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骨

时间:2019-05-04浏览:56

【药名】
功劳叶

 

【异名】
枸骨叶《本草拾遗》,猫儿刺《纲目》,枸骨刺《本草汇言》,八角茶《本草从新》,老鼠刺、十大功劳叶《纲目拾遗》,老虎刺《江苏省植物药材志》,狗古萻《江西中药》,散血丹、八角刺《广西中药志》,羊角刺《湖南药物志》,老鼠怕(广西)

 

【释名】
陈藏器云:“木肌白似骨,故云枸骨。其叶卷曲,尖角有刺,形如动物爪,故有猫儿刺、枸骨刺、老虎刺诸名。”叶常有八角,因而有八角茶、八角刺诸称。

 

【品种考证】

本品入药始见于《本草拾遗》,原名枸骨叶。功劳叶为十大功劳叶之简称。最早提到十大功劳名称的本草文献应推《本经逢原》,其次为《纲目拾遗》。前者以十大功劳为枸骨的俗名,后者则在论述角刺茶叶时说:角刺茶,出徽州。土人二、三月采茶时,兼采十大功劳叶,俗名老鼠刺,叶曰苦丁。这里虽然没有记载老鼠刺的植物形态,但却说明了十大功劳叶与苦丁茶系来自同一植物。目前广泛地区使用的苦丁茶多为枸骨嫩叶的加工品,而枸骨古今确有老鼠刺的别名。因此,《本经逢原》和《纲目拾遗》所称的十大功劳叶都是指冬青科植物枸骨之叶。

其后,《植物名实图考》将枸骨与十大功劳分别为两条记载,观其附图,此处所称的十大功劳则是小檗科Mahonia属植物,当系晚出同名。故正品功劳叶仍系冬青科枸骨之叶。

 

【来源】
为冬青科植物枸骨的叶。

 

【原植物】
枸骨 Ilex cornuta Lindl. ex Paxt.又名:角刺杀《纲目拾遗》。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8m。树皮灰白色,平滑。叶硬革质,长椭圆状四方形,长4~8cm,宽2~4cm,先端具有3枚坚硬刺齿,中央刺齿反曲,基部平截,两侧各有1~2个刺齿,先端短尖,基部圆形,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黄绿色,两面无毛。雌雄异株或偶为杂性花,簇生于2年生枝的叶腋;花黄绿色,4数;萼杯状,细小;花瓣向外展开,倒卵形至长圆形,长约2.5mm,宽约1.5mm,基部合生;雄蕊4枚,花丝长约3mm;子房4室,花柱极短。核果浆果状,球形,熟时鲜红色,直径4~8mm;分核4颗,骨质。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谷地、溪边杂木林或灌丛中。分布于甘肃、陕西、江苏、安徽。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阳光充足,也能耐阴,抗寒性差。在气候温暖及排水良好的酸性、中性肥沃土壤中生长良好。生长缓慢,萌发力强,耐修剪,抗有害气体。

栽培技术 用播种和扦插繁殖,但以扦插繁殖为主。播种:10月采收种子,除去果皮,种子经低温层积沙藏,翌年3月条播,覆土1.5cm,出苗前宜遮荫保湿。因幼苗生长慢,需留床。扦插:于6月采长约1.5cm左右的嫩枝,带2~3片叶,插后需遮荫保湿,生根后逐渐去棚见光。以春季移栽成活率高,因其须根少,需带土球。

 

【采收加工】
8~10月采叶,拣去细枝,晒干。

 

【药材及产销】

功劳叶 Folium Ilicis Cornutae 主产于江苏、河南等地,此外,浙江、安徽、四川、陕西亦产。销华北、东北地区。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叶类长方形或长椭圆状方形,偶有长卵圆形,长3~8cm,宽1~3cm。先端有3个较大的硬刺齿,顶端1枚常反曲,基部平截或宽楔形,两侧有时各有刺齿1~3枚,边缘稍反卷;长卵圆形叶常无刺齿。上表面黄绿色或绿褐色,有光泽,下表面灰黄色或灰绿色。叶脉羽状,叶柄较短。革质,硬而厚。气微,味微苦。以叶大、色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片横切面:表皮细胞类方形,外被角质层。栅栏组织约3列细胞,海绵组织有草酸钙簇晶,直径20~30μm。中脉维管束的木质部呈新月形,木质部上方的凹下处与韧皮部外侧有纤维束。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闷,切丝,干燥。

 

【药性】
味苦,性凉。归肝、肾经。

1.《纲目》:微苦,凉,无毒。

2.《本草经疏》:气味俱阴,入肝、入肾之药也。

3.《本草从新》:甘、微苦,凉。

4.《本草求真》:气味苦平。

5.《本草求原》:甘淡、微苦,寒。

 

【功能主治】
清虚热,益肝肾,祛风湿。主治阴虚劳热,咳嗽咯血,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风湿痹痛,白癜风。

1.《本草拾遗》:枝叶烧灰,淋取汁,涂白癜风。亦可作稠煎敷之。

2.《本经逢原》:治劳伤失血痿软,以其能调养血气。

3.《本草从新》:生津止渴,祛风。

4.《药性切用》:入肝肾而益阴祛风。

5.《广西中药志》:治跌打,祛风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汁或熬膏涂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肾阳不足者慎服。

 

【药名】
枸骨子

 

【异名】
功劳子《全国中草药汇编》,枸骨果《湖北中草药志》。

 

【来源】
为冬青科植物枸骨 Ilex cornuta Lindl. ex Paxt.的果实。

 

【原植物】
参见功劳叶条。

 

【采收加工】
冬季采摘成熟的果实,拣去果柄及杂质,晒干。

 

【药材及产销】

枸骨子 Fructus Ilicis Cornutae 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地。销华北。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果实圆球形或类球形,直径7~8mm;表面浅棕色至暗红色,微有光泽,外果皮多干缩而形成深浅不等凹陷;顶端具宿存柱基,基部有果柄痕及残存花萼,偶有细果柄。外果皮质脆易碎,内有分果核4枚,分果核呈球体的四等分状,黄棕色至暗棕色,极坚硬,有隆起的脊纹,内有种子1枚。气微,味微涩。以果大、饱满、色红、无杂质者为佳。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果柄,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性】
味苦、涩,性微温。归肝、肾、脾经。南药《中草药学》:苦、涩,微温。

 

【功能主治】
补肝肾,强筋活络,固涩下焦。主治体虚低热,筋骨疼痛,崩漏,带下,泄泻。

1.《本经逢原》:为活血散瘀,坚强筋骨之专药。又为填补髓藏,固敛精血之要品。

2.《南京民间药草》:治筋骨痛。

3.《江苏省植物药材志》:用于阴虚内热,作滋养解热药,与女贞子同功。

4.《上海常用中草药》:补肝肾,止泻。治身体虚弱的低热,崩带,泄泻。

5.《安徽中草药》:固下,止咳。治百日咳,泄泻。

6.南药《中草药学》:止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g;或泡酒。

  

【药名】
枸骨树皮

 

【来源】
为冬青科植物枸骨 Ilex cornuta Lindl. ex Paxt.的树皮。

 

【原植物】
参见功劳叶条。

 

【药性】
味微苦,性凉。净杂质,晒干。

1.《纲目》:微苦,凉,无毒。

2.《本经逢原》:微苦、甘,平,无毒。

3.《广西中药志》:微苦,性寒,无毒。

 

【功能主治】
补肝肾,强腰膝。主治肝肾不足,腰脚痿弱。

1.《本草拾遗》:浸酒,补腰脚令健。

2.《本草从新》:补阴,益肝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