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

时间:2019-05-07浏览:52

【药名】
白果


【异名】
鸭脚子《绍兴本草》,灵眼《太仓州志》,佛指甲《浙江通志》,佛指柑《一握坤舆》。


【释名】
《绍兴本草》云:“银杏,以其色如银,形似小杏,故以名之。”乃叶如鸭脚而又谓之鸭脚子。白果者,亦当以其中种皮色白而得名。灵眼、佛指甲皆以果形美名之。佛指柑或为佛指甲之音讹。《花镜》:“又名公孙树,言公种而孙始得食也。”


【品种考证】

本品始载于《绍兴本草》,原名银杏,云:“银杏……诸处皆产,唯宜州形大者佳。七月八月采实暴干。”《纲目》载:“银杏,原生江南,以宣城者为胜,树高二、三丈,叶薄,纵理俨如鸭掌形,有刻缺,面绿背淡,二月开花成簇,青白色,二更开花,随即卸落,人罕见之。一枝结子百十,经霜乃熟,烂去肉,取核为果,其核两头尖,其仁嫩时绿色,久则黄。”上述形态及《纲目》附图均指银杏科植物银杏。


【来源】
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种子。


【原植物】
银杏 Ginkgo biloba L.又名:鸭脚《宛陵集》,公孙树《汝南圃史》,鸭掌树(北京),白果树(通称)

落叶乔木,高可达40m。枝有长枝与短枝,幼树树皮淡灰褐色,浅纵裂,老则灰褐色,深纵裂。叶在长枝上螺旋状散生,在短枝上3~5(~8)簇生;柄长3~10cm;叶片扇形,淡绿色,无毛,有多数2叉状并列的细脉,上缘宽5~8cm,浅波状,有时中央浅裂或深裂。雌雄异株,花单性,稀同株;球花生于短枝顶端的鳞片状叶的腋内;雄球花成柔荑花序状,下垂;雌球花有长梗,梗端常分2叉,每叉顶生一盘状珠座,每珠座生一胚珠,仅一个发育成种子。种子核果状,椭圆形至近球形,长2.5~3.5cm,径约2cm;外种皮肉质,有白粉,熟时淡黄色或橙黄色;中种皮骨质,白色,具2~3棱;内种皮膜质,胚乳丰富。花期3~4月,种子成熟期9~10月。

生于海拔500~1000m的酸性土壤、排水良好地带的天然林中。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耐寒、耐旱、忌涝。在年平均温度10~18℃,冬季绝对最低气温不低于零下20℃,年降雨量600~1500mm的气候及土层深厚的砂质壤土中生长良好。不宜在阴坡、积水或盐分太重的土壤中栽种。

栽培技术 用种子、分株和嫁接繁殖。种子繁殖:种子秋季采收后,当年播种或翌年春播种,春播需混砂催芽,播种量每1hm2600~675kg,横向开沟,沟距25~30cm,深4cm,每隔10cm1粒种子,覆土3~4cm,当年苗高25~30cm,秋季落叶后可移栽。分株繁殖:从壮龄雌性母树根蘖苗中选留4~5株健壮苗,高1m左右时移栽。嫁接繁殖:在30年生,长势旺盛而丰产的雌株上选2~3年生的枝条为接穗,砧木用种子繁殖的实生苗,采用切接或皮下枝接法嫁接。定植,一般早春定植,株行距5~6m7~8m,定植前应按树苗大小开穴,穴深40~50cm,宽60~70cm,起苗后如主根过长,可稍加修剪。穴栽,填土浇水踏实,然后培土成丘。按总数的5%配置雄树,雄树按风向分散栽植,以利授粉。

田间管理 种子发芽后,4~5月除草1次,可追施人畜粪水或氮素化肥催苗。7月和10月各除草1次,10月除草后追施人畜粪水或土杂肥。定植后每年春季发芽前及秋季落叶后,在距主干60~100cm处开环状沟,施人畜粪水各1次。嫁接后4~5年如分枝过多过密,需适当修剪,以利生长。

病虫害防治 苗木茎腐病,一般在雨季后发生。病苗基部初现褐色斑块,以后韧皮部腐烂碎裂,苗木枯死。防治方法,夏季应搭荫棚,插树枝或在行间盖草保墒、遮荫。虫害有天牛,可用人工捕杀或放天敌肿腿蜂进行生物防治。樟蚕可于冬季刮除树上越冬卵,6~7月摘除蚕蛹,以及用马拉松1000倍液喷杀初孵化幼虫。另有铜绿金龟子、黑胸散白蚁为害。

 

