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
山茱萸
【异名】
蜀枣《本经》,鼠矢、鸡足《吴普本草》,山萸肉《小儿药证直诀》,实枣儿《救荒本草》,肉枣《纲目》,枣皮《会约医镜》,药枣《四川中药志》,红枣皮《新华本草纲要》。
【释名】
山茱萸名义不详。以枣称之者,因其核果熟时形色均如小枣。药用主要取其果肉,故处方时亦写作山萸肉、萸肉等。
【品种考证】
山茱萸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吴普本草》载:“或生冤句琅琊,或东海承县,叶如梅,有刺毛,二月花如杏,四月实如酸枣赤,五月采实。”《别录》载:“生汉中山谷及琅琊冤句,东海承县,九月十月采实,阴干。”《本草经集注》称:“出近道诸山中,大树,子初熟未干赤色,如胡颓子,亦可啖。既干,皮甚薄。”《本草图经》载:“今海州亦有之,木高丈余,叶似榆,花白。”《纲目》收载于木部灌木类。《本草图经》、《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均有山茱萸图。从上述本草图文记述看,古代所指山茱萸应为本种。
【来源】
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实。
【原植物】
山茱萸 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 [Macrocar pium officinale (Sieb.et Zucc.) Nakai]
落叶灌木或乔木。枝黑褐色。叶对生;叶柄长0.6~1.2cm,上面有浅沟;叶片纸质,卵形至椭圆形,稀卵状披针形,长5~12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疏生平贴毛,下面毛较密;侧脉6~8对,脉腋具黄褐色髯毛。伞形花序先叶开花,腋生,下具4枚小型的苞片,苞片卵圆形,褐色;花黄色;花萼4裂,裂片宽三角形;花瓣4,卵形;花盘环状,肉质;子房下位。核果椭圆形,成熟时红色。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生于海拔400~1500m,稀达2100m的林缘或林中。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四川有引种。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宜选择土质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压条繁殖和扦插繁殖。种子繁殖:秋季果熟期,采收个大、色红的果实作种,剥去果肉,清洗出种子,与细沙分层贮藏越冬催芽。育苗移栽法:于次年3~4月春播,按行距30cm开沟条播,播后覆土盖草,浇水,保持土壤潮湿,出苗后,去掉盖草,加强除草,松土,施肥,当年苗高30~60cm时,可进行移栽,定植时按行株距2m×2m开穴栽种。直播法:在栽培地按行株距2m×2m,开穴施肥下种,每穴播种子3~4粒,覆土1~2cm。压条繁殖:秋季收果后,将近地面的2、3年生枝条弯曲至地面,在近地面处将枝条切割至木质部1/3并埋入土中,上覆15cm厚砂壤土。于第2年冬或第3年春将已长根的压条与母株分离即可移植。扦插繁殖:于5月中、下旬,在优良母株上剪取枝条,将木质化的枝条剪成长15~20cm的插条,在沙床上按行株距20cm×8cm扦插,盖薄膜保温,上搭荫棚遮光,浇水保湿,除草施肥,翌年早春移植。
田间管理 定植后每年中耕除草4~5次;5、6月增施过磷酸钙,促进花芽分化,提高座果率,冬季增施腊肥,亦能平衡结果大小年差异。夏季培土1次,以防倒伏。幼树高约40~60cm时,2月间打去顶梢,选留3~4个主枝,再在主枝上选留3~4个副主枝,形成自然开心形。幼树以整形为主,修剪为辅。又因山茱萸长、中、短果枝均以顶端花芽结果为主,各类果枝不宜短截。成年树于春、秋两季修剪,调节生长与结果之间的矛盾,更新结果枝群,保留生长枝,进行短截,促进分枝。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灰色膏药病,成年植株易发生,由介壳虫传染,发病初期喷1∶1∶100波尔多液保护。炭疽病,于6月上旬发病为害果实,防治方法参见灰色膏药病。白粉病,为害植株,发病初期喷50%托布津1000倍液。虫害有蛀果蛾为害果实,在成虫羽化盛期喷2.5%溴氰菊脂5000倍液防治;还有木撩尺蠖、大蓑蛾为害。
【采收加工】
育苗到结果需培育6~7年,15~20年为盛果期。9~11月上旬果实呈红色时成熟,分批采摘,切忌损伤花芽。加工方法可用水煮法:将红色新鲜果置沸水中煮10~15min,及时捞出浸冷水,趁热挤出种子,将果肉晒干或烘干即成。亦可用机械脱粒法,挤出果肉干燥。
【药材及产销】
山茱萸 FructusCorni 主产于浙江临安、淳安;河南南阳、嵩县、济源、巩县,安徽歙县、石埭以及陕西、山西、四川亦产。销全国,并有出口。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果肉呈不规则片状或囊状,长1~1.5cm,宽0.5~1cm。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顶端有的有圆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质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以肉厚、柔软、色紫红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肉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略扁平的表皮细胞,外被较厚的角质层。中果皮宽广,为多列薄壁细胞,大小不一,细胞内含深褐色色素块,近内侧有8个维管束环列。近果柄处的横切面常见有石细胞和纤维束。粉末特征:红褐色。①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或类长方形,直径16~30μm,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外平周壁颗粒状角质增厚,胞腔含淡橙色物;横断面观呈扁方形,壁薄或增厚,角质层呈脊状伸入到径向壁。②中果皮细胞橙棕色,多皱缩。③草酸钙簇晶直径12~32μm。④石细胞类方形、卵圆形或长方形,直径16~70μm,纹孔明显,胞腔大。品质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杂质(果核、果梗)不得过3%。含熊果酸(C30H48O3)不得少于0.2%。
