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覆盆子
【异名】
覆盆《本草经集注》,乌燕子《纲目》,小托盘、山泡《中药材手册》,筧隵子《江西中药》。
【释名】
覆盆子,《纲目》引《李当之本草》曰:“子似覆盆之形,故名之。然其形并不相类。”《本草衍义》云:“益肾脏,缩小便,服之当覆其溺器,如此取名也。”此说可据。茎枝有刺,故又称筧隵子。果下有花萼托其果体,故以小托盘称之。
【品种考证】
覆盆子始载于《别录》,列为上品。关于其来源古代本草诸说不一。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开宝本草》、《本草图经》等皆认为覆盆与蓬繨是同物异名。《食疗本草》指出覆盆子与悬钩子相似,陈士良《食性本草》则云:“蓬繨似蚕莓,大;覆盆小,其苗各别。”《本草蒙筌》谓:“道傍田侧,处处有生。苗长七八寸余,实结四五颗止。大若半弹而有蒂,微生黑毛而中虚,赤熟夏初,小儿竞采。江南咸谓結子。”《纲目》曰:“蓬繨子以八九月熟,故谓之割田隵。覆盆以四五月熟,故谓之插田隵,正与《别录》五月采相合。”又曰:“南土覆盆极多。悬钩是树生,覆盆是藤生,子状虽同,而覆盆色乌赤,悬钩色红赤,功亦不同。”综合上述本草覆盆子与蓬繨、悬钩子相似的记载,可以认定覆盆子应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以掌叶覆盆子 Rubus chingii Hu 为覆盆子的正品。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掌叶覆盆子的果实。
【原植物】
掌叶覆盆子BRubus chingii Hu 又名:大号角公、牛奶母《中国植物志》,华东覆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牛奶果(浙江),头莲果子(安徽)。
落叶灌木,高2~3m。幼枝绿色,有白粉,有少数倒刺。单叶互生;叶柄长3~4.5cm;托叶线状披针形;叶片近圆形,直径5~9cm,掌状5深裂,中裂片菱状卵形,基部近心形,边缘有重锯齿,两面脉上有白色短柔毛;基生五出脉。花两性;单生于短枝的顶端,花萼5,宿存,卵状长圆形,萼裂片两面有短柔毛;花瓣5,白色,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先端圆钝;直径2.5~3.5cm;花梗长2~3.5cm;雄蕊多数,花丝宽扁;花药丁字着生,2室;雌蕊多数,具柔毛,着生在凸起的花托上。聚合果球形,直径1.5~2cm,红色,下垂;小核果密生灰白色柔毛。花期3~4月,果期5~8月。
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在山坡、路边阳处或阴处灌木丛中常见。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西等地。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冷凉气候,忌炎热,喜光忌暴晒。一般土壤均可栽种,但以土质疏松、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酸性黄壤土为好。
栽培技术 用根蘖、埋根、扦插或压条繁殖法。根蘖繁殖:2~3月,挖取由根蘖苗长成的植株,经适当修剪后,分株假植或定植。埋根繁殖:利用挖根蘖苗时修剪下来的较粗的侧根,截成长10cm左右的根段,插入苗床,培育1年后定植。扦插繁殖:在春季萌芽前剪取一年生枝条,将枝条剪成长15~20cm作插条,按行株距10cm×5cm插入苗床,覆膜保温保湿,苗高50cm即可出圃定植。压条繁殖:7~8月,将母株接近地面的一年生枝条压入土中,枝条入土部分割伤。翌年春,将压条长出的幼苗截离母体,另行栽植。定植按行株距2cm×0.5cm开穴,穴宽深30~40cm,每穴施入土杂肥5kg和细土拌匀,栽后踏实浇水。
田间管理 定植后每年中耕、除草、追肥3~4次。生长期适时修剪整形,搭架引缚。春季修剪,每丛保留7~9个粗壮枝条,结合采用单柱或双柱或篱架引缚;夏季修剪每株保留12~15个均匀分布的健壮枝条,对保留的基生枝进行摘心;秋剪在果实采完后进行,剪去枯枝、病枝、弱枝,疏剪密枝。雨水或干旱过多时,及时排灌水。
【采收加工】
7~8月间果实已饱满呈绿色未成熟时采收,将摘下的果实拣净梗、叶,用沸水烫1~2min,取出置烈日下晒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聚合果由众多核果聚合而成,略呈圆锥形或类球形,上端钝圆,底部较平坦,高0.6~1.3cm,直径0.5~1.2cm。表面灰绿色或淡棕色,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短绒毛,宿萼棕色,5裂,先端多折断,上有多数残存花丝,下有果柄痕或连有细果柄。小核果约呈半月形,背面隆起,腹面有突起棱线;表面棕色,背面及先端有灰白色毛,腹面及两侧有网状凹纹。质硬,内含棕色种子1粒。气清香,味微酸涩。以颗粒完整、饱满、色黄绿、具酸味者为佳。
