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芳藤

时间:2019-05-04浏览:64

【药名】
扶芳藤


【异名】
滂藤《本草拾遗》,岩青藤、万年青《贵州民间药物》,千斤藤、山百足《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抬络藤《天目山药用植物志》,对叶肾、土杜仲、藤卫矛《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尖叶爬行卫矛、过墙风《贵州草药》,攀援丝棉木(江西《草药手册》),坐转藤(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小藤仲、爬墙虎《文山中草药》,换骨筋《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绿皮杜仲、棉花杜仲(云南红河),惊风草(贵州)


【释名】
陈藏器云:“扶芳藤……山人取枫树上者为附枫藤。”附枫与扶芳一声之转,扶芳即附枫,谓其常依附于枫树上。滂,为水盛漫流貌,本植物常生长茂盛,如水涌之状,故称滂藤。本植物为常绿攀援植物,故亦名爬墙虎、万年青。藤皮和叶折断有胶质丝,如杜仲,故名土杜仲、小藤仲、攀援丝棉木等。其藤茎常生有细长根,似足,故名山百足。


【品种考证】
扶芳藤始载于《本草拾遗》。《纲目》收入草部蔓草类,并引该书载:生吴郡。藤苗小时如络石,蔓延树木。《植物名实图考》仅在清风藤条提到扶芳藤,但无附图及文字记载。录此以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来源】
为卫矛科植物扶芳藤的带叶茎枝。


【原植物】
扶芳藤 Euonymus fortunei (Turcz.) Hand.-Mazz.常绿灌木,匍匐或攀援,高约1.5m,茎枝常有多数细根及小瘤状突起。单叶对生;具短柄;叶片薄革质,椭圆形、椭圆状卵形至长椭圆状倒卵形,长2.5~8cm,宽1~4cm,先端尖或短尖,边缘具细齿,基部宽楔形。聚伞花序腋生,呈二歧分枝;萼片4,花瓣4,绿白色,近圆形,径约2mm;雄蕊4,着生于花盘边缘;子房与花盘相连。蒴果黄红色,近球形,稍有4凹线。种子被橙红色假种皮。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于林缘或攀援于树上或墙壁上。分布于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安徽。


【栽培要点】
生物学特性 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在雨量充沛、云雾多、土壤和空气湿度大的条件下,植株生长健壮。要求含腐殖质多而肥沃的砂质壤土上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扦插繁殖:春季3月,硬枝扦插,按行株距5cm×5cm斜插于土中,入土深度为插度的1/2,浇水,保持湿润。插后40~50d可以定植。按行株距20cm×15cm开穴栽,施放基肥,每穴1株,紧压后浇足定根水。

田间管理  定植后,中耕除草3~4次,中耕宜浅,以免伤根。春、秋季各施1次有机肥,施肥后结合培土。如种植在无荫蔽的环境时,需搭荫蔽,荫蔽度宜40%~50%,同时注意灌溉,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


【采收加工】
茎、叶全年均可采,清除杂质,切碎,晒干。


药材及产销 

扶芳藤 Caulis et Folium Euonymi Fortunei 产于山西、陕西、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自产自销。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茎枝呈圆柱形。表面灰绿色,多生细根,并具小瘤状突起。质脆易折,断面黄白色,中空。叶对生,椭圆形,长2~8cm,宽1~4cm,先端尖或短锐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质较厚或稍带革质,上面叶脉稍突起。气微弱,味辛。


【药性】
味甘、苦、微辛,性微温。归肝、肾、胃经。

1.《本草拾遗》:味苦,小温,无毒。

2.《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辛。

3.《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性温,味苦。

4.《贵州草药》:甘、辛,平。

5.《广西本草选编》:辛、苦,温。


【功能主治】
益肾壮腰,舒筋活络,止血消瘀。主治肾虚腰膝酸痛,半身不遂,风湿痹痛,小儿惊风,咯血,吐血,血崩,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跌打骨折,创伤出血。

1.《本草拾遗》:主一切血,一切气,去百病,久服延年,变白不老。大主风血,以酒浸服。

2.《药性考》:行气活血,去冷除风。

3.《贵州民间药物》:活血,杀虫。治跌打损伤。

4.《天目山药用植物志》:行气活血,治腰膝疼痛。

5.《浙江常用民间草药》:止泻,治慢性腹泻。

6.《贵州草药》:清热定惊。治小儿惊风,骨折后关节强直。

7.《湖南药物志》:治半身不遂,胃痛,水肿,两脚转筋,四肢无力,风寒牙痛。

8.《广西本草选编》:治子宫脱垂。

9.《浙江药用植物志》:治小儿肾炎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粉调敷,或捣敷,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贵州民间药物》:孕妇忌服。


【文献来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 中华本草[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