【采收加工】
秋末种子成熟后采收,除去肉质外种皮,洗净,晒干,用时打碎取种仁。


药材及产销

白果 Semen Ginkgo 主产于广西、四川、河南、山东、湖北、辽宁、江苏,以广西产品为佳。销全国。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除去外种皮的种子卵形或椭圆形,长15~3cm,宽1~22cm。外壳(中种皮)骨质,光滑,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基部有一圆点状突起,边缘各有1条棱线,偶见3条棱线。内种皮膜质,红褐色或淡黄棕色。种仁扁球形,淡黄绿色,胚乳肥厚,粉质,中间有空隙;胚极小。气无,味微甘、苦。以壳色黄白、种仁饱满,断面色淡黄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淡黄棕色。
①淀粉粒单粒长圆形、圆形或卵圆形,长5~18μm,脐点点状、裂缝状、飞鸟状或三叉状,大粒可见层纹。②石细胞类圆形、长圆形或贝壳形,长61~322μm,直径27~125μm,壁厚,纹孔及孔沟明显,可见层纹,有的胞腔含黄棕色或红棕色物。③内种皮薄壁细胞类方形、长方形或多角形。④胚乳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含淀粉粒。⑤具缘纹孔管胞多破碎,直径33~72μm,末端渐尖或钝圆。


【炮制】
1.白果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2.白果仁《万病回春》:去壳,切碎。《寿世保元》:一半去白膜,一半去红膜。《纲目拾遗》:去心皮。现行,取净白果,除去硬壳。用时捣碎。

3.炒白果仁《万病回春》:炒黄。《景岳全书》:去壳,切碎,炒。《串雅内编》:炒香。现行,取净白果仁,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显黄色,有香气,取出,放凉。用时捣碎。

4.蒸白果仁《滇南本草》:同糯米蒸。现行,取净白果仁置蒸笼内,加热蒸透,取出干燥。

5.煨白果(1)火煨:《品汇精要》:火煨,去壳用。现行,取带壳白果,放入暗炭火中,煨至外壳爆裂即取出,剥去外壳取肉即得。

(2)纸煨:取原药材,用湿草纸裹好,置灰火中煨至有香气,取出,打破去壳。

(3)面煨:面粉拌水裹后投入子母火中烧煨,取出去壳。

6.蜜白果仁《纲目拾遗》:去皮心,煮熟蜜饯。现行,先将蜂蜜置锅内,加热至沸,倒入捣碎的白果仁,用文火炒至表面呈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白果仁0.5kg,用炼蜜0.06kg

饮片性状:白果、白果仁参见药材鉴别项。炒白果仁形如白果仁,色略深,微带焦斑;味甘、微苦。蒸白果形如白果仁,色泽加深,无粉性。煨白果形如白果仁,显油润,有香气。蜜白果形如白果仁,色泽加深,味甜。

贮干燥容器内,炒白果仁、蒸白果仁、煨白果仁、蜜白果仁,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防泛油。


【药性】
味甘、苦、涩,性平,小毒。归肺、肾经。

1.《绍兴本草》:味苦、甘,平。无毒。

2.《滇南本草》:味甘、平,性寒。

3.《品汇精要》:味甘、苦,性缓,泄。味厚于气,阴中之阳。臭腥。

4.《本草药性大全》:味甘,气温。有小毒。

5.《纲目》:气味甘、苦,平、涩。无毒。熟食小苦、微甘,性温,有小毒。

6.《本草汇言》:味甘,微苦涩,气寒、平,有毒。气薄味厚,性涩而收。入手太阴、太阳经。

7.《药性通考》:味甘、少涩,气微寒。入心经,通任、督之脉至于唇口。有毒。

8.《本草再新》:入心、肺、肾三经。


【功能主治】
敛肺定喘,止带缩尿。主治哮喘痰嗽,白带,白浊,遗精,尿频,无名肿毒,稧鼻,癣疮。

1.《三元参赞延寿书》:生食解酒。

2.《品汇精要》:煨熟食之,止小便频数。

3.《纲目》: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嚼浆涂鼻面手足,去稧疱紎紏絈皱及疥癣疳)阴虱。

4.《医林纂要·药性》:炒食补肺,泄逆气,固肾,除邪湿。

5.《本草再新》:补气养心,益肾滋阴,止咳除烦,生肌长肉,排脓拔毒,消疮疥疽瘤。


【应用与配伍】
用于哮喘痰嗽。白果能敛,配麻黄辛散,敛肺而不留邪,开肺而不耗气,如《摄生众妙方》鸭掌散,用治寒喘;配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又治肺热痰喘。

用于白带、白浊。白果有收涩止带作用,常可配鸡冠花同用;若配芡实、山药则健脾止带治脾虚带下;配黄柏、车前子以清热利湿,治湿热带下,如《傅青主女科》易黄汤。治小便白浊,可单用或与萆、益智仁等同用。用于遗精,尿频,遗尿,白果单食即可,或配伍桑螵蛸同用。

用于无名肿毒,疳疮,酒稧鼻,头面癣,可以白果捣烂外敷,或切片频擦患处,治乳痈溃烂,则研烂和酒服。

此外,白果用治肺结核能改善症状,常用菜油浸渍后服。《本草求真》:同汞浣衣,则死虫虱。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切片涂。


【使用注意】
有实邪者禁服。生食或炒食过量可致中毒,小儿误服中毒尤为常见。

1.《绍兴本草》:生食戟人。

2.《日用本草》:多食壅气动风,小儿多食昏霍,发惊,引疳;同鳗鲡鱼食患软风。

3.《纲目》:食多则收令太过,令人气壅胪胀昏顿。

4.《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壅气动风,小儿发惊动疳。中其毒者,昏晕如醉,白果壳或白鲞头,煎汤解之。食或太多,甚至不救,慎生者,不可不知也。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