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

时间:2019-05-06浏览:65

【药名】

薏苡仁 


【异名】
蝩蝫、蝩英《说文》,解蠡《本经》,屋菼、起实、蝪《别录》,珠(陶弘景)、感米《千金·食治》,薏珠子《本草图经》,回回米、草珠儿、蝪珠《救荒本草》,薏米《药品化义》,米仁《本草崇原》,薏仁《本草新编》,苡仁《临证指南》,玉a秣《杨氏经验方》,六谷米《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珠珠米《贵州民间方药集》,药玉米、水玉米、沟子米《东北药用植物志》,裕米《广西中药志》,益米《闽东本草》。


【释名】
薏苡,《说文》原作“蓸苜”,义未详,为叠韵联绵词。《纲目》云:“其叶似蠡实叶而解散。”故名解蠡。起实,《纲目》作蝬实,谓其“似芑黍之苗”,故曰芑实。与蝪同,声之转也。,从草从,《淮南子》高诱注:“幹,强也。”珠,谓其实之坚硬也。其仁近圆,小儿取为串珠,故得诸珠之名。


【品种考证】
薏苡仁,首载于《本经》,列入上品。《别录》曰:“生真定平泽及田野,八月采实,采根无时。”《本草图经》云:“春生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花作穗子,五月、六月结实,青白色,形如珠子而稍长,故呼薏珠子。”《纲目》曰:“薏苡,人多种之,二三月宿根自生,叶如初生芭茅,五六月抽茎开花结实。有二种:一种粘牙者,尖而壳薄,即薏苡也,其米白色如糯米,可作粥饭及磨面食,亦可同米酿酒。一种圆而壳厚,坚硬者,即菩提子也,其米少,即粳也,但可穿做念经数珠,故人亦呼为念珠云……其根并白色,大如匙柄,结而味甘也。”《纲目》所述二种,其中壳薄粘牙者为薏苡 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即本种;另一种壳厚坚硬者为川谷(菩提子)Coix lacryma-jobi L.var.monilifer,参见川谷根条。


【来源】
为禾木科植物薏苡的种仁。


【原植物】
薏苡 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 (Romanet) Stapf [C.ma-yuen RomanetC. lacryma-jobi L.var. frumentacea Makino]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高1~1.5m。须根较粗,直径可达3mm。秆直立,约具10节。叶片线状披针形,长可达30cm,宽1.5~3cm,边缘粗糙,中脉粗厚,于背面凸起;叶鞘光滑,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质硬,长约1mm。总状花序腋生成束;雌小穗位于花序之下部,外面包以骨质念珠状的总苞,总苞约与小穗等长;能育小穗第1颖下部膜质,上部厚纸质,先端钝,第2颖舟形,被包于第1颖中;第2外稃短于第1外稃,内稃与外稃相似而较小;雄蕊3,退化,雌蕊具长花柱;不育小穗,退化成筒状的颖,雄小穗常2~3枚生于第1节,无柄小穗第1颖扁平,两侧内折成脊而具不等宽之翼,第2颖舟形,内稃与外稃皆为薄膜质;雄蕊3;有柄小穗与无柄小穗相似,但较小或有更退化者。颖果外包坚硬的总苞,卵形或卵状球形。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屋旁、荒野、河边、溪涧或阴湿山谷中。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一般为栽培品。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干旱、耐肥。各类土壤均可种植,对盐碱地、沼泽地的盐害和潮湿的耐受性较强,但以向阳、肥沃的壤土或粘壤土栽培为宜。忌连作,也不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近年来在潮湿的水稻土上栽培,特别在抽穗扬花期给以浅水层,可显著增产。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为预防黑穗病,播前将种子用60℃温水浸种10~20min,捞出种子包好置于5%生石灰水中浸1~2d,注意不要损坏水面上的薄膜。取出以清水漂洗后播种,或用1∶1∶100的波尔多液浸种24~72h,于3月至4月,穴播,按行株距27~30cm见方,穴深5~7cm,每穴播种子5~6颗,覆土2~3cm,镇压。每1hm2需种75~90kg