显微鉴别 小核果横切面:外果皮1列细胞,角质层外缘细波状;背面有单细胞非腺毛。中果皮为数至十数列细胞,有的含草酸钙簇晶;最外2~3列为厚角组织;维管束外韧型,周围有纤维及网纹细胞;最内1~4列细胞壁条状或网状增厚。内果皮为多列纤维,外缘呈8~10个脊状突起,纤维细长,壁木化,外侧2~12列纤维沿果轴纵轴平行排列,内侧6~11列与之相垂直。种皮内、外表皮细胞均含棕色色素,其间为数列薄壁细胞,种脊维管束位于果实腹侧。胚乳及子叶细胞含脂肪油及糊粉粒,后者还含细小草酸钙簇晶。粉末特征:黄棕色。①单细胞非腺毛,多平直,有的略弯曲或先端弯成钩状,完整者长37~362μm,直径7~20μm,壁厚,木化,胞腔线形或不明显,有的表面可见双螺状裂纹。②果皮表皮细胞断面观类长方形,外被角质层;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念珠状增厚,其间有非腺毛残留足部,似石细胞状,孔沟较粗。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6个。③内果皮纤维上下层垂直、斜向交错或平行排列;纤维较细长,直径约9μm,壁稍厚,木化。④草酸钙簇晶直径9~40μm。⑤网纹细胞管状、长卵形或卵形,直径7~26μm,壁有网状或细条状增厚纹理,木化或微木化。另有种皮表皮细胞及螺纹导管。子叶细胞含有糊粉粒、脂肪油滴及细小簇晶。饮片性状:覆盆子参见“药材鉴别”项。盐覆盆子形如覆盆子,色泽加深,微咸。酒覆盆子形如覆盆子,色泽加深,微有酒气。贮干燥容器内,盐覆盆子、酒覆盆子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性】
味甘、酸,性微温。归肝、肾经。
1.《别录》:味甘,平。无毒。
2.《千金·食治》:味甘、辛,平。
3.《药性论》:微热,味甘、辛。
4.《食疗本草》:味酸。
5.《品汇精要》:味甘,性平缓,气厚于味,阳中之阴。臭朽。
6.《雷公炮制药性解》:味甘酸,性温,无毒。入肝、肾二经。
7.《本草新编》:入五脏命门。
8.《药性切用》:甘、酸、涩,温。
【功能主治】
补肝益肾,固精缩尿,明目。主治阳痿早泄,遗精滑精,宫冷不孕,带下清稀,尿频遗溺,目视昏暗,须发早白。
1.《别录》:主益气,轻身,令发不白。
2.《药性论》:主男子肾精虚竭,女子食之有子,主阴痿,能令坚长。
3.《本草拾遗》:笮取汁,合成膏,涂发不白,食其子,令人好颜色。
4.《日华子》:安五脏,益颜色,养精气,长发,强志,疗中风身热及惊。
5.《开宝本草》:补虚续绝,强阴健阳,悦泽肌肤,安和脏腑,温中益力,疗劳损风虚,补肝明目。
6.《本草衍义》:益肾脏,缩小便。令人取汁,作煎为果,仍少加蜜或熬为稀汤点服,治肺虚寒。
7.《纲目》:其补益与桑椹同功。
8.《雷公炮制药性解》:主肾伤精滑,阴痿不起,小便频数,黑发润肌。
9.《本草述》:治劳倦、虚劳,肝肾气虚恶寒,肾气虚逆咳嗽、痿,消瘅,泄泻,赤白浊,鹤膝风;诸见血证及目疾。
10.《医林纂要·药性》:补肺,生水,泻肝,益肾,固精,敛气。
11.《浙江药用植物志》:安胎。主治习惯性流产。
【应用与配伍】
用于肾虚阳痿,遗精滑精,不孕,遗尿尿频。覆盆子性微温不热,补肾助阳而不伤阴,收敛固精而不凝滞留邪,为治上述诸证常用药。《濒湖集简方》治阳痿遗精,即单用本品研末服。临床多配沙苑子、山茱萸、芡实等配用,以增强补肾摄精作用。肾阳虚惫,阳萎不举、宫冷不孕,亦可配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等温肾助阳药同用。肾虚膀胱不约所致尿频遗尿,常用本品配桑螵蛸、益智仁等药以益肾缩尿。
用于眼目昏糊。覆盆子养肝补肾,益精明目,久服能改善视力。凡肝肾亏损,精血不足所致的视弱昏花,可单用,亦可与熟地、女贞子、枸杞子滋补肝肾药同用。
1.《得宜本草》:得肉苁蓉、补骨脂治阳事不起。
2.《得配本草》:得益智仁,治小便频数;佐破故纸,治阳事不起。研细末,绵裹,浸人乳,点青盲目暗,能使视物如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亦可浸酒或熬膏。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小便短赤者禁服。
1.《本草经疏》:强阳不倒者忌之。
2.《本草汇言》:肾热阴虚,血燥血少之证戒之。
3.《本草从新》:小便不利者勿服。
4.《萃金裘本草述录》:火炽者忌之。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