰渣残留。气微,味淡。以色棕黄、体轻、手捻光滑者为佳。
显微鉴别 孢子淡黄色,四面体形,辐射对称。极面观钝三角形,赤道面观超半圆形,极轴长58~72(~97)μm,赤道轴长70~108μm;周壁具瘤状纹饰,有的周壁开裂或脱落,外壁光滑;具3裂缝。
【炮制】
《普济方》:罗过。《本经逢原》:淘净,取浮者曝干。现行,取原药材,筛去杂质。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甘、淡,性寒。归膀胱、小肠、脾经。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