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灯心草

时间:2019-05-07浏览:52

【药名】
石龙刍


【异名】
龙须、草续断、龙珠《本经》,龙蟭、龙鬓、龙木、草毒、龙华、悬菟《吴普本草》,龙须草、缙云草(崔豹《古今注》),龙修(《山海经》郭璞注),悬莞、方宾《别录》,席草《本经逢原》,草龙蟭(汪连仕《采药书》),野席草《纲目拾遗》,胡须草《浙江民间草药》,铁灯芯《四川常用中草药》,野灯芯《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水灯心《四川中药志》,仙人针(贵州)


【释名】
陶弘景云:“茎青细,相连,似龙须以作席者,故亦有龙须草之称。《纲目》云:刈草包束曰刍。此草生水石之处,可以刈束养马,故谓之龙刍……龙须、王母簪,因形也。缙云,县名,属今处州,仙都山产此草,因以名之。”


【品种考证】

本品始载于《本经》,历代本草多有记载。《别录》云:“九节多珠者良。生梁州山谷湿地。五月、七月采茎暴干。”《本草经集注》云:“茎青细相连,实赤。今出近道水石处,似东阳龙须,以作席者,但多节尔。”《蜀本草》载:“《图经》云:茎如蟬,丛生,俗名龙须草。今人以为席者,所在有之。八月、九月采根暴干。”《纲目》曰:“龙须丛生,状如棕心草及凫茈,苗直上。夏月茎端开小穗花,结细实,并无枝叶。今吴人多栽莳织席,他处自生者不多也。《本经》明言龙刍一名龙须,而陶弘景言龙刍似龙须,但多节,似以为二物者,非矣。”《纲目》又在“灯心草”条下云:“此即龙须之类,但龙须紧小而瓤实。《纲目拾遗》称野席草,云:生山泽水旁,较席草稍短细,亦名龙须草。清明后生苗,小满时开花细小,根类竹根,黑色,入药取根用。“”根据以上形态、生境、分布的记载,古代称石龙刍、龙须草或野席草者,即与今灯心草科植物野灯心草较为一致。《滇南本草》所载之秧草根,亦为本种。本植物分布较广泛,而《中国植物志》将Leprionia属定为莎草科石龙刍属,此属植物多产于热带,短穗石龙刍 L.mucronata L.C. Rich var. compressa (Booklr.) E.G.Camus 只产于广东,现为栽培,亦为织席草的原料,与本草所说的石龙刍分布地区不符。


【来源】
为灯心草科植物野灯心草的全草。


【原植物】
野灯心草 Juncus setchuensis Buchen.[ J.setc-huensis Buchen.var. effusoides Buchen.]又名:拟灯心草《秦岭植物志》。

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茎多短缩,须根较坚硬。茎细弱,直径0.8~1.5mm,灰绿色,有纵条纹。叶多基生;叶鞘红褐色至棕褐色,长2~5cm,上部有膜质边缘;叶片退化为芒刺状。花序假侧生,聚伞花序,多花或仅有数朵;与茎贯连的苞片直或弯曲,长10~15cm;花被片6,卵状披针形,长2~3mm,淡绿色,近等长,边缘膜质,排列为2轮;雄蕊3,短于花被;子房上位,花柱极短,柱头3。蒴果近球形,成熟时棕褐色,直径约2mm,由于子房内隔膜发育不完全,故为1室。种子偏斜倒卵形,长约0.5mm。花、果期5~6月。

生于山沟、道旁的浅水处。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陕西、四川、云南等。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适应性较强,可利用溪沟边、塘边水浅处和低洼地的潮湿处栽培。

栽培技术 用分株繁殖法。四川地区在12月或1月栽种。耕翻土地,施土杂肥。先将老蔸挖起,分成小蔸,按行、株距各约30cm栽种。

田间管理 每年在35月各除草1次,除草后,各施人畜粪水1次。至9~10月收获后,再除草1次,施以土杂肥过冬,并保持湿润或浅水。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去根、杂质,洗净,切段,鲜用或晒干。


【药材及产销】

石龙刍 Herba Junci Setchuensis 产于河南、长江流域中下游各地及西南地区。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茎细长圆柱形,长30~50cm,直径1~1.6mm,上部渐细尖,基部稍粗,表面淡黄绿色,光滑,具细纵直纹理。质坚韧,断面黄白色,中央有髓,白色而疏松。茎上部无叶,侧生淡紫色花序或果穗,基部叶鞘红褐色至棕褐色。气微,味淡。以身干、细匀、色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下皮纤维位于棱角处,非木化或微木化。维管束有限外韧型,有维管束鞘纤维;木质部呈V字形。髓部大,薄壁细胞5~7分枝,相连成网状,细胞间隙大。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残根及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中段,干燥。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呈段状。茎圆柱形,外表面淡黄绿色或灰绿色,具细密纵棱线。切面白色或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叶鞘棕褐色或棕色。花小,淡黄棕色。质韧。气微,味淡。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药性】
味苦,性凉。归心、小肠经。

1.《本经》:味苦,微寒。

2.《吴普本草》:雷公:苦,无毒。扁鹊:辛,无毒。

3.《别录》:微温。

4.《医学入门·本草》:味苦,寒。

5.《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阳经气分。

6.《药性考》:甘。

7.《饮片新参》:淡,平。

8.《浙江民间草药》:味酸。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泄热,安神,凉血止血。主治热淋,肾炎水肿,心热烦躁,心悸失眠,口舌生疮,咽痛,齿痛,目赤肿痛,衄血,咯血,尿血。

1.《本经》:主心腹邪气,小便不利,淋闭,风湿,久服补虚羸,轻身,耳目聪明,延年。

2.《别录》:补内虚不足,痞满,身无润泽,出汗,除茎中热痛。又主疗蛔虫及不消食。

3.汪连仕《采药书》:散风火,大理湿热。(引自《纲目拾遗》)

4.《药性考》:止盗汗,消满,进饮食。

5.《浙江民间草药》:清热安神。治小儿夜啼。

6.《上海常用中草药》:治小便不利,尿道发热刺痛,肾炎水肿,失眠,心悸,心烦。

7.《四川常用中草药》:止血。治流鼻血,牙龈肿痛出血,淋症尿血,小便短赤,痔疮肿痛。

8.《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凉血止血。用于心热烦躁,口舌生疮,风湿热痹,咯血,目赤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烧存性研末。


【使用注意】
《饮片新参》;溲多者勿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