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小蓟
【异名】
猫蓟《本草经集注》,青刺蓟、千针草《本草图经》,刺蓟菜《救荒本草》,刺儿菜《纲目拾遗》,青青菜、萋萋菜、枪刀菜《衷中参西录》,刺角菜、木刺艾、刺杆菜、刺刺芽、刺杀草《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小恶鸡婆、刺萝卜《四川中药志》,荠荠毛《山东中药》,小蓟姆、刺儿草、牛戳刺、刺尖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小刺盖《中药志》。
【释名】
《本草乘雅半偈》云:与大蓟根苗相似,但不若大蓟之肥大耳。故称为小蓟。《衷中参西录》:小蓟,山东俗名萋萋菜,萋字当为蓟字之转音;奉天俗名枪刀菜,因其多刺如枪刀也。
【品种考证】
小蓟始载于《别录》,与大蓟同条。《本草图经》云:小蓟根,《本经》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俗名青刺蓟。苗高尺余,叶多刺,心中出花头,如红蓝花而青紫色。北人呼为千针草。当二月苗初生二三寸时,并根作茹,食之甚美。并附冀州小蓟根图。所绘花序形态与刺儿菜Cirsiumsetosum (Willd.) MB.相似。《救荒本草》刺蓟菜图、《纲目》小蓟图均与刺儿菜相似。但《植物名实图考》小蓟图则似飞廉Carduusnutans L.。
【来源】
为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全草或根。
【原植物】
刺儿菜 Cirsium setosum (Willd.) MB. [Cerratula Setosa Willd.;Cirsium segetum Bunge;Cephalanoplos Segetum (Bunge) Kitam.]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长。茎直立,高30~80cm,茎无毛或被蛛丝状毛。基生叶花期枯萎;下部叶和中部叶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7~15cm,宽1.5~10cm,先端钝或圆形,基部楔形,通常无叶柄,上部茎叶渐小,叶缘有细密的针刺或刺齿,全部茎叶两面同色,无毛。头状花序单生于茎端,雌雄异株;雄花序总苞长约18mm,雌花序总苞长约25mm;总苞片6层,外层甚短,长椭圆状披针形,内层披针形,先端长尖,具刺;雄花花冠长17~20mm,裂片长9~10mm,花药紫红色,长约6mm;雌花花冠紫红色,长约26mm,裂片长约5mm,退化花药长约2mm。瘦果椭圆形或长卵形,略扁平;冠毛羽状。花期5~6月,果期5~7月。
生于山坡、河旁或荒地、田间。分布于除广东、广西、云南、西藏外的全国各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6~7月待花苞枯萎时采种,晒干,备用。早春2~3月播种,穴播按行株距20cm×20cm开穴,将种子用草木灰拌匀后播入穴内,覆土,以盖没种子为度,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至出苗。
田间管理 苗高6~10cm时间苗,补苗,每穴留苗3~4株,并结合中耕除草,第2次在5月中耕除草结合施人畜粪肥。
【采收加工】
5~6月盛花期,割取全草晒干或鲜用。可连续收获3~4年。
【药材及产销】
小蓟 Herba Cirsii Setosi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长30~45cm,直径2~4mm,表面绿色或微带紫棕色,有纵棱和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中空。叶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2cm,宽0.5~3cm;全缘或微波状,有细密的针刺,上表面绿褐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有白色蛛丝状毛。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钟状,苞片黄绿色,5~6层,线形或披针形,花冠多脱落,冠毛羽状常外露。气弱,味微苦。以色绿、叶多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外被角质层,有时可见多细胞非腺毛,在棱脊处的表皮下方有厚角组织,有的微木化。皮层为10余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散有分泌细胞和石细胞。维管束环列,韧皮部较窄,外侧有微木化的韧皮纤维;木质部导管多位于中下方,内侧有少数纤维束,木化。髓部中央常成空洞。