【炮制】
1.山茱萸肉《雷公炮炙论》:须去内核。每修事去核了,一斤,取肉皮用,只秤成四两已来。缓火熬之方用。《千金要方》:打破。《局方》:先须捣碎焙干用。《传信适用方》:温水浸良久,取肉去核。《瑞竹堂经验方》:水洗去核。《证治准绳》:去核,取肉制末。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留核,洗净,晒干。
2.酒山茱萸肉《圣济总录》:酒浸取肉。《活幼新书》:酒浸润,蒸透,去核取皮为用。《炮炙大法》:酒拌,砂锅上蒸去核了,一斤取肉皮用,只秤成四两已来。凡蒸药用柳木甑,去水八九寸,水不泛上,余悉准此。现行:取净山茱萸肉,用黄酒拌匀,待酒被吸尽,装罐内或适宜蒸器内,密闭,放水锅内,用武火加热,隔火炖或笼屉蒸至色变黑润,取出干燥。每山茱萸肉100kg,用黄酒20kg。
3.蒸山茱萸肉《证治准绳》:蒸。《一草亭目科》:洗蒸,慢火炒。现行:取山茱萸肉,置笼屉或适宜的蒸器内,先用武火,待圆气后改用文火蒸至外表呈紫黑色,熄火后闷过夜,取出干燥。
饮片性状:山茱萸肉参见“药材鉴别”项。酒山茱萸肉形如山茱萸肉,表面紫黑色,质滋润柔软,微有酒气。蒸山茱萸肉形如山茱萸肉,表面紫黑色,质滋润柔软。
贮干燥容器内,酒山茱萸肉、蒸山茱萸肉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药性】
味酸,性微温。归肝、肾经。
1.《本经》:味酸,平。
2.《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扁鹊:酸,无毒。岐伯:辛。一经:酸。
3.《别录》:微温,无毒。
4.《药性论》:味咸、辛,大热。
5.《汤液本草》:入足厥阴经、少阴经。
6.《品汇精要》:气厚于味,阳中之阴。
7.《本草汇言》:味酸涩,微甘,气温。
8.《药品化义》:入肝、心、肾三经。
9.《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
10.《本草求原》:入三焦、胆经。
【功能主治】
补益肝肾,收敛固脱。主治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滑精,小便频数,虚汗不止,妇女崩漏。
1.《本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
2.《雷公炮炙论》:壮元气,秘精。
3.《别录》:主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长年。
4.《药性论》: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
5.《日华子》: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结,治酒。
6.《珍珠囊》:温肝。
7.《本草正》:固阴补精,调经收血。
8.《得宜本草》:功专助阳固阴。
9.《本草再新》:益气养阴,补肾平肝,温中发汗,利小便,除寒气。
10.《本草求原》:止久泻,心血虚发热汗出。
【应用与配伍】
用于肝肾不足诸证。山茱萸微温不燥,补而不峻,能平补阴阳,养髓荣筋,为治肝肾不足者所常用。如属肝阴虚,眩晕耳鸣,骨蒸潮热,腰膝酸软,常与地黄、丹皮同用,以滋肝肾而清虚热。如《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若肾阳不足,腰痛脚弱,下肢觉冷,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频数,常与地黄合附子、桂枝同用,使阳得阴助,以补肾气,如《金匮要略》肾气丸。若肝肾素虚,腰酸脚弱之感为著者,常与杜仲、牛膝等同用,以补肝肾,养髓荣筋,而强腰膝。
用于气血滑脱诸证。山茱萸之味酸涩,能收敛固脱,凡气血津脱散者,可用本品随证所需,配以治本之药同用。如病后阳虚,腠理不固,遍身汗出者,可与人参、黄芪、熟地、白芍等同用,于补气之中,兼以补阴,则阴能摄阳,汗不止而止矣。如《辨证录》摄阳汤;若冷汗不止,元气耗散,气息欲断者,可急用本品大剂与人参煎服,以收敛固脱,如张锡纯凡治汗多元气欲脱者,必用本品,称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治心气虚耗,怔忡不宁,可于养心之药中,更用龙骨、牡蛎与萸肉并用,大能收敛心气之耗散,如《衷中参西录》定心汤。治肾虚气喘,本品能补肾纳气,且酸敛之功,可助肺气耗散,常与五味子加入补肺纳肾剂中用之。治肾阳不足,阳痿、遗精、遗尿,可与补骨脂等同用,以温补肾气,固精缩尿,如《扶寿精方》草还丹;老人小便不节或自遗不禁,可与益智仁、人参、白术同用,以温肾益气而缩小便;治五更肾泄,可与人参、白术、补骨脂等同用,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如《医学广笔记》脾肾双补丸。治妇女血崩,可用本品与白芍补肝收敛以藏血,配黄芪、白术补脾益气而统血,俾固冲止血,如《衷中参西录》固冲汤。
1.《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
2.《本草述》:治久泻,初用参、术、姜、桂罔功,乃舍姜、桂而用山萸、芡实,概取此味能收肝肾之阴气,以资脾阴之化原耳。
3.《得宜本草》:得熟地补肾虚,得五味摄精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命门火炽、素有湿热、小便淋涩者禁服。
1.《雷公炮炙论》:使山茱萸,须去内核,核能滑精。
2.《本草经集注》:恶桔梗、防风、防己。
3.《本草经疏》:命门火炽,强阳不痿者忌之;膀胱热结,小便不利者不宜用;阴虚血热不宜用。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