田间管理 幼苗有3~4片真叶时间苗,每穴留苗4~5株。中耕除草一般3次。薏苡是需肥量较大,耐肥性较强的作物,生长前期着重施氮肥提苗,后期应多施磷肥、钾肥,促进壮秆孕穗,田间水分管理以湿、干、水、湿、干相间的原则,即采用湿润育苗,干旱拔节,有水孕穗,湿润灌浆,干田收获。薏苡是异株花粉授精,辅助授粉是在盛花期以绳索等工具振动植株(上午10~12),使花粉飞扬,可提高结实率。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黑穗病,注意选种和种子处理,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烧毁。还有叶枯病等为害。虫害有玉米螟、粘虫为害。

 

【采收加工】
9~10月茎叶枯黄,果实呈褐色,大部成熟(85%成熟)时,割下植株,集中立放3~4d后脱粒,筛去茎叶杂物,晒干或烤干,用脱壳机械脱去总苞和种皮,即得薏苡。

 

【药材及产销】

薏苡仁 SemenCoicis 主产于福建、江苏、河北、辽宁等地。此外,四川、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陕西、浙江等地有栽培。销全国,并有出口。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种仁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mm,宽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黄褐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质。气微,味微甜。以粒大充实、色白、无破碎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类白色。主体为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多面形,直径2~20μm,脐点星状、三叉状、人字形或裂缝状,复粒少见,由2~3分粒组成。


【炮制】
1.薏苡仁《梅师集验方》:杵碎。《食医心镜》:捣为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汤浸,洗净,去皮。《炮制大法》:滚汤泡三次去油蒸气,日干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皮壳及杂质,淘洗净,干燥,筛去灰屑。生品清肺热,擅利水祛湿,排脓消痈,多用于水肿,痹证,肺痈,肠痈。

2.炒薏苡仁《奇效良方》:炒焦。《医宗粹言》:微炒黄色。《济阴纲目》:去壳炒。《医学广笔记》:炒三次。《本草备要》:炒熟微研。现行,炒黄:取净薏苡仁大小分开,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炒焦:取净薏苡仁,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焦褐色,喷水少许,灭净火星,取出,晾凉,晒干。炒薏苡仁健脾利湿。

3.麸炒薏苡仁现行,取净麸皮,撒在热锅内,用中火加热至冒烟时,倒入净薏苡仁,炒至表面黄色鼓起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薏苡仁100kg,用麸皮10kg。麸炒和中健脾,用于脾虚泄泻。

4.土炒薏苡仁《本草原始》:用东壁黄土炒过,水煮为膏。现行,取伏龙肝细粉置锅内,用文火炒热,放入净薏苡仁,拌炒至挂土色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每薏苡仁100kg,用伏龙肝粉20kg。土炒燥湿健脾,止泻力强,多用于脾虚泄泻。

5.蒸薏苡仁《药性论》:取仁甑中蒸,使气馏暴于日中,使干,之得仁。现行,取净薏苡仁加水浸24h,蒸3~4h,蒸透后晒干(冬季须霜露1~2d后再晒干);或浸1~2昼夜,用大火蒸4h,边蒸边洒水(约每1h1),蒸后,取出晾干。

饮片性状:生苡仁,参见“药材鉴别”项。炒薏苡仁形如薏苡仁,表面浅黄色,偶有焦斑,微有焦香气。麸炒薏苡仁形如薏苡仁,微鼓起,有麸香气。土炒薏苡仁形如薏苡仁,表面挂土黄色细粉。蒸薏苡仁形如薏苡仁,破面角质样。

贮干燥容器内,防蛀;炒薏苡仁、麸炒薏苡仁、土炒薏苡仁、蒸薏苡仁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

1.《本经》:味甘,微寒。

2.《别录》:无毒。

3.《食疗本草》:性平。

4.《品汇精要》: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臭香。

5.《纲目》:阳明经药也。

6.《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肝、胃、大肠五经。

7.《本草经疏》:味甘、淡,微寒。阳中阴,降也。

8.《本草汇言》:入足阳明、手太阴经。

9.《本草新编》:入脾、肾二经,兼入肺。


【功能主治】
利湿健脾,舒筋除痹,清热排脓。主治水肿,脚气,小便淋沥,湿温病,泄泻,带下,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肺痈,肠痈,扁平疣。

1.《本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

2.《别录》: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3.《药性论》:能治热风,筋脉拘急,能令人食。主肺痿肺气,吐脓血,咳嗽涕唾上气。破五溪毒肿。