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可见角质层纹理,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多细胞非腺毛多碎断,完整者由3~18个细胞组成,基部细胞直径10~18μm,顶端细胞极细长,并皱缩而扭曲。叶肉细胞含有团块状物质及针簇状、方形、柱形等大小不一的草酸钙结晶。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醇于水浴上温浸2h,滤过。滤液蒸干,加乙醇0.5ml溶解供点样用。另取绿原酸及芦丁乙醇液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硅胶G-0.5%CMC薄层板上,以正丁醇--冰乙酸--水(3∶1∶1)展开,于紫外灯(365nm)下绿原酸显蓝色荧光,喷5%三氯化铝乙醇试液后芦丁显黄色。
【炮制】
1.小蓟《食疗本草》:捣取自然汁。《济阴纲目》:细切。《十药神书》:研极细末。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段,干燥,筛去灰屑。
2.小蓟炭《万氏女科》:烧存性,为灰。现行,取小蓟段置锅内,用中火炒至焦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再炒至水气逸尽,取出凉透。小蓟炭增强止血作用。
3.炒小蓟取小蓟段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焦黄并有香气逸出,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小蓟参见药材鉴别项。炒小蓟、小蓟炭形如小蓟,炒小蓟表面焦黄色并有香气;小蓟炭焦褐色。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小蓟炭散热防复燃。
【药性】
味甘、微苦,性凉。归肝、脾经。
1.《别录》:根,味甘,温。
2.《日华子》:根,凉,无毒。
3.《品汇精要》:味甘,性微缓,气之厚者,阳也。
4.《本草汇言》:味甘、微苦,气寒。
5.《本草通玄》:入脾、肝二经。
6.《本草新编》:入肺、脾二经。
7.《药性通考》:味甘、苦,气凉。
8.《药义明辨》:味甘,气微寒,入心、肺二经。
9.《本草求原》:苦、甘,气平,泻土之冲气,能升能降。
10.《衷中参西录》:味微辛,气微腥,性凉而润。
11.《本草用法研究》:心与小肠、膀胱之药。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清热消肿。主治咳血,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痢,崩中漏下,外伤出血,痈疽肿毒。
1.《别录》:根,主养精保血。
2.《食疗本草》:根主养气,取生根叶捣取自然汁,服一盏立佳,又取菜煮食之,除风热。根主崩中,又女子月候伤过,捣汁半升服之。金疮血不止,*-叶封之;夏月热烦闷不止,捣叶取汁半升服。
3.《本草拾遗》: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痢、金疮出血、呕血等,绞取汁温服;作煎和糖,合金疮及蜘蛛、蛇、蝎毒,服之亦佳。
4.《日华子》:根治热毒风,并胸膈烦闷,开胃下食,退热补虚损;苗去烦热,生研汁服。
5.《本草图经》:生捣根绞汁,饮以止吐血、衄血、下血皆验。
6.《本草汇言》:凉血止血,保新血,去陈血之药也。
7.《药性纂要》:专主小便热淋、尿血,而不能消肿。
8.《得配本草》:妇人痘疹,月经妄行者最宜。
9.《药性考》:破血,(主)吐衄,胎动,带下赤白。
10.《纲目拾遗》:清火,疏风,豁痰,解一切疔疮痈疽肿毒。
11.《分类草药性》:治血淋胀痛,跌打损伤,红崩,白带。
12.《衷中参西录》:善治肺病结核,无论何期用之皆宜。并治一切疮疡肿疼,花柳毒淋,下血涩疼。
13.《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止血,降压,散瘀消肿。治各种出血症,高血压,黄疸,肝炎,肾炎。
【应用与配伍】
用于血热妄行。小蓟性凉,能入血分,故具有凉血止血之功。诸凡上而吐、咯、衄血,下而便血崩漏,皆可施用,常配大蓟、山栀、侧柏叶同用,如《十药神书》十灰散;尤善于治尿血血淋之症,可配白茅根、木通、滑石等同用。
用于疮疡肿痛。小蓟外用,有清热消肿之功,用治热毒疮疡初起肿痛之症,常单用鲜品捣烂敷于患处。
此外,小蓟还可用治高血压、肾炎,前者可配夏枯草同用;后者可与生地、茅根等配伍应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小蓟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
虚寒出血及脾胃虚寒者禁服。
1.《品汇精要》:忌犯铁器。
2.《本草经疏》:惟不利于胃弱泄泻,及血虚、脾胃弱不思饮食之证。
3.《本草汇言》:不利于气虚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