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野花椒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野花椒 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的果实。
【原植物】
野花椒Zanthorylum simulans Hance [Z.seto- sum Hemsl.] 又名∶大花椒(江苏),红花椒(湖南),野 川椒(四川),黄总管、小叶飞天蜈蚣、鸟不扑<新华本草纲要》。
灌木,高1~2m。树千有时无刺,枝通常有皮刺及白色皮孔,皮刺基部扁宽可达 2cm。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厚纸质;叶轴边缘有狭翅和长短不等的皮刺;小叶柄极短,顶生小叶具柄,长 0.5~1cm;小叶片5~11.卵圆形、卵状长圆形或广卵形,长 2~ 5cm,宽 1~3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宽模形或近圆形,两侧略不对称,边缘有细钝锯齿,两面及齿缝处均有透明腺点,上面密生短刺状刚毛,以中脉处最明显。聚伞状圆锥花序顶生,长 1~ 5cm;花单性,花被片5~8,一轮;雄花雄蕊5~7,稀为4 或8,药隔顶面观成三棱形,具深色腺点 1 颗,花盘环形而增大;雌花心皮2~3.稀为1.背缝具腺点1 颗,花柱外弯,柱头略成钝三角形。成熟的心皮 1~2,少为 3,红色至紫红色,表面密集半透明的腺点,干后浮突,有短柄,长约 2.5mm。种子近球形,径约 4mm,黑色光亮。花期3~5月,果期 6~8月。
生于海拔500m 以下的灌丛中,亦有栽培。分布于华东及辽宁、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贵州等地。
【药材及产销】
野花椒 Fructus Zanthoxyli Simulantis 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西、广西、云南,江苏、福建、广东、湖南、河南、甘肃等地亦产。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分果球形,常1~2个集生,每一分果沿腹背缝线开裂达基部,直径6~7mm。表面褐红色,密集凸起的小油腺点。基部延长为子房柄,长约2.5mm,中部直径约1mm,具纵皱纹。种子卵球形,长4~4.5mm,直径3.5~4mm,黑色,光亮,基部种阜嵌入状。果皮质韧。气淡,味苦、凉;微麻而辣。
显微鉴别 果皮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壁厚约2μm,细胞内不含色素,外被角质层。下皮细胞2列,富含棕色色素块。中果皮分布有20个左右的大型油室,类圆形,直径175~400μm,维管束约25个。薄壁细胞含较多草酸钙簇晶及少量的方晶。内果皮为2~5列木化厚壁细胞,外侧1~2列细胞有时较大,切向延长,长径100~200μm,孔沟清晰,内方1~3列细胞椭圆形或近圆形。
【药性】
味辛,性温,小毒。
1.《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性温,味辛,有毒。
2.《湖南药物志》:苦、辛,热。
3.《全国中草药汇编》: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主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蛔虫腹痛,湿疹,皮肤瘙痒,阴痒,龋齿疼痛。
1.《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散寒除湿,健胃,驱虫,止泻。
2.《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脘腹寒痛,吐泻及蛔虫痛。
3.《湖南药物志》:治寒湿吐泻,寒饮咳喘,脂溢性皮炎,回乳。
4.《全国中草药汇编》:温中止痛。治胃痛,湿疹,皮肤瘙痒,龋齿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研粉,1~2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含漱;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妇女哺乳期慎服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