4.《食疗本草》:去干湿脚气。

5.《本草拾遗》:主不饥,温气,轻身。煮汁饮之,主消渴。

6.《医学入门·本草》:主上气,心胸甲错。

7.《纲目》: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

8.《医林纂要·药性》:缓肝,舒筋急。

9.《本草再新》:补脾土,泻脾火,清肺热,益肺气,追风去湿,下气宽中。

10.南药《中草药学》:主治皮肤疣及湿疹。民间治疗癌症。


【应用与配伍】
用于水肿,脚气,淋浊,泄泻,带下,及湿温初起。薏苡仁甘淡渗湿,又能健脾,且微寒而不伤胃,益脾而不滋腻,药性和缓,清补利湿,尤宜用于脾虚湿胜之上述诸证。治水肿,脚气肿痛,常选配白术、茯苓、赤小豆、冬瓜皮等健脾利湿之品。脾虚泄泻,则与人参、山药、扁豆等补脾之品同用,如《局方》参苓白术散;或脾泻日久,元气亏损,面黄肌瘦,饮食减少,可配莲子、五味子等,益气健脾,涩肠止泻,如《丹台玉案》十珍散。薏苡仁微寒能清热利湿,可治湿热淋浊,单以本品煎服;治砂石热淋,痛不可忍,或与滑石、车前子、淡竹叶等同用,以加强其清热利湿通淋之功。对于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邪偏胜,寒热,身痛,呕恶,可配杏仁、白豆蔻、半夏、滑石等,宣化湿热,如《温病条辨》三仁汤。用于湿痹拘挛,屈伸不利。薏苡仁能祛湿除痹,舒利筋脉。用治风湿痹痛,多与羌活、独活、威灵仙、川芎等祛风除湿之品同用;若风湿在表,身疼,发热,用本品配麻黄、杏仁等,宣肺解表,祛风除湿,如《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风湿肢体痿痹日久,兼肾虚腰脊酸疼者,可配苍术、当归、桑寄生、川断,以除湿和络,益肾强筋。本品有清热利湿之功,亦常用于湿热痿頢,足胫痿弱无力,多配黄柏、苍术、牛膝清热利湿,以强筋壮骨,如《成方便读》四妙丸。阳明胃虚,饮食少进,宗筋失养而四肢痿弱不用者,则宜配人参、白术、藿香,调补脾胃,祛湿舒筋,如《三因方》藿香养胃汤。用于肺痈、肠痈。薏苡仁有清热排脓作用,可治内痈。治疗肺痈,单用,或配苇茎、冬瓜仁、桃仁煎服,如《千金要方》苇茎汤;若气阴不足,则可配麦冬、天冬、生地黄、人参等益气养阴之品,如《朱氏集验方》薏苡丸。治疗肠痈,多与牡丹皮、桃仁、败酱草等清热解毒,祛瘀排脓之品同用。

1.《品汇精要》:合苦酒,疗肺痈心胸甲错;合麻黄、杏仁、甘草,治风湿身烦疼,日晡剧者;合大附子,治胸痹偏缓。

2.《得宜本草》:得麻黄、杏仁治风湿周痹;得郁李仁治水肿喘急。

3.《得配本草》:配附子治周痹,配桔梗治牙齿蝲痛,配麻黄、杏仁、甘草治风湿周痹,佐败酱化脓为水;蘸熟猪肺,治肺损咯血。

4.《本草求原》:同牛膝,入肾;同木瓜,治足;同参,治心;同苍、柏,治痿;同归、芍,治痈;同槟榔,理脚气;同五加、牛膝、地、斛,治筋急;加二术、菖、菊,治痹;佐附,治胸痹偏缓,亦治寒挛;同郁李仁,治水肿而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散,浸酒,煮粥,作羹。

健脾益胃,宜炒用;利水渗湿,清热排脓,舒筋除痹,均宜生用。


【使用注意】
本品力缓,宜多服久服。脾虚无湿,大便燥结及孕妇慎服。

1.《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2.《本草经疏》:凡病人大便燥,小水短少,因寒转筋,脾虚无湿者忌之。

3.《本草通玄》:下利虚而下陷者,非其宜也。

4.《得配本草》:肾水不足,脾阴不足,气虚下陷,妊娠四者禁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